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教诸天 第21节

  实际上么,主要还是王伟华的一些话传到了张长青耳朵里,张长青把这项活动视为自己进步的阶梯,哪能把王伟华这样有可能影响活动效果的家伙放进来?

  张长青也很不理解王伟华为什么会说这些话,你跟高加林又没啥竞争关系,等高加林要当学生会主席的时候,你早就毕业离校了。

  但凡稍微聪明点,听到这么好的建议,就会全力配合高加林,好给自己的简历上增添几分光彩,这样等将来分配工作的时候,也能去个好单位。

  现在可好,光是一点儿没沾上,还在老师心中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这些都会影响王伟华的前途,要知道在分配工作上,学校的领导老师影响还是很大的。

  张长青也懒得去纠正王伟华,反正现在还有一个多学期,学生会就该换届了,到时候他爱干啥就干啥,张长青只需要继续保证这两项活动能顺利开展就好。

  小组组建完成,第一件事就是开会,学生干部们纷纷踊跃地发言,提出自己的建议,高加林大多时间都只是安静地听着,他出的风头已经够大的了,没必要再去抢这点小风头。

  直到会议临近结束,高加林才稍微补充了一点儿小细节,“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我建议咱们去拜访军属、给军属补课的时候,最好是两人一组,要是有女生,另一名组员最好是男生!”

  上海虽然是大城市,可也难保会遇到一些混账家伙,两人一组能安全些。

  学生们还不太明白,邱剑锋已经意识到了,“高加林同学这个建议非常好,这也是对学生的保护,大家热心做好事,要是遇到一些负面的事情那就不好了。”

  “我再补充一点,几个相邻的小组组成一个小队,由小队长负责,要是约定的时间还有某些组员没回来,小队长马上去寻找!”张长青这么一补充,就更完善了。

  会议结束,学生干部们纷纷回到自己的院系,召开会议、挑选合适的学生加入到活动中来,这项活动的规模瞬间扩大了好几倍。

  几乎走在上海每个区,都能看到按时准点来给军属补课的学生,他们成为上海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市团委和教育部门还专门召开会议,号召其他院校向浦江学院学习,邱剑锋、张敏参加完会议回来,脸上的笑容好几天都没有消散。

  浦江学院刚刚成立不久,别说和上交、复旦、同济相比了,华师、华工都能把他们甩开一大截,所以他们很少受到上级的表彰。

  现在当着全上海高校代表的面,领导把浦江学院整整夸了十多分钟,连上交、复旦、同济的代表都在台下为浦江学院鼓掌,他们总算是可以扬眉吐气一回了。

  时间不知不觉就到了一月底,高加林迎来了大学生涯的第一次期末考试,这段时间他忙于写作和活动,却也没有把功课落下,考完自我感觉每门功课的分数应该都在九十分以上。

  最后一门课考完,舍友们纷纷收拾行李准备回家,高加林又多花了两天时间,去市区采购了一大堆东西,带着满满当当的箱子踏上了回家的旅程。

  回去的时候可比来的时候舒服多了,《故事会》的编辑冯杰给他介绍了一位在铁路部门工作的熟人,高加林从他那里买到了一张硬卧车票。

  有些干部按照规定出差可以享受硬卧待遇,其中有些会把硬卧车票卖给别人,自己坐硬座回去,这样差价就能落到自己口袋里了。

  他们想卖票往往需要铁路职工的帮助,高加林的票就是这么来的。

  稍微花点钱就能让旅程舒服些,高加林很愿意,而且睡硬卧也能安全一些,他可是贴身藏着好几千块钱呢!

  火车哐啷哐啷了一天一夜,早上九点多的时候,高加林终于到了西安,从火车站出来,他又去买了点西安的特产。

  在高家村老百姓心里,上海太过遥远,西安才是他们最常念叨的大城市,这里的特产在他们心里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

  再坐公交去汽车站,费了一番力气,买了一张前往银夏的车票,走走停停,高加林终于回到了陕北。

  他没有急着马上回家,而是暂时把行李寄存在车站,带了几样在上海买的礼物去了教育局的刘科长家里,“刘科长,我给您拜个早年!”

第58章 衣锦还乡

  “加林,你这是放假了?赶紧进屋,外面冷得很!”刘科长先是愣了下,旋即满脸惊喜地把高加林迎了进去,热情地给他倒茶,招呼老婆拿零食。

  等高加林拿出从上海买的糕点,刘科长就更高兴了,退让一番收了下来,“托加林的福,咱也能吃上上海的高级点心了。”

  他妻子端着花生、红枣、瓜子过来,听到这话赶紧插嘴,“你托加林的福可不止这点点心,加林啊,因为你那封感谢信,老刘前几个月刚提了一级,他一直说要感谢你,可惜你在上海读大学没机会,今天既然来了,那就别走了,我这就给你们炒菜,你俩好好喝几杯。”

  “不光是我,邮电局的老谢也升了!本来以为这辈子也就这样了,没想到还能有这样的际遇!”想起自己这次升职的原因,刘科长也是感慨不已。

  “呦,恭喜恭喜,您现在换了什么岗位?”高加林连忙道喜。

  “高中教育科的科长,从副科变正科了。”刘科长露出矜持地笑容,“你也别喊我科长,太见外,叫刘叔叔就行!”

  “诶,刘叔叔!”高加林直接改了称呼,他以后大概率不会回陕北工作,不过跟刘科长处好关系也是有好处的,他父母还在陕北,将来有什么事情也方便。

  聊了一会儿,高加林想走,刘科长说什么也不让,硬是把他留了下来,拉着他好好喝了几杯,晚上就让高加林在他家客厅歇着,第二天早上吃了早餐才放他离开。

  到了邮电局见谢科长的时候也是一样,对方热情到了极点,也非要拉着高加林吃午饭,就算高加林说自己已经买了回宽州的班车也不放人。

  “我让人给你把票退了,等下午咱们邮局有邮车去宽州,你就坐邮车回去,等你过完寒假去上学的时候,再来找我,我也给你找个去西安的邮车,这可比坐班车舒服多了!暑假回来前给我说个时间,我让邮车直接去火车站接你!”谢科长拉着高加林的手说啥也不放开。

  他这么热情,一来是想感谢高加林,二来如今的大学生可了不得,说不定再过些年,人家的级别就比自己还高了,趁着现在结个善缘,就算自己用不上,孩子也能沾光。

  于是高加林又喝了一顿,下午两点的时候才上了邮车,只花了一个多小时就返回宽州县,司机还想把他直接送到高家村,高加林坚决地拒绝了,这么干太过高调,对他和谢科长都不好。

  给司机塞了两包烟,高加林提着行李去郊外等了一会儿,班车就过来了,在盘旋的山路上晃悠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到了高家村。

  正在村口放羊的德顺爷瞅见高加林衣着笔挺的样子,还以为哪个领导干部来村里检查工作了,连忙问道,“领导,你要找谁?”

  “德顺爷,是我,加林啊!”高加林放下箱子,取了一包点心爬上小山坡,走到德顺爷跟前。

  德顺爷乐得满是沟壑的脸皱成了一朵菊花,“哎呀,我也觉得有点像,就是没敢认!你这上了大学就是不一样,打眼一看,还以为领导干部来了,而且还不是县里的干部,起码都是行署的!”

  “您身体还好吧.”问候几句,高加林硬把点心塞给德顺爷,这才离开。

  回家的路上,不停地看到熟人,一个个说话的时候满是羡慕,让高加林不由得感慨,项羽说的简直太对了,“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在外面混得好了,回来看到老家亲朋好友羡慕的眼光,就会感觉再辛苦也值啊。

  不过这种想法今后就会慢慢消散,年轻人纷纷进城,老家对他们来说就成了一个只存在于记忆深处的符号,连老家的亲戚几乎都没了联系,衣锦还乡也就没了意义。

  走到家门口,父母已经在窑洞外等着了,看到他父母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我家娃这是有大出息了啊!

  回到家里,坐下喝水,高加林明显能看到,父母的精气神都好了许多,家里不缺钱了,孩子又上了大学,距离结婚还得几年,现在他们可以说暂时没啥需要发愁的了,这精气神能不好么?

  母亲赶紧去杀鸡做饭,父亲关切地询问着高加林在学校里的生活,高加林就捡好听的说,高玉德不大听得懂,只模糊地觉得孩子一切都好,听着听着便嘿嘿地笑了起来。

  吃完饭,高加林帮着母亲收拾好,又拉着她到炕上坐下,说起了正事儿,“爸,妈,咱家的窑洞已经旧的不像话了,正好我在外面挣了点钱,不如就趁这个机会箍几口新窑吧!”

  “你挣的钱留给你将来娶媳妇儿用,我们俩都这么大年纪了,还住新窑干啥?”高玉德和所有父亲一样,不舍得让孩子把钱花在自己身上。

  “您要是想让我娶个好媳妇儿,那才得箍新窑。”高加林知道说别的理由没用,便就着娶媳妇儿这个话题聊了下去。

  “等我将来毕业了,分配回县里单位上班,谈好了对象,那得带人家回来看看吧?人家一看我爹妈还住在这样的破窑里面,能放心嫁给我?”

  高玉德张大嘴巴说不出话来,高杨氏倒是觉得孩子说的挺对的,“娃他爸,是这个理咧;既然现在有钱,那就赶紧把窑箍好,免得将来儿媳妇过来看不上。”

  “这本来该是我的责任”高玉德喃喃地念叨着,高家村的年轻人结婚,都是爹妈帮他们箍一口新窑,没想到自家孩子就把这个大难题给解决了,他是既欣慰又有一丝失落。

  “爸,妈,我上大学前就说了,你俩苦了一辈子,现在我长大了,你俩也该过好日子了!爸,那咱现在就去玉厚叔家,好好商量下箍窑的事儿?”

  高玉厚是周围十里八乡技术最好的箍窑匠人,自家想建新窑,就得请他出马。

  “走,是得早点去,免得被别人请去了!你玉厚叔这手艺可是吃香地很哩!”

  几分钟后,父子俩提着礼物向高玉厚家走去。

第59章 我没脸开这个口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一万响的鞭炮炸出了遍地的红色纸屑,一群胆大的孩子,等不及炮声停歇,就重新硝烟中,仔细地搜寻每一个哑炮。

  高家村的妇女聚在晒谷场角落刚刚搭成的棚子里,大声说着十里八乡最新的八卦和对高杨氏的羡慕。

  高玉德拿着烟到处散发,脸上的笑容就没合拢过,所到之处男人们纷纷双手接过,再送上一连串的好话,你家加林现在算是出息了,我们高家村出能人哩。”

  “玉德叔,照我看啊,你们家这三口新窑箍好,你和婶也住不了几年!”这话一出,晒谷场上顿时安静下来,众人纷纷看过来,到底是谁在这大喜的日子说不中听的话?这要是遇到脾气爆的,还不得狠狠给他几下?

  有些小伙子已经准备撸袖子了,说话那人脸上却丝毫不见慌张,他环视一圈儿,突然提高了嗓音,“等加林大学毕业,就是城里的干部了,那时候还不得接你们进城住楼房去?”

  “哈哈哈!”众人轰的一声笑开,那几个小伙子也重新把袖子放了下来。

  “是哩,是哩,加林还要上三年半学,叔跟婶估计也就能在咱们高家村待三年时间了!就是将来去了上海,怕是就吃不到咱们陕北的好小米、好红枣了!”

  “你是不是傻?到时候叔跟婶顿顿都吃酸汤饺子,谁还吃小米啊!”就跟《血色浪漫》里写的一样,高家村的人也把酸汤饺子视为天下最好吃的东西。

  高玉德听到这话乐得合不拢嘴,连连给刚才说话的小伙子发烟,塞了两根还不够,干脆把剩下的半盒全给了他,小伙子顿时乐开了花,拿着烟四处显摆。

  欢快的笑声在晒谷场上弥漫,直到高玉厚拿着香烛红纸从窑洞里出来,众人立刻安静下来,静静地看着这位十里八乡有名的箍窑大匠。

  高玉厚走到准备开凿新窑的地方,嘴里念念有词,点燃线香火纸,四下拜祭一番,把红纸贴在山根上,抬头看着太阳的高度等候片刻。

  这些习俗早先中断过十多年,直到近些年才逐渐恢复,如今已经几乎没人管了。

  其余几名大工纷纷拿起手里的家伙,走到高玉厚跟前,小工们跟在他们后面站成一排。

  当太阳爬上山头,高玉厚大喊一声,“吉时已到,开凿!”

  早已做好准备的大工立刻拿起手里的家伙,一边喊着古老的劳动号子,一边朝高玉厚画好线的地方凿去,小工们则忙着辅助大工干活,现场顿时变得繁忙起来。

  从这天开始,高加林的家门口一直保持着这种热火朝天的景象,村里的乡亲们干得也开心,冬天本来就是农闲季节,这时候还能在家门口挣点活钱,这可是大好事。

  有手艺的大工不缺这种机会,现在老百姓手上的活钱慢慢多了起来,有了钱他们第一个想到的往往都是建新窑,所以只要他们想干,一年到头都有人请。

  小工就不一样了,哪个村里都不缺好劳力,这些下死力气的活一般都只会让本村人干,而且就算有活也不一定能拿到钱,因为村里还有换工的习俗,现在我家箍窑你帮我干,等将来你家种地、箍窑缺劳力,我再帮你干就行了!

  也就是高加林舍不得让父亲辛苦,才给了他们一天赚两块钱的机会,等这三口窑箍好,他们明年买化肥的钱就有着落了。

  每天主家都管三顿饭,早上先来几碗羊肉臊子面,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中午干累了歇会儿,几碗饺子吃下去,浑身上下就又充满了力气。

  晚上就更热闹了,四荤四素八大碗往桌上一摆,酒坛子端上来,老少爷们就可劲地喝、可劲地吃吧!吃饱喝足,呼噜山响睡一晚上,早上醒来又是一条好汉。

  箍窑有亲爹帮忙照看,伙房那边也有管事和母亲守着,高加林反倒是闲了下来,他刚好利用这个时间提上从上海、西安买的礼物去给亲朋好友提前拜年。

  不管到了谁家,高加林都能得到最热情的接待,亲戚朋友们听着他讲述上海的繁华,眼里满是羡慕。

  除了亲戚朋友,高加林也没有忘记当年曾经教导过他的老师,不管是小学时的民办教师,还是镇上初中的老师,他都一一拜会感谢,送上礼物。

  这些老师接过礼物的时候,一个个都满面红光,这年头能教出一个大学生来,那可是能吹好几年的;就算是去参加红白喜事,人家一说,这就是大学生高加林的老师,保管会被安排在上席就坐。

  除了给他们私人的谢意,高加林还给学校捐了一些东西,高家村的小学多年失修,他就从家里拿来白灰、木材,请人帮忙修了修。

  镇上初中缺少课外书,高加林就送了他们一些书,让这些黄土高原山沟沟的学生,也有机会知道外面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

  还给正在补课的初三学生上了堂课,给他们讲了自己当年考高中、考大学的经历,鼓励他们好好学习,这将来就能和自己一样,去大城市见世面。

  讲课的时候,不光初三的学生在听,好多寒假回家的高中生也过来了,他们竖起耳朵,生怕漏掉哪怕一个字,听完眼睛里满是向往。

  宽州中学的老师们很快就知道了这件事,新来的校长琢磨着,高加林既然如此感恩,那是不是也要回母校看看?

  要是也能给母校捐点东西自然最好。

  不捐也行,让他给高三的学生们上堂课,讲讲考大学的经验,和大学里的美好,这对宽州中学来说也是很大的帮助;他都给初中讲了,应该也会给高中讲吧?

  可惜,等了好些天,也没见高加林过来。

  他不来那我们就去请,于是校长找到当年高加林的班主任景老师,“景老师,听说高加林回来了?你看你班上有没有和高加林关系好点的同学?让他去趟高家村,请高加林给高三学生上堂课?”

  景老师的脸耷拉下来,好半天才挤出一句话,“我没脸开这个口。”

第60章 好事连连

  高加林家门口的热闹一直持续到腊月二十八才暂时结束,哪怕再想挣钱的人到这一天也不想干了,纷纷回家为过年做准备。

  高玉德终于阔气了一回,挺着腰板去镇上买年货,左手两只鸡、右手两条鱼,背篓里还装着上万响的鞭炮,所到之处,众人无不流露出羡慕的眼光。

  再有人说一声,这就是高家村高加林的爹,其它人就更羡慕了。

  “他家祖坟埋得好啊,现在娃娃考上大学,过几年人家怕是就要去大城市过好日子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顿顿都有肉吃!”

  听到这些话,高玉德走路都是飘的,感觉自己前半生的辛苦都值了。

  从大年三十开始,高加林的酒就没断过,三十初一在家喝,过了初二在村里转着圈吃,今天来我家,明天去你家,后天再去他家,往常走得比较近的亲戚朋友挨家挨户吃完,就过初七了。

  初八那天,那些大工小工就回来了,继续开始箍窑洞,一直忙活到十四,才又回去过元宵节。

  等过完元宵节,他们继续回来干活,高加林则带着老家的特产,坐上班车踏上了返校之旅。

  这回去学校就比上回轻松了不少,到了银夏,坐上邮车一路前往西安,再去火车站找门路搞了张硬卧下铺的车牌,白天就和车厢里的人聊天吃喝,晚上闷头就睡。

首节上一节21/10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