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从鲍家街开始 第686节

  《别让我走》才连载了第一部分,虽然反响不错,但是距离考虑打入国际市场实在是太远了。

  在他看来,陈洪恒无非是在唱高调而已。

  跟陈洪恒聊了一会儿,刘阳将电话挂了,撇嘴对坐在隔壁的同事说道,“周彦果然是大明星啊,小说出版都有一个专门的部门来负责运营。”

  “是么?他们这个部门怎么样,有没有专业性?”

  “专业性还不错,就是有点好高骛远,这么早就开始考虑打入国际市场。”

  “哈哈,可以理解,底下员工肯定要拍领导马屁的嘛。再说了,周老师本来在国际上就很有名气,他们这么想也很正常。”

  “音乐电影跟文学不一样,周彦的作品是很好,但是……”

  刘阳后面的话没有说出来,但是意思很明显了,周彦固然在外国有名气,但是那些名气是音乐跟电影带来的,这些名气能够转嫁到文学上么?

  文学总归跟音乐还有电影不一样。

  隔壁那人笑了笑,也没有说什么。

  刘阳低着头,继续之前没有完成的工作,不过他刚工作没一会儿,社长打开办公室的门朝他这边喊道,“刘阳,来一下。”

  听到社长的呼唤,刘阳一脸疑惑地起身走了过去。

  他刚走进办公室,就听社长说道,“刘阳,你跟印刷厂联系一下,《别让我走》要多印三十万册。”

第526章 克隆羊,海尔香舍的秘密?

  “多印三十万?”刘阳一下子懵了。

  之前开会的时候,还有人认为首印十万册有点冒险,现在怎么就突然加三十万册了?

  首印一下子变成了四十万册,这也太夸张了,这中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么?

  社长看到刘阳脸上布满惊讶表情,便笑着指了指桌上的一份报纸,“你看看这个。”

  刘阳走过去,拿起桌上的《参考消息》,上面有一篇报导,标题是:世界首例成功克隆的哺乳动物……

  标题没看完,刘阳只看到克隆两个字,脑子差点宕机。

  他又快速地看了下面的报道内容,确定这不是什么不靠谱的传言,就在前几天,二月二十七日的时候,《自然》杂志报道了这一项研究成果。

  自去年七月五日开始,英国爱丁堡罗斯林研究所的一个科研小组,利用克隆技术成功培育出一只小母羊,名字叫多莉,一直到前些天,才公布出来。

  克隆并不是什么新鲜词,这项技术一直都有被提到,甚至之前就有机构声称自己完成了克隆,不过基本上都是假的。

  这次《自然》杂志报道,应该是没有问题了。

  刘阳虽然平时对科学不关注,但也知道这项研究成果会在全世界引起多么疯狂的关注。

  既然羊能克隆完成,那么其他哺乳动物是不是也可以克隆完成?

  那么人类呢,是不是也可以?

  如果人类可以完成克隆,是不是意味着人可以不死了?就像科幻电影里面拍的那样?不断的复制?

  不过,此刻刘阳并没有心思去考虑那些,他已经完全明白为什么社长要给《别让我走》加印三十万册了。

  《别让我走》主要就是借克隆技术来探讨人性跟伦理,如今因为那只克隆羊,克隆技术肯定会在全世界范围内被疯狂讨论,那么周彦这本书应运而生,销量很有可能会非常疯狂。

  关键是时间掐的太好了,正好赶上这个时间点,就好像是那个科学机构在跟周彦打配合一样。

  深深吸了口气,刘阳点头道,“好,我现在就去通知印刷厂那边。”

  “嗯,去吧。”

  ……

  刘阳跟印刷厂那边沟通过了之后,又赶忙给陈洪恒打了个电话。

  这边陈洪恒正在收拾自己的新办公室,听到电话铃声响起,便跑去将电话接起。

  “哪位?”

  “陈主管,是我,小刘。”

  “哦,刘主任啊,还有什么事情么?”

  “是这样的,我们准备把首印提高到四十万册,已经跟印刷厂那边确认过了。”

  “四十万册?”陈洪恒也有些懵。

  这不才过了十来分钟么?怎么首印突然从十万加到了四十万?这么短的时间里面发生了什么?

  刘阳笑了笑,陈洪恒的反应在他预料当中,任谁知道这件事情都会诧异的。

  随后刘阳就把克隆羊多莉的事情跟陈洪恒说了一遍,“具体情况,你可以买一份今天的参考消息看看,里面有详细报道。”

  陈洪恒听完刘阳说的,长长舒了口气,他在想是自己命好,还是周彦命好,这个时候竟然英国那边传来克隆技术大突破的消息。

  这样一个世界性的大新闻,竟然被老板的新书给赶上了。

  碰到这样的大新闻,增加首印数量就显得很合理了。

  “明白了,我会跟我们老板汇报这个事情的,有什么消息咱们随时沟通。”

  “好了,现在增加首印数,我也有很多事情要忙,有什么事情随时联系。”

  挂了刘阳的电话之后,陈洪恒没有急着去找周彦,而是先去找了一份参考消息,看到上面关于克隆羊多莉的新闻之后,才拿着报纸去了周彦办公室。

  陈洪恒兴奋地跟周彦汇报了克隆羊以及出版社增加首印数的情况,说完之后,他感慨道,“老板,这简直是天助我们。”

  周彦也微微有些意外。

  他并不是因为克隆羊的新闻感到意外,毕竟这些事情他都经历过,只是没想到时间这么巧,也没想到燕京出版社那边这么有魄力。

  四十万册首印不是小数目,如果玩脱了,出版社损失就会很严重。

  虽然《别让我走》内容跟克隆技术高度相关,但是也未必就能确保这本书能够大卖,这只是一种可能。

  “运气确实不错,这事你全权负责跟吧。有什么想法就放手去做,拿不定主意的来找我。”

  陈洪恒愣了一下,他还以为周彦听到这样的好消息,会跟他一样兴奋呢,想到周彦竟然这么淡定。

  老板果然是老板啊,这份定力不是常人能有的。

  不过这好像也正常,虽然四十万册很多,但其实能拿到的版税也没多少,可能还没有老板随便写一首歌赚的多。

  更别说老板的那些专辑了,那销量根本不是小说能比的。

  甚至,他还从老板的言语中听到了一丝不耐,这是错觉么?

  拿不定主意的来找他,意思是轻易不要来找他?

  陈洪恒的感觉一点都没错,周彦就是这个意思,在周彦看来,请了陈洪恒来工作室,就是为他分摊工作的,要是什么事情都跟他汇报一下,那他要被烦死。

  陈洪恒点点头,“明白了,老板,那我先走了。”

  “好的,你去忙吧,事情也不用太着急,你毕竟刚来,先安顿好再说,住的地方后勤部给你安排好了么?”

  “嗯,给我们暂时安排在了员工宿舍那边。”

  员工宿舍也是后来才弄的,而他们工作室的员工一般也不住在员工宿舍,他们在外面都有自己的住处。

  毕竟员工宿舍条件有限,基本上都是给暂时没有住处的员工过渡用,或者是忙大活的时候,员工不回家直接留在宿舍休息。

  陈洪恒对住处倒是不怎么在意,员工宿舍的条件虽然一般,但是他住起来没什么问题,关键是就在厂里面,上下班方便,非常节约时间。

  ……

  克隆羊多莉的消息,很快在国内传播开了,一开始是那些头部的报纸,之后是各大电视台。

  短短一个礼拜时间,全国到处都能听到跟克隆羊有关的消息,街头巷尾,大家茶余饭后也都在聊克隆的事情。

  关于克隆,传出来的内容也是越来越离谱。

  新闻渐渐从“克隆羊”变成了“克隆人”,最后甚至有传言说英国那边有个地方都是克隆人。

  一开始,这个地方没有具体的名字,大家都叫它“英国的某个地方”,但是忽然有一天,这个地方有了名字,叫“海尔香舍”。

  海尔香舍是什么地方?

  有人说是普利茅斯的一个镇。

  也有人说是曼彻斯特的一个城堡,还有人说是海尔香舍根本不是一个地方,而是英国的第一个地下组织。

  这个海尔香舍组织专门圈养克隆人,贩卖器官,而且这个生意已经干了二三十年了。

  事情越传越离谱,关于海尔香舍的描述也越来越多。

  渐渐的,很多人竟然真的相信有这么一个地方叫海尔香舍,专门圈养克隆人,贩卖器官。

  看过周彦新书《别让我走》的人,倒是知道海尔香舍这个地方,就是主角们所在的那个寄宿学校。

  一些人听到这些传言,立马联想到小说,也立马反应过来,难道说海尔香舍的那些学生其实就是克隆人?

  结合书里面透露的那些东西,这种可能性非常大。

  当然,也有人怀疑,其实海尔香舍跟克隆完全没有关系,是一些读者故意编造的消息。

  至于真相如何,谁也不知道。

  直到三月五号,惊蛰这天,周彦的新书《别让我走》在全国发售。

  一大早,燕京师范大学教2楼204室,好几十个学生等在教室里面,不停地望着门口。

  没过多久,两个年轻人推着小推车来到了教室。

  “书来了!”

  有人喊道。

  学生们兴奋地围了上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小推车上面的书。

  看到大家一股脑地围了过来,会长尚文雅高声喊道,“大家都自己找到座位坐好,我们会挨个派发的。”

  听到尚文雅的话,学生们也都老老实实地找到座位坐下。

  等他们都走了,尚文雅跟来人对接了一下,确认送过来的书数目没错,便安排了五个人开始给大家派发书籍。

  坐在第一排的洪志运气不错,第一个拿到了书。

  他也没管别人,直接翻开小说,找到之前看到的地方,继续往后面看。

  今天来到这里的人,基本上都已经看过了上一期的《十月》,看完了《别让我走》的第一部分内容。

  洪志看书的速度非常快,没用多久就看到了那个女老师爆发的段落,也知道了“复制”。

  果然是克隆!

  果然是海尔香舍!

  洪志激动地拍了一下桌子,其他人纷纷看了过来,表情诧异。

  知道自己冲动了,洪志连连作揖跟大家告歉。

  “不好意思,不好意思。”

  其他人本来也只是想看有什么热闹,见洪志道歉,并没有说什么,都重新把注意力放在书上面。

  不过很快,教室里面的议论声就渐渐响了起来。

  看到“真相”的学生越来越多,激动的学生也就越来越多,他们不好意思大声喧哗,只能小声地跟旁边人讨论。

首节上一节686/75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