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从鲍家街开始 第704节

  从胡同口往里,大概三十多米,有一个四合院的大门正敞着,林娟人还没到就听到里面叽哩哇啦的说话声音了。

  她将自行车在门口一停,笑盈盈地走了进去。

  院子里面这会儿聚集了七八个人,见到林娟来的,都笑呵呵地跟她打招呼。

  “林干事来了啊。”

  “今天林干事来的挺早啊。”

  林娟笑盈盈地回道,“刚下班就过来了,就你们几个,其他人呢?”

  “大概还要一会儿,而且今天本来人就不是特别多,也就二十来个。”

  “只有二十来个么?”

  “嗯,这段时间根据地变多了,人员也分散了。”

  “这也好,之前大家不都嚷着有点挤么?”

  “是啊,我感觉人太多了不好,好在褚长松家的电视够大,不然人一多,什么也看不到。”

  他们所在的这个四合院不小,院子中间摆了桌子,上面放了个彩色电视机。

  这个电视机屏幕应该有三四十寸,比主流的彩电尺寸要大一些。

  在电视机的前面,还放了不少小马扎,那七八个人这会儿就坐在小马扎上。

  林娟笑了笑,也找了个小马扎坐下。

  坐下之后,她问道,“节目不是七点半开始么?这会儿不找点东西看看?”

  坐在她前面的一个女生点头道,“嗯,刚才你没来的时候,许永科提议说重温一下周老师之前的燕京演唱会,但是我更想看周老师在东京的演唱会,林干事你呢,想看什么?”

  “我都行。”林娟笑道。

  那女孩撇嘴,“你每次都这样说。”

  “不如看看《遥远的旅途》录像带,那个比较有意思。”

  “嗯,是的,那个比较有意思。”

  这个提议得到了大部份人的响应,随后大家就决定看这个了,一个男生起身在抽屉里面找出一个录像带,放进了录像机里面。

  《遥远的旅途》便是之前野村秀他们采访周彦时,制作的那卷录像带,这录像带在大陆也有售卖,而且销量尚可。

  虽然在场的人都已经看过很多遍这卷录像带,但是再看一次,大家还是非常喜欢。

  林娟也用手抵着下巴,十分认真地看着电视机屏幕。

  四合院里面的这些人,都是燕师大周彦后援会的成员,而这个四合院便是其中一个成员的家。

  这个成员家庭条件不错,平时家人都住其他房子,他就把院子贡献出来做后援会的根据地。

  主要是他家有个大彩电,还有一套音响设备,平时成员们喜欢凑到一起看周彦的视频,听周彦的歌曲。

  如果碰到有什么节目,他们也会凑到一起看。

  今天他们之所以凑到一起,是因为晚上七点半央视3套《音乐桥》栏目有一个跟周彦有关的专题节目。

  节目之前就预告过,所以他们相约今天一起来看节目。

  林娟加入后援会其实没多长时间,也就是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碰到了后援会的人,好奇过来参加了一次集会,便也加入了后援会。

  虽然加入时间不长,但是因为她年纪稍微大点,而且还贡献出不少周彦的物料,所以大家尊称她一声“林干事”,事实上,她在后援会没有任何职位。

  随着时间推移,四合院的人越来越多,七点二十的时候,人基本上来得差不多了。

  四合院的主人褚长松看了看时间,把录像关了,然后把电视调到央视三套。

  虽然是七点半的节目,但是他肯定要提前调好,防止出问题,把节目给错过。

  《音乐桥》之前是上一期《音乐知多少》的重播,节目很快结束,之后就是老长时间的广告。

  这年头电视广告很多,一些电视台每天正儿八经放节目的时间都没有广告时间长,还有些电视台,几乎是专门放广告的。

  即便是央视的频道,也不能免俗,节目与节目之间广告非常多。

  一直到七点三十二分,《音乐桥》节目正式开始。

  其实跟周彦有关的专题节目有不少,别说是三套,就是一套之前就花时间报道过周彦。

  只不过不管是哪个专题节目,好像都没有真正地把周彦的事情讲清楚,毕竟节目篇幅有限,通常只能偏重某一点来展开。

  所以只要有周彦的专题节目,大家都会很认真地看。

  央视三套是戏曲音乐频道,这个节目又叫《音乐桥》,因此今天的专题自然也就主要跟音乐有关。

  节目的开头,是一段合集,里面有好几个视频组成,分别是周彦的《许三观》获得孙中山诞辰130周年优秀作曲大赛二等奖颁奖、席琳迪翁在舞台上演唱《all of me》、《玛利亚凯莉》在演唱会上唱《young and beautiful》以及钢琴少年乐团在无线电乐城表演的画面。

  这一段画面过去,镜头转到演播室里面,主持人刘璐端坐在演播室里,笑着说道,“观众朋友您好,欢迎收看音乐桥节目,今天的节目,我们将带您认识天才音乐家周彦。”

第542章 央视帮卖票?

  虽然今天的主题都是音乐,但是之后主持人还是介绍了周彦的其他身份,并且每介绍到一个身份的时候,都会介绍他的作品。

  因为最近《别让我走》真的很火,所以主持人也特别介绍了周彦的作家身份,并把新书的事情也一并说了。

  看到这里,褚长松笑道,“周老师的新书又上央视,这下销量会更好了吧。”

  “本来书就脱销了,这下好了,更买不到了。”

  “是啊,不过我们无所谓,反正都已经买到了。”

  他们后援会是直接跟书商们合作的,《别让我走》发单行本的时候,后援会直接进了几百本,现在他们后援会大部份人都有这本书,自然不担心买不到。

  “听说这本书销量都已经几百万了,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可能是真的,我表弟在上沪,说好多地方都买不到这本书了。”

  “是啊,我老家是庐州的,前两天打电话给我爸,他说他们班学生人手一本《别让我走》,说是生物老师推荐的。”

  “生物老师……倒是挺合理的。”

  “上次卖得这么好的书,我记得还是《废都》。”

  “《废都》好像都没有这么火,好多人买都是偷偷摸摸的。”

  《废都》当时的讨论度确实不如《别让我走》,当年《废都》被标记为黄色读物,所以许多人都是偷偷摸摸地去买书,甚至只去书摊买盗版,连正儿八经的书店都不去。

  另外,一些中学生更不敢买,因为被家长逮到就是一顿打。

  林娟在旁边听他们讨论,只是笑而不语。

  关于《别让我走》的销量,她知道一些,虽然不是很详细,但能够确定销量肯定没有几百万册,这也太夸张了。

  而之所以大家会有这种感觉,一方面是因为书刚出来就脱销,确实表现不错,另一方面也有盗版的功劳。

  《别让我走》的正版单行本还没有出来的时候,盗版就已经出来了,一些不规矩的盗版商直接用《十月》之前连载的第一部分充数。

  很多读者也没有细看,见到前面内容没错就买下了,等他们回家之后看了后面发现货不对板,再想回去找书贩子对峙,却发现已经找不到人了。

  之前中森明菜买的那一本,就是这种情况。

  而正版的单行本出来之后,盗版就更加猖獗了,而且此时的盗版很正规,甚至有部分盗版书的质量跟正版书已经相差无几。

  因为书卖得太好,甚至前几天,一些盗版商都来不及印。

  不过这几天情况好多了,因为进入的盗版商多了起来,大作坊小作坊一起印,至少现在盗版已经没有供不应求的情况。

  众人在讨论新书的时候,电视里面主持人的介绍已经结束,专题节目正式开始。

  “1973年,三岁半的周彦,收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支竹笛,是他母亲送给他的礼物……”

  关于周彦的事迹,在座的人已经看过很多了,他们也都知道周彦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跟母亲学习竹笛,这事之前周彦就在采访里面提到过。

  但是这次节目很不同,竟然把时间精确到了三岁半。

  而随着旁白叙述,电视里面出现了一张彩色照片。

  一个粉雕玉琢的小孩子,头上点了一个小红点,正拿着一支笛子装模作样地吹着。

  这是一支曲笛,很长,很大,握在一个三岁多的小朋友手上,更显得巨大,仿佛他手里拿的不是乐器,而是一根金箍棒。

  看到照片,众人发出惊呼。

  “这是周老师?”

  “哇,周老师小时候真可爱啊。”

  “真是从小帅到大的。”

  “羡慕啊,周老师三岁多就学竹笛,我三岁多还在玩泥巴。”

  “哎呀,我小时候根本没有照片。”

  小时候没照片,是很正常的,特别是这种生活照片。

  周彦这张照片拍于74年,那个时候彩色照片在城里面也是挺稀罕的玩意。

  寻常人想要拍,要去一些大照相馆,而且还得提前预约。

  而周彦这张照片,显然是自己家拍的,那时候家里能有个彩色照相机,肯定不是普通人家。

  不过大家现在的心思并没有放在彩色照片上面,他们还是第一次看到周彦小时候的照片,所以非常兴奋。

  而让他们惊喜的孩子后面,央视这次显然准备充分,不仅仅有周彦收到第一支竹笛的照片,还有周彦第一次登台表演的视频。

  没错,就是视频。

  小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学校举办六一儿童节联欢会的时候,周彦已经可以登台表演了,他非常沉稳地吹奏了一首《麦收时节》,呈现得非常完整。

  学过竹笛的许永科一脸惊讶,“周老师竹笛这么厉害么?”

  其他人都笑,“什么啊,你难道是第一天知道周老师如此厉害?”

  是啊,喜欢周彦的人都知道,竹笛是他的主乐器,是可以solo高难度曲目的。

  其他乐器,比如钢琴、小提琴,周彦从来没有在音乐会上演奏过难度高的曲子。

  但是竹笛不同,周彦在音乐会演奏过《暗香浮动》、《西游幻想曲》这种难度很高的曲子,而且现场表现很好。

  因此,大家听到许永科这么说,反倒是觉得奇怪。

  许永科则解释道,“我知道周老师竹笛厉害,没想到天赋这么高,这个时候的周老师才六七岁,很多学习竹笛的人甚至都还没有或者刚接触这个乐器,比如我,我就是六岁开始学习竹笛的,当时我那个老师的学生,启蒙年纪基本上都跟我差不多,早一点的也就五岁这样子。按理说,年纪大点开始学,前期进步要快点,年纪大理解能力强,气也足。但是我们那一批学生,即便是最优秀的,也没有一个能够在四年内达到周老师这个水平。”

  “你的意思是,周老师这个天赋,要是一直保持学习竹笛,能够成为竹笛大师?”有个女孩子问道。

  “大师不敢说,但是一流竹笛演奏家肯定没跑。”

  一门乐器,想要成为大师,需要很多东西,不仅仅技术好就行。

  但是要成为一个技法高超的演奏家,难度就要低一些,有天赋,有时间就能完成。

  周彦六七岁就能有如此的水平,只要保持练习,长大不可能差的。

  虽然许永科没有明说,但是意思大家都听懂了。

  周彦现在的竹笛水平,其实没有把这份惊人的天赋给兑现。

  而在许永科说话这会儿,电视里面关于周彦学习生涯的介绍已经到了高中。

  这个时候,许永科发现,周彦在高中时的竹笛水平进步非常小。

首节上一节704/75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