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从鲍家街开始 第624节

  他看过的这些稿子,至少也有五万字,估摸着能有个六七万字,还剩三分之二的话,全篇大概就有二十万字左右。

  二十万字的小说,篇幅倒也不算很大,毕竟他去年出版的《丰乳肥臀》就有五六十万字。

  只不过他没想到,竟然还剩下这么多。

  还剩下十几万字,这要写到什么时候?

  主要是莫言也不了解周彦的写作速度,如果周彦的写作速度跟余桦一样,那这部小说估计还得一年才能完本。

  如果周彦的速度跟他一样,那就快了。

  毕竟他写《丰乳肥臀》的五十几万字,只用了八十多天,三个月不到,平均每天写七千字。

  莫言其实还想问问小说后面的故事,不过还是忍住了没问。

  随后他叹了口气,“早知道不看了。”

  听他叹气,周彦笑着起身,准备去给他杯子里面添点水。

  不过周彦刚起身,办公室的门就被敲响了。

  “进来。”

  门推开了,前台的小李笑着说道,“老板,有位张先生找你。”

  周彦已经看到了站在小李侧边的张守仁,他笑着上前,“张主编,请进。”

  听到张守仁到了,正在看稿的刘振云跟余桦也站起来跟他打招呼。

  张守仁想到了余桦跟史铁笙在,倒是没想到莫言跟刘振云也来了。

  看到他们手里的稿子,张守仁眼睛一亮,“这莫不是……”

  史铁笙笑了笑,“就是周彦的稿子。”

  “你们已经在看了?”

  莫言笑道,“我已经看完了。”

  “怎……”

  张守仁差点要开口问莫言怎么样,但还是忍住了。

  他既然已经到这里了,那么稿子如何就不需要去问别人了,他自己去看便可。

  “来,来,把看过的稿子给我看看。”

  余桦排在最后一个,已经看完的稿子全在他那里,他便将手里的稿子全交给了张守仁。

  张守仁掂量了一下,也没再说什么,找了个地方开始看了。

  周彦没想到张守仁这么急,他本想着跟张守仁寒暄几句呢。

  见张守仁已经坐下,周彦边去给他倒了杯茶,又给其他人添了水

  过了大概半个小时,余桦也把所有的稿子看完,既然跑到旁边聊了起来。

  对于这半部小说,几人都给了充分的肯定,只有余桦说了个缺点:“稍微有点嗦。”

  听到余桦说嗦,史铁笙却不同意,“这种叙述方式,就是要嗦一点,这复合人们在追溯过去时的状态,而且视角是个女性,这就更正常了。”

  刘振云点头道,“倒也不是嗦,只不过细节方面描述的比较多,而且很多地方都是琐碎的生活日常,对你这种急性子来说,是嗦了一点。”

  莫言则笑道,“你的《许三观卖血记》不嗦么?一个事情翻来覆去地写。”

  “那不一样。”余桦顿了顿,“我依旧认为写的有点嗦,不过并不妨碍它是一部很好的小说。”

第470章 虚构的歌曲

  “当然。”余桦紧接着又说,“前提是我能看到小说的后半部份。”

  刘振云点头,“这次我跟你持相同意见,而且越快看到后面那部分,我给出的评价会越高。”

  史铁笙笑着问道,“小说里面提到的那首歌词是‘不要让我走’是什么歌曲?”

  “那是一首虚构的歌曲。”周彦笑道。

  石黑一雄的原著里面,也出现了《不要离开我》,具体是哪首歌周彦还真不知道,只知道是一首爵士乐歌曲,似乎是大顺西子重新演绎的一首五十年代的爵士歌曲。

  “竟然是虚构的歌曲……”莫言挑了挑眉毛,“我还以为是一首老歌。”

  “因为小说一直在写回忆吧,所以才给了你这种感觉。”史铁笙笑了笑,“事实上,这部小说并没有具体的时间点。”

  “背景应该就是九十年代吧,里面提到了六七十年代。”刘振云猜测道,“我是说,主角三十一岁时,应该是九十年代。”

  “除了时间,我更好奇这个海尔香舍学校在哪儿。一开始,我看到主角叫杨可贝的时候,以为是在中国,但是看到后面又觉得像是在欧洲,有些地方给人一种英国的感觉,里面的一些关于建筑物的描写有种英伦风格。”余桦说道。

  “对,国内可不会有学校会叫海尔香舍。”莫言点头。

  石黑一雄的原版里面,写的其实是一个英国的海滨城市,不过周彦这一版里面做了一些改动。

  他综合了自己去过的几个城市,创造了一座融合性的城市。

  海尔香舍附近的环境,都是周彦经历过的城市,比如里面提到的农舍,就是周彦根据自己在英国德文郡普利茅斯所见到的场景虚构的。

  里面出现的一些建筑,可能会见到休斯顿、达特茅斯等城市的影子。

  这部小说里面的世界,完全是虚拟的,是东西方很多国家结合的。

  还有一点,周彦做了一些改进,就是“克隆”方面的知识。

  石黑一雄毕竟不是一个真正的科幻小说家,他对克隆这种技术的了解非常少。

  但周彦不同,周彦经历过了“克隆热”、“转基因热”的时代,还经历了信息爆炸的时代,虽然他不是相关专业的人,但是他对克隆的了解要比石黑一雄多一些。

  当然,这方面的改进也有限,毕竟他确实不是相关专业的人。

  而且这又不是一部科普读物,甚至不是一本真正的科幻小说,这些东西写得太细反而有问题。

  “这里面的环境,都是我根据自己到过的一些城市,虚构出来的。”周彦说道。

  “时间呢?”

  “城市都是虚构的,时间还重要么?”

  莫言点头道,“周彦说得对,读者在读这部作品的时候,肯定会认为背景就是当下的年代,对于角色传递的情感更能深刻感受到。”

  刘振云沉吟了片刻,“杨可贝他们后面所要面临的是什么?他们要捐献什么?”

  周彦笑了笑,没有说话。

  他不说话,刘振云也没有再问,其他人也尽量不去谈后面的故事。保持这种神秘感,是对后面阅读的一种尊重。

  如果现在剧透了,后面的阅读时就会少很多意思。

  很多东西,需要自己去探索才更有意思。

  “那首歌你说是虚构的,后面准备自己写么?”史铁笙又把话题拉到这首歌上面。

  还没等周彦回答,莫言就笑道,“铁笙你为什么对那首歌这么感兴趣?”

  莫言之所以疑惑,是因为他们看到的这个手稿里面,“别让我走”只出现过一次,篇幅并不大,而且对这首歌的描写也不是特别多,毕竟连歌词也只出现了一句而已。

  史铁笙笑道,“我总感觉这首歌非常重要。”

  莫言看向周彦,“他感觉的对么?”

  周彦笑眯眯地点头,“对,因为这本书我本来就准备给它起名叫《别让我走》。”

  听到周彦说出书名,几人相互看了眼,他们都觉得这个书名有些普通。

  当下国内的作家,其实很少这么起书名。

  不过这时候他们也不纠结书名的事情,再说了,就算是纠结又能怎么样。

  作品对作家来说就像是孩子,给孩子起名字是作者自己的事情,别人怎么能轻易置喙。

  “既然这首歌这么重要,那后面是不是要写出来。”莫言问道。

  周彦笑了笑,“这本书是否发表都不确定,歌曲就更是了。”

  余桦翻了个白眼,“你要说这部小说后面十几万字你没时间写,我姑且还能信你,但你要说一首歌你还没时间写,我压根就不相信。我敢说,现在给你一架钢琴,你就能把那首歌给弹出来。”

  看到余桦说的这么肯定,莫言惊奇道,“真有这么快么?”

  余桦肯定地点头,“在这方面,他就是这么快。”

  刘振云转头看周彦,“他说的对么,你很快么?”

  周彦忍不住翻了个白眼,刘振云说这话的时候,总感觉味道不太对。

  “如果只是要旋律的话,确实花不了太长时间,本来流行的旋律就是很简单的。当然了,大众是不是能接受,我就没办法保证了。”

  “你太谦虚了。”

  史铁笙说道,“还是把歌曲也写出来吧,我感觉这部小说是该配一首曲子。”

  余桦也点头道,“嗯,这部小说的写法有点音乐叙事的感觉。”

  刘振云张了张嘴,“余桦你什么时候开始研究起叙事手段了,还有,这音乐叙事又是什么东西?你给我解释解释?”

  “反正这部小说就有一种复调对位法的感觉。”

  这下连周彦都惊讶了,“你竟然连复调对位法都知道了么?”

  “那当然。”

  周彦点点头,看来余桦平时确实花时间研究了音乐理论。

  他看了看还在认真读稿的张守仁,笑道:“不知道张老师什么时候能把稿子看完,我得去跟食堂说一下上菜的时间。”

  这会儿已经五点出头了,如果张守仁看稿子比较慢的话,他们吃饭就要迟一点。

  原本周彦是让厨房五点半开始上菜的,现在看来,可能不行。

  余桦笑着说道,“估计不到一个小时他就能看完了。”

  莫言也点点头,“差不多。”

  既然他们都这么说,周彦就点点头,“行,我来跟食堂说一声,让他们五点五十开始上菜。”

  莫言却摆摆手,“不急,还是等一会儿吧,等张主编看完稿子再说。”

  周彦挑了挑眉头,这还是他接触莫言到现在,莫言第一次主动提意见。

  他也就没问为什么,点点头同意了。

  ……

  剩下的时间里面,大家忽然不再聊小说手稿的事情了。

  主要是他们只看了不到一半,很多东西都不能聊。

  看小说看一半是很难受的事情,关键这部小说从一开始就设置了一个模模糊糊的悬念。

  海尔香舍的这些学生们到底是干什么的?

  “我”提到的捐献到底是什么意思?

  书中,那些孩子们因为从小被灌输的思想,其实一直对自己的未来处于一种“既知道又不知道”的模糊阶段中。

  他们知道自己有特殊使命,但是这个特殊使命是什么他们又不清楚。

首节上一节624/75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