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从鲍家街开始 第602节

  工作室这边已经开始把食堂往三号楼旁边的四号楼搬了,除了食堂之外,仓库这边的办公室也都要搬到四号楼去,只留周彦一间办公室。

  以后仓库这边,主要就留功能区,配乐的后期制作车间早就已经告急。

  李涛就这事都跟周彦说过好机会了,他一直盯着三号楼那边的空房间,不过周彦一直没有答应,现在有了新楼,周彦直接让李涛他们把办公室搬过去,留原本的房间扩展新的车间。

  此次的扩展之后,应该够用很长时间了。

  等到下次扩展,应该就是园区有新大楼建成了。

  周彦准备明年就开始动土,先建设两栋楼出来,一栋作为生活大楼,设食堂跟临时宿舍,另一栋代替现在的仓库,做更高规格的录音棚以及制作车间。

  再过几年,他们的装修、设备也该更新换代了。

  每天下午,周彦都会抽出一些时间,来撰写《马戏之王》音乐剧的剧本。

  晚上五点钟,他早早下班,吃过饭后就跑到排练室或者录音棚里面练乐器。

  这段时间因为太忙了,他的乐器疏于练习,已经有所退步,特别是小提琴,他本来水平就不够,长时间不练,水平下降很快。

  反倒是竹笛,因为底子厚,没什么明显下降,而且恢复的很快。

  他现在对乐器也没有什么太高的追求,竹笛、钢琴、小提琴这三个乐器他只要保持现在的水平不退步就行其实小提琴还能进步一些,毕竟本身基础就没有多好。

  有时间的话,他还要摸索摸索其他乐器。

  多了解不同乐器的音色,对创作是非常有帮助的。

  一般情况,周彦会从六点钟开始,练习到九点钟结束,持续三个小时。

  练习乐器三小时,对很多人来说强度已经不低了,但是对周彦来说,这不过是消遣时间而已。

  这也算是他的天赋之一,就是能够坐得住,再枯燥的练习,他都能很平稳地对待,至少不会出现心态崩溃的情况。

  消遣结束,他直接回家,然后在十点钟的时候上床睡觉。

  十点钟上床睡觉,对周彦来说已经非常早了。

  前段时间在忙《时空恋旅人》后期的时候,周彦基本上都要忙到深夜,有时候甚至会忙到凌晨四五点钟才上床睡觉。

  而且即便是凌晨四五点钟睡觉,他也会在七八点钟起床,睡觉时间很少。

  现在他每天晚上十点钟睡觉,然后早上六点半起床,睡够八个半小时。

  起床之后,他会先空腹做半个小时的运动,然后再吃早饭。

  如此自律的生活节奏,让周彦很快就把前一段时间造成的疲惫状态给调整过来了。

  其实这也是天赋之一。

  有些人习惯了一种生物钟,想要调整很难做到。

  比如一个常年在后半夜睡觉的人,基本上没办法短时间调整作息,在十点钟进入梦乡。

  但是周彦可以,没有特殊情况的话,周彦想几点钟睡就能几点钟睡,想几点钟醒就能几点钟醒。

  当然了,前提是在家,如果是出去住酒店,可能就需要一段适应的时间。

  这样的生活,周彦持续了半个多月。

  作代会要开始了,周彦要开始接待客人了。

  十二月十二号,苏瞳先来了燕京,

  苏瞳来燕京之后,先找了余桦跟史铁笙,然后他俩就把苏瞳给带到了周彦工作室。

  十二号下午,周彦刚拿起笔准备写《马戏之王》的剧本,余桦他们三个就到了门口。

  办公室门也没关,余桦用脚尖捅了捅门算是敲过门了,然后直接推着史铁笙进了办公室。

  “周彦,我们把你老乡带来了。”

  苏瞳一开始站在余桦后面,周彦没有看到,他听到“老乡”两个字还没反应过来,心说难道金陵来人了?

  见到苏瞳,周彦恍然大悟,才想起来他跟苏瞳算是老乡。

  他跟苏瞳,一个金陵,一个苏市,同属苏省,自然算得上老乡,不过通常情况下,这两个市的人不认为他们是老乡。

  主要是金陵跟苏市,虽然同属苏省,距离似乎也不是特别远,但两个城市的方言、生活习惯都很不一样。

  主要是方言,吴语区跟江淮官话区讲话还是有很大区别。

  周彦笑眯眯地站起来,“我这两天就在琢磨,谁会第一个来,没想到是苏老师你。”

  苏瞳比余桦他们更早认识周彦,而且当时周彦能担任《大红灯笼高高挂》的配乐助理,苏瞳起了很大作用,不过周彦跟他反而没有跟余桦他们熟。

  毕竟平时聚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少,哪像余桦他们,已经把工作室当他们家了。

  两人先握了握手,又寒暄了几句,周彦笑道,“苏老师,旅途劳顿,坐吧,我给你倒杯茶。”

  “有劳了。”

  余桦笑道,“劳驾帮我也泡一杯,铁笙要不要?铁笙算了,给他来杯白开水吧。”

  周彦翻了个白眼,倒不是因为余桦使唤他,而是因为余桦竟然用了“劳驾”二字,这可太反常了。

  大概今天有苏瞳在,余桦竟也有些不好意思太不见外。

第451章 内视角

  给他们倒完水,周彦坐到沙发上,笑着问道,“苏老师,你们这次来燕京是住在哪儿?”

  “我住在燕师大的招待所,其他人就不知道了。”苏瞳说道。

  “我知道,大部队都在鸿升酒店。”余桦说道。

  周彦点点头,问道,“今天还有谁会到?”

  “今天还有一个韩少攻会到。”

  周彦点点头,“那行,一会儿我去跟食堂说一声。”

  今天周彦没有准备带他们去外面吃,而是让食堂准备了一桌。

  工作室的食堂搬到新的大楼之后,空间大了很多,而且除了大厅之外,另外还设了两个包厢,每个包厢最多能容纳十几个人吃饭。

  孔超他们的厨艺不错,而且食堂的食材都很好,周彦干脆就不带苏瞳往外跑了。

  “苏老师,今天晚上咱们就在食堂对付一口了。”周彦笑着对苏瞳说道。

  苏瞳笑着摆摆手,“我来燕京又不是为了吃饭的,能见到你们,吃什么都无所谓了,食堂也挺好的。”

  他也没多想,还以为周彦说要食堂吃,就是简单吃一顿而已。

  当然,他说的也不是客套话,吃食堂对他来说并不算什么。

  余桦跟史铁笙却是笑而不语,他们知道,虽然是在食堂,但是肯定不比外面饭店差。

  几人先是闲聊一会儿,随后余桦问苏瞳,“你最近有没有新作?”

  苏瞳点头,“是有一篇小说,初稿已经出来。”

  听苏瞳这么说,周彦他们都来了兴趣。

  “长篇短篇?”余桦问。

  “长篇。”

  “哦,长篇啊。”史铁笙有些惊讶。

  苏瞳其实长篇写得很少,这么多年以来,他只写过一部长篇,就是他的处女作长篇《米》。

  除了《米》之外,这么多年他们就没有再出过长篇。

  而他的短篇又很高产,基本上每年都有好几部短篇发表。

  在这方面,他跟余桦是两类完全不同的作家。

  “什么样的故事?”余桦问。

  “一个鬼故事。”

  苏瞳一说鬼故事,周彦就想起来了,他说的应该是《菩萨蛮》。

  《菩萨蛮》是苏瞳为数不多的长篇小说之一当然了,“为数不多”也只是相对他的短篇小说数量而言,其实相较于余桦的长篇小说数量,苏瞳的长篇小说已经算是很多了,只不过苏瞳的长篇小说都是中期写的,前期跟后期他都很少写长篇小说。

  这篇《菩萨蛮》是以一个亡灵视角叙述故事的,主角“我”是一个灵魂,所以苏瞳才说这是一个鬼故事。

  “鬼故事么?”余桦好奇道,“什么样的鬼故事,吓不吓人。”

  “倒也不吓人。”苏瞳顿了一下,随即从旁边的背包里面掏出一堆稿子来,“其实我把小说的稿子带来了。”

  史铁笙一脸诧异,“你来燕京开会,竟然还要把稿子带来么?”

  初稿刚刚完成,后面还需要修改,这次来开会,其实我也不用做很多事情,与其浪费光阴,不如把稿子带来,抽空还能改一改稿子。

  “稿子都在这儿了么?”余桦问道,他看苏瞳手里的稿子也不是很厚,看起来不像是一部完整长篇小说的篇幅。

  “这儿是前面三分之一,毕竟只有五天,我就只带来了这么一点。”

  “你应该都带来的。”余桦毫不客气的从苏瞳手里拿过稿子,“只有三分之一,我都不太愿意看。”

  他嘴里说不愿意看,动作却非常诚实,已经把稿子翻开,认真阅读起来。

  苏瞳抿嘴笑了笑,也没有说话,一旦有人看稿子,其他人都陷入了一种无需多言的默契当中。

  过了没一会儿,余桦看完第一页,就把第一页的稿子分给了右手边的史铁笙。

  见者有份,这也是他们彼此的默契。

  史铁笙很自然地接过那页稿子,认真阅读起来。

  又过了一会儿,史铁笙把那页稿子看完,便把稿子转手递给了他右手边的周彦。

  周彦看完之后,又把稿子还给余桦,让余桦放在后面。

  就这样,三人开始了一种循环。

  只不过这种循环并不十分顺畅,因为周彦看稿子的速度奇快,他这边从史铁笙那里拿到稿子之后,很快看完,史铁笙还没有把稿子看完,他就不得不等着史铁笙。

  而史铁笙看稿的速度又比余桦快,史铁笙看完稿子又不得不等余桦。

  最后还是史铁笙提议道,“要不,我们调个方向吧,让周彦先看前面的,我排第二,余桦排第三。”

  史铁笙这样拍是合理的,因为这样一来,后面的人就不用再等前面了。

  余桦虽然不情愿,但最终还是同意了。

  周彦拿到稿子之后,他们三个之间的传递立马就顺畅多了,再也没人需要等其他人看完了。

  虽然只有三分之一的稿子,但也有好几万字,而且还是手稿,大大影响阅读速度,所以周彦花了四十多分钟才把稿子看完。

  不过他看完稿子之后,史铁笙手里还有十几页稿子没看,余桦手里也有十几页稿子没看。

  周彦跟苏瞳相视一笑,两人举起茶杯虚碰了一下,然后静静地等着余桦跟史铁笙看稿子。

  又过了二十来分钟,余桦才把最后的稿子看完。

  余桦很仔细地将稿子整理好,然后送回到苏瞳手里,“有意思。”

  他的评价非常简短,不过苏瞳却已经挺满意了,他知道余桦的说话风格。

  史铁笙紧跟着开口道,“我其实之前也想过类似的故事,就是写我死之后,会看到、听到什么事情,不过切入的角度不如你这个有趣,关键是我自己写不下去。”

首节上一节602/75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