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从鲍家街开始 第749节

  “这场音乐会,其实已经筹备很长时间了,一直到今年年初才终于确定下来。有句老话说得好,好饭不怕晚,虽然筹备时间有点长,但最终还是办下来了。”

  看着台下的观众,周彦心情也很不错。

  这场音乐会,应该是他出道以来花费心思最多的一场音乐会了,成本也最高。

  既然是花了最多的心思,那自然就寄托了最多的期望,既然是有期望,那肯定不想出现失误。

  不过一切还不错,至少到现在为止,没有出任何问题。

第584章 什么时候听到这首曲子才能不哭?

  周彦跟观众们聊了几句之后,就笑着打了个响指。

  清脆的响指声响彻整个现场,舞台上的灯光忽然变了,变得更加辉煌,原本就显得很恢宏的大殿,看起来更加巍峨、庄严。

  台下的观众感觉自己忽然被这庄严的光芒笼罩着,跟台上的周彦他们同样进入到一处新开辟的世界里面。

  在光线变化的同一时刻,一道宏亮的钟声响起,像是拉开了一幅巨大的幕布。

  不用周彦介绍,在场所有人都能听出来,第一首曲子是《故宫的记忆》。

  正如很多人预料的那样,《故宫的记忆》果然出现在了今天的音乐会上面。

  正如孙东所说,找不到任何理由不让这首曲子上今天的音乐会,因为这首曲子跟今天的氛围实在是太契合了。

  而且本来周彦的音乐会,就喜欢用《故宫的记忆》作为开场曲目,因为这首曲子确实很适合作为开场曲目,一下子就能把观众们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周彦这次没有把自己隐藏到乐团中间,他依旧坐在二层正中间最显眼的地方,一束亮光打在他身上,让台下的观众第一眼能够看到他。

  虽然这是音乐会,但是现场的观众主要就是来看他的,这点愿望自然要满足一下。

  曲子刚演奏一会儿,台下的杰西卡就愣愣地说道,“这是我听过最好听的《故宫的记忆》。”

  如果论音效的话,今天这个版本的《故宫的记忆》肯定不如之前录制的版本,更不如音乐厅里面的版本。

  太庙没有盖子,不仅仅音乐声会被损耗掉,一些细节听不到,外面的一些噪音也会传进来。

  虽然这些噪音不是很明显,但是这些噪音会实实在在地冲抵掉原本的音乐声音,整体的听感肯定跟音乐厅里面不能比。

  这些影响,不是说你设备好就能消除的。

  杰西卡自己就是学习音乐的,她的听觉十分敏锐,很多细节方面的东西一般的听众听不到,但是她都能听到。

  只不过听感是会受到视觉影响的,如此恢宏庄严的舞台,以及舞台后面的大殿,给这首曲子加分不少,脑海中想象的那些不成形的画面此刻也终于具象化了。

  而且这次还能清晰地看到周彦在二层吹笛子,让观众们感觉非常不错。

  现场很多人的想法跟杰西卡都一样,现场来听音乐会,视觉上的满足也十分重要,他们发现,紫禁城音乐会其实也不完全是噱头,其本身就有音乐意义。

  周彦今天没有穿西服,而是穿了一件黑色的中式长袖对襟褂子,这套衣服是董文苗帮忙设计的,跟清朝流传下来的对襟褂子很像,但是有很多细节方面做了改动,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董文苗擅长古今结合,她总是能够把一些传统服装改得很适合平常穿出门,钢琴少年民乐队的服装也是她设计的,大家都非常喜欢。

  管弦乐队的那些小姑娘特别羡慕民乐队的服装,一个个都嚷着自己也会民族乐器,想要蹭套衣服。

  有的一件民族乐器也不会,就想着要先学一个二胡什么充数。

  ……

  第一首《故宫的记忆》演奏结束之后,几乎没有任何停顿,岳林的指挥棒一挥,乐团就开始演奏第二首曲子《万里的长城》。

  《万里的长城》都演奏过好一会儿了,一些观众才终于反应过来,是换了首曲子。

  这两首曲子的风格很像,编排的时候又做了一些调整,以至于变过来的时候十分顺畅,一点违和感都没有。

  而且《万里长城》很短,接在《故宫的记忆》后面也挺好的。

  之前音乐会没开始的时候,很多人猜测节目单,除了《故宫的记忆》,《万里长城》也是被提到比较多的一首曲子。

  《万里长城》不仅仅跟中国古代文化相关,而且还是当年申奥的主题曲之一,对燕京这座城市来说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

  等到第二首曲子也演奏结束,周彦放下竹笛,对着话筒笑道,“感谢各位演奏家带我们在历史的长河里面遨游了这么长时间,接下来要让他们下去稍事休息,我们要回到现代了。”

  周彦说话的时候,民乐队的人已经在往后台撤了。

  三层舞台就是这点好,因为大家分散在三层,所以撤下去的时候速度很快,而且舞台上地方很大,他们也不用把自己的乐器带下去,直接留在舞台上就行了。

  而管弦乐队的乐器,也早就已经安置在舞台上,这会儿换班他们直接上来就行了。

  今天民乐队跟管弦乐队的节目是交叉着来的,换班的次数有很多。

  其实周彦也可以偷点懒,把两个乐队的曲目分成两个大部分,这样一来他们就只要大换班一次就行了。

  但是为了音乐会的效果更好,周彦并没有选择这样偷懒,反正大家也都习惯了换班。

  这样的换班他们之前演练过,整个过程大概也就只要两分钟不到的时间,而这两分钟里面,周彦就跟台下观众们聊聊天。

  “接下来这首曲子,大家听的时候大概率不会想到紫禁城,也不会想到古代,但是它却跟这里有着特别的联系。几年前,我刚刚从《大红灯笼高高挂》剧组回到燕京,有幸接了电影《天堂回信》的配乐工作,而这部电影里面有很多画面都是在这附近拍的。”

  周彦说到这里的时候,台下已经有人开始猜测接下来的曲子是什么了。

  “是《风筝》吧。”(the rain)

  “肯定是《风》。”(summer)

  “《永远同在》。”

  看到现场的观众们跟周彦热情互动,杰西卡跟哈迪森羡慕坏了,他们完全听不懂周彦在说什么,只知道大概下一首曲子不是中国民乐,而是现代风格的曲子。

  其实他们俩这段时间也临时抱佛脚学了一些中文,但都是“吃了么”、“多少钱”之类的话,这会儿根本用不着。

  台上的周彦听到了观众们的猜测,他笑着说道,“我已经听到有人猜对了,不过大家只猜对了一点,因为接下来的是一首组曲,它包含了《永远同在》、《风筝》以及《风》三首曲子。这三首都是我第一张音乐专辑里面的曲子,很多人也是通过这些曲子认识我的,相信这几首曲子曾经给大家带来过属于你们各自的回忆。过去这些回忆此刻已经尘封,但是我相信这几首曲子会帮你们扬起记忆上的尘土,重新拾起它们。”

  周彦说完这句话的时候,岳林跟他点了点头,示意换班已经完成,随时可以继续下面的演出。

  他笑了笑,起身走到二层的钢琴边上坐下。

  当他在钢琴凳上坐下的时候,欢呼声响彻现场,很多人都知道周彦的钢琴水平并不是特别高,但是他们就喜欢看周彦弹钢琴,因为周彦弹琴的范确实很正。

  因为这几首都是很简单的曲子,并不需要张作权,钢琴周彦就自己亲自出马了,主要也是为了视觉效果。

  不仅仅是现场的视觉效果,还有电视台直播的效果,也都要考虑到。

  既然大家都喜欢看他弹钢琴,他也就满足一下大家的心愿。

  坐下之后,周彦没有说话,而是起手在琴键上弹了一组音。

  当这组音弹完之后,岳林像是接到了讯号一样,开始起拍,随后演奏正式开始。

  随着音乐声缓缓流淌出来,大家听出来第一首曲子是《永远同在》。

  如周彦所说,很多人知道他,就是通过这几首曲子,特别是《永远同在》,因为这首曲子被改成了歌曲,而且还交给了梅艳芳演唱。

  当时这首歌不管是在大陆还是香江,热度都很高。

  后来工藤静香翻唱的时候,其实不管是纯曲子还是歌曲,流传度都已经非常高了。

  很多乐迷起初都是先听了梅艳芳的歌,才知道有周彦这个人。

  当然了,还有很多人虽然看过《天堂回信》,也听过梅艳芳的歌,但依旧不知道周彦这个人,毕竟大部分人看电影不会关注配乐指导是谁,听歌也不会关注写歌的人是谁。

  直到后来,周彦越来越出名,他们才意识到其实自己早已经接触过周彦的作品。

  《永远同在》这首曲子整体的感觉是悠扬的、轻松的,像是一捧清水洒向心间,有种沁人心脾的感觉。

  但是作为一首传唱度高的歌曲,也有不好的地方,那就是很多观众听这首曲子的时候,都会有种要跟着唱的冲动。

  如果这是梅艳芳的演唱会,这种冲动当然是好事情,他们可以尽情肆意地跟着梅艳芳一起大合唱。

  只不过现在是音乐会,而不是演唱会,他们只能生生摁下这股冲动,不去影响台上的演出。

  《永远同在》结束之后,组曲的第二首是《风》。

  这首曲子轻快欢乐,每个音符都传达着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让人听着忍不住心生欢喜。

  五月的燕京,晚上不冷不热,温度正好。

  这时候春夏交接,生机盎然,也正符合这首曲子的意境。

  周彦的音乐作品中,确实有一些欢快的作品,《风》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作,基本上一说到周彦欢快的作品,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首,其次则会想到电影《三毛从军记》里面的《窃喜》(单线程)。

  而且周彦弹的也挺高兴,整个人非常活跃,而他的每个动作也都带动着现场观众的情绪。

  《风》排的非常短,也就一分多钟,到时间就戛然而止,跟着就接上了《风筝》。

  这里的衔接十分突兀,给人一种十分不适的感觉,就好像一只小鸟原本在天空中自由翱翔,飞的好好的,但是忽然撞到了一堵看不见的高墙,直接落在了地上。

  带着这种心情,观众们听到了《风筝》。

  这首曲子起手就非常悲伤,前段钢琴铺垫快速结束,提琴声音出来之后,悲伤的情绪十分饱满。

  看过《天堂回信》的观众,听到这首曲子的时候,基本上脑海中都会浮现出那一只在雨天飘摇的风筝。

  线的那一头绑着风筝,而这一头却牵动着听众的心,每一个音符都像是落在风筝上的雨点,敲打着风筝让它飘摇不定,像是随时都会掉落。

  而观众的心,也随着每一个音符,不停被挑动着。

  《天堂回信》的导演王军正,此刻就坐在台下第一排,跟厂长韩三坪坐在一起。

  身为导演,她对这部电影倾注了很多的感情,而且写这个故事的时候,她使用了很多她跟自己爷爷的故事。

  因此,当年在听到《风筝》的时候,她几度泪腺失守。

  而如今,再次听到这首曲子,她依旧没有办法忍住,此刻的她,像是眼睛里面有闸门被打开一样,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

  她一边哭一边感叹,“我什么时候听到这首歌才能不哭?”

  韩三坪看了眼旁边泪流不止的王军正,倒也一点都不奇怪,之前他就听说过,王军正只要听到《风筝》就会哭。

  《天堂回信》这部电影拍的确实很好,虽然成本不高,但是剧情跟配乐让人忽略了电影本身粗糙的地方。

  随着这几年农民工打工潮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天堂回信》也经常被电视台拿出来播放,这部电影的录像带制品也卖得不错。

  在国内,电影后续的录像制品是很难卖得好的,特别是很难持续。

  但是《天堂回信》是少有表现不错的,而且到现在为止,还能给他们厂带来一些收益,持续性很好。

  不过相较于电影配乐的畅销,电影本身就要逊色多了。

  即便不说《永远同在》被做成歌曲广为流传,单是《钢琴少年》这张专辑的销量就已经到了一个可怕的地步。

  据说在霓虹,《钢琴少年》每月还能够卖出五位数,一年下来比很多当年的唱片都卖得好。

  这还只是实体的销量,还有很多版权费用。

  虽然内地这边大家用这些曲子不付费,不过《钢琴少年》的曲子在霓虹跟欧美每年都要结不少版权费。

第585章 最费力的一次揽活

  这一组三首曲子结束之后,现场的演奏家们并没有换班,周彦也依旧坐在钢琴前面。

  曲子结束之后,现场的掌声经久不息,这一套组曲将很多人都带回到了几年前。

  特别是看过《天堂回信》的观众,刚才脑海中浮现出很多电影的画面。

  见大家的掌声有点停不下来的意思,周彦对着话筒轻咳了一声,“谢谢大家。”

  听到周彦的声音,现场的掌声才慢慢停下来,他们知道,周彦应该是要说话了。

  等到掌声渐渐停下来,周彦笑着说道,“我非常喜欢《天堂回信》这部电影,虽然那个时候的我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学生,但也不是什么活都接的。”

首节上一节749/75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