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对慈禧打击很大,被八国联军打进京城确实够耻辱,但慈禧更警惕的还是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四川总督奎俊、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等地方大员实施的东南互保,这让她意识到,满清朝廷和地方势力的实力变化已经发生了改变。
再加上李鸿章病逝,让满清失去了一个能够调和满汉矛盾的裱糊匠,慈禧愈发感觉到了清廷所面临的危机,她其实对朝廷能否延续统治已经不抱太大希望了,只求能“仿英、德、日本之制,定为立宪政体之国”,以保全“宗社”,别像此前的改朝换代一般,满清贵胄被屠光了就行。
她觉得与其被人革命,毋宁接受立宪,所以在流亡西安的时候,便下诏要求变法,如今回到京城,又开始谋划着选用合适的大臣,来负责变法的事情。
除了接见奕、荣禄、鹿传霖等朝廷重臣,通过谈话细细琢磨他们的真实想法,慈禧还不断和各国驻华公使见面,讨论庚子之变的善后事宜,她实在是被打怕了。
其他国家的公使见面大多只聊些该如何保证之前签署的条约执行的事,唯独法国驻华公使鲍渥有所不同,他在觐见慈禧的时候说起了另一件事,“恭喜圣母皇太后,在您生日后不久,一位来自清国、曾经求学于法兰西的学者章星九获得了科学界的最高奖诺贝尔物理奖,这是我们两国友谊的见证”
这话听得慈禧满头雾水,她完全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儿,只能含糊的应付过去,等鲍渥走后,才立刻命人搜集章星九的资料,还有诺贝尔奖到底是怎么回事。
过了好些天,方才有人回报,“那章星九原本是浙江绍兴人,自幼贫苦,因为偶然的机会,才得以进入绍兴有名的三味书屋求学,考中秀才功名,后来又去了沪上,求学于圣伊纳爵公学.”
听到这儿,慈禧打断了他的话,“圣伊纳爵公学?这似乎是沪上天主教会的学堂?马相伯似乎也曾在这所学校读过书?”
“太后圣明,这章星九在圣伊纳爵公学读书的时候,便得了马相伯的青睐,后来他去了法兰西留学,期间回国的时候,便被马相伯招了女婿!”来人连忙补充。
“他此前和李文忠、盛宣怀等人交往颇多,要是李文忠还在,倒是可以让他帮忙笼络这个人,可惜李文忠已经故去.”慈禧连连叹息,要说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她或许不及格,论起人事斗争技能,她可是点满了的。
又絮絮叨叨说了几句李鸿章,她也确实为李鸿章的死感到惋惜,像这么好用的奴才现在已经不多了,死一个就少一个。
念叨完示意继续汇报,当听到诺贝尔去世留下数千万两银子的巨额财富,诺贝尔奖奖金竟然高达二十多万两白银,她不禁皱起了眉头。
“僭越,实在是太僭越了!他区区一个商人,又怎么敢这么做!”在她看来,唯名与器不可以假人,现在诺贝尔设立奖项,评点天下学者,这就是居心不良!
而章星九把二十多万两银子的奖金拿出来办学,更是沽名钓誉,内心深处肯定存有见不得人的想法,要是换成其他时间,这种人必须严加处置。
但是现在就不想了,如今东南各省大员已经和朝廷离心离德,呼吁变法的声音又越来越响,要是再处置章星九,这可就真犯了众怒。
而且先前听鲍渥话里的意思,法兰西也对章星九多有青睐,若是下旨处置章星九,搞不好法兰西也会有所不满,所以尽管慈禧心里一百个不乐意,她也只能采取怀柔的手段。
思考片刻,慈禧做出决定,“刘坤一、张之洞等人先前上书,说要朝廷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待学成归来后授予他们功名,让他们为朝廷出力;如今这章星九既然能扬我大清威风于海外,理当给予重赏,不如就赐他进士出身,命他进京效命!”
章星九进行后的去处,她也想好了,“先前朝廷已经决定恢复京师大学堂,任命吏部尚书张百熙为管学大臣,这章星九先前就在沪上当老师,现在让他在京师大学堂任职正好合适;他既然擅长格致科,就让他当格致科监督,赐五品顶戴,如此也能光宗耀祖了!”
京师大学堂现如今的最高负责人是大学堂总监督,负责统管全堂事务,统率全学人员,在他下面就是分科大学监督,负责各分科大学的事务,品级较低于总监督,但高于其他教学和管理人员。
慈禧觉得,给一个刚出仕的年轻人这么高的职位已经很不错了,那章星九收到圣旨肯定会感激零涕,赶紧收拾东西进京报道,到时候刚好借用他来彰显朝廷实施新政的决心。
“圣母皇太后如此看重于这章星九,他收到旨意定会感激涕零,誓为朝廷效死。”汇报的人连忙吹碰道,而在他心里也是嫉妒不已。
寻常读书人考中科举,就算是状元也不过授予六品翰林院修撰之职,现在章星九一进官场就是五品顶戴,这可比状元还厉害。
“去吧,这就书写圣旨,命人送到沪上,让他尽快进京任职。”慈禧挥手道,她年纪毕竟大了,说了这么一会儿话就有些精力不济了。
下面的人连忙开始走流程,当天就有一名太监乐呵呵的带着圣旨出京,沿着大运河南下,前去沪上颁发圣旨,一路上还做着美梦,这可是恩旨,那章星九见了圣旨还不得给自己送上大把的银子?这回可是发财了。
他运气不错,刚到沪上就听说章星九昨日已经从欧洲回来,如今正在震旦学院教书,便赶紧带着圣旨赶了过去。
喝的晕晕乎乎,还得码字,大家过年好啊。
第310章 香饽饽
此时章星九正好没课,就在办公室里给马相伯等人讲述诺贝尔奖评奖的门道,“其实我这次得奖也有一定运气成分,要不是无线电报蕴含的利润实在是太高,有很多欧美的大企业都盼着我得奖,好借机宣传,不然也没这么容易得奖。”
“要知道欧美国家对其他种族的歧视非常严重,若是单看成绩的话,东洋也有一些学者有资格得奖,但他们都没能拿奖。”
“比如这次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奖颁发给了德国科学家贝林,理由是他在血清疗法治疗白喉上的贡献,而实际上抗毒素免疫血清疗法是他和东洋学者北里柴三郎共同做出的,贝林分离出了白喉血清,北里柴三郎分离出了破伤风血清,这两项成就同属于一个档次,诺奖委员会只颁发给了贝林,却忽视了北里柴三郎,这就是赤裸裸的歧视。”
章星九此前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个问题,“为什么民国有这么多大师,却被日本打的那么惨?”
马上就有回答指出,民国的大师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无法同日本相比,日本毕竟开放地更早,向欧美学习的时间更长,日积月累孕育出了诸多大师。
在二战前,日本就诞生了不下十个诺奖级别的成就,但是最终却直到二战后,他们才拿到了
一想到这儿,章星九就忍不住叹息,“东洋已经先走了这么久,我华时至今日,却依旧没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将来若是若是恐怕不堪设想啊!”
“哎!”马相伯等人听到这话,也是连连叹息,章星九获奖的喜悦也冲散了不少。
就在这时候,外面有人来报,朝廷宣旨的使者到了,马相伯不敢怠慢,连忙拿来假辫子让章星九带上,又准备好了银票,这才带着章星九一起出去迎接。
太监展开圣旨开始宣读,当听到朝廷赐他进士出身,还有五品顶戴,不少老师都面生羡慕,在他们看来这可是天大的好事。
但章星九的反应却出乎了他们的预料,章星九先把银票塞给传旨太监,太监瞅了瞅银票上的数字当即露出了笑容,趁着他高兴,章星九赶紧说道,“朝廷如此厚待,学生实在是受宠若惊。”
“原本学生理当立刻领旨进京,奈何学院新开不久,学生若是现在就进京,怕是会耽误他们的学业,所以学生还是想等把他们教出来再进京,学生如今在沪上也是为朝廷培养人才,朝廷一向宽仁,想来也不会责怪学生吧?”
章星九肯定不想进京,在沪上有马相伯等人帮忙照应,他可以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教学和研究上,而要是去了京城,就会束手束脚啥也干不成,还有可能掺和进激烈的斗争中,一不小心就有生命危险,所以他委婉地拒绝了这次宣召。
他说的已经很客气了,太监听了还是不高兴,章星九又塞了两张银票才让他的表情缓和下来,最后不咸不淡地说道,“既然如此,那你就好自为之吧!”
说完拂袖而去,连饭都不肯吃了,其他老师看了很是担心,马相伯倒是比较淡定,“州平无需太过担心,老夫在朝中也有一些熟人,我这就发电报请他们帮忙留意,若是朝廷对你有所不满,你就带着妻儿出洋暂避一时,等风头过了再回来就是。”
马建忠也跟着补充道,“况且你如今的名声已经远播西洋,朝廷就算要处置你,也得考虑西洋诸国的看法,再加上近来朝廷实施新政的呼声越来越高,你作为新学大家,朝廷也不好轻易处置你!所以以老夫看,就算朝廷得知你拒绝奉诏,顶多也是心里有些不痛快,却也不会真的下旨处罚!”
“说不定还会再颁发一份圣旨,对你勉励一二,借此来显示朝廷实施新政、兴办新学的决心,所以你大可以安心,不用太过担忧。”
他俩都在官场上混过,深知朝廷的办事习惯,听到这话众人都松了一口气。
马家兄弟赶紧给盛宣怀等熟识的朝廷大员发了电报,又给亲朋故旧写信,让他们帮忙留意这方面的消息,若是朝廷询问,还请他们帮章星九说几句好话。
结果信送出去没多久,估摸着还没有到收信人手里呢,章星九却收到了多位朝廷大员的电报或亲笔信函,湖广总督张之洞、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等人都对章星九获奖表示了祝贺。
他们在信里大大称赞了章星九一番,还邀请他去湖广、山东等地讲学,言语之间多有笼络。
两江总督刘坤一更是借着地利,直接派来亲信幕僚,来震旦学院邀请章星九去南京讲学,就算章星九借口自己去欧洲领奖耽误了课程,要先给学生们补上,这名幕僚也没有不高兴,只说等章星九有时间了再去,临走前还代表刘坤一给震旦学院捐了一笔钱。
沪上的各国领事、豪商也纷纷送来邀请函,请章星九参加宴会。
陡然间,章星九竟然成了香饽饽,朝廷、各方大员和老外都争相过来笼络,要是章星九有混仕途的想法,这倒是个好机会,然而他对此毫无兴趣,依旧老老实实在震旦学院讲学。
过了一段时间,章星九总算是赶在寒假到来之前,补上了缺下的课程,然后就准备带着老婆孩子回绍兴过春节了。
就在这时候,宣旨的使者再次到来,马相伯丝毫不慌,他已经从盛宣怀的电报里知道了圣旨的内容,淡定地带着章星九去接旨。
果然,这份圣旨并未责怪章星九辞官,进士出身和五品顶戴依旧给了他,只是不用急着去京师大学堂报道,继续在震旦学院教书就行,等过几年这批学生毕业了,再进京也不迟。
章星九口头答应,心里却不以为然,京师大学堂肯定要去,但不是现在,在满清灭亡之前他是不会进京的,要去也是等民国的时候,最好是一战后期再去,刚好可以认识下图书管理员。
待会儿还有
第311章 有客到访
如今已经到了寒假,眼瞅着登门拜访的人越来越多,章星九干脆带着家人回了绍兴,路过杭州的时候又去求是书院讲了一次课,晚上就在钱钧夫家里歇息,和阿张、历绶之秉烛夜谈。
如今他们都已经考取了赴日本公费留学生资格,正准备大干一场,阿张兴致勃勃地说道,“我们已经联系好了东京的弘文学院普通科江南班,准备先花一年时间学会日语,再选择中意的院校报考,欲要强国,必须先壮国民之体质,所以我想学医。”
“我也一样!”历绶之和阿张想法差不多。
实际上他在医学上的路走得比阿张更远,先后在日本金泽医学专门学校(金泽医科大学前身)和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医学部求学,顺利拿到了学位。
毕业回国后,目睹了当时英国教会主办的广济医院和广济医药专门学校欺诈病家、牟取暴利,于是立志开办一所中国人自己的医院,为与外国医院相抗衡,维护中国的医权。
厉绥之联合留日归国的几位医科同学在杭州羊市街创办了第一所西医院浙江病院,专门为国人治病,为办好医院,各医师不领取正式工资,仅支取最低生活费,厉绥之还将自己其它收入也捐给医院。
后来又在亲戚沈钧儒的支持下,于1912年6月创办了浙江医学专门学校(浙江医科大学前身),厉绥之任首任校长。
该校是中国国人自己筹资创办的最早的医学专门学校,设置与当时西方医科大学药学专业基本相同的课程,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医药人才,他也因此被称为“中国西医学教育之父”。
钱钧夫的想法则跟他们有所不同,“我认为教育才是强国之基,所以我想去东洋学习教育,待归国后再兴教救国,和州平一样办学,为华夏培养人才。”
几人选择的道路不尽相同,忧国忧民的心倒是一样的,他们谈了很久,一直谈到夜深方才沉沉睡去。
早上醒来觉得昨晚谈的不够尽兴,历绶之和钱钧夫干脆跟着章星九回了绍兴,一来顺道给好友的父母拜年,二来也好借着临行前的机会再多聊几次。
到了绍兴码头,章星九便看见几名官员早已在此等候多时,一见他连连道贺,看样子朝廷赐他进士出身和五品顶戴的消息已经传到了故乡,这些人觉得他前景广阔,便提前来结识了。
考虑到自家亲人还要在绍兴生活,章星九只能忍着不耐烦和他们敷衍一番,好不容易才把这帮人打发走,带着历绶之和钱钧夫回自家居住,至于阿张,那肯定是要先回家看看的。
章福庆也得知了他有了进士身份、当了五品官的消息,他很是高兴,觉得章星九这下子可是光宗耀祖了,一回来便嚷嚷着要回家祭祖,告诉祖宗这个好消息。
只是他有些不理解,章星九为啥不进京去当官,章星九只好耐心地解释,“如今朝堂上形势不明,我要是贸然掺和,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打入大牢,所以还是等过几年再说吧,等时局稳定再进京不迟。”
“这样也好,这样也好!”章福庆连连点头,他是小农出身,这样的人大多都非常谨小慎微,一听这个顿时熄了让章星九进京的心思。
他觉得章星九现在有了官身,家里也有了钱,就这样安安稳稳的过日子也挺好,便赶紧带着家人筹备祭祖事宜,不再打扰章星九。
章星九又带着历绶之、钱钧夫去给阿张的母亲拜年,出来后喊上徐锡麟、王子余等人,在咸亨酒家吃着茴香豆、喝着黄酒,纵谈各种国家大事,感觉好不快哉。
在绍兴待了几天,历绶之和钱钧夫便回杭州过年去了,他们马上就要去东洋留学了,这一去怕是好几年才能回来,趁着现在还有时间,得多陪陪家人。
他们走后不久,章星九便陪着家人一起回了江浦村老家,这次回来,许多童年时的玩伴看到他都非常谨小慎微,一开口就是老爷。
这时候章星九体会到了原历史中阿张和他再次重逢时候的想法,他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章福庆很享受这种衣锦回乡的感觉,章星九却觉得很是无趣,所以在江浦村待了几天,等过了初七,便借口要回沪上给岳父岳母拜年先走了。
回到沪上,也没惊动其它人,就跟马相伯、马建忠等近亲聚了聚,这次还见到了马宗文大姑姑马建淑的几个孩子,老大朱志尧在实业上颇有所成,老二朱云佐虽精通英、法、日文多国语言,有过目不忘之能,只是不喜欢经营实业,章星九便劝说他来震旦学院任教,他也答应了。
过了十五,震旦学院重新开学,章星九一边上课,一边利用从欧洲购买的各种设备进行实验研究,还从学生里选了几个在实验操作上颇有天赋的学生来给他当助手。
上了没几天课,阿张、历绶之、钱钧夫等人也过来了,他们准备从沪上乘船前往东洋,章星九又和他们聊了几天,临出发的时候,又到码头为他们送行。
“阿张、绶之、钧夫,你们去了东洋,若是遇到麻烦,一定记得给我发电报,手头要是不宽裕,我可以先借给你们,等你们学成回国再还也不迟。”
“若是其它人,我或许还会不好意思,你的话我绝对不会见外!”阿张拉着他的手豪爽地说道。
“家中的事不用担心,我已经叮嘱过母亲,让她平日里多去你们家走动,要是有事也能照应一二!只是听伯母的意思,似乎很想让你早日成亲结婚,搞不好还会替你做主定下婚事,你若是不想娶个没感情的妻子,收到家中电报最好多想想,给我发封电报先核实下也不迟。”章星九又想起了朱安的事。
送别了阿张等人,章星九便回了学校,刚到办公室坐下,就又有客人到访,一看来人的名帖,章星九不禁笑了,“刚送走几个去东洋的,又来了一个要去西洋的。”
明天两章应该可以准时更新
第312章 留法派
一位二十出头的青年走进来,向章星九行礼问好,“后学末进李煜瀛见过章先生。”
“石僧快快请坐。”章星九连忙还礼,然后分宾主坐下。
李煜瀛是前军机大臣李鸿藻的儿子,后来改名叫李石曾,是果党四大元老之一,也是民国期间留法派的代表人物,从清末到民国期间,几次留法热潮都是因他而起。
顺便说一句,李鸿藻和李鸿章不是兄弟,他俩一个出身安徽合肥,一个是河北保定人,名字相像只是巧合而已,实际上李鸿章这一辈的排行是章而不是鸿,兄弟几个分别叫李瀚章、李蕴章、李凤章。
李鸿章也不是派名,就是家族中用来表示辈分大小的名字,他的派名叫章铜,几个兄弟则是章锬、章钧、章铨、章昭等等。
寒暄几句,李石曾说出了自己的来历,前年八国联军进京,他跋涉千余里,逃至河南开封,经此磨难,决心有所作为,考虑到如今华夏衰落、欧洲列强崛起,他便打算去法兰西留学。
这个人和蔡元培有些类似,有进步的一面,也有反动的一面,不过出国留学终归是好事,章星九便主动问道,“石僧可曾想好要读哪所大学?我在法兰西还有些薄名,或许可以帮忙推荐入学。”
李石曾彬彬有礼的回应,“多谢州平兄好意,只是此事暂且不用劳烦州平兄,小弟和前驻德、澳、法等国使馆随员孙宝琦有些渊源,据闻朝廷有意让孙先生出任驻法公使,小弟准备和他一同前往法兰西,先试着自己找一找,要是找不到合适的,再向州平兄求助也不迟。”
“那也不是外人,家岳和盛侍郎有旧,而孙先生又和盛侍郎是儿女亲家,石僧就更不用见外了。”章星九笑着说道。
章星九自己出身一般,马相伯可不一样,他从事外交、洋务事务多年,和很多朝廷大佬都有交情,而这些大佬之间又有乡党、姻亲、同年等种种关系,很容易就能扯上关系。
孙宝琦5个太太,8个儿子,16个女儿,姻亲非常多,女儿分别嫁给庆亲王奕、盛宣怀、袁世凯、张佩纶的儿子,其中张佩纶的儿子叫张廷重,张廷重又有个女儿叫张爱玲。
有了这层关系,李石曾顿时感觉和章星九亲近了几分,便询问起了法兰西的风土人情,以及有哪些大学,这些大学又各自有什么区别,这才是他专程来沪上拜访章星九的原因,若是论起对法兰西大学的了解,如今整个华夏恐怕都没人比章星九更清楚。
章星九瞅着已经到吃饭时间了,便邀请李石曾到自己家里做客,吃过晚饭,带他来到书房里,一边喝茶一边给李石曾介绍起了法兰西的情况。
卢梭的学说、卢米埃尔的电影、巴斯德开创的微生物学以及如今全球最高的埃菲尔铁塔都让他为之神往,不由得出声赞道,“听州平兄这么一说,法兰西的勃勃生机简直犹如眼前,再看我大清,实在是有些暮气沉沉,小弟此去法兰西,一定要像兄长一般学有所成。”
“如今像贤弟这样肯开眼看世界的人实在是太少了,贤弟有此想法,愚兄理当鼎力支持,将来去了法兰西,不管遇到什么麻烦,都可以给我发电!若是事情紧急,害怕电报来往耽误时间,也可以去索邦大学找李普曼教授、居里夫妇还有郎之万帮忙,待会儿我给你写封书信,他们见到信就知道你是我的朋友,肯定愿意帮忙。”
“我在巴黎还有一栋房子,石僧贤弟尽可以去住,我会提前跟他们说好,要是还有其他华人和贤弟一起去法兰西留学,也可以住在里面。”
李石曾日后确实干过一些错事,但他在推动华人留法上,也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飞飞、希贤、501、钱三强等人能去法国留学,都多亏他的开拓,现在章星九既然遇到他,肯定要帮点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