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末世的文弱书生 第36节

  温故思量着,面上丝毫不显,问道:“你家这个熨斗,卖不卖?”

  于铁匠没犹豫:“不卖,家里要用。”

  煮食物的时候,熨斗也烧一烧,能直接用,就算不用来熨烫衣物,也有其他用处,甚至还能当武器。

  熨斗不卖,但可以卖别的。

  想着温故刚才拿出来的粮食,于铁匠说:“还有个小铲子,你们要的话,用刚才的纸包换。”

  “什么样的小铲子?”温故问。

  于铁匠视线稍稍偏移,没敢正视。

  “是个……嗯……香道工具,但是现在也可以用来挖东西。”

  时下很多人爱玩香,香文化繁荣。

  世道乱起来之前,一个货商在他这儿订了一套香道工具,比时下流行的要大一号。

  香勺香夹之类的,他们家平时有使用,要么就是已经换出去了。还剩这个东西多余。

  只是这种文雅精致的小玩意儿,他没有经验,所以当初第一次打造的时候,有了一点点的偏差。

  于铁匠很快把东西拿过来。

  有点像是缩小版的烙铁。

  “此物是隔火熏香的侧灰压?”温故搜寻着脑中的记忆。

  “对,就是那个压香灰的,只是大了些,能用!”于铁匠说。

  样子确实有点像,但完全没有属于香道的雅致感,而是带着股粗犷的杀气,烧一烧就能给人用刑的那种。

  于铁匠不说话。

  当初他打造出来也发现问题了,想改来着,世道突然混乱,也就顾不上这些。

  周山接过这个加大号香灰压,眉头皱起。

  用作武器太小了,当锅铲都嫌不好用,还不如直接用木头削一个锅铲。

  “当个小铲子挖草药还行。”他说。

  “对,可以挖东西。”于铁匠声音有些紧绷,看着他们,担心卖不出去。

  温故点头:“也行,咱们继续往北,天也越来越冷,以后从地上挖东西,确实需要硬一些的工具。”

  于铁匠一听,问道:“你们也要往北方去?”

  “正是。”温故说,“听何大说,此地的谭县令离开之前,也与你们说过北方避难的事。”

  “是说过。”于铁匠只这么一句,就不吭声了,只盯着温故手上那个小纸包。

  温故提起何大的时候,观察于铁匠的表情。

  于铁匠反应很淡。

  看来这个何大在县城里,既不是知名好人,也不是出名的坏种。无名之辈。

  温故和周山低语几句,没有把小纸包递出去,而是拿出一个大纸包打开。

  于铁匠眼睛都直了。

  身后房屋里,也有些许动静。

  旁边周山握刀的手紧了紧,神色防备。

  温故没往房屋里面看,只是眼神真挚,缓声道:“这个香压我们要了,除此之外,还有件事想询问。”

  于铁匠深吸一口气,视线艰难从纸包上挪开,道:“你问。”

  “我们北上投亲,经过此地,对这里的路线不熟悉……”

  温故把大纸包给堂兄拿着,他则取出笔记本和炭笔,询问于铁匠这县城周围的村镇分布和如今形势,哪些地方需要避开,哪些地方更安全。

  原来的县令早有离开打算,肯定会搜集更多消息。于铁匠与官府接触得多,也知道的更多。

  于铁匠确实知道不少,他瞥了眼那个大纸包,快速跟温故说了他知道的消息。

  这些并不需要保密,这些日子以来,他也一直在想这些事情,所以记得清楚,说的时候也非常流畅。

  温故注意到了这个细节,试探打断问了几个问题,于铁匠也很快回复。并非胡编乱造。

  问完想知道的,温故把那个大纸包递给于铁匠。

  于铁匠接了大纸包,感受着手里粮食的触感,顿了顿,问:“你们北上投亲?”

  温故随意似的道:“对,我姨父是北地武官。我们逃难过去,好歹有个落脚地。”

  祖上当过武官的于铁匠,一下子就感觉亲切了。

  他又和温故聊了几句。温故听出来,这于铁匠当初也是想跟着谭县令离开的。

  不知为何还留在这里。

  虽然不知道这里面有什么内情,但于铁匠提起来的时候眼中但并无怨怼。

  温故又提了县城里的卫生情况。

  说到这个,周山也担忧。原本还打算让这位铁匠修一修斧头,现在看来燃料紧缺,开不了炉。

  “既然如此,咱们还是尽快离开。”周山催促。

  温故点点头:“这城里比城外还危险,垃圾遍地,就算没有邪疫,也可能会爆发别的疫病。”

  他真诚叮嘱于铁匠:“尽量减少外出,出去一定要蒙个布巾,入口的东西千万注意!”

  周山点评城内那几个民间势力:“无知鼠辈,轻重不分,不成气候!”

  于铁匠木着一张脸,看了眼周山。

  他与官府接触得多,这位瞧着言行之间就带着一股官味儿。

  温故没有再多聊,只透露了这次是何大带他们进城的。

  等温故三人离开,房屋里走出来一个青年,和于铁匠有几分相似,只是更瘦些。

  这就是于家老二,于铁匠的弟弟。

  于铁匠把装了粮食的纸包递给他,“总算有进项了。”

  于二脸上却没有放松:“哥,咱们继续闲在这儿也不是个事。”

  于铁匠也发愁。

  半月前,县令带着一部分人离开,城内的几大民间势力就开始内斗。

  对他这个唯一铁匠也确实有拉拢,但如今那帮人忙着内斗,压根儿没有起炉的打算,他没活儿干,也就分不到物资。

  所以现在于铁匠还在等着那帮人决出个结果,自己这边才能接到活儿。

  但那几个势力何时才能斗出个结果?

  等待的时间太久,家里人都断粮了,撑不下去啊。

  这段时间家里吃的都是用铁器换的,还被人狠狠压了价。

  但家里的铁器很快就要用完了。

  “城里越来越危险,要不然,我们跟着他们一起北上?他家有亲戚在北地当官呢!”于二说。

  于铁匠也心动。他家以前是想离开的,只是隔壁一家中邪发狂,当时他在县衙办事,他夫人和女儿在家,他弟为了保护家里人受了伤,卧病在床数日,也就错过了大部队的行动。

  于二沉思片刻,说:“还是要问清楚,是何大带他们来的?我待会儿去问问。”

  另一边,何大正在屋里跟弟弟说话。

  “小弟,来,给你个惊喜!”

  他拿出带回来的书。

  “你以前很喜欢那个什么儒家经典,上面还有大人物写的注解,今天差点被人烧掉了呢!还好我手快!”

  有些人家没有柴生火,又不敢出去砍柴,就烧家里的书。

  这样的人太多了。

  “哥今天还认识了一个心肠很好的书生……”

  调大纲,等我加更!

第30章 来了

  何大对读书人一直保持着很厚的滤镜。

  不管是乱世前,还是乱世中,他见到的最厉害的那一批人里面,都有读书人。

  乱世前就不用多说了,本朝重文轻武。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这样的话他在茶肆酒楼听得多。

  他们全家供小弟读书,他给贵人跑腿得到的赏赐,大部分用在小弟读书上面。也因为有个亲弟弟在县城书院读书,他在一群街溜子里面还有点优势。

  后来世道乱了,县城里主事的谭县令手段非凡,硬是为县城保了一条生路。他更觉得读书人厉害。

  所以,现在即便砍柴困难,但有机会还是会给小弟多弄些书。只要多读书,肯定更厉害!

  即便不能成为谭县令那样的厉害人,现在换到的书以前都是价格极高的,现在日子困难大家贱卖或烧掉,万一以后乱世结束,总有升值的时候吧?

  他以前听酒楼说书先生讲过,某某农户祖传的一个破卷轴,贵人老爷用一箱银子购买呢!

  反正留手里不会亏,就几根柴的事,对他来说不麻烦。

  何大想得开,但十岁出头的何小弟却心理重压,又遭遇家庭变故,科举停止,三观巨变,浑身带着沉郁之气。

  谭县令在的时候,他们这些能写会算的读书人还有点用处,分到手里的任务做完就能换点吃的。但半月前谭县令离开,城里的一切都变了,他们这些体质文弱的读书人成了家里累赘。

  若是体质强壮一些,还能做别的活,但是他这瘦小身材,也只能每天关在家里烧点水煮点粥,给兄长减轻些事务。

  “哥,以后别用柴火去换书了。”何小弟轻声说。

  “别担心,我心里有数,一般的书我也看不上,这本书我不只听你说起,以前也听那些富家公子们提过,卖得很贵!烧掉就糟蹋了,两根柴的事情,咱不亏!”

  “现在柴更贵,以后别换了。尽量少出城,以前有谭县令派人清理城外的邪物,但如今半个月过去,城外也会越来越危险。”何小弟道。

  “嗯,这我知道,我可惜命了。等再囤点柴火,我就窝在家里不出门。”何大说。

  “哥,你明天也出城砍柴?我和你一起去。”

  “哎不用不用,你待家里看书就好。我快去快回。”

  何小弟没再说话,垂着头,没让何大看到眼里的神情。他也知道他跟着反而容易添麻烦。

  但是,住在同一个宅院里的其他村民,跟他年纪差不多的孩子,都在帮家里干活,砍柴劈柴,甚至还有人拿着竹竿出去翻街道上的垃圾堆,看有没有能用的物件捡回来。

  何大现在不让他出门,关家里不知道能干什么。以前全家人供他读书,现在也在拖累兄长。

  何大一看气氛又沉默,无奈地挠头。他也知道小弟心里有郁气,读书人心思就是……哎?读书人?

  何大精神一振。

  “哥再跟你说说那位温书生!这位一看就是有本事的……”

  刚才他说起温书生给他粮包的过程,小弟听得可认真。

首节上一节36/11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