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方待了整整一个月,高加林才登上了返回上海的火车,躺在硬卧床上,高加林翻看着自己这段时间搜集到的素材,开始琢磨到底该为这篇文章起个什么名字呢?
思索良久,高加林取出钢笔,在笔记本上写下了四个字“希望之地”。
广州返回上海要三十六个小时,在这一天半时间里,高加林除了睡觉,就是在整理这篇文章的大纲,等火车停靠在上海站,大纲也写好了。
三十多个小时的火车坐的有些累,出来后高加林干脆阔气地打了一辆出租车,听说高加林是从特区、海南回来的,司机立刻激动起来,不断地询问那边挣钱是不是真的比上海容易?
下车的时候,他还舍不得马上就走,硬塞了一张名片给高加林,让高加林有挣钱的机会一定要带上他。
走到房子前,高加林看到,和一个月前相比,这里已经是大变样了。
第72章 内参
荒草丛生的花园满是鲜花,被园艺师修剪地整整齐齐,屋里的铁艺栏杆修补完毕,还按照原来的风格涂了同样的外漆,地板重新镶嵌完毕,墙面也涂抹好了。
除了吊顶其他硬装已经基本完成,这个暂时还没办法,眼下想找可供挑高客厅使用的大吊顶可不容易,非得找灯具厂专门定制才行。
高加旺正在和工人们忙着打家具,他使用锯子、刨子的娴熟程度让高加林大为惊喜,连忙问道,“加旺哥,我记得你在村里的时候没学过这个啊,啥时候学会的?”
高加旺放下锯子,嘿嘿笑着说道,“徐师傅看我勤快,就教了我几手。”
“怕是没那么容易吧?”不管啥时候,手艺人都不会轻易把自己安身立命的本事教给别人。
“我先带你看看咱们这段时间的工作!”高加旺带着高加林走到外面,才小声说道,“我把你留给我的工钱都给徐师傅了,他这才肯教我!”
高加旺在这儿干活也有工钱,高加林按照小工的工资标准给他一天两块,还有监工的工资也是两块,加起来就是一天四块,高加旺干了一阵儿,便咬咬牙拿出一百块送给木工徐师傅,并承诺等学会了再给他一百块,徐师傅没能禁得住金钱的诱惑,便开始教他了。
“要把这房子全部修好,还得俩月功夫,我打算能下个月再找马师傅学瓦工,将来等这房子修好了,我还能去别的工地干活!”高加旺连将来的打算都想好了。
“好我的哥啊!我就知道喊你来是喊对了!”高加林开心极了,高加旺的表现超出了他的预期,一个聪明伶俐还肯上进的合作伙伴,实在是太难得了。
“不用去别的工地,等这边忙完我就给你找新活儿干,给别人干活才挣几个钱?咱们自己干挣得才多!走,咱们接着看你们这段时间的工作效果!”
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看了一圈儿,高加林对眼下的进度和装修质量还算满意,有高加旺看着,工人们没耍啥花样,该下功夫的地方都实打实的下了。
偶尔有几个地方存在问题,也怪不得他们,而且眼界的问题,这些工人以前做的都是普通活,缺少高档装修工作的经验,有不足的地方也是难免的。
高加林给他们指出问题,这些人也没废话,当即就表示会按照高加林的叮嘱改正。
晚上,带上他们去外面吃了顿饭,回来后高加林和高加旺单独聊了一阵儿,把他的工资涨成一天五块,又预支了他一些工资,让他给家里寄一部分,剩下的再拿来跟师傅学手艺。
第二天,早上醒来看了一会儿工人装修,高加林便去了《萌芽》编辑部,告诉他们自己回来了,感谢他们的帮忙。
晚上又约了谢超、牛新亮一块儿吃饭,把从南边带回来的礼物交给他们,顺便再问问最近有啥不错的房子,可惜像泰安路那么好的大洋房非常稀缺,目前还没有。
吃饱喝足回洋房睡觉,睡醒高加林便回了学校,装修吵得很,不适合写作,他打算在开学之前把文章写好,还是回宿舍的好,不光安静,还有图书馆可以查资料。
为了方便留校学生学习,图书馆暑假也开着,高加林去图书馆借了一大堆报刊杂志、书籍资料,结合自己这一路的所见所闻,把重要的内容摘抄下来。
这些工作又耗费了好几天时间,等一切准备就绪,高加林便在图书馆里专心致志地写作,这篇文章的风格参考了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通过一些典型事例来反映改革开发大时代的变化。
比如将“如发现茶杯无消毒的奖五角”和“不得无故殴打顾客”相对比,来展示广州服务行业工作态度的变化,再上升到改革服务意识的高度,和大趋势相呼应。
再比如夸奖特区的各种新观念、新变化,认真分析这些观念变化的好处。
当然,高加林的文章并非全部都是吹捧,遇到问题,他也会提出批评,比如假冒伪劣产品问题,比如海南的走私车问题等等。
他也不怕这些会惹上麻烦,假冒伪劣人人喊打,而海南的问题上面已经意识到了,如今已经有好几个工作组正在海南调查,很快就会出台严厉的打击措施。
而且有多年中直机关的工作经验在这儿,还看过那么多改革开发时期的档案,高加林知道写到什么程度最合适。
花了几天时间完成初稿,又认真修改删减几次,高加林写这篇文章可比写《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认真多了,后者只是文学作品,不涉及太多政治上的事情,就算有点错漏也没啥大不了的,前者可马虎不得,要是出了问题,性质就严重多了。
定稿之后,又去了张长青家里,把文章交给他看,让他帮忙把把关,张长青看完很高兴,“加林,你这篇文章可比那部小说写得好多了!上级要求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关心时代变化,你这篇文章就是最好的证明!等下学期举办‘
他都说没问题,高加林就更放心了,立刻去发了封特快专递,把稿子寄给《教育报》的记者张立峰,请他帮忙指正,要是没问题就请他转交给合适的报刊杂志。
从去年十一月开始,邮政部门便在京城、上海等24个大城市开办国内特快专递业务,每20克及其零数为0.5元,100克以上续重每100克及其零数为0.8元,比平信贵的多,不过这点钱对高加林根本不算什么。
事实证明,这笔钱花的很值,
“这样的文章放到普通报刊杂志上实在是太可惜了,所以我帮你投了内参,估计很快就能发表!”
感谢光头大叔在看书的打赏
第73章 讲座
所谓内参就是内部参考,分不同级别,每个级别的密级不一样,有资格阅读的人也不同,最高级别供长老阅览,次一级的巡抚以上能看,然后是处级以上乃至普通体制内工作人员。
最有名的是新华社主办的《参考消息》,最早是收听果党电台,把消息摘要记录给领导看,建国后扩大了一些,每期发行两千份。
五十年代改成日报形式,每期发行四十万份;之后逐渐扩大,七十年代末发行量超过九百万份;到了今年,转型为大众报纸,所有人都可以订阅。
张立峰专门打来长途电话除了告诉高加林这个好消息,也是提醒他不要把这篇文章随便乱传,“内参都有密级,你写的文章也是如此,外传就会涉及泄密!”
“不过也不要太紧张,我投递的内参密级不高,很多文章过段时间就会解密刊登到其他报刊杂志上,比如《参考消息》之类,等《参考消息》一登,就不存在泄密的问题了!那时候你再把文章拿出来也不迟!”
“好的,我除了给系里的领导看过,其它人都没给!”高加林估摸着,这篇文章要上的内参大概属于处级干部就能阅览的范畴。
“那不要紧,他本身就有资格阅读内参,你提醒下他就行!长途电话贵,就说到这儿吧,剩下的话我在信里说!”说完张立峰就挂了电话。
高加林赶紧去给张长青说了这事儿,张长青羡慕不已,“你这样的文章确实适合内参,能在内参上发表文章对你将来大有好处!尤其是将来分配工作的时候,肯定会被抢着要!”
过了几天,开学时间就到了,去年是别人接高加林,今年轮到高加林接别人了,他带着学生会的干部来到火车站前,支开摊子、举起牌子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们。
除了一些常规的东西,高加林还准备了热水、常见药品乃至卫生纸等物资,很多同学远道而来,旅途中会遇到一些问题,而这些物资可以及时解决他们的麻烦。
其他学校见了也赶紧照着做,浦江学院在全上海的高校面前又出了一次不大不小的风头。
开学后,高加林接过了协助老师组织全校迎新晚会的重任,他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把这次晚会办得非常成功,受到了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
凭借这一功绩,高加林顺利拿到了校学生会副主席的职务,要是没啥意外的话,等明年的时候,他就可以扶正了。
校学生会换届刚刚结束,市学联也迎来了换届,高加林被选为学联下属的社会服务部部长,随着“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这个部在学联内部的地位也是不断提升,能当上部长,就意味着他成了重点培养对象,等明年的时候有机会当上市学联主席。
这可不容易,因为在学联内部,各所高校的地位并不相同,看看全国学联历届名单就知道,除了最开始由领导干部担任学联主席那几年,之后这一职位基本上就在清华北大两家轮流,这一届清华,下一届就是北大。
而在上海学联内部,也有类似的现象,交大、复旦基本上垄断了这一职位,浦江学院才刚刚成立不久,底蕴远不能同复旦、交大相比,高加林能拿到这样的机会着实不易。
新官上任,高加林便开始着手把全上海的高校学生会组织起来,根据上级号召,开展各种社会服务活动,他搞这些的经验十分丰富,提出来的活动既能让上级满意,又能得到学生们的支持,很快就搞得风风火火,他也因此在会上得到了领导的表彰。
这天,学联的干部们聚集在会议室开会,总结上个月工作中的不足,制定本月的工作计划,大家各抒己见,会议开的热热闹闹。
高加林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对上个月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修正,领导很满意,勉励过后宣布了一个好消息,“我们上海的‘第二课堂’活动搞得很不错,前几天团系统的领导还专门打电话来表扬,这都离不开各位同学的辛苦努力,希望大家今年能再接再厉,做出更多能让上级满意、老师满意、同学满意的工作来!”
“我在电话里向领导发出邀请,请他们来上海参观咱们的‘第二课堂’成果展,领导很高兴地答应了!所以接下来咱们除了日常工作,还要做好成果展的准备工作!”
“各所院校都把自己的优秀成果拿出来,到时候找个学校统一布展!”
高加林在下面一边做笔记一边琢磨,成果展的地点不用想,肯定是复旦、交大二选一,浦江学院基本没啥机会,只是不知道会来那几位领导。
稍微回忆了下团系统的领导名单,高加林便忍不住激动起来。
会议结束,各校的代表从会议室出来,也没急着走,而是三三两两地聊着成果展的准备工作,其中数交大和复旦的代表最为激动,从得知消息的那一刻开始,他们就下定决心要把成果展留在本校。
“加林,找你半天了。”没一会儿,复旦大学政治学系的段晓东便走了过来。
高加林还以为他要找自己拉票,以增加复旦在成果展选址中获胜的概率,没想到段晓东说的却是另一件事,“加林,我们学校每星期都会邀请知名学者、艺术家以及其他校外人士来校演讲,这次想请你过来办个讲座,给复旦的大学生讲讲广东的改革见闻,不知道你有时间没?”
“嗯?为什么要讲这个?”高加林反问道,要是讲小说创作,这倒是挺正常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前段时间又加印了,是当下最火的青春文学作品,让高加林讲这部小说实属情理之中。
可南边的改革他只在内参上写了,段晓东又是怎么知道的?
“我看过你的那篇文章!写的很深入,要不是之前就认识你,我还以为这是政治学或者社会学专业的研究生写的呢!”段晓东神秘一笑。
“而且据我所知,你这篇文章马上就要被《参考消息》转载了,等报纸发行之后,你正好过来给我们讲一讲!”
今晚十二点上架,求一波首订
第74章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今晚上架)
“等《参考消息》发出来,肯定一堆学校请你去讲座,我要是不现在说,将来怕是就得排队了!”
听到这话,以及的种种细节,高加林估计段晓东家里的背景肯定不一般,要不然从哪儿提前知道这些消息的?再加上他对这次讲座也很有兴趣,便答应下来,“好吧,要是真会登出来,那我就过去讲讲,要是讲得不好,你们可别嫌弃啊!”
“不会,我和我们学校的老师聊过你这篇文章,他说从你这篇文章里看到了一丝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的影子;托克维尔只在美国考察了九个月,就写出了《论美国的民主》,将美国的社会状况分析地十分彻底!而你也和托克维尔一样,看待问题并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对现状背后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地研究!”
“这种习惯非常适合学政治学,你要是想继续深造,他非常欢迎你报他的研究生!”
“我家里条件比较困难,还是想早点出来工作!”高加林连那位老师的名字都没问,就直接拒绝了,他害怕自己经不起诱惑。
“那真是太遗憾了!”段晓东倒也没坚持,搞不好那位老师也只是顺嘴一说,他现在关心的还是讲座,“那就说好了,等《参考消息》一转载,你就过来给我们讲讲。”
“行!我回去就准备稿子!争取不给你丢脸!”当不了他的学生,给他留下点印象也是好的啊。
正如段晓东所说,几天后《参考消息》就全文转载了高加林的文章,又给高加林添了一笔收入,在内参上发表文章也是有稿费可拿的,两万多字换来了四百多块的收入。
文章刊出当天,校长又把他叫了过去,之前在内参上发表的时候,高加林已经见过一次校长了,校长可以不在意发表在文学杂志上的文章,却肯定不会疏忽内参上的东西。
校长先表扬了高加林一番,又聊起了另一件事,“最近复旦和交大争夺‘第二课堂’成果展,闹的动静有点大,有些领导很不高兴,你看有没有机会把这次成果展拉到我们学校来?”
这事儿高加林也知道,俩所学校谁也不愿意这种好事儿被对手抢走,于是各种手段都使了出来,难免有些过火的地方。
他想了想谨慎地说道,“要是不从这两所学校里选,我们学校的机会其实挺大的!咱们浦江学院虽然刚刚成立,历史底蕴不足,可换个角度来看,这反而是优势!”
“那些领导大老远从京城到上海,要是只看‘第二课堂’成果展,未免有点单调!如果再请他们看看上海在新时期建设新高校的成果,行程就充实多了!”
校长眼睛一亮,“这个角度好,没有局限于我们浦江学院,而是上升到整个上海市的高度,这就很有说服力了!怪不得你能写出这样的文章,这种考虑问题的角度一般人可没有!”
确实,浦江学院成立才几年,学校里的行道树都还没有长大,没做出过啥醒目的成就,在全上海的排名也非常靠后,拿什么来邀请领导过来参观?
而换成高加林所说的理由就不一样了,这已经不仅是浦江学院的事了,上面的领导听了也会心动,是啊,浦江学院虽然才刚刚成立几年,可这么快就已经走上了正轨,这难道不是上海响应上级号召,建设新时期新高校的成就?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请他们过来看么!
“我这就去拜访复旦、交大的领导,争取先获得他们的谅解!”校长做事也非常周全,没有一看到利益就不管不顾地冲上去。
他要是擅自找领导汇报,复旦、交大肯定不高兴,以这两所高校在上海的影响力,浦江学院得罪了他们,以后的日子肯定不好过。
而提前协商就不一样了,这是对老大哥的尊重,希望老大哥体谅下小老弟,给浦江学院一个机会,而且两位老大哥最近闹的有点上火,继续闹下去也不好看,正好借这个机会下台。
要是把机会让给同济他们大概不会愿意,因为同济有可能威胁到他们的地位,浦江学院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刚成立不久的小老弟,想追上他们怕是还得几十年,在小老弟还比较弱的时候拉一把,日后说起来也是一段佳话。
下午,段晓东亲自赶过来,邀请他周末去复旦讲座,高加林趁机问了问情况,段晓东也很头疼,说学校其实已经有了打退堂鼓的心思,可惜没有合适的理由。
这下妥了,校长过去这么一说,现成的理由不就有了么?
周末的讲座非常成功,高加林把在广东拍的照片请老师帮忙制作成幻灯片,给来听讲座的复旦学子播放,这种相对新颖的演讲模式让他们大开眼界。
配合着朝气蓬勃的照片,高加林讲述着在广东的经历,同学们很直观地就能感受到那里发生的变化,一个个激动不已,往往高加林没讲几分钟,热烈的掌声就会把高加林的话语打断。
演讲结束后的提问环节更加热烈,同学们争相举手提问,高加林很小心地避开了一些敏感话题,回答的内容基本都是对改革开放的看好。
结束后,倒是没遇到段晓东说的那位老师,他和学生处的一位老师带着高加林去吃了顿饭,饭桌上高加林趁机提了一个请求,请他们帮忙办一张复旦图书馆的借阅证。
浦江学院毕竟是新学校,图书馆里的藏书根本不能和复旦相提并论,很多高加林想看的资料都找不到。
老师欣然答应,没几天就让他去复旦领证。
等领证回来,高加林又收获了一个好消息,校长的运作非常成功,市里面将举办成果展的机会给了浦江学院。
这才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原本要是这两所学校只有一所报名,那肯定就是他们的,现在两所学校争起来,给谁都不好,反而落到了浦江学院这个小老弟手中。
高加林不仅好奇起来,到时候来的会是那些领导?
第75章 领导来了
当天下午,不断有小轿车驶入浦江学院,沪上各所高校都派了领导过来商讨这次全沪高校“第二课堂”成果展的筹备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