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年少时习练的剑术更是又捡了回来。
毕竟嬴氏一族的先祖乃是大商以勇力闻名的恶来,还有举鼎而亡秦武王。
可以说整个赢氏一族那就是天赋异禀,嬴政这位不以武力见长的秦王,也是长八尺六寸,大七围,约合身高1.98米,腰围1.2米的大高个壮汉。
想想一个奥胖站在你面前的压迫感,就能够想象出嬴政那恐怖的体魄了。
当然了,因为常年坐下处理政事的缘故,嬴政的身体显然是脂肪堆积过多而导致肥胖,如今重新捡起剑术,加上本身的天赋异禀,脂肪很快转化为能量被肌肉吸收,腰围也没有那么粗了。
不过这带来的就是嬴政更显威势,在如今这个人均身高不足一米七的时代,雄壮的身躯仅仅是坐在那里就犹如一尊小巨人一般。
说起来孔子也是身高近两米的壮汉,当真是一本《抡语》闯天下啊。
不过嬴政的悠闲日子显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当他不那么“努”的时候,手下的官员的工作就多了不少,而官员的数量也开始不够了起来。
毕竟一些嬴政能够第一时间处理并决定的政务,在臣子们手中自然就多了不少的忐忑。
这样一来,为了减少需要承担的责任,往往一件事情本身没有多大难度,但是总是出现各种推脱或是在本身的规定上定下了更高标准的规定,使得事情多有磨难。
这种情况本身也在嬴政的预料之中,毕竟当他意识到武司的御下之道更精的时候,他就好好的研究了一下武司从组建匠造府,到如今的武器司整个过程,他就第一时间发现了当他将更多的事情分发给下面的人时,必然会带来一定程度的混乱,这是无法避免的事情,因为这是一个必须的磨合期。
只要在这个磨合期内不出现太大的岔子,嬴政倒是乐于见到他们相互之间扯皮。
毕竟如今韩国已经被攻灭,短时间内不会再起战争,为了今后的天下一统做准备,他必须要在这种还能够控制的范围里将一切基调给定下来。
至于说这样做会将权力分出去,受到武司影响十几年的嬴政早就没有了这种想法。
权力他的确是不愿意轻易的分出去,但是武司曾经无意中的一句话让他醍醐灌顶。
枪杆子里出政权!
拳就是权!
政治虽是妥协,但是只要掌握了足够强大的武力,那么妥协的就会是别人。
毕竟政治本身就是人类社会的产物,人都没了,政治又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
因此,嬴政这些年来狠抓军权,轻易地不愿意将军权分享他人,甚至连武司这位自己最满意的儿子他都没有赋予他掌握军队的权力。
而大秦特有的国家氛围,让嬴政很轻松的就将全国的军队掌握在了手中,甚至借助吕不韦的事情,还一举限制了贵族的私军规模。
他最终想要做的就是彻底的解决掉这些私军,只是这种事情必须要细水长流、温水煮青蛙,急迫不得。
嬴政想的很好,只是随着前往韩地治理的奏折一封封如雪花般飞来的时候,嬴政就算是已经减少了工作量,他依然每天要忙碌近四个时辰,而且还是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脑力活动,毕竟不同于过去的政事,这些都是全新的问题,足以让人想的抓破头脑,使得嬴政这些天下来体重降了不少。
幸好武司这边因为高维空间碎片带来的便利,让医家的医术有了巨大的突破,配合着农家的庖厨创造了不少食疗之法,以及简便的锻体之术,才让嬴政的身体不至于一下子因为高强度的工作从而让自己的身体累垮掉。
受到如此巨大福利的嬴政对于武司的御下之道更是深以为然,在他眼中充满了威胁的高维空间碎片,在武司的手中,却爆发出了巨大的力量。
根据这些天来匠造府和武器司的研究结果来看,他大秦的国力再度登上了一个台阶。
甚至,因为对于人体有了十分充足的了解,一些在过去看来是不治之症的病症,如今也得以解决。
尤其是士兵们在战场上受到的外伤,这更是直接被这些医者解决。
曾经这些医者不知道为什么有些人在受到外伤后会死去,毕竟他们也不是受到了致命伤;还有战争时军队都愿意使用的金汁为何会有那么大的威力;发锈的武器为什么见血之必亡等等问题终于让他们看到了答案。
原来是因为一些肉眼无法看到的外邪侵入了人体,从而造就了死亡。
于是,大蒜素这种东西被意外的提炼了出来,同时,缝合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基于此,武司还特意向嬴政提出组建军医团队,能够尽量保证士兵的成活率。
毕竟如今的大秦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也不需要靠消耗人口来维持大秦的军功爵制度,那么对于今后一统天下的大秦来说,人口就是一个巨大且重要的资源了。
保证这份资源不被大量消耗,就是目前的首要问题。
大秦正在如火如荼的蜕变的时候,顿若经过这些天的熬鹰策略,终于从行刺武司的刺客口中得到了有效地情报。
章台宫内,嬴政脸色阴沉的看着顿若汇总上来的情报,他心中充斥着怒火,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压迫仿佛让宫内的光线都变得暗淡了不少。
看完情报之后,嬴政没有表现得歇斯底里,而是俯视着下方低头的顿若,双眼中满是冰冷的光芒,毫无感情的对其下达了命令:“行刺公子乃是死罪!”
仅仅是这一句话,顿若却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寒颤,立刻跪下伏地:“唯!”
嬴政一挥手,示以其下去。
顿若没有抬头,仅仅是听到衣袍挥舞的声音,他便心领神会的低身退出宫殿。
等到有些晃神的离开了章台宫后,顿若才后知后觉的发现自己后背已经被尽数打湿,他的身体更是冷若冰块,双唇发紫。
那一刻,嬴政带给他的压迫太恐怖了。
于是,他决定这种感受报复给那些帮助刺客的人。
他双眼阴鸷的走入了黑冰台的府中:“召集人马,穿甲,今夜让咸阳城流血!”
“唯!”
宵禁开始后,除了巡逻的士兵外,一支有着千人之数的精锐士兵披甲持兵,分散开来朝着咸阳城各个高门大院冲去。
而这些巡逻的士兵在看到这些精锐之后,第一时间也是感到震惊,只不过他们在出来之前就已经得到了密令,明白这是黑冰台的行动,所以他们根本就不敢去阻拦,甚至还要帮助他们围困捕捉那些行刺公子的人。
受到一路沉默的黑冰台士兵影响,巡逻士兵中最活跃的人此时也紧紧的闭上了嘴巴,默默的帮助他们建立防线,围困面前的高门大院。
黑冰台士兵中,顿若一脸阴鸷的从中走出,对着一旁扛着重锤的力士的道:“.去敲响茅博士的大门。”
力士领命上前,抡起手中重锤就砸向了面前阻拦他们的大门。
“咚!咚!咚!轰!”
那力士当真是力大无穷,仅仅三锤,就将大门轰然打碎,木屑青铜乱飞,惊动了府内诸人。
府内侍从侍女在睁大眼睛看到这一幕变故后,立刻惊慌失措的四处乱逃起来。
顿若拨马上前,冰冷的大喊道:“奉大王令,捉拿叛乱,降者不杀!”
大喊过后,其身后的黑冰台披甲精锐立刻怒吼着攻进了面前的博士之府。
顿若冷漠的听着府内传来的一声声喊杀、怒吼、尖叫、哀嚎、悲鸣,只觉得自己心中在秦王政那里收到的压力得到了解脱。
随后,他抬头看到了大门上挂着的牌匾,牌匾上写的“博士茅府”几个字格外的刺眼。
“其他人的府不过是以自己的姓氏为名,茅焦这等叛乱之辈竟然以官身为名。”仿佛是他和对方有着什么深仇大恨一般,顿若对于这牌匾是越发的看不顺眼,冷笑了一声后,喝到,“给我把这碍眼的东西砸碎!”
伴随着厚重牌匾碎成一堆渣滓,一个穿着单衣,身形厚福,发髻凌乱的人被押到了顿若面前。
那人看到面前的顿若,勃然大怒:“顿若,你胆敢光天化日之下就攻入本博士的府中,更是强杀我府中诸人,我必定要在大王那里状告与你,让你死无葬身之地!”
顿若看着这张狰狞的脸,越发觉得对方面目可憎,不屑道:“我黑冰台自公子武司建议成立以后,一直便是秦王爪牙,茅博士认为没有大王之令,我敢带着这些披甲战士来你府中捉拿你?”
茅焦听到顿若这般说,他的怒火立刻如同被从上而下浇了一盆冰水一般瞬间熄灭。
他睁大双眼,惊恐问道:“我茅焦对大王忠心耿耿,大王为何要对我家下如此杀手?”
顿若冷笑一声:“为何难道你不清楚码?”
茅焦依然愣愣的盯着顿若,一副他的确不知道的样子。
顿若拍了拍手:“茅博士果然精善戏文,若非我一早便知你是何等人物,怕是也会被你这般卖弄蒙混过去。”
随后,他也不怕将此事公之于众,冷漠的大声道:“奉大王令,博士茅焦及其他诸人伙同他国刺客行刺公子武司,黑冰台带兵将之尽数捉拿审问!”
这里乃是官员和贵族居住的区域,所以早在一开始黑冰台的行动就惊动了这里所有人的注意。
在看到博士茅焦府中凄惨的时候,一些人还义愤填膺,怒斥黑冰台的残忍暴虐。
但是,当顿若将今夜捉拿茅焦的原因说出来后,这些人立刻就缩起了脑袋,他们甚至开始担忧的回忆着自己过往是否跟茅焦走的有些太近了。
而茅焦的遭遇打击最大的还是大秦的儒家以及公子扶苏肠。
这些儒家之人纷纷坐卧难安,一边焦心公子扶苏自此失去争夺王位的权力,又一边怒骂茅焦的胡行乱闹,致使事态落得如今这般不可收拾!
“不行!我等必须要尽快求见大王,莫要因为茅焦一人之行,导致我等受到牵连,最重要的是莫要让公子扶苏也受到冷落!”
……………………………………
PS:感谢“芦苇,无聊之人”大佬的打赏支持!!!大佬大气!!!大佬发大财!!!。
第541章 黑冰台行动影响,扶苏道心破碎
六英宫内,武司和扶苏这两位公子已经在一开始黑冰台行动的时候就得到了嬴政传过来的旨意,
扶苏对于茅焦的行为很是震惊且不解,他印象中的茅焦是个对谁都笑呵呵的和善君子,又怎会做出刺杀自己弟弟的行径呢?
武司倒是视角清奇,他想到的是嬴政让顿若去抓捕茅焦,这种历史上一事两人的当事人相互碰撞的场景他竟然没有在现场?
太可惜了!
毕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顿若和茅焦算是宿敌了。
《战国策》记载,乱政之后,秦王见顿若,顿若述天下敬秦国之理,以此让赵太后归复咸阳,顿若也是因此得到了秦王的重用,从而一人使四国,使得四国臣服。
有意思的是《战国策》乃是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此时相距大秦也不过才两百多年。
而比他更早的《史记》也记载了相同的事迹,只是这个主人公却由顿若变成了茅焦。
不同的是《史记》可以追溯司马迁一人手作,至少也是继承其父司马谈遗志完成,又因为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这等儒家大拿,其中偏颇之意溢于言表。
但是《战国策》乃刘向编订,书中文章作者并不知为谁,且仅是刘向编撰进行删减才得以出世。
只不过,刘向乃皇室后裔,且多为诸学进行系统整理,一般不参杂个人思想。
如此一来,虽然《战国策》并没有《史记》出名,可实际上能够对《史记》进行多处校对。
武司作为亲身经历者可以确定,在这件事情上,《史记》的记载绝对是错误的。
而且,就不谈武司的亲历,仅仅是从逻辑上推理,关于这一段《史记》就是牵强附会。
毕竟大秦的儒家博士是个什么情况,就算是不用多说大家也十分清楚。
而且,不说大秦的儒家博士,凡是这个时期能够出使诸国的强人,又有多少是纯粹的儒家?
李斯虽然学于儒家,但是他是儒家吗?
韩非同样学于儒家,可他是儒家吗?
这般例子更是数不胜数。
而且就儒家那克复周礼的论调,在整个春秋战国几百年间,就没有任何一个君王会愿意相信。
拿茅焦和顿若相比,当真是最大的漏洞。
况且,不谈个人能力,就说劝说秦王重新侍奉赵太后这件事情,《史记》的记载就有着非常大的前后矛盾。
《战国策》中,秦王见顿若是在这件事情过去了一段时间后,而且是秦王想要见顿若,顿若才有机会展现自己。133
而《史记》就非常有意思,是之乱后,秦王刚刚将赵太后囚禁,许多大臣纷纷劝阻,于是秦王杀了这些劝阻者。
因为杀人太多导致群臣不敢进谏,仅仅为客卿的茅焦就挺身而出,大义凛然的对秦王进行指责子囚母。
然后又引申出天下敬秦国是因为什么什么的,最后秦王还派他出使四国,使四国臣服,最后受到了秦始皇的尊敬被立为太傅,尊为上卿。
啧啧!
这个模板太有既视感了,历史中无数儒家君子都是靠着相同的方法成为了一国众臣,手握重权,然后留名青史。
就这段对于正常人来说,秦王刚刚发现自己母亲与外人媾和,还产下了孽子,而这个姘头还举兵造反,秦王怒而杀人的情况下。
大臣们真的敢在秦王气头上劝说?
更不用说秦王因为这件事情杀人那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甚至他最后没有杀死母亲,仅仅是囚禁她都已经可以看出他还保留了一分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