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若民众都走了,金陵何存?守护首都的意义又在哪里?
夏远死来想去,没有找到太好的办法。
不能让金陵的市民撤离,难道要在保护金陵的守军上下功夫?
这显然不可能。
淞沪会战,日军的进攻凶猛,势头更是如日中天,势必拿下金陵,至于所谓的城下盟约,日本人压根就没有想跟中国人玩城下盟约这一套,他们想要的,可不是说赔偿,签订一些不不平等条约就能满足的。
日本鬼子的野心可是整个华夏。
“收拾东西,准备出发吧。”把锅里的菜汤喝完,夏远抿了抿嘴巴,检查身上的武器装备,丢给王三狗二十发步枪子弹:“我们要换回军装。”
“为什么?换回军装很容易被人当成逃兵。”
王三狗看到子弹,脸上露出喜意,听到夏远的话,眉头又皱了起来。
“前线的战斗基本结束了,所有的部队都在后撤,所以,你穿着军装往后撤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夏远脱掉身上的衣服,把晾在架子上的军服拽下来,套在身上,空气有些寒冷,他仿佛没有察觉到一般,继续说道:“脱掉军装,穿着百姓的衣服,才会被当做逃兵,到时候,你是百口莫辩。”
王三狗细细思索,觉得夏远说的有道理,又换上了破旧的军装。
军装已变得伤痕累累,遍布着冷兵器与血肉的搏杀,那是战争所见证的荣耀。
接下来的路途相对比较安全,从淞沪战场撤退下来的溃兵不少,绝大多数都是被日本鬼子打散,失去主力部队踪迹的溃兵,从藻浜和大场撤退下来的很多很多。
王三狗和夏远对道路都不熟悉,也仅仅只能够寻得一个大致的方向,沿途所遇到的村子,大都已经人去楼空。
村子里剩下的是一些身子骨犹如竹竿,穿着褴褛,年过半百的老人,零星的留在村子里,除此之外,其他人都逃跑了。
留在一个村子歇歇脚,夏远和王三狗并没有打扰这些老人,主要是语言不通,普通话没有普及的年代,这些老人说的都是本地方言,先前拉着一个老人交谈了一阵,叽里呱啦了半天,没有听懂什么意思。
放弃与他们交流的想法,夏远去村东边,王三狗去村西边,想要看一看能不能找到一些吃的。
从鬼子那里缴获的罐头基本上都吃完了,他们需要准备一些粮食。
从大场到金陵,得有百公里的路程,靠着双腿走,至少要走上十天半个月,甚至更久。
村子里吃的很少,几乎找不到,想想这个特殊的时代,没人会在逃命的时候,把家里的粮食落下。
搜寻了一上去,夏远和王三狗两手空空的回来。
“村里的老人似乎很畏惧我们。”王三狗说了一句不明不白的话。
“被军阀欺压过,畏惧是正常的,更何况我们拿着枪,担心我们做出什么事情。”夏远一屁股坐在地上,胳膊垫在膝盖上,双手伸直想着前方,手掌向下垂去。
“要不我们.”王三狗似乎想说什么,冰冷的枪口抵住了脑袋,脖子仿佛被铁钳钳住一般,动弹不得。
“你是人,不是畜生。”夏远松开了王三狗,语气冷冰冰的:“不能守住自己的底线,那跟畜生有什么区别,更何况你身上穿着军装。”
王三狗头低着,似乎也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
“别侮辱了你身上的军装,和那些为国献身的将士!”
一夜无话。
翌日清早,两人再次出发。
他们沿途收集不少野菜,用一个破旧的篮子装着,由王三狗背着,夏远省去了身上的枪支,把他们就地掩埋,鞋带上一支步枪,两支手枪,就出发了,此番去金陵,不知道还有什么凶险迎接着自己。
又不知道,自己会看到什么东西,经历什么。
而此时的日军,在侵占沪上之后,暂时停歇了进攻的脚步,开始稳固后方,填充补给等等。
但所有人都相当清楚,日本鬼子是不满足于此。
日本鬼子的野心,甚至也不满足于中国。
15世纪末,16世纪初,日本在德川家族通知下,实行闭关锁国,以免受外国影响,结果和清政府一样,造成日本社会与正在发生工业革命的欧洲完全脱节,新技术无法传入,进而威胁国家安全。
在长达250年的时间里,日本的军事技术一直停留在弓箭、刀剑和火枪的水平。
1852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弥勒德菲尔对日本拒绝开放通商口岸的做法不瞒,加上他以‘白人责任论’的心态看待社会,于是派遣海军准将马修佩里前往日本,马修佩里研究后决定,以武力震慑日本。
1853年7月,日本人第一次见识到了蒸汽动力。
随后,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日本与美国签订了一些列不平等的跳跃,同时也为英国、俄国、法国和德国等国家打开了与日本通商的大门。
此次蒙羞在日本这个傲慢的民族心理留下了强烈的怨恨。
有人主张立即向西方列强宣战,也有人主张谨慎行事,由领导阶级安抚入侵者,师夷长技,徐图复仇大计,甚至制定了详细的方案。
“在机械制造方面,我们还无法与外国人抗衡,因此我们应该与外国保持交流,学习他们的军事训练方法与战术,等我们各属国团结如一日,就可以走出去,将外国的土地分缝给战功卓著的将士;这样,士兵们将争先恐后的表现其英勇果敢,那是我们再宣战也为时不晚。”
这份观点并未公开,却预示日本将要奉行的战略,还描述了日本人长期以来的另外一个观点,那就是生命属于国家,而非个人。
可这种忍气吞声,却遭到了许多人的唾弃,1868年,倒幕联盟以天皇的名义胜利,开启了一些列轰轰烈烈的革命。最为显著的就是武士道精神成为了全体公民的道德准则,来自国外的威胁进一步推动了武士道精神对日本列岛的精神净化。
此为‘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结束以后的日本国力强盛,尤其是军事力量尤为强横,迫切想要大展拳脚,并开始在亚洲邻邦身上测试。
1876年,明治政府派遣一支由两艘炮艇和三艘运输舰组成的海军舰队前往朝鲜,强迫朝鲜政府签订通商条约。
与当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强迫日本开埠通商口岸的情形如出一辙。
而后又与清政府爆发甲午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若不是西方列强干预,辽东半岛也将成为日本的战利品。
1904年,日本军队规模增加一倍,军备制造方面实现自给自足。
通过战争获得战利品,让日本人的信心暴涨,甚至扬言能打败清政府,就能打败俄国。
于是1905年日俄战争爆发,并成功夺去了辽东半岛的旅顺港,获得库页岛的一半,和在东三省的商业优势。
这对于一个过去五十年都在西方列强羞辱中,卧薪尝胆,同时又自尊自傲的国家,这次的胜利,让人振奋。
20世纪初,完全就是日本的黄金岁月。
现代战争不仅仅为日本赢得了军事声望,也为其带来了史无前例的繁荣,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的对外出口达到了顶峰,钢铁、纺织品、均需用品,直至大战结束,黄金时代落下帷幕,不少军工厂纷纷倒闭,造成了上千万人口的失业。
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又进一步导致日本生丝出口贸易陷入瘫痪。
同样重要的是,日本作为协约国胜利的一方,但在此后的十年间,许多国际商人和消费者却刻意避免购买日本商品。
其主要原因还是西方人方案日本在20世纪初的几十年中,对中国的侵略行为,因此西方的金融家们选择将更多的资金注入中国。接着,《凡尔赛合约》规定将德国在山东半岛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促使中国人民群情激奋,因而发生了广泛的抵制日货运动。
这一行为进一步损害日本利益,促使日本人普遍认为自己成为了国际阴谋的受害者。
种种原因结合,日本走向了一条极端道路。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人口仅有3000万。
1930年猛增到近6500万,加上日本国内制度的不同,并非农业大国,这使得日本越来越难以养活全部人口,日本农民坚信劳作,努力使粮食产量升至极限,可到20世纪20年代,日本的农业产量陷入停止,不断增加的人口,导致日本每年都要严重依赖粮食进口,日本的大米进口更是增长了两倍。
20世纪20年代,日本军队中出现了大量激进分子,其中在《致青年人》中,陆军中小桥本欣五郎写道:
‘为摆脱人口过剩的压力,摆在日本面前的只有三条路向外移民、开拓国际市场以及领土扩张。由于其他国家歧视日本移民的政策,第一山门,即向外移民,已经对我们关闭了。由于关税壁垒和通商跳跃的废止,第二扇门也正在关闭。当三扇门中的两扇门都已对我们关闭时,日本该何去何从。’
此外,还有一些日本作家提到其他国家拥有广袤领土,日本仅有弹丸之地,这是不公平的,尤其是这些国家没有做到地尽其用,甚至都没有达到日本农民工实现的粮食亩产量。
他们不仅仅觊觎中国广袤的土地资源,对西方国家同样虎视眈眈。
日本军方的宣传人员荒木贞夫曾质问:日本以142270平方英里的土地,养活了6000万人口,而像澳大利亚和加拿大这样的国家,拥有300多万平方英里的土地,却只需要养活650万人口,日本为什么要满足这样的现状。
殖民扩张,已经成为必然。
日本的第一战,便是侵华战争。
拥有狼子野心的日本,完全不满足于侵华战争,他们有着更大的野心。
至于中国,完全是垫脚石,是日本通向西方国家的敲门砖。
极端的军国主义,也就注定了日本在对外扩张的手段上,势必要相当残忍。
曾在中国大地上制造的一次次动乱,一场场屠杀,哪一次,都无比血腥残忍,哪一次,都人神共愤。
可日军仍然不以为然。
金陵大屠杀的发生,有部分原因是淞沪会战。
20世纪30年代,日本军方领袖就曾大放厥词,并且坚信日本将在三个月内征服中国。
然而,仅在中国的一座城市的战事,就从夏天拖到秋天,又从秋天拖到冬天,这彻底粉碎了日本轻易取胜的美梦。
中国,这个拥有淳朴民族的国家,尽管缺乏军事科学知识,也没有接受过多军事训练,却顽强的扼制了强大的日军。
当11月,沪上最终沦陷时,恼羞成怒的日本心态日趋邪恶,据说他们向金陵进发时,许多人心中都燃烧着复仇之火。
而日军占领金陵的战略也相当简单,一方面,金陵是中国的首都,占据金陵,或许能够瓦解中国人反抗的意志。
另一方面,国民政府是中国明面上的政府,其团结一致的纽带就系在国民政府上,打下南京,也有想要将国民政府彻底瓦解的想法。
只是没想到,光头直接迁都了。
第714章 真理是用拳头打出来的
金陵。
十一中旬月份,已经进入到深秋季节,
金陵城内的市民已经换上了厚厚的衣服,街头渐渐恢复了几分繁荣。
虽说战争到来,但大家的生活还是要进行的。
进入尚未被日军轰炸的金陵城内,可以看得到街边小贩,以及三四五声的吆喝。
穿着厚厚灰色服的市民在街上闲逛,或是聚在一块聊天。
兴许是随着光头五十大寿过去之后,第一夫人购置了不少飞机,让许多金陵城内的市民安稳了不少,都觉得他们的空军已经足以和日军抗衡,所以,这会儿大伙都敢跑到街上来。
夏远和王三狗进入金陵方才三天。
从沪上撤退下来,沿途走的是小路,没有遇到当兵的,倒是遇到了逃难的难民,去的地方也是金陵,夏远便让王二狗换上民众的衣服,随后把枪藏了起来,留着两把从日本鬼子小队长身上摸到的手枪,以及二十多发子弹,便跟着难民,往金陵的方向逃去。
抵达金陵,已经是半个多月后了。
这是夏远第一次看一看民国时期的首都,低低矮矮的房屋,比村镇要繁华不少,街头上的市民穿着朴实,衣服的颜色多为黑灰,少见其他色彩。
不是带着小毡帽,就是穿着大褂,大都是瘦瘦黑黑的模样。
看着眼前的场景,感觉就像是在看灰白色的破旧录像带一样。
虽说不是第一次贴身的感受20世纪,但是37年的金陵,还真是非常少见。
人力脚夫不少,在街道上穿来穿去,卖葫芦的,捏人的,也只有在一些古城景区才能看到。
热闹程度比不上现代都市,但金陵在当今,也算是大城市,人口不少,街道两侧的房屋高低不一,一些建筑又颇为气派,带着几分西式风格。
“你姐是在哪里,天快黑了,我们先找个落脚的地方。”夏远带着王三狗,走在长街上。
一米八几的个头,在枯瘦如柴的金陵城市民当中,多少有些醒目,走过身旁,总会引起一些人的注意。
王三狗的身子骨比较瘦弱,一米六几的个子,双手抱在袖口,走路左看右看,像是第一次来这样的大城市,脸上带着几分兴奋。
“不敢相信,我们之前还是在战场,没想到这会儿居然到了首都。”
王三狗看起来有些兴奋,扭过头看着夏远:“我得找找,问问路。”
他似是记得姐姐住在哪里,也知道街道叫什么名字,便带着夏远在金陵闲逛起来。
第一次来到大城市的王三狗,对这里的一切充满了好奇。
日军还没有打过来,夏远倒也显着无所事事,跟着王三狗,看一看金陵的风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