陈独秀的最后15年 第33节

一位学者在参观了陈独秀墓之后,曾即兴赋诗一首,以表达对陈独秀的敬仰之情:

大龙山下叶家冲,霜草萋萋夕阳红。

姓家何须铭华表,墓前常献野花丛。

“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艰难气若虹”。

石破天惊功业在,休将成败论英雄。

1989年4月,为纪念“五四运动”70周年和陈独秀诞辰110周年,

四川省江津县(现属重庆市)人民政府根据县政协的议案,拨出专款修复陈独秀的原墓地。并立下墓碑一块,碑石背后刻有“陈独秀原墓址简介”,全文如下:

陈独秀(1879-1942)字仲甫,安徽怀宁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和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938年8月流寓江津,1942年5月病逝,安葬于此,1942年6,其子松年,迁墓返乡,葬于安庆市北郊。

现墓地,系按原墓样修复的。

正因为如此,陈独秀的墓地现有两处,原墓址在位于长江头的江津,真墓在位于长江中游的安庆。宋代一首著名的词曾这样写道: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陈独秀九泉之下有知,也许会感到欣慰的。

附录:陈独秀生平传略

1897年,1岁。

10月9日,农历八月二十四日,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今属安庆市)广圩陈家破屋。

1985年,6岁。

开始随祖父陈章旭读书。

1896年,17岁。

参加县考,中秀才。

1897年,18岁。

与哥哥陈庆同一起参加江南乡试,落榜,痛恨科举制度的黑暗。同年,与安徽副将高登科之女高晓岚(小名大众)结婚。

1898年,19岁。

考入今浙江大学前身、杭州“求是书院”,学习法文和造船学。长子陈延年出生。

1901年,22岁。

10月,第一次东渡日本,开始一生的政治生涯,参加“励志会”,半年后即回国。

1902年,23岁。

春天,返回安庆,与柏文蔚等人组织“青年励志学社”,创办藏书楼,进行反清活动,遭清政府追捕,被迫再度逃亡日本,入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次子陈乔年出生。

1903年,24岁。

参加拒俄义勇队,因与邹容、张继等人一起剪掉学监姚昱辫子,被遣返回国。5月,从安庆到上海,参与由章士钊等人创办的《国民日日报》编辑部工作。

1904年,25岁。

在芜湖长街汪孟邹开办的科学图书社楼上,创办《安徽俗话报》,任主编。11月,加入蔡元培等人创立的辛亥革命组织光复会。

1905年,26岁。

在芜湖秘密建立反清革命团体“岳王会”,任会长。

1906年,27岁。

夏,第三次去日本,入东京正则英语学校,后入早稻田大学,与章士钊、苏曼殊三人合住一屋,生活非常清苦。

1907年,28岁。

春,参与筹备“亚洲和亲会”。秋,从日本回国。岳王会发动反清起义失败后,到杭州陆军小学任教。

1910年,31岁。

与高君曼双双从安庆出走,隐居杭州。同年,三子陈松年出生。

1912年,33岁。

月,应安徽都督孙毓筠邀请,出任都督府秘书长,重办安徽高等学校。次女子美(高君曼生)出生。

1913年,34岁。

二月革命爆发后,再次出任安徽都督府秘书长。失败后,偕高君曼潜往上海,四子陈鹤年(高君曼生)出生。

1914年,35岁。

第四次去日本,协助章士钊创办《甲寅杂志》。

1915年,36岁。

8月,从日本回国。9月15日,在上海创办著名的《青年》杂志,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举起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吹响新文化运动的战斗号角。

1916年,37岁。

9月1日,《青年》杂志从第二卷一号起改名为《新青年》,在该期上发表《新青年》一文,提出20世纪之新青年,在生理上要有健全之体魄;在心理上要有新鲜之信仰。月,致函在美国留学的胡适,提出“文学改革”的口号。10月底,到达北京,与沈尹默相遇,沈邀其来北京大学任教。

1917年,38岁。

1月,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聘请陈独秀为北大文科学长。陈从上海迁居北京,住北池子箭杆胡同9号,《新青年》编辑部同时迁到北京。2月在《新青年》第二卷六号发表《文学革命论》,高举“文学革命军”大旗。在蔡元培支持下,对北大文科进行整顿和改革,聘请胡适、刘半农等人来校任教。

1918年,39岁。

1月,新青年》杂志改为同人刊物,由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等七人组成编委会,轮流编辑,每人一期,陈负责第一期。12月,与李大钊等人联合创办《每周评论》,使新文化运动和政治斗争更紧密结合起来,成为五四运动时期重要期刊之一。

1919年,40岁。

5月4日,北京大学学生游行请愿,遭北洋军阀政府大批逮捕,五四运动爆发。6月9日,亲自起草《北京市民宣言》,次日和高一涵、邓初等人到新世界游艺场散发传单被捕。9月,在各界人士的营救下,释放出狱,北大同学召开欢迎会。出狱后,担任国史馆编撰。11月,李大钊在《新青年》杂志发表《欢迎陈独秀出狱》的诗。

1920年,41岁。

2月,在李大钊护送下,由北京南下上海。4月,经李大钊介绍,共产国际代表维金斯基到达上海,陈独秀热情接待,并在上海开始了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活动。8月,与李达、李汉俊、陈望道、施存统等人一起首先成立了共产党发起组,决定将《新青年》作为机关刊物。11月,孙中山、陈炯明联合发出邀请信,请陈独秀出任广东政府教育委员会委员长兼预科大学校长。12月,从上海启程到广州赴任。

1921年,42岁。

1月,帮助成立广东共产党小组。发表大量文章,与无政府主义者展开论战。2月,《新青年》移往广东出版。5月,苏联代表达敏到达广州,与陈独秀、陈公博等人再次商谈建立中国共产党问题。7月,中共一大召开,陈独秀未参加,会后仍选为中央局书记。8月,以治病请假,回上海专做党的工作。10月,正式辞去广东教育委员长职务。同月,在寓所被法国巡捕逮捕入狱,不久释放。

1922年,43岁。

4月,第一次西湖会议召开,反对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要求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的建议。月,起草《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8月,出席二大,当选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月,再次被法巡捕房逮捕,旋即保释出狱。第二次西湖会议后,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11-12月,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四大,并当选为执行委员。

1923年,44岁。

1月,从莫斯科回国,被孙中山任命为国民党参议。6月,担任孙中山大本营宣传委员会委员长。在广州参加中共三大,继续担任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9月,随中央局机关返回上海。

1924年,45岁。

5月,主持召开中共第一次扩大执行委员会会议。6月,共产国际五大会上,继续当选为国际执行委员。秋,与高君曼感情破裂,高带儿女迁居南京。

1925年,46岁。

1月,中共四大在上海召开,当选为中央总书记兼组织部主任。月,参与领导上海日本纱厂工人罢工。6月,针对五卅运动,起草《中国共产党为反抗帝国主义野蛮残暴的大屠杀高全国民众》文告。

1926年,47岁。

1月,国民党二大召开,拒绝毛泽东等人的正确意见。3月,中山舰事件后,主张采取退让政策。11月,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作《关于国民党问题的报告》。12月,赴武汉参加中央特别会议,作政治报告。

1927年,48岁。

4月,与汪精卫发表《联合宣言》,随后到达武汉,参加中共五大,当选为中央总书记。6月,长子陈延年在上海牺牲。月,中共中央进行改组,停止陈独秀的领导工作,向中央提出书面辞职。大革命失败后,隐居武昌。9月,返回上海,以“撒翁”笔名在中共机关刊物《布尔什维克》发表大量文章。12月,出版《革命文学史》一书。

1928年,49岁。

6月,次子陈乔年牺牲。拒绝赴莫斯科参加中共六大。出版《中国拼音文字草案》一书。

首节上一节33/34下一节尾节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