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吗!你们是怎么做生意的!”客人也只好不甘心地离去。
到了晚上,有人鼓足勇气溜到书店外面,准备偷偷把海报撕下来带回家收藏,没想到已经有人先他一步下手了,墙上只留下空荡荡一片,海报早已不见踪迹。
“岂可修!这些无耻的家伙还是霓虹人吗?怎么能做出如此无礼的事情呢?”他咬牙切齿地骂道,似乎忘了自己是过来干什么的。
这天晚上,东京好几处地方都有人为了争夺海报而打架,倒是给东京警署添了不少工作量。
许多小报记者闻讯赶来拍下了他们争抢海报的画面,第二天一早就登在自家报纸上,倒是替德间书店做了一次义务宣传。
印刷厂里,工人们日以继夜地印刷、裁剪、装订.然后装车,一本本散发着油墨香的新书刚下生产线,就被装进大货车,送往各家书店。
终于到了正式发售的那天,壬生平太等编辑被派出去巡视各大书店,搜集第一手的销售数据,和田靖树则忐忑不安地坐在办公室里,等候前方传来的消息。
还没到吃午饭的时候,和田靖树就接到了壬生平太的电话,“部长,糟了”
第100章 卖爆了
“什么?是销售不理想?”和田靖树的脸顿时变得煞白,德间书店在这本书上投入了重注,可谓是会社兴亡就在今朝,要是出了问题,他这个部长就得担起责任来,说不定就要被发配到北海道某个偏远的下属企业,那他这辈子就算完了。
“不不是的.是销售太好了!所有书店门口都排起了长队,读者们争相购买。”壬生平太激动地声音都颤抖了。
“八嘎!”和田靖树忍不住爆了粗口,差点吓死我了,“有好消息就直接说,卖得好有什么糟糕的?”
“因为卖的太好,送到书店的存货已经快卖完了,要是不及时补货,那些排队的读者肯定不答应,我们必须赶紧通知印刷厂才行。”壬生平太总算是能顺畅地把话说完了。
“Bakana!我们已经给书店送了二十万册书,这么快就卖完了?”和田靖树完全不相信壬生平太说的话,“或许是你遇到特例了吧?你巡视的书店正好位于读者密集区?”
话音刚落,办公室的门砰的一声被推开,会社庶务坪井千夏闯了进来,“部长,宫下课长打来电话,说他巡视的书店所有新书都卖光了,请您尽快通知印刷厂补货。”
没等和田靖树做出反应,另一名庶务丸桥梅也闯了进来,“还有井上编辑,他也催促补货,打您的电话打不通,只能让我转述。”
这时候和田靖树才相信是真的,他连忙下达命令,“立刻把需要补货的书店罗列出来,我这就安排印刷厂尽快补货!”
“诸位,《昭和米国物语》即将创造本社图书销量记录,如果真的实现这一目标,我会向社长申请,给大家发放高额奖金,安排大家去夏威夷度假!大家加油吧,干巴爹!”
“板载!”办公室里响起一片欢呼声,社员们就像是打了鸡血一般,立刻忙碌起来。
他们一边接听电话,一边将需要补货的书店记下来,最后汇总交给和田靖树,和田靖树一拿到清单就立刻给印刷厂拨过去,让他们派出所有货车尽快送货,“.我不管你们有多少辆货车,没有货车就用轿车,轿车用完了就打出租车,如果因为你们的缘故影响了图书销量,我一定会向社长要求严肃处理你们!”
东京的街道上,几乎每家书店门口都排起了长队,就算店长出来一再鞠躬道歉,告诉他们《昭和米国物语》已经卖光了,他们也舍不得离开。
“卖光了就补货啊!我们可是从昨天晚上就开始排队啊,今天无论如何也要带着书回家!”
“已经通知补货了,可这本书实在是卖的太火了,恐怕.恐怕就算印刷厂补货过来,也没办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店长都快把头栽到地里了。
“岂可修!那就让出版社加印啊,你们难道要辜负这么多顾客的期待么?”排队的顾客怒骂道,“我可是从一个月前就盼着能看到这本书了。”
还有聪明的顾客觉得继续排队恐怕也不一定能买到,于是他们就把目光投向了那些已经买到书的幸运儿,“这位先生,能否把您的书转让给我?我愿意出五千.不,一万买您的书。”
《昭和米国物语》的定价才一千五百,刚出门就有人出一万购买,六倍多的利润总该能拿下了吧?
然而那名正埋头读书的幸运儿根本不搭理,“区区一万也想购买我的梦想?怎么可能!”
“两万,我愿意出两万。”又有人加入到争夺之中。
“三万,我们可以找个咖啡馆坐一会儿,等您看完再卖给我!”第三个人来了,在这个必须挥舞万钞票才能打到车的泡沫时代,花三万买一本心爱的书根本不算什么。
“真的?”小伙子终于动心了。
“书店一定会继续补货,最多再过几天,您就能再买一本,所以现在把书转让给我是很划算的事。”来人一看有戏,便继续努力地说服。
“成交。”
两个人立刻上车走了,剩下的人一看,连忙搜寻起其他幸运儿的身影来。
这一幕看的书店店长直咬牙,这些原本都是该本书店赚的钱啊,都怪德间书店,为什么只铺了这么一点儿货,他倒是忘了,当初人家来铺货的时候,他可是一再要求要降低数量。
他赶紧回到店里拿起电话给德间书店拨过去,打了好几遍才打通,“喂,这里是纪伊国屋三茶分店,请务必尽快送五百.不,一千册《昭和米国物语》过来,拜托了!”
就算隔着电话,店长也来个九十度鞠躬,似乎不如此恭敬就拿不到书了一样。
“一千册绝对不可能,我们的库存也快被清光了,而且印刷厂的车都派出去了”
放下电话,和田靖树抹了把脸,冲到外面的大办公室,用力拍了拍手让大家都看过来,“诸位,《昭和米国物语》的热销程度已经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截止到现在为止,几乎所有合作书店都卖光了存货,强烈要求我们补货!所以,我决定立刻通知印刷厂加印!”
“重版出来!”
“重版出来!”
办公室里所有人都大声喊着,同时跳起了奇怪的舞蹈,这是出版界特有的仪式,一旦某本书需要加印,他们就会跳舞、喊口号庆祝,这也是出版业从业者最期待的场景。
“诸君,发行首日就要重版出来,这可是我们德间书店成立以来的第一次,所以大家加油干吧!高额的奖金和夏威夷度假旅游在等着你们呢!拜托了!”和田靖树向社员们鞠躬。
社员们连忙鞠躬回礼,刚挺直腰就重新忙碌起来,不一会儿,就统计出了需要加印的数量,“三十万册,最少需要三十万册才能勉强满足读者的抢购!”
“不,三十万册不够,这次直接加印五十万册!”和田靖树毫不犹豫地更改了数字,然后给印刷厂下达了通知。
等挂了电话,他又吩咐道,“马上把这个好消息告诉高老师,另外问问他,看看能不能邀请他来霓虹举办签售会!全霓虹的读者都想见到他。”
第101章 双喜临门
“高加林,你的电报!”邮递员骑着自行车从校园里穿过,把电报送到了高加林手中。
“加林,该不是家里出啥事儿了吧?”马传杰担心地问道,现在发电报一个字就要收费1毛3分5,要不是有急事谁舍得这么花钱?
高加林也是这么想的,他接过电报连忙打开,只扫了一眼就放心下来,“不是家里的,日本那边的出版社发来的,我的书今天开始发售,成绩还不错,他们给我报喜来了。”
现如今打跨国电话很不方便,所以德间书店干脆用电报来给高加林报喜,这种手段速度最快,至于发电报这点小钱,德间书店根本不在乎。
靠这本书他们已经赚了好几亿日元,更宝贵的是扩大了德间书店的影响,今天他们的股票一路飙升,而且未来随着《昭和米国物语》的畅销,还会继续往上升,几位大股东都乐疯了。
“牛逼啊!”听到的同学们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卖了多少?你能拿多少稿费?小鬼子那么有钱,肯定没少给吧?”马传杰满是羡慕地问道。
“目前精确的数字还没出来,不过德间书店已经准备加印了,稿费的话确实不少,可惜外汇是拿不到了,只能换成人民币给我。”高加林并没有透露确切收入,这数字有点大,免得引人嫉妒。
首印三十万册,就是六千三百万日元版税,现在加印五十万册,又是一亿零五百万日元,就算除去给那位翻译老师的,高加林也能到手一亿两千万,按照官方汇率换算成人民币就是一百多万,说出来确实有些吓人。
见他这么说,马传杰就算依旧好奇,也不好意思继续追问下去了,“可惜啊,要是能拿到日元就好了,去银行门口一站,随随便便就能换来官方汇率好几倍的人民币,你这可是吃大亏了。”
现在官方汇率美元兑换人民币差不多在3.45左右,而在黑市,则需要六七块人民币才能换到一美元,有时候甚至超过了十比一。
日元同样是比较流行的国际货币,兑换比例只比美元差一点儿,按照官方汇率兑换确实吃亏。
然而高加林并未把这点损失放在眼里,“私人兑换太麻烦了,要是被人盯上,说不定小命都没了,外汇部门帮我换,倒是省了麻烦了。”
“电报里还说啥了?”另一名舍友杨正泰问道,他刚才扫了一眼,看到上面字数不少。
“还问我有没有时间,能不能去日本举办签售会。”
“去啊,你赶紧给学校请假,张老师一准儿给你批。”同学们羡慕地眼睛都红了,这可是出国啊,他们想都不敢想,而高加林短短几个月之间,就要第二次出国了。
“还是等暑假再说吧,这学期我耽误了不少课,得补上才行。”高加林摇摇头道,现在又不能和霓虹的JK、OL、明星、老师亲密接触,去日本的吸引力自然大大降低。
“你这本书啥时候在国内发售?怎么日本那边都开始卖了,咱们这边还没听到动静?”马传杰问道,他们也没看过高加林的书稿,只听过故事大概,对细节充满好奇。
“出版社还在审核,因为要加很多备注,所以流程要慢一些。”高加林解释道。
《昭和米国物语》书中用了很多梗,如何把这些梗给读者解释清楚成了一件很头疼的事情,出版社的编辑们这些天可没少掉头发。
高加林不打算马上去日本,可汇报还是要汇报的,所以聊了一会儿,他就拿着电报敲响了张长青办公室的门,一进去就看见张长青满脸喜色。
“加林,告诉你一个好消息,第一届人民文学奖的获奖名单出来了,你和其他十三部作品一同获奖,其中包括魏巍的《东方》、古华的《芙蓉镇》、刘心武的《钟鼓楼》、柯云路的《新星》、王蒙的《青春万岁》.你现在已经和这些知名大作家并称了。”
“我只是运气好,论文学造诣还不能和这些文坛前辈相比。”高加林谦虚道。
“嗯,就是要有这种心态,你年纪轻轻就能和他们一起拿奖,要是再不谦虚些,很容易被人扣上狂妄的帽子,这对你的前途可是大大的不利。”张长青很是欣慰,如果高加林只适合当个作家,这些倒也不是问题,可他对高加林的期待远不止这点,所以这时候为人处事就很重要了。
好在从认识到现在,高加林从来没在这方面让他失望过,刚才的表现也证明了这一点。
“现在只是内部通知,还没有对外公布,我也是刚接到的电话,他们还让你下周末到京城领奖,待会儿回去你先做好准备,火车票我帮你解决,这回怎么也得给你弄张硬卧。”张长青喜气洋洋地说道,要不是主办方一再强调要保密,他怕是早就去校广播站给全校师生报喜了。
“我刚才研究了下这份名单,其中有六部作品都拿到了茅盾文学奖,你这部获奖的希望也很大,下一届应该是88年颁奖,正好是你临毕业的时候,到时候拿这份礼物给母校献礼,那可就太光彩了。”一想到这幅画面,张长青就笑得合不拢嘴了。
茅盾文学奖是国内文学界的最高奖项,要是高加林能拿下,浦江学院中文系就一战成名了,放眼全国还有哪所高校能在学生还没毕业就培养出一位茅盾文学奖得主来?
哪怕北大都做不到!这样的荣誉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会独属于浦江学院。
“老师,我这边还有个好消息,日本德间书店发来电报,我的小说取得了不错的销量,有希望成为本年度日本图书市场最畅销的作品。”直到这时候,高加林才找到机会把电报拿出来。
“呦呵,这可是双喜临门啊!”张长青连忙接过飞快地扫了几眼,就立刻站起身来,“走,咱们赶紧去给系主任、给校长报喜去!这样的好事一定要第一时间让他们知道。”
第102章 打破记录
“哈哈哈,加林,你这次可是把我们浦江学院的名字传到日本了!”校长听到这个消息开怀大笑。
他的想法和张长青又有不同,张长青是中文系的领导,更关注的是本院系的利益,所以他更看重人民文学奖以及之后的茅盾文学奖。
校长站在全校的立场上看问题,就觉得《昭和米国物语》在日本的畅销更符合学校的利益,浦江学院刚成立几年,就能把名声扩散到日本,认真说起来,这就是提高学校国际知名度,人民文学奖、茅盾文学奖再厉害,也只是国内的事情,自然不能相比。
接下来可以增加和日本高校的联系,争取和一所乃至几所院校达成合作,邀请几位日本学者来校做访问学者,把浦江学院的学生送到日本去留学.校长已经想好可以利用这件事做些什么了。
“马上通知校广播站,让他们全文播报德川书店给加林的喜报;加林,今后德川书店还有什么好消息,你一定要第一时间告诉我。”校长叮嘱道。
很快,全校师生都知道了高加林新书在日本大卖的好消息,这件事的影响可比高加林前两次出书大多了,《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和《春风得意梅龙镇》只是在国内发售罢了,《昭和米国物语》却是征服了整个日本,这样的成就还从来没有哪位作家实现过。
《阿Q正传》最早进入日本是发表在一本名叫《怪异》的H刊物上,该刊物把它与《近代游荡文学史》等杂乱无章的东西混搭在一起,目录上甚至没有署上鲁迅的姓名。
二战后,《四世同堂》、《暴风骤雨》、《李家庄的变迁》、《虾球传》等反映中国人民抗战和土改等主题的作品相继被译介到日本,却只沦为文学研究者的读物,并未进入大众视野。
日本人喜欢的中国作品,依旧是《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这样的古典著作,高加林的《昭和米国物语》第一次让广大日本读者了解到了中国现代作家的作品。
而且如今中国刚刚打开国门不久,许多大学生了解到了欧美日本的发达,不由得生出一些自卑心理,认为中国什么都比不上国外。
现在高加林让他们知道,原来中国人也能在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获得成功,这无疑是为他们打了一针兴奋剂,帮他们重新树立起了信心,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又怎么能不激动呢?
很快,这一消息也传到了官方媒体那里,新华社在日本也有记者,他们从报纸、电视上看到了这一消息,便立刻前往现场搜集资料,整理成文章发回国内。
多家官方报纸都浓墨重彩地报道了这一事件,现如今的中国人实在是太需要这样振奋人心的消息了,先前只能利用体育界的成绩来提高民族自信心,而现在终于有其他领域的人冒出来了。
他们在醒目的位置刊登了高加林的照片,日本读者争相抢购的场景,还有《昭和米国物语》的封面,以及那几位日本知名作家、漫画家的推荐,再在正文里把这些话语翻译成中文。
告诉广大读者,一位中国作家征服了日本作家和读者,读者们看到这些话语也不由地挺直了腰杆,咱中国还是有能人的,连小日子都这么崇拜。
这些画面甚至还登上了晚上七点钟的《整点新闻》,人山人海的抢购画面让广大观众激动不已,咱们国家的作家竟然这么受日本读者的欢迎?
宽州县、高家村,村民们和往常一样,忙完地里的活,就端着饭碗来到高玉德家门口,坐在晒谷场上,眼睛眨也不眨地看着电视屏幕。
看着看着,屏幕上突然出现了高加林的照片,村民们顿时呆住了,他们纷纷屏住呼吸,死死地盯着屏幕,竖起耳朵听着播音员的话语,生怕漏掉哪怕一个字。
新闻播报结束,又过了几分钟,现场轰的一下炸开,“额木有眼花吧?刚才那就是加林吧?”
“没错,就是加林!他这是当了啥大官?都上电视了?”
“王老师,你给咱说说到底是咋回事?”大家听普通话还有些吃力,很多东西没搞懂,只能请村里的老师帮忙解释。
王老师站了起来,“不是当官,是加林写的书卖到日本去了,小鬼子喜欢滴很哩,上面的大领导表扬加林,说加林征服了日本读者。”
“啥叫征服?”大家还是不懂。
“就是小鬼子看了加林的书,都服气滴很。”
这下大家明白了,连忙凑到高玉德和高杨氏面前道喜,高玉德虽然还没完全明白,却也知道这肯定是好事儿,而且是大好事。
于是豪气地一挥手,“额明个儿一早就去镇上买肉,大家明天到家吃饭啊。”
“肉可以明天买,鞭炮必须现在就放,玉德叔,我去给你到镇上买!”高加旺的弟弟高加升一蹦就跳了起来,拉上村里的拖拉机司机就往镇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