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狂书生 第288节

  旁边的青婉挠了挠头,陆正的农书,她也看过的,毕竟自己最近也在种地,并不觉得多奇妙。

  难道这个司农神官还没自己懂得多?青婉心中狐疑。

  林荣慢悠悠翻看,花费了好些时辰才完全看完,一时还意犹未尽,有种怅然若失之感,因为此书还不完整。

  等回过神来,林荣发现已经过了好些时辰,陆正和青婉正在一旁看书等着。

  他心生惭愧,连忙歉意道:“刚才看书忘乎所以,倒是让两位等久了,两位该提醒我才是。”

  陆正合上书籍,微笑道:“林司农看得入神,不好打扰。”

  正是如此,陆正也才觉得林荣这个司农确实比较专业,不是什么尸位素餐的神官。

  毕竟这样的农书,不懂的人很难看进去。

  陆正顿了顿,又道:“不知林司农可找出什么不足之处,还请指正一二。”

  “写得很好!”林荣郑重道,“某感觉没什么错误,只是有些地方不解……”

  林荣觉得陆正编写的内容没什么大问题,不过有些地方不太明白。

  “请林司农指出,咱们一起讨论讨论。”陆正说道。

  林荣便又翻着农书,反而跟陆正请教起来。

  旁边的青婉也凑近了些,认真听着两人的谈话。

  双方讨论间,还时不时拿出其它的农事典籍翻阅佐证,甚至直接在院子里面做起了一些实验,以验证某些技术的可行性。

  这么一番下来,林荣发现陆正提出来的某些技术相当可行,且很容易推广,利于农业民生。

  当然,陆正对于这个世界的农事了解不全面,也在林荣这里学到了一些新的知识。

第320章 烫手山芋

  “果然,让地方神灵、官吏去出力,事情办得就是快!”

  固坐在书房之中,美滋滋地喝着灵茶。

  如今他是神在家中坐,喜讯四方来。

  只是短短几天时间,自己吩咐出去的项目工程,有些地方已经初步完工,这干事效率相当之快。

  固悠闲惬意,吩咐赵明道:“拿本本好好记下来,我固向来恩怨分明,谁办得好,谁有赏……”

  至于敷衍了事、正在偷奸耍滑的,那不好意思,之后也要慢慢算账。

  他固拨出去的钱款,不是那么好拿的。

  旁边的赵明连忙应诺,表示会让人留心监督各地方的进度。

  固忽然又想到一事,开口询问道:“这都三天了,陆正还和林司农待在一起?”

  “是的,他们没有离开院落半步。”赵明回道。

  固啧啧称奇,惊疑道:“他不会真想着编写农书吧?著书哪是那么容易的……”

  他转而问道:“那个林荣在农事上确实有点本事,但也没多厉害,让林荣去教导陆正真能有用?”

  “这个……”赵明想了想道,“林司农所学,无非源于各种农业典籍,恐怕只能给陆正领入门。”

  对于林荣这位同僚,赵明还是相当了解,有些能力但不多。

  固摸着下巴道:“这样啊,真是想不明白他怎么愿意花那么多心思在这些事。”

  但固一想到之前陆正编了一本医书,又感觉不能以常理度之。

  固悠悠道:“若他一心修儒,说不定能成为百年内最年轻的儒士。我记得近百年来,有记载最年轻的那位文人,似乎是三十而立之年?”

  赵明低声道:“孔亮,齐国孔家那位,不过那已经是三十年前的事情,如今那一位已经成了学士,在齐国稷下学宫任教……”

  固闻言道:“圣人之后啊,确实了得。”

  齐国的稷下学宫,放眼整个天下,也是数一数二的学宫,是不少儒道文人向往的求学之地。

  能入稷下学宫读书的文人,皆是天资卓越之辈,那不是靠关系可以进入的地方。

  而能在稷下学宫里面任教的文人,其才学更是世间顶尖,有突出之处。

  赵明又道:“最近孔家又出了两位天地举人,不到而立之年,与陆正差不多的年纪。”

  一些有底蕴的儒道世家子弟,几乎都不屑去参加科举,而是凭借真本事晋升。

  “啧……”固感叹道,“世间出过圣人的家族,论哪家最为长久昌盛,无非孔家了吧?”

  有道是流水的王朝,铁打的世家。

  但真正经历风风雨雨而长久不衰的世家大族,从古至今屈指可数。

  哪怕他们姓皇族,中间也有近千年的衰落。

  能成为天下九大国之一的皇族,以前也是承受了不少苦难。

  而开辟了儒道的孔圣人,其后代家族即便历经各朝各代,却是不曾衰败,依旧声名显赫,人才辈出。

  固想了想,好奇道:“孟家现在如何?”

  赵明回道:“齐吴的两个孟圣嫡脉,如今年轻一辈都不怎么出彩,但比之其他大族,也很有底蕴了。”

  儒道孔孟两家,在各国都有血脉后代。

  不过孔家最大的一脉在齐国,而孟家有两大嫡脉在齐吴两国。

  余下的孔孟家族,却是无法自诩为正统。

  毕竟两位圣人遗留的传承之物,都在主家之中供奉着。

  固呵呵一笑道:“浩然正气不好修啊!孟子善养浩然正气,可他的后代却是差了些火候。”

  固顿了顿,又道:“你说,要是让陆正去到两个孟家,他们会不会抢着要?”

  固顿时觉得此事相当有趣。

  赵明想了想道:“恐怕其它孟家也会争取,不过以陆正的秉性,他们都只得一空场……”

  他们都不是蠢人,从陆正的所作所为、言行举止,就能看出来陆正不好拉拢。

  人家得过安国圣人赐,但依旧能到处游历,不受什么牵绊。

  恐怕即便是孔孟两家的邀请,陆正都不在乎的。

  固闻言深以为然,直到现在,他都没有发现陆正除了为民,还有什么追求。

  这种无欲无求之人,可不是那么好争取的。

  “这种人呐,即便不能交好,也不能交恶的。”固悠悠道,“有些人呐,怎么想不通这样的道理,居然还想着对付他?”

  赵明眨了眨眼,暗道那是陆正的铁锤没落到他们的头上,自然不能与那些人感同身受。

  固觉察到赵明的眼神变化,哪里不知自己的这位下属如何想法。

  固干咳一声,“咳……本官行事还没那么不堪吧,还能让他对我动手?我现在不也在做利民之事?”

  “大人勤政爱民,当然不是那些人能比的。”赵明不禁道。

  固听得直翻白眼,“你这马屁拍得,很不诚心呐!”

  以前他倒是喜欢听人吹捧,但如今接触了陆正,总感觉那些吹捧的话听得像讽刺。

  赵明恭恭敬敬站在一旁,沉默不言。

  固掏出陆正之前给的册子,转移话题道:“这上面的一些政策,你说我们该不该照着施行?安国那边最近有不少动静啊。连那位安帝,居然都开始减免田税了,只怕这上面的一些政策,已经让那位过目了。我们要不要把这玩意交上去?”

  固琢磨着这册子留在他这里,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或许可以给楚帝看看。

  赵明沉吟片刻,低声道:“我楚与安国国情有所不同,其中的一些政策施行起来困难重重。若大人将这册子交于朝廷,或能得天子的一时喜爱。但如果真施行了什么政策,让某些人利益有损,大人恐成为众矢之的!说不得还给你扣个通敌乱国的帽子……”

  自古以来,各国无不有变法革新者。

  但最先开头的变法之人,往往都难得善终。

  要是固真拿着册子鼓动楚帝变法革新,后果难说。

  固嘴角扯了扯,“是陆正把册子给我,我倒成了通敌叛国?”

  赵明道:“泼脏水嘛,免不了某些人会如此攻讦大人。”

  固看了看手里的册子,不过好像确实是因为陆正所给之物,他才不好交出去,容易被人扣帽子。

  他小声嘀咕道:“合着这是一块烫手山芋?”

  赵明不禁道:“大人可以命相博,博取一个流芳百世……”

  细数史书上的那些变法者,很多人即便失败,也能青史留名。

  固神色不自然,叹道:“也可能身与名俱灭。”

  他是活腻了,不是不想活了,要把自己弄得身败名裂。

  至于陆正敢如此行事,那不能一概而论嘛。

  人家一个光脚的,他可是穿金戴银的神灵,还是得爱惜自己。

  “算了,再看看吧。”固又把册子收了起来。

  既然风险这么大,他便也放弃了。

  赵明见此不免感到遗憾,他是准备与城隍同进退的。

  不过既然大人都退了,他想前进也进不了……

  固见赵明眼里闪过的一丝失望,不禁道:“赵判官啊,如今形势不明,我们还是得稳扎稳打,不能冒险,先把那些工程搞好吧!”

  永州的那些水利工程对他有好处,自然是不能放弃。

  对于利弊的衡量,固心里有一杆秤。

  自己现在好端端的,犯不着去冒太大的风险。

  “大人说的对。”赵明只好应道。

  固躺靠着长椅,幽幽道:“本官还不想待在这偏远的永州呢!不过这里够自在,没那么多事……”

  不是他不想努力争取,而是躺着更舒服啊……

  就在这时,林荣前来求见。

  固听闻林荣过来,顿时来了一点兴致,直接召见林荣。

  “大人!”林荣恭敬行礼道。

  固笑眯眯道:“林司农啊,你把陆正教得如何了?”

  他有些好奇,这几天时间陆正学到了什么。

  林荣闻言一愣,随即惭愧道:“有愧于大人!陆公子博学,根本不是下官指导他,反倒是下官从陆公子那里学到了不少知识。”

  “什么?”固一下子坐直了身子,以为自己听错了。

  林荣低头讲述道:“陆公子已经编写了半部农书,其中大有学问,下官看过不少典籍,也不曾找到那些知识。听说陆公子也是从书中学来,并以此修编,也不知是何人所著书籍,或许是安国有比我们楚国更懂农事之人……”

  固不可置信,说道:“你认真的?你是说他比你还懂农事,真能编写一部农书?”

首节上一节288/45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