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从鲍家街开始 第41节

  要说李冰洋专业水平差,这绝对不可能,他可是本专业留校的,不说跟周彦还有贾国屏一样属于系内闻名的天才,那也绝对在他们那一届算得上前列。

  他教不好,完全是态度问题。

  现在的李冰洋,就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每天把工作糊过去,等到这学期结束就飞去美国搞他的学术研究。

  李冰洋当然不是什么坏人,他平时跟周彦他们关系都还可以,在一起的时候能聊上几句。

  平时聊天的时候,周彦感觉李冰洋人还不错,之前看到学生对李冰洋意见大,他还觉得是学生们有偏见,现在看来,学生们对他有意见那也是正常的。

  最离谱的是,快下课的时候,沈怀刚起身问了一个问题。

  李冰洋解答到一半的时候,下课时间到,他竟然不往下讲了。虽然大学老师不怎么拖堂,但是像他这么干脆的也是少见。

  本来李冰洋是准备直接下课走人的,忽然想到了什么,就笑着说道,“你们要是有什么不知道的,就问周彦同学吧,他基础扎实,肯定能够给你们解惑。周彦啊,就麻烦你了。”

  一直到李冰洋离开,周彦人都还是傻的。

  他今天算是见到狠人了。

  贾国屏之前说李冰洋撂挑子快,他还没有什么感受,这下好了,感受深了。

  这会儿沈怀刚他们都转头看向周彦,那眼神就像是饿狼盯着小羊羔,还怪吓人的。

  周彦微微叹了口气,站起身来,“行吧,沈怀刚问的这个问题,我来给你们再讲讲。”

  “好耶!”

  学生们突然兴奋起来,跟刚才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截然相反。

  后来李冰洋发现了周彦给学生们讲课的事情,他不但没有任何意见,还时常在上课的时候让周彦起来给学生们讲解知识点。

  周彦自己也没有意见,给学生们讲讲课,对他自己也有好处。

  教学本来就相长,他在教的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入了。

  ……

  华扬早上去社里面露了面,然后就骑车前往中央音乐学院。

  《燕京文学》编辑部位于前门西大街,跟中央音乐学院几乎可以说是在一条路上,骑车过去也就四五里路。

  到了央音,华扬就一路打听,找到了周彦所住的303宿舍。

  宿舍里面这会儿只有一个人,听说他找周彦,非常热心地带着他去到了作曲系的教室。

  到了教室门口,那个学生朝里面看了看,随后说道,“他在上课,你在外面等一会儿吧。”

  华扬也伸头在教室里面看了看,问道,“请问,哪个是周彦啊?”

  那个学生笑着指了指讲台上,“这个是。”

  “啊?”

  “你等着就行。”说完,那个学生就转身走了。

  华扬看着讲台上的年轻人,一脸的疑惑。

  去年夏天,他第一次收到周彦的稿子《镇长之死》就觉得这小说写得很好,便把稿子呈送给上级领导看。

  领导看了也觉得好,只是奈何这个周彦一点履历都没有,小说不好给刊。

  不过稿子确实好,他们不舍得退,就联系作者,想要让作者来改稿,最好是能够带上个人的履历介绍。

  再后来,华扬在《花城》看到了周彦另一篇小说《被雨淋湿的河》。

  这样一来,周彦就等于有了履历,再次把《镇长之死》呈送上去后,社里面就决定刊登了。

  一开始,华扬以为周彦至少也有三四十岁了,不然很难写出《镇长之死》以及《被雨淋湿的河》。

  后来周彦给了他另外一个联系地址,竟然是中央音乐学院男生宿舍,他当时懵逼了好长时间,他怎么也想不到周彦竟然是中央音乐学院的一个学生。

  就在他已经做好心理建设,来找到周彦时,却发现周彦好像不是学生,而是老师?

  华扬并没有等太久,也就五六分钟的样子,课堂就结束了。

  见到周彦往教室外面走,他连忙迎了过去,“你好,是周彦老师么?”

第61章 必须改成雨天(第二更3.7k,求月票)

  被拦住之后,周彦诧异地看着拦他的人。

  这个男人三十来岁,个子不高,有点瘦,也有点黑,穿着一身灰色的中山装,人看起来挺精神的。

  男人身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右胸口袋别着的三支钢笔。

  经常有人会把钢笔别在衣服口袋上,但一次别三根的周彦还是第一次见到。

  周彦并没有纠结“老师”这个称呼,只是点头,“嗯,我是周彦,请问你是?”

  华扬露出笑容,将手伸到了周彦面前,“你好,我是华扬。”

  周彦没想到是《燕京文学》的编辑找来了,他跟华扬握了握手,“您好,华编辑。”

  这会儿学生刚散,都在从门口出来,周彦就引着华扬往外走。

  到了人少的地方,周彦问道,“华编辑您怎么找到这儿来?”

  “我先找到你宿舍,然后你室友带我来的,之后他就走了。”

  周彦点点头,随即笑道,“今天怎么有空过来?”

  “今天社里面不是很忙,我又想着你这边不远,就过来看看。”

  其实华扬一直在等周彦去社里面找他,因为之前他在信里面跟周彦提出过邀请。

  只不过周彦见不用改稿子了,觉得没有去的必要,加上最近他自己事情也比较多,就没过去。

  周彦说起了场面话,“应该是我去贵社拜访您的,只不过最近学校事情比较多,一直抽不出空来。”

  “能理解,刚开学这一两个月,老师是最忙的,不过我没想到,你这么年轻就当老师了。”

  周彦笑道,“华编辑您误会了,我还是学生,只不过我们老师临时有点事情,我帮他讲了一会儿。”

  这不解释还好,一解释华扬更加惊讶了。

  什么学生,没事跑到讲台上帮老师代课?

  而且华扬刚才在外面也听了一会儿,周彦的“台风”很正,像是个挺有经验的教师,所以他刚才也没多想,直接判定周彦是老师。

  就这么一会儿,周彦在华扬心中的印象来来回回不断发生变化,让华扬感觉,即便周彦这个人站在面前,都有点不太立体。

  两人一边走,一边聊,后来华扬才跟周彦聊到正事。

  “最近有新作么?”

  周彦笑了笑,原来华扬过来是要约稿了。

  不过最近他都没有写小说。

  去年夏天他之所以会投那么多稿子,是因为当时他在剧组也没什么事情,就想着写点东西赚赚稿费。

  但是后来发现,过稿没有他想象的那么容易,而且稿费少,发的又慢,很难满足他赚钱的需求。

  倒是配乐这边让他挣了点钱,且他又对电影产生了兴趣,所以重心就转移到电影及配乐这边,写小说的事情被他放了下来。

  之前投出的小说,有的退回来还放在他抽屉里面,还有些迟迟没有见到退稿。

  华扬既然来了,周彦也不好让他空手而亏,便点头道,“倒是有一篇。”

  “是么?稿子已经出来了么?考虑过投给我们《燕京文学》么?”华扬迫不及待地问道。

  “稿子在我宿舍,要不您拿去看看,如果可以的话,就给你们。”

  听到稿子就在宿舍,华扬急得差点去抓周彦的胳膊,“那我们现在就去拿稿子。”

  周彦见他这么急,便笑着说,“我现在带你去。”

  ……

  到了宿舍,周彦在抽屉里面翻了起来。

  华扬看到抽屉里面的一堆稿纸,忍不住问道,“这些都是你的作品么?”

  “好多都是废稿。”

  周彦随口说了一句,随后终于从里面找了一叠稿子出来。

  华扬又看了眼抽屉里面,他不太相信这里面装的是废稿,那些稿子都码的整整齐齐,而且上面的字也很工整,甚至有些稿子就装在信封里面。

  再说了,谁会把好稿子掺到废稿里面?

  周彦把抽出来的那叠稿子递到华扬手里,“前段时间写的一部短篇。”

  拿到稿子之后,华扬从口袋里面掏出一个眼镜盒,又从里面将眼镜取出来戴上。

  周彦看他一副要当场看稿的架势,便从旁边拖了张椅子给他。

  华扬没有客气,直接坐下去,然后拿着稿子看了起来。

  这篇小说不长,总共就十八页稿纸,按每页三百来字算,也就六千字左右。

  编辑看手稿的速度,取决于作者字迹工整与否。

  周彦的字跟书法沾不上边,但非常工整,一目了然。

  对华扬这样每天都在审稿的编辑来说,看完这样字迹工整的六千字稿子,用不了几分钟。

  这部小说叫《清水里的刀子》,主要围绕当地民众信仰展开的。

  一户人家,老头死了妻子。

  在当地民众的信仰里面,人一死,就有一个罪人的身份,所以活人要举行一些搭救亡人的仪式。

  搭救仪式中,献一颗红枣跟宰一头骆驼原本是一样的,但是世俗中的人们认为,献出的东西越贵重,搭救的效用就越好。

  老人的主张是点一根香,烙两张饼就行,儿子却坚持要将家里面的牛给杀了,因为儿子认为,母亲活着的时候没有活好,死了,不能让人看不起。

  这篇小说有意淡化了情节,刻意强化了细节描写,故事的走向,更多地被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拉扯。

  小说里面一直在说要杀牛,但是最终并没有重点描写杀牛这件事,到了杀牛那天,老人离开家,到了日落再回来,那时候老人只看到一个硕大的牛头在院子里面放着。

  华扬将仔细地将稿子叠好、抚平,尽量让自己的动作小一点。

  周彦看到华扬的动作,知道华扬已经被这篇小说征服了。

  其实拿出这篇小说时,周彦就很有信心,同样是鲁迅文学奖的获奖作品,《清水里的刀子》相较于其他小说,还有着特别的味道。

  等到把稿子叠平了之后,华扬才长长地出了口气,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小说,里面还有很多细节,短短几分钟之内还有很多遗漏,需要他慢慢研究。看这篇小说的时候,比他当时第一次看到《镇长之死》还要惊喜。

  不过现在没有仔细研究的时间,他直接站了起来,笑着对周彦说,“那我就把稿子带回去了。”

  “可以啊,不过你现在就走么?”周彦站了起来。

  “嗯,我现在就回去。”华扬迫切地想把稿子给他们小说组的组长看看。

  周彦客气地挽留道,“也快到饭点了,要不留下来吃个饭再走。”

  “不了。”华扬笑着摆手,“下次等你去我们社,我请你吃饭。”

  “那我送送你。”

  ……

首节上一节41/75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