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他们能够猜到是不太好的事情,但是具体是什么不好的事情,又想不明白。
他们跟那些学生们一样,也是处于知道跟不知道的中间状态。
如果是二十多年后的读者看这本书,很有可能会从文字的蛛丝马迹中发现端倪,猜到这些学生可能是克隆体。
而所谓的捐献,应该是为克隆体的原型捐献器官。
因为这种情节设置在后来的小说以及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有一部专门讲这个的电影《逃出克隆岛》。
可是现在是1996年,关于克隆,人们的想法跟后世是完全不同的,平白无故的,莫言他们的脑海中很难出现克隆这件事情。
甚至于说,他们可能都不知道“克隆”是什么。
……
又过了大概四十多分钟,沙发上的张守仁忽然长长地呼了口气。
他呼气的声音很响,引起了其他人的注意。
余桦笑着说道,“张主编,看完了?”
张守仁点点头,“看完了。”
“怎么样?”
张守仁沉吟片刻,随后问道,“这是科幻小说么?科幻的点在哪里?”
看完手稿之后,张守仁非常不理解,这部小说到底科幻在哪里。
他也想过,科幻是在后面的部分。
但问题是,一部科幻小说,会在前面几万字都不出现科幻元素么?这样的科幻小说还能称之为科幻小说么?
张守仁这么一问,其他几个人都忍不住点点头,他们刚才讨论的时候,压根就没有把这部小说当科幻小说看。
他们纯粹把这部小说当作是一部严肃小说来讨论的。
周彦笑着回道,“科幻的元素在后面。”
张守仁抱着手稿,看了看其他人,忽然对周彦说道,“周彦,有没有地方,我们借一步说话?”
还没等周彦回答,余桦就起身说道,“你们别借一步了,我们出去吧,把地方留给你们,正好我想去录音棚再看看他们排练。”
说完,余桦就去推史铁笙的轮椅,莫言跟刘振云也跟着出去了。
等到他们几个出去,张守仁开口道,“周彦,你的手稿太短了,恐怕我没有办法把它放到我们杂志上连载,这个故事后面肯定还有很多。”
这话把周彦说的有点懵,他也没说要把稿子放到《十月》上去啊。
之前张守仁来的时候也说了,只是作为读者想要看看他的手稿而已,现在是什么个情况?
“张老师,其实我……”
周彦刚开口,张守仁就打断了他,“不过呢,我想跟你聊聊后面的故事,这样有助于我判断。其实我十分看好这篇稿子的,起初我觉得有点嗦,但是看过大概两三万字之后,忽然觉得这种嗦是恰到好处的,如果今天我看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那么我想,《十月》肯定会要下它。”
这次没等周彦开口,张守仁又继续说道,“我看你似乎没有打算把完稿,这当然是你的个人意愿,只不过作为一个编辑,作为一个读者,我觉得太可惜了。”
周彦抿了抿嘴唇,“张主编,这部小说适合你们杂志么?”
“有什么不适合的?”张守仁笑了笑,“你不会想要把这部小说发到科幻类杂志上面去吧,我实话跟你说,就你这部小说,发给科幻类杂志,人家都不可能要。”
张守仁这话说的很直接,但也是事实,因为科幻味太浅了。
别说是前半部分,就是整部小说看完,也不会觉得科幻味道浓。
而且现在国内的读者们对科幻的认识基本是太空飞船,机器人,要么就是什么“会说话的电脑”之类的。
《别让我走》这种放到科幻杂志里面,根本就没人看。
“那篇幅呢?”
《十月》一般情况下,只收录中篇以下的小说。
“我们又不是没有连载过长篇小说,虽然在长篇小说这一块,我们不如《收获》等其他几刊,但我们也连载过一些知名小说。”
周彦沉默了一会儿,随后说道,“这部小说,主要讲的是克隆。”
“克隆?”
周彦还以为张守仁不知道克隆是什么,就准备给他科普一下,“克隆就是……”
张守仁却摆摆手,“我知道,就是复制,对吧?这不是新鲜概念,国外早就有了。”
其实国内也有了,比如今年《科幻世界》七月份就刊登了一篇名为《克隆之城》的小说,对科幻迷来说,克隆当然不是什么新奇概念。
“嗯,就是克隆,这也是这部小说里面的科幻元素。”
“哦,我该想到的,果然主角是被圈养在海尔香舍里面的克隆体么?那么,小说的后半部分,主角反抗了么?试图逃跑了么?”
周彦摇摇头,“没有。”
“这我也该想到的,不然杨可贝也不会成为护理员,她已经接受了自己的命运。你的这部小说,有种反乌托邦的意思。”
第471章 首映典礼
《别让我走》确实有反乌托邦色采,这也很正常,科幻小说本来就偏好反乌托邦,很多科幻作者都喜欢把目光聚焦在反乌托邦上面。
因为这个题材很容易扩展,还容易升华。
“小说里面什么时候会揭露真相?”张守仁又问道。
周彦想了想,说,“很快,如果手稿再长点,你们就能看到了。”
按照进度,书里面很快就会提出一个理论,就是复制人理论。
海尔香舍的学生都是从另一个人身上复制过来的,而他们都有一个“可能的原型”在外面生活。
不过这些原型并不是他们要捐献的存在,相反的,他们的原型大概率是没用的废物,社会的底层,流浪汉,瘾君子,小偷。
几个主角的心态,是随着故事的发展一步一步转变的,对于“捐献”的接受度也是一步一步提升的。
在之前,他们一直都处在一种“知道,又不知道”的状态中,而“知道,又不知道”这个说法,是他们的一个女老师告诉他们的。
不过那个女老师跟他们说过这个事情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
而从始至终,他们也都没有想过去反抗。
他们最多也就是提出请求,想要推迟“捐献”的时间而已。
对于自己的命运,他们非常卑微地接受着。
关于小说后面的故事,张守仁问了很多,而且非常细致。
周彦本来以为,张守仁最多能跟他聊十几分钟就不得了了,万万没想到,等张守仁问完最后一个跟小说内容有关的问题时,时间已经过去了一个半小时。
之后他又问了一个问题,“这部小说,最快你多久能够写完?”
周彦想了想,“二十天吧。”
张守仁点点头,他对这个时间非常满意。
他们《十月》双月刊,每逢单月发刊。
现在是十二月中旬,一月份的刊早就定好,并且已经开始印刷了,这篇小说不可能插队。
如果周彦能够在二十天内把小说全部完稿,那就可以赶到三月份那一刊开始连载。
即便拖一点时间也没关系,反正每一期都有备选的稿子,只要在最终排版确定前,他们能够看到完稿就没问题。
周彦说二十天,其实有点保守了。
他如果真地开足马力,两个星期内就能把稿子写完了。
如果他不用手写,而是用电脑写稿子,速度只会更快,每天写个两三万字都正常,不到一个星期就能搞定。
不过他不可能每天都把时间花在这个稿子上面,后面他每天能抽出几个小时写稿子就算不错了。
所以他才说了二十天这个数字,给自己留了点空间。
张守仁拍了拍稿子,十分郑重地说道,“周彦,这稿子我诚心想要,你愿意给我们么?”
周彦现在的想法跟早上已经不太一样,这会儿张守仁提出要稿子,周彦也没有多犹豫,点点头,“可以,但是后面的稿子我不能保证能让你满意。”
张守仁笑着摆手,“不会的。”
他花了一个半小时去问后面的故事,可不是白忙活的。
对于后面的故事,他十分有信心。
而且周彦说二十天就能把剩下的稿子写出来,他也一点都不怀疑,因为周彦说到后面的故事时,思路实在是太清晰了,就像是后半部分的小说已经写出来了一样。
周彦的脑海里面,不仅仅是有大纲这么简单,张守仁刚才问了很多细节方面的问题,这不是一般的大纲能够解答的。
这种情况下,周彦完成后面的稿子会非常顺畅。
此刻周彦抬手看了看表,笑道,“张先生,时间不早了,我们去吃饭吧。”
张守仁笑道,“不好意思,耽误你们吃饭了,估计余桦他们几个都等急了吧。”
“好饭不怕晚嘛,咱们也就不出去吃了,就在食堂对付一口吧。”
“行,那我也就不客气了。”
……
余桦他们提前就去了食堂的包厢,并且已经在打牌了。
张守仁到了包厢的时候,还挺诧异。
周彦说在食堂吃饭的时候,他以为就是普通的工作餐,没想到这食堂竟然另有乾坤,设了包厢。
虽然包厢的装修非常普通,谈不上大气,但是布置挺不错的,桌椅板凳都很精致,比一般的饭店要好。
见周彦他们来了,余桦笑道,“张先生,别急啊,等我们打完这一把就吃饭。”
张守仁笑道,“没事,你们玩。”
说着,他也凑到了牌桌边上,看他们打牌。
几人玩的是掼蛋,张守仁觉得新奇,忍不住问了几句,余桦他们又开始给他讲解规则。
余桦他们见张守仁感兴趣,就说吃完饭陪他打两把,不过张守仁表示今晚没时间,下次找机会再干。
他来工作室看周彦的稿子,确实是顺路,今晚他要回家一趟,明天上午还得去单位。
所以后来喝酒的时候,他也没有喝多少,喝了二三两就结束了。
吃完饭,周彦让人把张守仁送回去,当然,张守仁也没忘了把《别让我走》的稿子带走。
他戏现在把稿子带回去,就可以安排人进行校稿了,等到周彦后面的稿子出来,也不耽误进度。
等到张守仁走了之后,史铁笙才问周彦,“《十月》要你的稿子了么?”
吃饭的时候,史铁笙他们一直就想问这个问题,不过张守仁跟周彦不主动说,他们也不好在饭桌上主动问。
所以一直憋到现在,史铁笙才问。
他一问,其他人都看了过来,等着周彦的答案。
周彦点点头,“嗯,张先生是说要,让我尽快把后面的稿子补齐?”
“什么时候开始连载?”余桦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