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看过的这些稿子,至少也有五万字,估摸着能有个六七万字,还剩三分之二的话,全篇大概就有二十万字左右。
二十万字的小说,篇幅倒也不算很大,毕竟他去年出版的《丰乳肥臀》就有五六十万字。
只不过他没想到,竟然还剩下这么多。
还剩下十几万字,这要写到什么时候?
主要是莫言也不了解周彦的写作速度,如果周彦的写作速度跟余桦一样,那这部小说估计还得一年才能完本。
如果周彦的速度跟他一样,那就快了。
毕竟他写《丰乳肥臀》的五十几万字,只用了八十多天,三个月不到,平均每天写七千字。
莫言其实还想问问小说后面的故事,不过还是忍住了没问。
随后他叹了口气,“早知道不看了。”
听他叹气,周彦笑着起身,准备去给他杯子里面添点水。
不过周彦刚起身,办公室的门就被敲响了。
“进来。”
门推开了,前台的小李笑着说道,“老板,有位张先生找你。”
周彦已经看到了站在小李侧边的张守仁,他笑着上前,“张主编,请进。”
听到张守仁到了,正在看稿的刘振云跟余桦也站起来跟他打招呼。
张守仁想到了余桦跟史铁笙在,倒是没想到莫言跟刘振云也来了。
看到他们手里的稿子,张守仁眼睛一亮,“这莫不是……”
史铁笙笑了笑,“就是周彦的稿子。”
“你们已经在看了?”
莫言笑道,“我已经看完了。”
“怎……”
张守仁差点要开口问莫言怎么样,但还是忍住了。
他既然已经到这里了,那么稿子如何就不需要去问别人了,他自己去看便可。
“来,来,把看过的稿子给我看看。”
余桦排在最后一个,已经看完的稿子全在他那里,他便将手里的稿子全交给了张守仁。
张守仁掂量了一下,也没再说什么,找了个地方开始看了。
周彦没想到张守仁这么急,他本想着跟张守仁寒暄几句呢。
见张守仁已经坐下,周彦边去给他倒了杯茶,又给其他人添了水
过了大概半个小时,余桦也把所有的稿子看完,既然跑到旁边聊了起来。
对于这半部小说,几人都给了充分的肯定,只有余桦说了个缺点:“稍微有点嗦。”
听到余桦说嗦,史铁笙却不同意,“这种叙述方式,就是要嗦一点,这复合人们在追溯过去时的状态,而且视角是个女性,这就更正常了。”
刘振云点头道,“倒也不是嗦,只不过细节方面描述的比较多,而且很多地方都是琐碎的生活日常,对你这种急性子来说,是嗦了一点。”
莫言则笑道,“你的《许三观卖血记》不嗦么?一个事情翻来覆去地写。”
“那不一样。”余桦顿了顿,“我依旧认为写的有点嗦,不过并不妨碍它是一部很好的小说。”
第470章 虚构的歌曲
“当然。”余桦紧接着又说,“前提是我能看到小说的后半部份。”
刘振云点头,“这次我跟你持相同意见,而且越快看到后面那部分,我给出的评价会越高。”
史铁笙笑着问道,“小说里面提到的那首歌词是‘不要让我走’是什么歌曲?”
“那是一首虚构的歌曲。”周彦笑道。
石黑一雄的原著里面,也出现了《不要离开我》,具体是哪首歌周彦还真不知道,只知道是一首爵士乐歌曲,似乎是大顺西子重新演绎的一首五十年代的爵士歌曲。
“竟然是虚构的歌曲……”莫言挑了挑眉毛,“我还以为是一首老歌。”
“因为小说一直在写回忆吧,所以才给了你这种感觉。”史铁笙笑了笑,“事实上,这部小说并没有具体的时间点。”
“背景应该就是九十年代吧,里面提到了六七十年代。”刘振云猜测道,“我是说,主角三十一岁时,应该是九十年代。”
“除了时间,我更好奇这个海尔香舍学校在哪儿。一开始,我看到主角叫杨可贝的时候,以为是在中国,但是看到后面又觉得像是在欧洲,有些地方给人一种英国的感觉,里面的一些关于建筑物的描写有种英伦风格。”余桦说道。
“对,国内可不会有学校会叫海尔香舍。”莫言点头。
石黑一雄的原版里面,写的其实是一个英国的海滨城市,不过周彦这一版里面做了一些改动。
他综合了自己去过的几个城市,创造了一座融合性的城市。
海尔香舍附近的环境,都是周彦经历过的城市,比如里面提到的农舍,就是周彦根据自己在英国德文郡普利茅斯所见到的场景虚构的。
里面出现的一些建筑,可能会见到休斯顿、达特茅斯等城市的影子。
这部小说里面的世界,完全是虚拟的,是东西方很多国家结合的。
还有一点,周彦做了一些改进,就是“克隆”方面的知识。
石黑一雄毕竟不是一个真正的科幻小说家,他对克隆这种技术的了解非常少。
但周彦不同,周彦经历过了“克隆热”、“转基因热”的时代,还经历了信息爆炸的时代,虽然他不是相关专业的人,但是他对克隆的了解要比石黑一雄多一些。
当然,这方面的改进也有限,毕竟他确实不是相关专业的人。
而且这又不是一部科普读物,甚至不是一本真正的科幻小说,这些东西写得太细反而有问题。
“这里面的环境,都是我根据自己到过的一些城市,虚构出来的。”周彦说道。
“时间呢?”
“城市都是虚构的,时间还重要么?”
莫言点头道,“周彦说得对,读者在读这部作品的时候,肯定会认为背景就是当下的年代,对于角色传递的情感更能深刻感受到。”
刘振云沉吟了片刻,“杨可贝他们后面所要面临的是什么?他们要捐献什么?”
周彦笑了笑,没有说话。
他不说话,刘振云也没有再问,其他人也尽量不去谈后面的故事。保持这种神秘感,是对后面阅读的一种尊重。
如果现在剧透了,后面的阅读时就会少很多意思。
很多东西,需要自己去探索才更有意思。
“那首歌你说是虚构的,后面准备自己写么?”史铁笙又把话题拉到这首歌上面。
还没等周彦回答,莫言就笑道,“铁笙你为什么对那首歌这么感兴趣?”
莫言之所以疑惑,是因为他们看到的这个手稿里面,“别让我走”只出现过一次,篇幅并不大,而且对这首歌的描写也不是特别多,毕竟连歌词也只出现了一句而已。
史铁笙笑道,“我总感觉这首歌非常重要。”
莫言看向周彦,“他感觉的对么?”
周彦笑眯眯地点头,“对,因为这本书我本来就准备给它起名叫《别让我走》。”
听到周彦说出书名,几人相互看了眼,他们都觉得这个书名有些普通。
当下国内的作家,其实很少这么起书名。
不过这时候他们也不纠结书名的事情,再说了,就算是纠结又能怎么样。
作品对作家来说就像是孩子,给孩子起名字是作者自己的事情,别人怎么能轻易置喙。
“既然这首歌这么重要,那后面是不是要写出来。”莫言问道。
周彦笑了笑,“这本书是否发表都不确定,歌曲就更是了。”
余桦翻了个白眼,“你要说这部小说后面十几万字你没时间写,我姑且还能信你,但你要说一首歌你还没时间写,我压根就不相信。我敢说,现在给你一架钢琴,你就能把那首歌给弹出来。”
看到余桦说的这么肯定,莫言惊奇道,“真有这么快么?”
余桦肯定地点头,“在这方面,他就是这么快。”
刘振云转头看周彦,“他说的对么,你很快么?”
周彦忍不住翻了个白眼,刘振云说这话的时候,总感觉味道不太对。
“如果只是要旋律的话,确实花不了太长时间,本来流行的旋律就是很简单的。当然了,大众是不是能接受,我就没办法保证了。”
“你太谦虚了。”
史铁笙说道,“还是把歌曲也写出来吧,我感觉这部小说是该配一首曲子。”
余桦也点头道,“嗯,这部小说的写法有点音乐叙事的感觉。”
刘振云张了张嘴,“余桦你什么时候开始研究起叙事手段了,还有,这音乐叙事又是什么东西?你给我解释解释?”
“反正这部小说就有一种复调对位法的感觉。”
这下连周彦都惊讶了,“你竟然连复调对位法都知道了么?”
“那当然。”
周彦点点头,看来余桦平时确实花时间研究了音乐理论。
他看了看还在认真读稿的张守仁,笑道:“不知道张老师什么时候能把稿子看完,我得去跟食堂说一下上菜的时间。”
这会儿已经五点出头了,如果张守仁看稿子比较慢的话,他们吃饭就要迟一点。
原本周彦是让厨房五点半开始上菜的,现在看来,可能不行。
余桦笑着说道,“估计不到一个小时他就能看完了。”
莫言也点点头,“差不多。”
既然他们都这么说,周彦就点点头,“行,我来跟食堂说一声,让他们五点五十开始上菜。”
莫言却摆摆手,“不急,还是等一会儿吧,等张主编看完稿子再说。”
周彦挑了挑眉头,这还是他接触莫言到现在,莫言第一次主动提意见。
他也就没问为什么,点点头同意了。
……
剩下的时间里面,大家忽然不再聊小说手稿的事情了。
主要是他们只看了不到一半,很多东西都不能聊。
看小说看一半是很难受的事情,关键这部小说从一开始就设置了一个模模糊糊的悬念。
海尔香舍的这些学生们到底是干什么的?
“我”提到的捐献到底是什么意思?
书中,那些孩子们因为从小被灌输的思想,其实一直对自己的未来处于一种“既知道又不知道”的模糊阶段中。
他们知道自己有特殊使命,但是这个特殊使命是什么他们又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