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教诸天 第92节

  啊,有读者说不喜欢看当文抄,那小说的剧情就略过吧

  下一章依旧会晚点

第273章 新闻发布会

  如此重大的发现,只是投递给《自然》还是太简略了,所以李普曼又给多家媒体发出了邀请函,请他们来索邦大学参加新闻发布会,见证这次伟大的发现。

  章星九和郎之万在皮埃尔的配合下,做好了重复实验的准备。

  到了新闻发布会召开那天,不仅《费加罗报》、《小日报》、《新闻报》等法兰西本土的媒体记者到了,英国的《泰晤士报》、《伦敦新闻画报》,德国的《法兰克福新闻》等其他欧洲国家的记者也来了。

  甚至美国《纽约时报》驻欧洲的记者也赶了过来。

  当然也少不了巴黎以及周边城市几所著名大学、研究机构的物理学家,他们都满怀期待地等候着新闻发布会的召开。

  到了约定好的时间,李普曼教授走上台,“女士们,先生们,欢迎大家来到索邦大学,今天,大家将一起见证1896年物理界最伟大的发现。”

  “首先,请允许我荣幸地介绍这次伟大发现的主导者来自东方的章星九先生,他出生于华夏浙江绍兴,曾就读于耶稣会在沪上建立的圣伊纳爵公学,于今年九月来到索邦大学物理系就读。”

  “入学后不久,章就在物理领域展现出卓越的天赋,他先通过黑体辐射实验发现了维恩公式的错误,引起了国际物理界的轰动。”

  听到这话,《法兰克福新闻》的记者汉斯郁闷地撇了撇嘴,之前德国科学界一直把维恩公式当成本国的骄傲来宣传,没想到却被一名来自法国大学的学生给证伪了。

  而法兰西也有取代德意志成为黑体辐射研究中心的趋势,这又怎么能不让他们感到郁闷呢?

  “很快,章又有了新的灵感,他设计了一系列精妙无比的实验,最终在进行气体导电实验的时候,发现了阴极射线不是电磁波,而是一种带有负电荷的粒子流”

  “哦!”话音刚落,现场立刻就变得嘈杂起来。

  到场的物理学家和记者们只知道索邦大学物理系有重要发现要公布,却不知道究竟是什么,他们心中的疑惑直到现在才被揭晓。

  “该死的!”《泰晤士报》的记者史蒂文体验到了《法兰克福新闻》记者刚才的感受,甚至挫败感更甚,他既然能被派来采访,就肯定比较了解物理界的动向。

  史蒂文此前正好采访过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汤姆逊教授,知道他也在进行阴极射线方面的研究,而且也找到了一些灵感,可惜现在索邦大学已经提前拿出了成果,他的准备看上去是要打水漂了。

  “他是怎么发现的?这种粒子流到是由什么构成?”几名物理学家异口同声问道。

  “大家不要着急,我们马上会进行实验演示,大家看了就知道。”李普曼教授现在是满面红光,就好像他当年发明彩色玻璃照相技术一样激动。

  他伸手邀请章星九和郎之万来给大家进行演示,他们俩当着这么多人的面重复了实验过程,一边进行实验还一边给他们解说。

  那些记者脑子还是一片浆糊,有些物理学家却已经听懂了,他们立刻激动起来。

  “这样的速度确实不可能是电磁波!”

  “我看到了静电计的读数变化,阴极射线真的带有负电荷。”

  “这种粒子明显比原子小得多,这到底是一种新的粒子,还是原子的组成部分?”

  章星九公布了这种粒子的电荷数和质量,当中宣布道,“根据上述结果,基本可以判定,这种粒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我们参考了英国物理学家斯托尼教授的理论,将这种粒子称为‘电子’!”

  “所以说原子还可以再分?”这下有对物理学比较了解的记者终于反应过来了。

  “是的!”章星九笃定的答道,原子可以分为原子核和电子,这是后世的基本常识,就连高中生都知道,而现在这一事实还没有被发现,他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发现电子的科学家。

  接着他又拿出了精心绘制的图纸,让这些记者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到这次发现的过程和结果。

  光看实验过程,大多数人都是一头雾水,配上这些大幅图片他们就好理解多了,带有照相机的记者马上拿出昂贵的设备,开始给这些图片拍照。

  拍完照,记者还有物理学家们马上迫不及待地提问,“请问,这次发现究竟有什么意义?”

  “这是人类对微观世界的一次伟大发现,它有助于我们更真实的认识这个世界。”

  “既然电子是原子的一部分,那么原子剩下的部分又是什么?”

  “这个我们暂时还不知道,尚有待于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这也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重点。”章星九嘴上这么说,心里却不打算这么做。

  因为发现原子核可要比发现电子困难多了,现在的实验条件和设备水平还达不到要求,原历史中卢瑟福一直到1911年才发表了原子核的概念,章星九等到十来年后再着手进行相关实验也来得及。

  “或许我们可以根据这一新发现还有之前的积累,对原子的结构进行科学的推测。”章星九又补充道。

  这也是物理学家们在原子被发现后的工作重点,汤姆逊也对原子的结构进行了预测,可惜他的预测并不正确,最后还是被卢瑟福推翻了。

  物理学家们顿时兴奋起来,他们马上意识到,谁能做出准确的预测,提前拿出原子的结构图,谁就必定会在物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让自己的名字和牛顿、伽利略等不朽的学者并列。

  这样的诱惑,试问又有几个科学家能忍得住?他们恨不得马上看到完整的论文,再根据这篇论文推测出原子的准确结构。

  大多数记者和物理学家都为章星九、郎之万还有索邦大学送上祝贺,可依旧有几名记者不愿意看到这样的伟大发现竟然出自一名华夏人之手。

  于是《泰晤士报》的记者史蒂文不怀好意地问道,“请问,这次发现真是章先生做出的么?”

  待会儿还有

第274章 名动全球

  话音刚落,现场就骚乱起来,好多记者都不怀好意地看着章星九,因为他们心里也有同样的疑惑,哪怕是二十一世纪,种族歧视都大行其道,很多中国学者做出来的研究结果、中国运动员取得的突破都会被外国人质疑,更何况是在十九世纪?

  这些欧洲人一直觉得华夏是尚未开化的蛮荒国度,如今竟然有一名华夏少年,做出了欧洲科学家都没有做出的突破,他们打心底就不愿意承认。

  之前还顾及着索邦大学和李普曼教授的声望,现在史蒂文先把问题提了出来,这些人立刻闹哄起来,纷纷发出类似的质疑。

  李普曼教授顿时黑了脸,居里夫妇愤愤不平,年轻气盛的郎之万更是怒不可遏,张嘴就要骂人。

  章星九连忙拦住了他们,既然是质疑自己的,那就该由自己怼回去,他直接开口道,“哦?你是想说有其它人做出了这一发现,然后把成果让给了我?那我倒要问一句,索邦大学这么做能得到什么?”

  他可是经历过互联网时代的大撕逼,从中学会了一点,遇到事情千万不要自证清白,这样只能落入敌人的下怀,所以有人质疑直接骂回去就是了。

  听到这话,其他记者马上信了,是啊,要是索邦大学其他研究人员做出了这一成就,那他们肯定会把这项荣誉留给自己,这可是1896年乃至近十年物理界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如此大的荣誉,但凡有一丝可能,谁都不会愿意错过吧?

  就连索邦大学的工作人员也是心有戚戚,是啊,这样的发现如果是法兰西人做出的该多好?可惜从头到尾都是章星九主导的,他们根本没有争夺的机会。

  见史蒂文哑了火,章星九继续乘胜追击,“我听说剑桥的卡文迪许实验室也在尝试进行阴极射线领域的研究,莫不是你不忿这项成就由一名华夏人在法兰西的高校中做出,所以才生出了如此邪恶的想法?难道英吉利就这么输不起么?”

  “哈哈哈哈!”好多法兰西人听到这话顿时笑了起来,但凡有嘲笑德国人和英国人的机会,他们绝对不肯错过。

  “英国人就是这样。”有人趁机起哄。

  “先生,他的话可以视作诽谤,你如果起诉他的话,我愿意为您作证!”还有人巴不得把事情闹得越大越好,要是在法兰西的土地上,审判一个英国记者,这可是太有趣了。

  “这位来自英吉利的先生,请您立刻向章先生道歉,不然我们不排除使用法律手段来讨回公道,要知道我们也是有法律系的,相信很多法学教授都会愿意为章先生提供帮助。”一名索邦大学的行政官员立刻站出来说道。

  章星九刚才的话也提醒了他,不管怎么说,这项发现确实诞生于索邦大学,而且近些年最重要的物理发现之一,他可不想这项容易沾上任何污渍。

  史蒂文在全场学者、记者的注视下,嘴巴不由得一阵儿干涩,他没想到章星九的回应竟然如此尖锐,这要是不处理好,他说不定就得上法庭了,甚至连英吉利在科学界的声誉也会受到影响。

  尽管他心里一百个不愿意,奈何形势比人强,他也只能忍着憋屈向章星九道歉,“抱歉,是我太激动了,没有把握好措辞。”

  “呵呵,这可不像是道勤,我不接受。”章星九摇头冷笑道,“如果你是这样的态度,那我就只能请求法学系的帮助了。”

  “哦不,是我错了!我不该对您的成就发出无意义的质疑。”史蒂文赶紧改口,生怕自己说的太晚,就真有律师过来跟他打官司。

  “咔嚓!”几名机灵的法兰西记者连忙抓拍下了他道歉的场景,这样的新闻要是出现在报纸上,法兰西的读者们一定喜欢看,这可不比枯燥的物理发现有趣多了。

  “先生,您的照片洗出来能给我一张么?我也想刊登在美利坚的报纸上!”《纽约时报》的记者见状连忙走过去索要,他们也不会放过这种可以让英国人出丑的机会。

  “没问题!待会儿你可以跟我一起回报社。”这名法国记者立刻爽快地答应下来,在羞辱英国人这方面,美国人和法国人向来是同一条战线的盟友。

  这样的小插曲给这次新闻发布会增添了几分额外的趣味,记者们回到报社,立刻把这次发现写成文章发了出去,不少报纸都把这个小插曲添油加醋地讲给读者。

  字里字外都在表达同一个意思,英国人在这场科学竞赛中输给了华夏人还有法兰西的高校,这次失败让英国人难以接受,以至于他们的记者在发布会现场做出了如此失礼的事情。

  普通读者看到英国人吃瘪顿时乐开了花,而那些物理界的专家学者则大为震撼,他们既震撼于这次伟大的发现,更震撼于这样的发现竟然是一名十七岁的天才少年做出来的。

  一时间,想要和章星九交流想法的书信如同雪片一样寄到索邦大学,甚至还有好几所高校邀请他过去举办演讲,来向当地的物理学界讲解这次伟大的发现。

  《自然》杂志社也以最快速度完成了审稿,把这篇文章刊登在1896年度最后一期杂志上,这次同样是封面文章。

  这下学者们才看到了实验的全部过程和缜密的分析过程,许多物理学家都对章星九精巧的实验设计佩服不已。

  这其中反应最大的是卡文迪许的汤姆逊教授,他看到第一个实验懊悔不已,因为在他脑海中也有较为类似的想法,可惜稍微晚了一步,要不然这项荣誉就是他的了。

  但是现在,他不仅得忍受被人抢先摘下丰硕果实的郁闷,还得写公开信向章星九道喜,因为史蒂文之前惹出的事,他要是一点儿反应都没有的话,岂不是坐实了嫉妒的传言?

  这件大新闻也随着电报漂洋过海,到了美洲大陆、亚洲大陆,现在全世界的物理学家都知道了章星九的名字。

  而在华夏,蒋邑虚、马相伯、傅兰雅、阿张等熟人也得知了这一好消息。

第275章 目标诺奖

  阿张最近的日子很不好,十月份他父亲久病不治离开了人世,丧事刚办完,周家几房就聚在一起讨论重新分割周家的房子。

  这种事儿在大户人家一点儿都不罕见,哪一支没了主心骨,其他人就会过来抢他们的东西,现在阿张也遭受了类似的劫难。

  族人分给阿张他们的既差且小,阿张拒绝签字遭到叔辈们斥责,倍感世态炎凉,之后还中了族人的暗算,好多人都在传他偷东西的谣言。

  而在此时,阿张收到了章星九的来信,看到当年的小伙伴已经成材,自己却是这副模样,阿张心里很是难受,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出路。

  思来想去,他记起了父亲当年的话,要把他们兄弟一个送去西洋,一个送去东洋,好开眼看看这个世界,学成归来振兴华夏。

  现在父亲虽然已经走了,自己还是要继承他的遗愿,像阿土一样出国学习,可如今想出国又谈何容易?要不先找个教西洋知识的学堂先念着?等将来再看有没有合适的机会?

  下定决心,阿张还真找到了路子,周家到底是大家族,有出息的人不少,家中有位庆爷爷在南京水师学堂担任轮堂监督,而水师学堂里的学生自然要效仿欧洲各国,尤其是英吉利的教学模式,给学生们传授西洋知识。

  自己若是能去这所学堂,或许也能像当初的刘步蟾、萨镇冰、严复等人一样去西洋留学,这样或许就能和阿土在西洋相聚了,只是不知道那英吉利距离法兰西到底远不远。

  一想到这些,阿张立刻去哀求庆爷爷的次子仲翔叔写信,请庆爷爷帮忙把自己招入水师学堂,仲翔叔考虑一番答应下来。

  阿张还觉得不够,又给正在水师学堂读书的伯升叔写信,请他帮忙,然后就在家里焦急地等待着回复,顺便给阿土写了一封回信,请章福庆帮忙夹在他给阿土的家信里一起寄到法兰西。

  寄信去法兰西的邮费实在是太贵了,如今的阿张根本无力承担,只能采取这样的方式,去章家的时候还有些惭愧,觉得很不好意思。

  章福庆安慰道,“阿土在信里说了,他现在在法兰西过得不错,也挣了一些钱,回信的费用都让人带给我了,以后你要是想念阿土了,就给他写信吧,我来帮你邮寄,他孤身在外也很想念你啊。”

  阿张的心情这才好了些,旋即想起阿土在信里确实提到过这件事,说自己在欧洲写书赚了不少钱,他不由得萌生出类似的想法,或许我也可以试着写点东西?

  而在沪上的马相伯收到章星九的来信,在为他高兴之余,也开始替章星九学成归来寻找出路,如今盛宣怀倡办的北洋大学堂已经建成,开始招生授课。

  而马相伯在办理外交、洋务差事的时候,和盛宣怀也打过一些交道,有几分交情在,于是马相伯便提笔给盛宣怀写了一封信,在信里稍微提了几句章星九在法兰西为华夏争光的事儿。

  这样可以提前在盛宣怀心里留个印象,等将来章星九学成归来,或许就可以去北洋大学堂任教,替华夏培养出更多科技人才。

  只是现在距离章星九毕业还早,几年后北洋大学堂或者盛宣怀是什么处境,马相伯也不好判断,所以在信里便没有提章星九任教的事儿。

  而且如今朝廷上也有新开大学堂的事儿,要是将来有更好的机会,现在就敲定了去北洋大学堂,将来就不好推辞了,这是会得罪人的。

  想到这里,马相伯便提笔给章星九写了一封信,先说了华夏的近况,又略微提了一点儿北洋大学堂的事儿,点明了自己和盛宣怀的关系,要是章星九有兴趣,他可以帮忙推荐。

  当然,章星九要是有更好的去处,那也没关系,不必因为这件事就背上负担。

  几封信漂洋过海向法兰西而去,这些信还没有抵达,章星九就在报纸上看到了一条非常重要的消息。

  12月10日晚上,伦敦皇家协会、巴黎技术协会、瑞典皇家科学协会会员,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和矽藻土炸药的发明者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在圣利摩的米欧尼德庄去世,终年63岁。

  去年11月27日,诺贝尔曾经立下遗嘱,将其财产大部分920万美元作为基金,以其年息(每年20万美元)设立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以及和平奖5种奖金,奖励当年在上述领域内作出最大贡献的学者。

  如今诺贝尔已经去世,诺贝尔奖的颁发也该提上日程了,要是历史没有改变的话,瑞典方面会用几年时间筹备,到1901年,也就是四年后颁发第一届诺贝尔奖,德国慕尼黑大学物理学教授伦琴凭借X射线的发现获得了第一届诺贝尔奖。

  章星九想获得诺奖,从大的方面来讲,这个奖对外可以向全世界证明华夏人的聪明才智,对内可以振奋国民的自信心,就算现如今能睁眼看世界的人很少,能多振奋几个也是好的。

  从小的方面来讲,这对他个人也是大有好处的,不光可以为章星九赢得经济上的利益,还可以为他塑一层金身,有了诺奖得主的光环,今后他的安全也会多一分保障。

  不管将来城头如何变幻大王旗,只要有全球著名学者、诺奖得主的身份,就算偶尔做出点出格的时候,他们也不会轻易严肃处理,这就方便章星九做很多事情了。

  所以要尽快拿到诺奖,只是想拿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单凭科学成就,章星九其实已经够了,阴极射线和电子的研究造就了好几位诺奖得主,1905年德国科学家菲利普-莱纳德凭借关于阴极射线的研究拿到了诺奖。

  一年后,卡文迪许的约瑟夫-约翰-汤姆逊又凭借电子的发现拿到了这一奖项,现在这一成绩已经被章星九提前拿到了。

首节上一节92/10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