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福建的蜜桔,舟山的带鱼,渤海的对虾堆得到处都是,甚至连四川的豆瓣酱和泡菜都有,李秀芝看到这些可是高兴的不行,人的口味都是从小培养出来的,她在四川吃惯了这些,到了牧场难得一见,自然有些想念,可县城也找不到卖的,现在看到这些总算是能解馋了。
许灵均把身上带的钱花了个干干净净,这可是他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个新年,也是和李秀芝结婚后的第一个新年,自然要好好庆祝下。
带着一大堆东西上车,售货员还让他们多买了一张票,一路晃悠回生产队,碰巧遇到了来送信的邮递员,“老许,有你家的信,从四川寄过来的。”
“诶,谢谢您,进屋喝口水吧?”
“不了不了,还有两家要送呢!”说完就骑着马走了,其它地方的邮递员是骑自行车,牧区就不一样了,还是骑马更方便一些。
进到屋里,顾不上生火收拾东西,李秀芝就赶紧打开了信封,生怕家里出啥事儿,扯出信纸看了几眼就舒展开眉头,“今年收成不错,家里总算是缓过来了,他们还说让咱俩要是有时间的话,就回家去看一看。”
“现在还不太合适,我头上戴着帽子呢,出门不方便,去了你家说不定还会添麻烦,等过两年瞅瞅能不能找到机会把帽子摘了再一起回去吧!你要是想家,可以自己回去,找个坐火车不那么挤的时候,我想办法给你弄两张票,你回去看看吧。”许灵均算算时间,应该也不远了。
李秀芝现在身体也养好了,开年后生个孩子,这样等到了摘帽子的时候,正好能带着孩子一起回去,老两口看到外孙过来,一准儿能乐开花。
“他们过年准备的咋样?要不再寄点钱回去?我这女婿也没办法过去给他们拜年,这人不到心意得到啊。”
“我还是等着跟你一起回去吧。”李秀芝不知道过两年就会集体摘帽,她只觉得自家男人这么有本事,肯定能找到办法,“寄钱就不用了,今年家里已经缓过来,不用担心饿肚子了。”
“该有的心意还是得有,正好今天光顾着买土特产了,衣服啥的还没买呢,明天再去趟县城,顺便就给寄了。”李秀芝的爸妈今年一卖完粮食,就把许灵均之前给他们的钱寄回来了,对于这样的人,许灵均也愿意帮忙,让他们的日子好过些。
“你先写信吧,写的时候记得把蚯蚓养鸡的法子写上,家里多些鸡蛋,日子也能好过些,牛肝菌就不写了,一是技术要求高,光靠写信不一定说得完,二来你们那边的水土气候也不一样,同样的法子,在他们那边不一定好用!等将来去了你们那边,我再看看有啥好办法没有吧?”
许灵均记得四川的木耳很有名,什邡木耳、青川木耳都声名远扬,江油距离这两个地方都不远,按道理来说也能种木耳,自己先整理整理法子,等将来去了四川再教给他们种。
这法子倒不是他在中直机关学的,而是在新华社当记者倒卖专利的时候,从西南农业大学一位教授那里买到的,类似的技术许灵均脑海里还有很多,随随便便找出了一两样适合在当地发展的,就能让他们衣食无忧。
临近过年的时候,许灵均家里就没断过客人,今年生产队大部分家庭都能过个好年,而这些都是许灵均给他们带来的,现在就要过年的,那肯定得来走动走动。
一来表示感谢,二来也是联络感情,希望许灵均明年想出啥好法子,不要忘了带上他们。
他们带的礼物,许灵均都全部收下,然后算算价值,再提着等值的礼物送回去,也给他们拜个年,这些年他们也没少照顾许灵均。
年三十,许灵均和李秀芝在家里听着广播,吃着年夜饭,回想起刚结婚的时候,李秀芝感觉自己就好像跟做梦一样。
大年初一,俩人不光包了饺子,还按照江油那边的习俗做了汤圆。
大年初二一过,就可以互相串门了,今天去这家,明天再去那家,一个春节下来,生产队里,几乎每家都摆过宴席。
这放到以前可不敢想,谁家有这么多吃的啊?顶多是招待下近亲,哪还敢这么清客?
现在就不一样了,蚯蚓养鸡、牛肝菌让他们的腰包鼓了起来,多请几顿饭根本不用发愁。
接下来两年,这个小生产队的日子是越发红火了,许灵均又教着他们种药材、养长毛兔,每家每户都从中获益良多。
到了77年初,牧场突然来了人,让许灵均去趟场部,许灵均过去找到了喊他过来的董主任。
董主任拿出一份文件给许灵均念了念,大概意思就是现在全国上下都开始摘帽子了,而这项工作要遵循哪些原则,要怎么进行等等。
面无表情地把文件念完,董主任看着许灵均说道,“文件就这么几条,你的问题吗,过去是错划了,现在予以改正,考虑到你老家也没有人了,给你安排到牧场小学教书,补助五百块钱,等会儿你到财务科去领,调令在隔壁老潘那里,明天到学校报到。”
许灵均早就知道这件事迟早会到来,可阵阵降临的时候,他还是有些激动,因为从现在开始,他终于可以恢复普通人的生活了。
摘帽子是好事儿,老师就算了吧,许灵均另有打算。
第211章 回娘家
“小学我就不去了,怕耽误人家孩子,我还是继续放牧吧。”
董主任抬起头看着许灵均,还以为他依旧担心帽子的问题,“文件上都说清楚了,你的帽子既然已经摘了,就和其它人没区别了,教书也没问题。”
“还是算了吧,我已经习惯牧场上的生活了。”当老师对其他人来说是好事儿,放到许灵均身上就不一样了,他还想搞点大动作呢,要是脱离了牧场就不方便了。
而且牧场的孩子将来有没有机会进入更高层次的学校进修,最关键的地方并不在于老师,他去当老师又能教的了几个学生?
带着郭谝子、董宽、海生他们把当地的经济搞上去,多发点补贴,就有的是老师愿意过来教学生,学生家里有了钱,自然也愿意供他们上更好的学校,这比他去当老师强多了。
劝了几句,见许灵均态度坚决,董主任也就懒得废话了,他不去倒好,这个机会给别人还能落个人情,便把许灵均给打发走了。
领了钱回到生产队,李秀芝看到这五百块并没有太过激动,因为他们现在的积蓄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个数字,五百块对他们家而言根本不算什么。
摘帽子的最大好处不是这五百块钱,也不是去学校当老师的机会,而是他终于可以到处溜达了,“今天收拾收拾,我先去请个假,然后到县城看看能不能买到去江油的火车票?清清都一岁半了,你也离家好几年了,是时候带他回去见见外公外婆了。”
“诶,我这就收拾。”李秀芝眼圈一红,泪水顿时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在牧场的生活是比老家好,可这么多年没见过父母家人,她也想得很啊,现在听说能回家,能不激动么?
现在郭谝子成了他们这个生产队的队长,找到他一说,立马就答应下来,“不光要去江油,还得回京城看看,你也离家这么多年了,现在摘了帽子,正好回去看看;请假这事儿就交给我吧,我给你想办法弄一个月的假,哦,对了,还得有介绍信,我也帮你开好,你就放心的准备吧。”
晚饭后,生产队的人就陆陆续续过来了,他们听说许灵均要带着秀芝回去探亲,纷纷提着本地特产送过来,“四川肯定没这些东西,带回去让你老丈人、丈母娘也尝尝鲜。”
“用不着,这些我家里也有。”许灵均连连推辞。
奈何还是没推辞过,各家各户送的东西堆了一大堆,根本带不完,许灵均也只能和李秀芝一起挑点好的带上,剩下的就先堆在仓库里。
除了土特产,他们还送了不少全国粮票和其他票据过来,这些正是许灵均最需要的,出门在外,身上没点全国粮票可不行。
收拾好东西,又去火车站多花了点钱弄了两张硬卧车票,临走前把家里的钥匙交给郭谝子,请他在自己离开这段时间帮忙照顾好家里的马匹、蘑菇、鸡鸭、兔子.
这是李秀芝人生中第二次坐火车,上次从老家出来的时候,心里满是对未来的担忧,哪有心思欣赏窗外的美景,现在就不一样了,家庭美满、物质充裕,她便饶有兴致地听许灵均一路讲述所到之处的风土人情、历史典故。
火车在西安停下,一家三口下车,在西安城逛了一天,又买了些西安的特产,第二天再次上车,一路穿山过河,过宝鸡、下汉中方才入川,过了广元才终于抵达江油。
从火车站出来,再去汽车站买票坐乡镇班车,在山路上绕来绕去,又花了两个多小时才到了李秀芝的老家。
刚从车上下来,李秀芝就激动地指着山腰上一处房子对孩子说道,“清清,看,那边就是你外公家,门口有一棵大核桃树的那家。”
“核桃!核桃!”清清现在已经会说一些简单的字词了。
旁边田间有几个当地人正在耕作,看到穿着如此洋气的一家人从车里下来,他们一时还有些不敢认,听到李秀芝说话,才有一名妇女迟疑地问道,“你是秀芝?”
“是我啊,你是秀兰姐吧?还有绍安叔、仁武哥、仁彬哥,好多年都没见过你们喽。”李秀芝高兴地和乡亲们打着招呼,一激动又说起了四川话。
“这是你当家嘞?看起来文绉绉的,穿的又排场,怕不是个大干部呦?走走走,我带你回去,这么多年没回来,还认得路不?”李秀兰也不干活了,在溪水里洗了两把手就过来帮他们提东西。
“啥子干部呦,跟我们一样都是做活的!路哪能认不得?我闭着眼睛都能走回去。”李秀芝一路有说有笑,带着许灵均和清清向村里走去。
刚走到半路上,丈母娘就抹着眼泪一路小跑迎了上来,母女见面抱着就是好一通哭。
老丈人在一边劝道,“幺妹儿回来,这是大好事,你哭个啥子嘛。”
丈母娘这才擦擦眼泪,不好意思地对许灵均说道,“我也是好多年没见到幺妹儿了,想得很,这些年多亏你照顾喽。”
“都是一家人,您这么说可就见外了。”
“走走走,站在路上像个啥样子?”大舅哥和小舅子从许灵均手里接过东西,带着他们回了屋。
李秀芝离开的时候,家里还只有两间房子,这几年老大李仁安已经结了婚,老丈人便又在旁边盖了一间,说着这间房子,他也是连连感激,“要不是你在信里教我们怎么养鸡,怎么种木耳,我们那里盖的起房子呦。”
“这次过来,我们打算多住几天,顺便看看你们这儿适合搞啥,等搞好了也给仁立找个好媳妇儿。”许灵均笑着回应。
大舅哥已经结婚了,小舅子可还没有呢,他听到这话,顿时羞红了脸。
一家人刚刚团聚,还没来得及说几句话,岳母和嫂子就做好菜端了上来,老丈人抱着个坛子,“自家酿的包谷酒,你莫嫌弃,今天我们好好喝几盅!”
许灵均左右一看,好家伙,这是三对一啊,顿时感觉压力山大。
明天应该就能恢复正常更新了
第212章 包产
在秀芝的老家待了半个月,帮他们改进了饲养蚯蚓、种植木耳的办法,又教会了他们如何种香菇,有了这三门手艺,他们家将来的日子一定比其它村民好。
临走前,许灵均又给他们留了点钱,让他们给小舅子盖房子,老丈人原本不肯收,哪有拿女婿的钱给儿子盖房子的道理,最后改成暂时借给他们,等有了钱再还,他才答应,还郑重其事地给许灵均写了张借条。
离开江油,一家人又去了趟成都,李秀芝在四川生活了小二十年,还没去过省会呢,正好趁这个机会去好好逛一逛。
吃了回锅肉、麻婆豆腐、夫妻肺片等美食,他们一家又上了火车,打算再去京城逛一逛。
许灵均离开京城已经十多年了,当年的熟人基本都没了联系,回来也只能看看自己家的老房子,结果那套四合院已经成了某公家单位的办公地。
这个倒是没啥,很快就会启动私房腾退工作,许灵均当年在上海的时候,谢超就是负责这方面工作的,跟他接触久了,许灵均耳濡目染之下,顺便就把相关政策记熟了。
到时候写份申请,再走走流程,这套房子就能发还给自己,将来进京的时候,还能在这里住一住,至于把清清的户口迁到这儿来就算了,犯不着占这个便宜。
怎么说也待了好几个世界,当过院士,这样还要为孩子读书的问题发愁,那他这些年就白活了。
从京城回来,把在西安、成都、京城买的土特产送给郭谝子、董宽他们,许灵均的生活又恢复到了以前的样子,跟着大伙儿一起上山放牧,回来继续搞各种经济作物种植、经济动物养殖。
不知不觉间,改革的风潮也吹到了草原上。
前段时间,农垦部在武汉召开国营农牧场经营管理会议,确定农场对生产队恢复实行以“定、包、奖”为主要内容的责任制,在生产队内部实行“任务到组,责任到人,定额计分,以分计奖”的责任制。
会上还学习推广了湖南省大通农场的“一家班”养猪承包办法,即以夫妻、父母、子女职工为劳动组合主体,承包养猪,这个办法实际上是家庭农场的雏形。
会议结束后,各地农场纷纷开始学习会议精神,对本地农场进行改革。
简单的来说,这些方案可以看成是包产到户的农场版,上级试图通过放开束缚来激发牧工们的劳动积极性,生产出更多产品来。
郭谝子去场部开完会,有些拿不准主意,就来找许灵均商量,“老许,你读过书、见过世面,你给咱出出主意,咱们生产队到底该怎么办?”
“以前干好干坏都一个样,大家干活没啥积极性,要是实行包产的话,那交足了给国家的,剩下的就都是自己的了,大家干活肯定卖力,因为你干得好落到口袋里的就多。”许灵均帮他分析了这些政策的用意。
郭谝子似乎明白了,“照这么说,咱们生产队应该响应上级号召?把草场、马匹分到各家各户?”
“要是分的太散也不合适!你放了这么多年牧也清楚,不管是马群羊群还是牛群,一个人就能放一大群,分成一家十几头、十几匹反而麻烦,不放吧,畜生会饿着,放吧,一个人就放这么一点儿实在是有些不划算;这么做短期内可能会提升一些产量,然而作用有限,很难再提高。”
郭谝子一听又迷糊了,“那咱们到底是分还是不分啊?”
许灵均也只能把话说得更明白些,“分还是要分的,你也不想啥事儿都被场部管着吧?可也不能分的太细碎,分到各家各户大家日子不一定好过,分到生产队正好合适。”
“咱们生产队的草场、牲畜都不少,能干活的人更多,大家伙拧成一股绳,擅长放牧的,就让他们把马匹带去草场放牧,剩下的都留在附近,多建菌棚种牛肝菌,这样岂不比各忙各的要好?”
放牧也是要讲究集体劳作的,不然古代的游牧民为什么要以部落的形式存在?因为单门独户几口人难以应付放牧的工作强度,也难以抵御各种风险。
像美国、澳大利亚那样,几口人就养几千上万头牲畜的情况,国内眼下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就不说车辆、疫苗、兽药这些了,光把草场圈起来的铁丝,郭谝子他们都不一定弄得到。
“这回去京城,我还买了一些和放牧有关的书,准备试试改进下饲料配方、育种模式,要是有用的话,咱们生产队养的牛马肯定会越来越好!”
许灵均在上上个世界,参观过牧场,倒卖过畜牧业的专利,这方面的知识也不欠缺,带领一个小小的生产队把事业搞好简直是小菜一碟。
他这么一说,郭谝子立马就信了,“那就听你的,我这就喊他们过来开会。”
大家伙到草原上找了块平坦的地方盘腿坐下,听郭谝子把事情讲了一遍,“.大概意思呢,就是我刚才说的这些,现在把大家喊过来,就是想问问大家,你们到底是选包产到家各干各的,还是继续保留生产队,按照老许说的法子干?”
“那还用说?当然是跟着老许干了!老许让我干啥我就干啥!”海生第一个举手,他进城教了两年牛肝菌种植技术,带动了不少农户,按道理说应该留在县城。
可惜他运气不好,这两年全国各地的知青都纷纷回城,县里好多领导家的孩子也回来了,于是原本瞅着就要到手的岗位就被别人给占了,他只能回到生产队继续当兽医。
工作没捞着,世面倒是见了不少,所以海生现在也明白,单个家庭去放牧前景有限,而这两年他们跟着许灵均得了这么多好处,要是他愿意继续带着大家伙干,那将来的日子肯定不错。
“我也觉得老许的法子更好。”董宽也紧随其后。
“我相信老许!”
“一家人放十多匹马?这不是笑话么?”
众人七嘴八舌地发言,意思基本一样。
郭谝子听完也有了结论,“好,那就让老许带咱们干!”
第213章 改变
你才是生产队长,要带头也该是你才对。
许灵均还没有开口,郭谝子就把这事儿给说开了,“我这生产队长也是熬年份熬上去的,其实早就不想干了,现在老许的帽子也摘了,还愿意放弃当老师的机会,继续跟着咱们放牧,让他当这个队长正合适。”
“老许,咱们都知道你是个有本事的人,这些年也没少帮大家伙,你就委屈委屈,当这个生产队长吧!”郭谝子把许灵均拉起来,走到众人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