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教诸天 第22节

  一觉醒来,便回到了上海,出站上公交,一个多小时后,就开始在404宿舍发陕北红枣了。

  “好吃,又大又甜,比我以前吃的红枣好吃多了!”马传杰吃了两个就舍不得吃了,“剩下的我得留着,等周末回家给我爸妈也尝尝。”

  现如今哪像后世,打开京东哦,京东就算了.打开拼多多,全世界的特产就随着手指的滑动呈现在自己面前,想吃点啥新鲜的直接下单,不管是俄罗斯的紫皮糖,还是塞尔维亚的奶酪,三两天时间就能送到。

  这年头由于交通物流比较落后,一般人很难吃到其他地方的特产,所以他们尝到陕北的红枣才会这么稀奇。

  “你们先尝着,我去找崔老师拿下成绩单。”说着高加林便出了宿舍,现在也没互联网,到现在还不知道自己期末考试的成绩。

  这或许不是坏事儿,起码不会在大过年的时候还得为得知自己挂科而感到沮丧,可以开开心心地先把年过好。

  到了班主任柯万伟的办公室,他一见高加林就满脸喜色,“加林,你这回可是又替咱们班争光了!期末考试成绩全班第一,学校还把你评为校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能同时获得这四项荣誉的,全浦江学院就你一个!”

  “都是您教得好!”高加林很淡定,博士学位都拿到了,不至于为这点小荣誉而激动。

  “奖状现在还不能给你,晚上开班会的时候,张老师亲自给你发,成绩单你先拿回去吧!你们404宿舍不错,没有一个人挂科;待会儿你发成绩单的时候,安慰下那几个挂科的,让他们不要着急,好好学习,补考过了也一样!不过这学期可不能像上学期那样马虎了,得把心思放在学习上!”

  如今的大学生都是天之骄子,心里傲得很,柯万伟担心有人接受不了挂科的打击,做出啥蠢事来,所以专门叮嘱了几句。

  聊了一会儿,拿着成绩单出来,在楼道里遇到了张长青,他也是一脸的笑意,“赶紧去发成绩单,发完来我这儿一趟,我有好事儿要告诉你!”

  先到女生宿舍,在楼下喊了几声,团支书罗雪梅就下来了,高加林把成绩单交给她,再提醒几句给挂科同学通知成绩的技巧,便离开了。

  八十年代的大学,倒不是不能去女生宿舍,只要有正当理由,宿管大妈就能放你进去,就是这时候的女大学生也不会像后世一样,在宿舍里穿的那么清凉,高加林就懒得上去了。

  男生宿舍挨个跑一遍,把成绩单发了下去,安慰了几个挂科的倒霉蛋,高加林就赶紧去找张长青。

  “你在学校拿到的荣誉柯老师已经给你说了吧?那我就再告诉你一个更好的消息吧!前两天市团委和市学联发来通知:你,高加林因为上学期的优异表现,荣获1984年市优秀大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三项荣誉!”

  “过几天,市里面就会举行表彰大会,到时候你高加林的名字可就要传遍全上海的高校了!”

  名声传遍全上海高校?这一成就我在《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刊出时,不是早就实现了么,高加林心里嘀咕着,脸上绽放开灿烂的笑容,连声谦虚和感谢。

  “加林,这事儿可不仅仅是荣誉!”张长青生怕他不明白,便提醒道,“每年学联纳新都会优先从获得荣誉的大学生里挑选,所以要是不出意外的话,你这学期估计就能成为市学联的代表了!”

  “进了市学联继续努力,就有机会进全国学联,成为全国大学生的代表!这意味着什么估计你还不太清楚,我给你举个例子吧!”

  “79年参加全国学联大会的代表里面,有人现在已经是正处级干部了!你想想,他毕业才几年啊?顶多四年而已!”张长青的话里满是羡慕,一个毕业四年的大学生,级别就比自己高了,这到哪儿说理去啊!

  这位高加林也知道,日后和沙瑞金成了一个级别,不过他还不算厉害,学联代表里面,可是出过长老的。

  当然,并不是你进了学联就能平步青云,纵观历届学联成员里面,还是日后平平淡淡的居多,这只是一次机会,能否把握住还得看自己。

  晚上,高加林又在班会上狠狠地出了一把风头,台下的同学倒是没几个嫉妒的,因为他们早就麻了。

  班会过后,高加林的生活恢复到正常节奏,每天上课学习、再给《故事会》写点稿子,周末继续去卫素娥家里给明亮辅导功课。

  这天,补课结束,高加林准备去和牛新亮吃顿好的,没想到他一见面就告诉了高加林一个好消息。

第61章 老洋房

  “你不是一直想要房子么?正好我今天约到了一位在住房交换所上班的一块吃饭,全上海哪儿有房子,他们最清楚。”

  “呦,这可是太谢谢了!吃饭的地方选好了没有?得找个他喜欢的餐厅吧?”高加林喜出望外。

  “你要说别的我可能意识不到,这个怎么会忘?早就打听好了,他家是从宁波搬过来的,喜欢宁波菜,我正好知道一家宁波饭店,都给他说好了,咱们过去等就行!”

  牛新亮带着高加林来到饭店,搞了点茶水点心,边吃边给他说起了住房交换所的来历,这个单位估计绝大多数人都没听说过,眼下却是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单位,在这里上班的人消息灵通,走到哪儿都受欢迎。

  解放后房地产市场一度出现停滞,房屋不能买卖,老百姓想改善居住条件怎么办?除了等单位分房,那就只能通过调房,也就是市民之间互相换房来实现,于是住房交换所便应用而生。

  这一时期的“换房”,和后世的“置换房屋”概念不同,指调换住房的使用权。

  按当时市房地产管理局规定,持有本市常住户口的居民需交换住房使用的,应持租赁公房凭证及户口簿向居住所在地房管所申请登记。

  系统房屋住户与公房住户交换住房,前者须经产权所属单位同意;交换一方或双方均属租赁私房的住户,亦需私房主书面同意,再由所在房管所代办交换使用手续。

  沪上百姓的换房历史可追溯到1956年,上海成立了房屋调整委员会,专门为上班路远的职工调整工作地点和住房,其后中断过一段时间,七十年代以后逐步恢复。

  如今由于知青大量回城,大批出生于生育高峰期的“50后”已到了谈婚论嫁年龄,加上知青大规模集中返沪,需要换房的人群一时间如潮水般涌出。

  一开始,换房主要是民间行为,自发形成了几个较大规模的换房自由市场:包括卢湾区淡水路、XH区上海跳水池、HK区昆山花园、PT区曹安房管所门口、JA区愚园房管所门口以及闸北区彭浦新村房管所门口等,大家在这里寻找合适的房源,商量好之后再去住房交换所办手续。

  后来在黄埔区住房交换所上班的黄健民发现,所里协助换房的成功率非常低,民间自发换房成功率却非常高,经过分析,他找到了原因,所里能提供的房源太少了。

  于是他利用下班时间,骑着自行车到处摘抄换房小广告,很快就把所里掌握的房源信息从二百多处提高到一万多处。

  房源多了,换房自然就顺利了,从七十年代到现在,黄健民已经成功地帮助上万户人家换到了中意的房子,他也被称为“换房状元”,就连市里面也会找他帮忙。

  “你还是学生估计不太清楚,哪天要是开房屋交换会了,我带你去见见世面,成千上万的人聚在大会场里,眼睛死死盯着电子屏,简直比以前过年赶庙会还要热闹!”

  八十年代竟然就给配电子显示屏,住房交换所由此可见一斑。

  “现在好多私房都还给私人了,有些想卖房,也会找住房交换所帮忙,所以你想买房,问他准没错!不过你才大一,急着买房干什么?要是将来留在上海,单位肯定给分,要是去了其他地方,这房子不就闲着了么?”牛新亮好奇地问道。

  高加林看看左右,压低嗓音说道,“牛老师您是老上海人,不会不清楚当年上海的房地产市场有多火爆!我现在买房,一来是给自己找个能清净写作的地方,二来也是为将来做准备!”

  这段时间牛新亮帮了自己不少忙,而且通过接触,高加林也发现他的嘴非常紧,俩人在一起吃饭聊天这么久,也没从他嘴里听到啥不该说的话,所以高加林便给他透露了一点信息。

  “不会吧?国家打算放开房屋买卖?可现在都是单位分房,谁会花钱买房啊?”牛新亮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高加林摇摇头,“短期内肯定不会!就算是要改,那也得一步一步慢慢走,步子迈得太大可是会扯着蛋的!可等到将来大家都意识到政策会出现变动的时候,你再想买房恐怕就难了!”

  “也是。”牛新亮皱起了眉头,他没少听父母说起过当年上海房地产市场的风光景象,对房地产行业也有几分大致的概念。

  “就像你说的,我现在还是学生,平时也没啥花钱的地方,留点应急的钱,剩下的拿来买房,要是能赚最好,赚不了就自己住呗,我感觉我留在上海的机会还是比较大的。”

  高加林就此打住,话点到这儿已经足够了,他要是有兴趣就会留意,要是没兴趣,只能说他命中注定没这个财运。

  牛新亮也没继续追问,准备回去再仔细琢磨琢磨。

  过了一会儿,在住房交换所上班的谢超便到了,牛新亮帮他们做了介绍,又把菜单交给谢超让他点菜,菜上来仨人慢慢聊了起来。

  靠谱的人介绍的人往往也会比较靠谱,聊了一会儿,谢超和高加林都觉得对方不错,牛新亮见此也放心下来,慢慢地就把话题引入正轨,“老谢,小高最近挣了点稿费,想买套房子,你要是有合适的房源,就帮小高介绍介绍呗!”

  “了不得啊,这么年轻就能买房了?你想要什么样的房子?”谢超的表情并无太大变化。

  他在住房交换所上班,天天和房子打交道,经他手卖出去的房子也不少了,自然不会像牛新亮一样,会为有人想卖房而感到惊讶,而且牛新亮请他过来吃饭的时候,就已经说过了。

  “喏,就是这些房子!”高加林伸手指向窗外。

  谢超转头看过去,只见在梧桐树枝叶掩映下,几栋老洋房正伫立在那里。

  “洋房?这可不便宜啊!”这回,谢超终于露出了惊讶的表情。

  上架时间改成一号了应该,感谢中流击水国富民强的打赏

第62章 万倍收益

  “一栋怎么也得上万块,有些好的还得好几万,都顶得上我一辈子的工资了!”

  真便宜啊!高加林的想法和他正好相反。

  三十年后,谁要是说自己一辈子的工资就能买得起一套XH区的老洋房别墅,听到的人保准羡慕死,要知道这里的洋房,一平米就得二十多万,五百平就是一个小目标。

  而且这还是相对一般的房子,好的更贵,几个乃至十几个小目标都不是不可能。

  “多亏牛老师看中,我写书赚了点钱,要是有合适的,倒是可以先看看!”高加林矜持地说道。

  “这小子最近有点懈怠,已经好几个月没给我送稿子了,你那边要是有好房子,正好可以给他加点压力,让他赶紧写书!”牛新亮在一旁帮腔。

  他还不知道高加林在给《故事会》供稿的事儿,只觉得高加林现在只有《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的稿酬,距离买洋房还有不小的差距。

  “新书已经有眉头了,要是快点的话,一个月就能写好。”高加林补充道。

  虽然《故事会》来钱更快,可在《萌芽》上发表作品更有助于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所以这两个渠道一个都不能放弃,如今也是时候给牛新亮提供新作品了。

  “其实我觉得《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还可以接着写,很多读者也来信向我们反馈了同样的意见!你要是再写十来万字,不光稿费可以提一个档次,还可以出书!这样加起来,说不定就真够买洋房了!”一说起写书,牛新亮编辑的本能立刻发作。

  “写书这么赚钱?”谢超好奇地问道。

  牛新亮当即拿出纸笔,“来,我给你算笔账!加林上本书的稿酬是千字十六,写了九万多字,拿了一千五百多;要是再写第二部,稿酬会提高到千字十八,以十二万字计算,就是两千多。”

  “将来出书还有印数稿酬,新的标准是按照印数领取阶梯式印数稿酬,要是能印到五十万册以上,作者所得的印数稿酬约相当基本稿酬的百分之九十七,这又是小四千块!”

  “光这一本书,加林前后加起来就能挣小一万,所以你就放心地给他介绍吧!不会让你受埋怨!”

  “还是你们作家日子好啊!既有名气又有实惠!”谢超羡慕不已。

  既然高加林的支付能力没问题,那谢超就放心了,他马上问道,“你想要什么样的洋房?地段、面积、价格这些有要求没有?”

  “这些都好说,最关键的还是房子的手续问题!比如清清楚楚、干干净净!我可不想招惹麻烦!”高加林强调道。

  这年头的老洋房,只要买到手,就不存在吃亏的问题,无非是将来翻三千倍和五千倍的区别而已,可要是因为手续问题惹上麻烦,那就不值得了。

  “这你放心,能到我们所里的房子,手续肯定都没问题,要是有我们也不敢拿出来啊!”谢超的回答让高加林放心下来。

  接着谢超便兴致勃勃地给高加林说起了自己印象比较深刻的几套老洋房,有的是刚刚办完私房退还手续,户主急着出国想卖;还有的是原户主家儿女多,兄弟姐妹为了房子吵得不可开交,最后索性都不要了,直接卖了换钱分了干净。

  不管是哪一种,将来都得后悔啊!高加林心中暗暗叹息,谁能想到,这些老洋房日后会涨价涨得那么夸张呢?

  “这周末您有空么?有的话咱们先去看看您说的这几套吧?”

  “没问题,你说个时间,我到第一栋房子门口等你!”谢超爽快地答应下来。

  吃完饭,高加林和牛新亮把谢超送上公交车,上车的时候,谢超手里多了一个袋子,里面是高加林按照牛新亮指点,提前给他买好的烟酒。

  住房交换所和房地产中介可不一样,他们卖出去房子也没有提成、奖金,所以多少得给人家一点儿实惠,这样带高加林看房才有积极性,才会认真地给他寻找好房源。

  到了周末,高加林先和牛新亮汇合,再一起去了泰安路,从公交车上下来,高加林还没看到房子,基本上就想买了。

  因为这房子的地段配套简直太无敌了,论教育,斜对面是复旦中学,南边是交大,将来有了孩子想搞艺术,距离上音附中也只有不到两公里,孩子想看书,走路二十分钟就到市图书馆。

  论医疗,往西北走一公里就是华山医院,还有一堆复旦的附属医院和解放军的医院,可以这么说,要是方圆五公里之内的医院治不好你的病,你还想再治的话,基本上只剩下协和、梅奥等少数几家医院有尝试的价值了。

  论购物,往南边走一公里就是徐家汇地铁站,日后小方总的恒隆23就坐落在这里,周围大型超市、品牌百货应有尽有。

  这要是搁在没穿越的时候,高加林哪敢想在这儿买房啊!而现在,他都敢来看老洋房了。

  “这儿呢!”

  没走几步,就看到谢超向他们招手,高加林趁着握手的功夫,又塞过去一包牡丹烟。

  谢超脸上的笑容就更真诚了,他一边引路一边介绍起了这片老洋房的来历,这个小区始建于1924年,占地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800平方米。

  共有砖木混合结构三层花园洋房31幢,整齐美观、煤卫齐备,环境幽静,每户都有近百平方米的花园,底层设有汽车间,是当时上海西区高档住宅区之一。

  走了没多远,他们便来到一处西班牙风格的别墅门口,“这栋洋房一共三层,六室两厅六卫,五百多平的面积,原来的房主已经不在了,他家的子女准备卖了房子出国,目前开价两万块,不过我感觉还能再降一些!”

  高加林看到这房子,眼睛都直了,这房子他曾经在网上见过,当时中介挂的售价是三个小目标!

  而现在,只要两万块就能拿下!三十年时间,一万多倍的收益,这要是不买,日后想起来还不得心疼死?

第63章 钟跃民们的未来

  这年头的房地产市场非常诡异,高加林在老家修了几口窑,就花了几千块,现在在上海,遇到这样好的别墅洋房,却只要两万块。

  陕北山沟里的三孔窑洞,花销竟然超过了上海繁华区域老洋房总价的十分之一,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然而现实就真真切切地摆在高加林面前,这就是八十年代房地产市场的真实情况,城里的房子全靠单位分配,大家没有花钱买房的概念,谁要是花钱买房其它人还把他当傻子,明明不要钱就能有的东西,你非要糟践钱。

  农村的房子却要自己花钱盖,砖瓦、石灰、水泥的价格是固定的,人力成本也不便宜,有点钱的花上几千块给自己整个院子,没钱的就只能慢慢攒材料,再跟别人换工,花上几年时间才能把房子盖好。

  里里外外看了一遍,这栋房子和高加林预想的一样,整体结构保存的还好,里面的装修、家具却都已经不成样子了,要想舒舒服服的住进来,还得再花一大笔钱。

  这也是房子没卖出去的主要原因,如今能拿得出两万块买房的人少之又少,还能再拿出一笔钱来装修房子的就更少了,甚至很多东西你有钱都没地方买去。

  这么大的房子,空调得有吧,电视得有吧,电视还好说点,如今的空调那才叫奢侈品,动辄好几千块,好的还要上万,就更别提买空调需要的身份和手续了。

首节上一节22/10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