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末世的文弱书生 第37节

  温书生这人真好用啊,没话题的时候就可以把他拿出来聊。

  正说着呢,于家老二找过来了。

  何大只得暂停话题。

  于家老二问了温故几人的事,何大除了自己收到的粮包不能对外说,其他没什么好瞒的。

  “他们骡车上有孩童?”于二问。

  “我听到小孩子的声音了,没见到人,不知道跟他们什么关系。不过,我瞧着温书生和那个周县尉,应当不是阴险凶恶的人。”

  何大盯着对方:“怎么,你家想跟他们一起北上?”

  于二没直接回答,而是反问:“你不想?”

  两人相视一眼。

  街溜子二人组,在这一刻突然心有灵犀

  城里那几个团伙只顾着内耗,书没读几本,野心却不小,还贪婪,没有远见。

  他们想要带着家人活下去,要么加入,要么背井离乡。

  确实不好做决定。

  既如此,不如多参考那些有身份的聪明人的做法。比如谭县令,比如温书生和周县尉。

  “城里这样子短时间内不会改变。太危险了,不宜久留。”何大说。

  于二看着周围破烂的围墙,眼神无焦距:“我打探过了,城里那几帮人认为秋冬季节气温低,外面的邪物威胁大减,城里街上堆积的垃圾也暂时不用管,先把地盘占了,决出个排位。”

  何大嗤笑一声:“那要是天气突然变暖和几天呢?等死?”

  于二不语,沉默片刻,他问:“姓温的书生他们什么时候离开?”

  何大看着暗下来的天色:“今晚应当不会走。明天不好说,你要是想去找他们,明儿就得赶早。”

  此时,县城外面。

  温故他们已经回到隐蔽的屋棚,周县尉换了身干净衣服,才跟自家孩子接触。

  如今这葑县的县城里太脏了,以防染上污秽,直接换了身衣服。

  换下来的也舍不得扔,如今物资紧缺,得省着用。

  生火堆的时候,衣服放旁边用火气小心烘一烘。

  温故拿出笔记本,看着今天从于铁匠那里打听到的简略地图,对几人道:“明早不急着赶路,咱们停留半日,我先制定路线。”

  小刘和周县尉没异议。

  道长看看小刘:你就没发现这个情形很眼熟?

  小刘还真没注意,也不觉得温故这决定哪里错了。确实就是要制定好路线之后再出发,磨刀不误砍柴工嘛。

  青一道长无声撇撇嘴,不跟这群愚钝庶民多言。

  晚上睡觉之前,温故还在想着这事。

  虽然缺人,但他只等半日。

  半日之后如果人还没来,那就没必要等了,更不会进城。

  城里垃圾堆太多,谁知道滋生了别的什么疫病,如今各处的药材都快消耗完了,生病了都没药吃。

  反正这一趟,路线图是最大的收获。

  就是可惜了看中的人才,要是城里再稍微干净一些,他都会进城使一把力。

  温故翻了个身,继续琢磨。

  按理说,他几个粮粉大纸包砸出去,总得有点反馈啊。

  何大手里那本儒家经典,再联系他跟守门人的对话,身边很可能有一个正在初级学习阶段或中级阶段的弟弟,十来岁,年纪不会大。有在乎的人,就有软肋。

  何大能在县城打听消息,肯定还有认识的其他人。

  另外,于铁匠那边,家里生活拮据,全员失业在家,没有进项。此前因故没能跟着前面大部队离开,那现在处境更艰难,总得动一动心思吧?

  这时代的人不敢随意离家,担心路途艰险,又没有安置的地方,四处漂泊。乱世里只会更困难。

  而温故这个有物资,有学识,在北边有接收地,人瞧着还善良,身边又有县尉老爷和道士仙长协助。

  多好的领队啊!

  城里越来越乱,这帮人不该不心动啊。

  现在温故就跟站在鱼塘边的钓鱼人一样。

  老话说,要想钓得多,必须打重窝。

  几包东西砸下去,不可能没个反应。那点东西才够吃几顿?又不是发放赈灾粮。

  凑过来的人,不说一拖四五,一拖一、一拖二总有的吧?

  难道我打窝的姿势不对?

  次日大清早。

  温故让小刘警戒四周,虽然他确实想等来买一赠一、买一赠二,但也必须考虑别的可能。

  人心是复杂的,尤其是这样的乱世。

  “大家把东西先收拾好,一旦发现异常,就赶紧驾车离开。”

  反正如今这样的世道,城里那帮人离开县城也不敢追太远,有时间跑路。

  温故又对周山说,让车里的三个孩子出来动一动,总缩在车厢里,影响心理健康。

  屋棚这儿燃过火堆,三个孩子身上也擦了浊酒,不跑远就没事。

  周县尉心想,之前三个孩子干完活之后睡得香,精神确实好很多,便同意了。他就在这儿盯着呢,有什么异况也能尽快应对。

  温故让一大两小三个孩子,给驴和骡子拌点精饲料。接下来可能要驮运更重的东西,得吃好点,光吃草可不够。

  拌饲料的材料也就剩一点儿了。

  温故想着,还是队伍里人太少,若是人多,就有足够的人力能再搞些饲料食材囤起来。

  正想着呢,天空中传来几声隼叫。

  小刘很快跑过来,“有人来了!我刚才站石头上看到他们,只有两个人,一个像是昨天见过的何大,还有个跟何大年纪差不多的陌生人。”

  只两个人,不需要过度反应。

  两个年幼的小孩一听有陌生人来了,赶忙跑到周山身后:“爹!”

  “带弟弟妹妹去车上。”周山对内侄说道。

  等三个孩子都进骡车,周山拿着刀上前。就算来的只有两个人,也要防备。

  温故整理衣着,走出屋棚,目光清正。

  是河大鱼儿……咳,是何大和于二来了吧?

  正在捣药的青一道长往那边瞧了一眼,摇摇头。

  温故此人,看狗都目光清正。

第31章 福报

  见温故几人还在,两人心中也松了口气。没出发就好,赶上了。

  于二跟在何大身侧,留意周围的动静。

  前方的几个人影,很容易对上号,不过他此刻的注意力,最先放在那几个孩子身上。

  他听到那两个孩子喊周山爹了。看来确实是这位武官的孩子,小孩儿精神瞧着还行。

  见到温故,又介绍了于二之后,街溜子二人组没废话,表示想跟着他们北上。

  于二说:“我们谭县令是个厉害人,半月之前我们家本来是打算跟着北上,只是当时家中遇到了麻烦,等平息下来,已经错过时间。”

  县令带的大部队已经定好行动时间,不会轻易改变,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谭县令带人离开。

  于二只是想告诉温故几人,他们全家本就有北上的打算。错过一次,现在又遇到有人要往北地过去,你这个读书人看着也还行,在北地有亲戚,咱们看好你。

  何大这时候也说:“葑县以外的地方,我们虽然不了解,但是以前混在街巷,听过不少消息,或许这些能有帮助。”

  于二加道:“我们会自带干粮。”

  温故像是有些犹豫,“不知你们要带的亲人好友,共几位?是否有老人小孩?”

  何大说:“我家只剩我和我弟,可能还有两三个朋友。我弟十二岁,以前在县城书院读书,性子安静懂事。”

  于二想了想,也说:“我家的四个你们应该都知道,我,我兄嫂和侄女,或许还有两位朋友。”

  温故心中满意,人数还行。他缓声道:“能否请两位稍等片刻?”

  “当然,我们就在那儿等着。”

  知道温故几人要商议,何大和于二走到一旁。他们心中还是有些紧张。

  两人低声分析

  姓温的书生多半不会拒绝,这人瞧着就好说话。那个周县尉和那个道士,不知是否会同意。

  这边,青一道长依旧是无所谓的姿态,真要说的话,也倾向于多收些人,到时候有人帮他干点杂活。

  小刘和铁头都听温故的。

  周县尉有些迟疑,他是遭人背叛过的,防备心重。不过温故分析几句之后,便同意了。

  一,人多好办事。如今路途艰险,队伍里人多些,确实更安全。

  二,他还有两个年幼的,受过惊吓的儿女,还有个十二三岁的内侄。或许队伍里再多两个小孩子,能让他们精神状态更好些。

  人心这个东西不好说。但也确实不能因为遇到过背叛,就拒绝所有人的靠近。

  虽然同意了,周山还是忍不住提醒温故,“乱世里,人性复杂,不要过于仁善。”

  “多谢周县尉提醒。”温故微微施了一礼。

  他站在旭日的晨光之下,整个人仿佛镀上一层金芒,望着远山的目光清澈又坚定:

  “我游学时候,曾听人说过一句话,‘独行快,众行远’。

  “如今这世道险恶,远甚于史书记载的那些灾祸,不抱团取暖,很难撑下去。若百人同心,则得百人之力。同舟而济,患实共之。众心协力,定能达到目标!”

  周山张了张嘴,也不知该说什么。

  他当然知道抱团的好处,他只是想纠正温故对谁都仁善的做法。

  不过,现在看来,读书人想法坚定,一时半会儿也改不了。但这种人也不容易背刺。

  算了算了,有他在身边时刻盯梢,想必也不会出什么大事。

  搞定内部,温故过来告知何大和于二结果。

  得知被成功接收,两人也露出喜色。同时心里想着:果然还是要从姓温的书生这里着手!

  不过,市井混得多了,警惕心也多些,下次是要带着家人过来,他们身兼重任,还是要多探听、多了解。

首节上一节37/11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