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办杂志太麻烦、来钱又慢,高加林像郑渊洁一样,一个人撑起一本杂志都不成问题,《童话大王》一期不过九万字,这点更新和网络作家比起来算个屁啊。
总编麻溜地批了条子,冯杰带着高加林去财务室领钱,《江湖恩仇录》全文十一万多字,给他换来了两千来块的稿费,再加上郑板桥那个故事的稿费,高加林正好拿到两千一百块。
只是说了个故事,冯杰还没开始写,人家就把稿费给了,《故事会》做事确实大气。
冯杰一路把高加林送上公交车,临上车前再三和他强调,“唐老师,您下次投稿,先给我电话,我一定泡好茶等您!要是您嫌路远麻烦,我过去取也行!”
“还是我过来吧,刚好顺便买点东西!”浦江学院地处郊区,周围没啥好玩的,高加林还想趁着送稿子的机会放松放松呢。
“买东西您找我啊,上海哪个商场的东西全我最清楚!”说着冯杰压低了嗓音,“您就算想要票,我也能给您弄到!”
“真的?工业券、手表票也能弄到?我一直想买块手表,钱倒是早就够了,票却一直没弄到!”高加林停下脚步,手表票太过紧缺,牛新亮也不好找。
“没问题,您留个电话,我找到就通知您!”冯杰拍着胸脯保证,只要能把高加林伺候好,他就能拿到更多高质量的稿子,而稿子多了,他的奖金就有保障了,所以这也是给自己挣钱,能不积极么。
“行。”高加林报出一串号码,“要多少钱我给,你帮忙联系下就行。”
上了公交,没急着回学校,一拐弯就去了巨鹿路675号,这俩地方其实挺近的,不到三公里,公交车两站就到了。
喊上牛新亮,俩人一起去吃了顿好吃的,高加林才心满意足地回了学校。
走到宿舍楼下面,宿管董大爷赶紧把他喊住,把整整一箱子信放到他面前,“这箱子又满了,你赶紧拿回去吧,再不拿我这宿管室就该堆满了!”
“实在是太麻烦您了,刚人家塞了我盒烟,我不抽烟,您帮我解决了吧!”瞅见周围没人,高加林赶紧把一包牡丹塞进董大爷口袋里。
这段时间不光有人给他写信,还有好多文艺青年想来宿舍探讨文学的,要不是董大爷帮忙拦着,高加林哪有时间写小说?所以给人家塞包烟也是应该的。
抱着纸箱吭哧吭哧爬上四楼,只见404宿舍门上贴着一张纸,纸上写着钱钟书的名言:鸡蛋好吃,也不必认识下蛋的母鸡;本人还是学生,日常功课繁忙,请恕不能接待热心读者。
开门进去,舍友们已经见怪不怪了,自从《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刊出后,高加林就成了浦江学院乃至整个上海高校届的校园明星。
不停地有人过来找他,想和他探讨文学,不光本校的,外校的也有不少,甚至还有人坐好几个小时公交跑来的。
书信那就更多的,外校的贴上邮票寄信过来,本校的就方便了,邮票都不用,自己把信封好,直接放到宿管室外面的收信箱就行。
甚至还有不少大胆的女生,在信里夹上照片向高加林表达钦慕之情,马传杰等人看到这些照片,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
他们也曾经幻想过能有一段浪漫的校园恋情,可到现在为止,连单独和女生说话的勇气都没有,结果自己的舍友都有这么多女生跟他表白了。
高加林却没有动心,一来这些照片没有一张能给他带来惊艳的感觉;二来,他也不敢招惹。
八十年代就敢主动写信寄照片和一个从未见过的陌生人表白,这样的女生和后世的狂热粉也差不多了,和这样的人相处,难保会闹出什么极端事情来。
为了自己的前途和小命着想,高加林连信都没敢回,生怕这些女生产生误解来浦江学院找他。
高加林把箱子塞到下铺底下,刚推进去就有点塞不动了,里面的空间早已被之前的书信塞满。
要不,我学学郑老师,也买几套房用来放信?
第55章 军属
现在这年头想买房不容易,就算有钱也是无房可买,普通人家住着单位分的房子,只有居住区没有产权,只有极少数特殊的房子才有可能用钱买到。
那就是落实政策后返还的私房,为啥要把没收的房子重新返还给房主?这其实也是为了改革开放。
发展经济需要钱,需要引入海外华人的资金,而要这些人回来投资,所以全国各大城市都展开了私房退还,上海自然也不例外,于是不少祖上风光过的家庭拿回了自己的祖屋。
这一政策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效果,1980年,上海市电影局退还了原永安公司总经理郭琳爽在淮海中路的一幢私房,这一举措在其海外亲友中产生了巨大反响。
今年,他的儿子郭志楷就回上海投资,与上海有关部门洽谈合作建造新永安大楼、合资建造30层大楼等项目,高加林在看到各大报纸都连篇累牍的进行了报道。
上海作家程乃珊今年发表在《钟山》上的小说《蓝屋》讲的也是这件事。
蓝屋是解放前上海滩上屈指可数的豪富之一钢铁大王顾福祥的宅第,如今这座老洋房要重新返还给顾家后人,顾福祥的孙子顾传辉有机会得到这笔财富中的一部分,最终他放弃了这个机会。
这故事和电影《牧马人》颇有类似,要老婆的老许也没有去美国,而是选择留下来建设祖国,这也反映了当下的社会风气,财富并不是,起码并不是明面上大家争相追捧的。
许灵均没有去美国,有些收回祖屋并且和海外亲戚联系上的家庭可就没这么高尚的情操了,他们高高兴兴地准备卖了房子,去海外生活,而这就是当下为数不多能购买的房子了。
只是这样的房子实在是太稀少了,需要退还的私房不过一万多户,而要完成腾退就得给现在住在这些房子里的人找到新住处,所以自从政策颁布以来,每年只有数百户人家拿回了房子。
而这些人里准备出售老房子的就更少了,在人口数量超过一千二百万的上海,想要找到这样的人,无疑是大海捞针,起码现在的高加林找不到。
所以这件事只能从长计议,让冯杰、牛新亮帮忙打听,自己再多写几本书,多挣点稿费,免得将来房子有了,自己却拿不出钱来,那还不得后悔死。
下一本书要写什么还没想好,高加林暂时恢复了正常的校园生活,每天按时上下课,去图书馆借书学习,参加学生会的活动。
就是他不管走到哪儿,都经常有人过来打招呼,就连上课时,也有人在窗户外面张望,指指点点,其中不乏大胆的女学生,可惜还没有遇到能让高加林动心的。
这周末,高加林和崔志勇俩人一起去了市区,给军属帮忙写信这项活动已经获得了学校的批准、完成了前期准备工作,今天是他们第一次外出实践。
拿着有关部门给的地址,二人走进一片拥挤逼仄的棚户区,这里到处都是临时搭建的简易房,屋檐挨着屋檐,墙壁挤着墙壁,电线乱七八糟缠绕其中,过道极其狭窄,有的地方必须侧着身子才能通过。
高加林心里冒出了一个不太合适的联想,这里简直给影视作品里南美那些贫民窟一样,谁又能想到短短二十年,这里就变成了繁华的国际级大都市呢?
众人来到一处仅有六七个平米的小房子前停下,这甚至不能说是房子,几乎就是个窝棚,只见房门半开着,一张床、一个小桌子就挤得满满当当,做饭只能在门口。
“你们找谁啊?”一位老阿姨听见动静出来问道。
“请问是卫素娥卫阿姨吗?”
“是我,你们是?”卫素娥的表情立刻紧张起来,生怕从他们口中听到儿子的坏消息。
高加林不是第一次来拜访军属,知道她担心什么,便赶紧说道,“您儿子在部队一切都好,我们是浦江学院的学生,是代表大学生来慰问军属的!”
“哦,哦,谢谢你们,学习这么忙还要挤出时间来看我!”卫素娥立刻轻松下来。
可接下来该怎么招待客人又为难了,按道理说该让人家进屋坐,再倒杯水喝,可屋里就这么大点地方,哪里还挤得下?
因此只能连连抱歉,从屋里拿出两个小凳子让他们坐,再去给倒水,还借着这个机会激励屋里正在读书的小儿子,希望他也能像高加林、崔志勇一样考上大学。
趁着卫素娥倒水的功夫,崔志勇在高加林耳边小声问道,“她家里应该挺困难的,咱俩要不要捐点钱啊?”
高加林赶紧制止,“不合适,卫阿姨的家是小了点,可人家收拾地很干净,这样的人家自尊心比较强,是不会收咱们钱的!”
“那总不能只写一封信就走吧?”
从课本上可以看出,她家小儿子正在读小学二年级,应该还不会写信,不然连这活儿都不用他们干。
“待会儿看情况吧!看看有什么咱们能帮的!”
没等他俩想到办法,卫素娥就端着水杯出来了,连忙起身接过水道谢,抿了两口,高加林拿出信封信纸,讲了“帮军属写信”活动的内容。
卫素娥连连道谢,然后絮絮叨叨说着他们家的难处,孩子他爸走得早,他不识字,小儿子才读二年级也不好经常麻烦邻居,所以已经有段时间没和前线的儿子通信联系了。
高加林铺开信纸,卫素娥口述,他写。
“明辉啊,妈和明亮在家一切都好,明亮这学期升了小学二年级,语文成绩挺好,数学数学也不错,老师们都挺喜欢他的.”
“你在部队一定要听命令,打仗的时候要勇敢,可不能丢你爸的脸.”
“要是.要是不太忙的时候,记得给家里写封信,我和明亮都想你”
听着听着,高加林眼里就进了沙子,为她俩做点什么的想法愈加强烈。
可到底该做点什么好呢?
第56章 又上报纸了
给钱不合适,人家大概率不会收,而且这也会给其他参加活动的同学带来压力,他们也没钱,大家伙凑钱买邮票、信纸、信封已经很不容易了,再给军属捐钱不太现实。
做家务也不行,卫素娥的房子是小了点,可人家收拾地非常整洁,不需要他们干啥,再说了,高加林他们也不擅长这些啊!
忽然高加林脑中灵光一闪,想起了卫素娥刚才说话有点断断续续,这让他抓住了重点,连忙问道,“卫阿姨,明亮的数学成绩是不是不太好?”
刚才说到语文成绩的时候,卫素娥很是骄傲,轮到数学的时候就有点磕磕绊绊,表情也不太自然,说好应该是不想让大儿子担心。
“哎!”卫素娥看了一眼屋里的孩子,压低嗓音说道,“孩子数学学的是有点慢,其他同学回家有父母帮忙辅导,我上班忙,文化水平也不高,实在是给他说不清楚。”
“这好办,我们可以帮明亮补课!”高加林终于找到了适合他们发挥的机会,补课这种事儿兼职太适合他们这些大学生了。
“对对对,以后我们每星期都来拜访您,顺便给明辉补补课,他有什么问题,我们都能解决!”崔志勇听到这话顿时面露喜色,总算是能帮上忙了。
“不不不,这太麻烦你们了,你们能帮我写信已经很感激了,怎么好还让你们给孩子补课。”卫素娥连连摆手,不愿意给高加林他们添麻烦。
“应该的,应该的,我们能在教室里安安静静的学习,全靠明辉大哥他们在前线战斗!我们不像明辉大哥那样,可以上战场打仗,能帮明辉大哥稍微解决一点儿小问题也好啊!”
“是啊,要是明亮成绩好了,到时候把成绩单寄过去,明辉大哥看了也高兴不是?阿姨,我们平时上课其实也没有那么忙,周三、周五下午都没课,正好过来接明亮放学给他补课!”
“阿姨,小学正是打基础的时候,要是这时候就跟不上,以后想考大学恐怕就有点吃力了,基础打得扎实,将来升了初中、高中,就轻松多了。”
高加林和崔志勇连番劝说,总算是打动了卫素娥,她也想让自家孩子考上大学啊。
卫素娥把明亮叫了出来,“明亮,给两位老师鞠躬,你不是老说数学搞不明白么?这两位老师可是大学生,以后有他们帮你辅导功课,你一定要珍惜!”
“真的?”明亮连忙鞠躬,“谢谢老师,我一定认真听课!”
“诶,乖,不用叫老师,喊哥哥就行。”高加林伸手摸了摸他的脑袋,“作业本拿过来,哥哥看看你那些地方没搞明白!”
看完明辉的作业,又问了一些问题,很快就找到了他的短板所在,高加林针对这些问题开始了辅导,明亮听的很认真,等讲解完,再给他出几道针对性的题目,明亮果然做对了。
“不错不错,明亮还是很聪明的,我稍微讲了讲,他就懂了!”瞅见卫素娥准备做饭,高加林连忙起身告辞,“阿姨,我们还要和其他小组的同学汇合,就不坐了,等下周这时候,我们再来给明亮补课!”
“咋这么快就走啊?饭都没吃呢!”卫素娥赶紧把他俩拦住。
“说好了五点汇合,您看,都四点四十了,再不过去老师就该担心了!”高加林亮出刚买的上海牌手表,又推让了好一会儿,才勉强说服卫素娥。
她拉着明亮,一路把他俩送出棚户区,看着他们上了公交车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公交车走了两个路口,崔志勇问道,“加林,我估计啊,下次过来的时候,人家肯定要给找吃的,咱们怎么办?是不是也给他们带点礼物?给明亮买几个作业本,她总该会收下吧?”
高加林也想到了这些,“一点不吃人家肯定会多想,稍微吃点意思下吧,作业本好像也有点不太合适!这样好了,咱们自己给明亮出点练习题,这样就没问题了!”
他还根据这些发散开来,“类似的情况肯定不止明亮一家,我估计有很多军属家里都有读书的孩子,他们也需要课后辅导,我们可以先调查下,然后安排同学去帮他们补课,再组织一些同学,编写不同年级、不同科目的练习题,这样活动就更充实了。”
回去给张长青一汇报,他马上就意识到这是个好机会,“可以请学校的老师来审核这些练习题,要是编写的练习题质量确实不错,还可以交给学校的印刷厂印刷,送去书店销售!”
这样还能给学校增加收入,浦江学院不仅能得到名声,还能得到实惠。
“这件事值得宣传,我这就联系《青年报》的记者,等下周你俩再去给明亮补课的时候,让记者跟着一起去采访!”张长青太明白了,你做了成绩得让大家,尤其是领导看到,而报纸就是最好的渠道。
到了下周,高加林和崔志勇带着编写好的练习题来到市区,先和记者汇合,再一起进去给明亮补课,这次卫素娥已经提前准备好了茶水,还自己炸了点丸子。
她在以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谢,看到高加林和崔志勇吃了几个,她总算是轻松了不少。
他俩先检查明亮这周的作业,再根据作业中发现的问题给他补课,《青年报》的记者找了半天角度,才给他们拍了一张照片,现在胶卷紧张,能拍一张照片已经很奢侈了。
拍完照片,坐下拿出速记本记录补课的经过,等结束了,又问了卫素娥母子几个问题,记者就先走了,他还要去其它地方采访别的课后辅导小组。
几天后,高加林的名字再次出现在《青年报》上,这回还混了一张照片。
照片上他和崔志勇认真地给明亮补课,小明亮全神贯注地听着,而在旁边,卫素娥面带微笑看着这一幕。
而在市团委的办公室里,一位领导接起了电话。
第57章 寒假
“加林,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今天市团委打电话过来聊了聊你的情况,最后还问有没有把你报为优秀学生干部的候选?这意味着什么你该明白吧?”邱剑锋笑眯眯地对高加林说道。
“明白,我一定不辜负您和学校的期望,争取继续协助学校把这两项活动搞好。”高加林连忙表态,这种评优一旦上级特意点了某人的名字,那基本上就十拿九稳了。
“找你过来就是要商量这件事,‘公文写作’给咱们全校师生,尤其是大三大四的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帮军属写信’也受到了上级的表彰,部队专门给咱们学校写了感谢信,这都是对咱们学校的肯定!不过也不能就此满足,接下来还要继续扩大活动的规模!”
“学校准备成立一个小组,把‘帮军属写信、为军属补课’的活动扩大到全校,总不能光让你们中文系的学生辛苦不是?”眼见高加林已经打开了局面,邱剑锋便打算掺和一把,扩大战果。
随即他宣布了该小组的人员构成,他作为主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和校团委一把手张敏总览全局,张长青带着一些学生干部负责具体执行,高加林赫然在列,其他小组成员大多都是各院系的学生会主席,这样就可以通过他们让其他院系的学生也加入进来。
所有院系的学生会主席里面,唯独王伟华没有加入,张长青给的理由是这项活动是高加林、崔志勇等同学牵头完成的,他们熟悉活动流程,由他们代表中文系已经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