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听劝仿明星,你开局扮神明? 第552节

  如今,林楠为他们解除了封印,他们自然而然地恢复了法力,同时也回归了自己的本相。

  猪八戒身上肥头大耳的模样再次显现,沙悟净也恢复了原本的样貌。他们齐声朝着林楠感谢道:“谢大国师。”

  回归本相后,猪八戒和沙悟净各自打量着自己,还稍许有些不适应。毕竟,在这五年里,他们刚刚适应了之前的状态,如今却又变了回来。

  “五年之期已至,当初的约定已经完成,你们尽可离开车迟。”林楠朝着唐三藏师徒点了点头,语气平和地说道。

  真得到了林楠的首肯,唐三藏和自己的徒弟们对视了一眼,心中还有些恍惚。一晃五年过去,真到了离开之时,他们的情绪竟有些复杂。

  唯有孙悟空,依旧轻松随意,态度不变。他直接笑道:“甚好甚好,在这车迟待了五年,已经大大影响了我们取经归去的进程,如今时间终于到了。”

  “待回归东土之后,俺老孙还要回花果山看上一看那些猴子猴孙们。”孙悟空的眼中闪烁着思念的光芒。

  在师徒几人之中,孙悟空初心不改,没有任何改变。他依旧是那个桀骜不驯、重情重义的齐天大圣。

  但除了孙悟空之外,其他几人却有些复杂了。猪八戒犹豫了一下,问道:“大国师,等俺老猪离了车迟之后,日后是否还能归来?”

  林楠微微点头回应道:“自然可以。车迟之中,不容佛门,不容罪恶,除此之外,却可容天下万般。你日后若不是作奸犯科,不是要来车迟传播佛法,车迟自然欢迎。”

  猪八戒连连说道:“老猪知晓了。自然不会来此作奸犯科传播教义,只是不舍大同会一众兄弟……”

  林楠微微一笑,说道:“如此,若是再归车迟,自然欢迎。不过眼下,你们还是回归原本西游复返之路吧。”

  说着,林楠大手一挥,将唐三藏师徒原本的行囊、经书什么的,都悉数搬运了过来,放在了他们的眼前。

  唐三藏上前,拿起了自己的锦囊袈裟和九环锡杖。那一刻,他心中涌起一股久别之感,仿佛隔世一般。

  下一刻,唐三藏缓缓展开袈裟,重新披在了身上。九环锡杖也稳稳地落入了他的手中。

  顿时,圣僧玄奘的风采再度回归。他的脑后,缓缓有一轮金色的佛光浮现而出,庄严肃穆。

  “好嘛,这才是大唐圣僧!”孙悟空忍不住赞叹一句,同时感觉顺眼了些。熟悉的师父再度归来,让他心中充满了喜悦。

  之前的唐三藏,变化太大,让他都有一种分离感,仿佛眼前的师父不再是曾经那个熟悉的人。而现在,师父又恢复了往日的模样,让他倍感亲切。

  “阿弥陀佛。”唐三藏将九环锡杖揽入臂环,双手合十,唱了声佛号,对林楠道,“既然五年之期已满,贫僧便告辞了。”

  这一刻,唐三藏仿佛恢复成为了原本的大唐高僧。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慈悲,仿佛又肩负起了那取经的重任。

  “是,师父。”孙悟空应了一声,立刻去准备离开的事宜。

  他还回头,朝着自己的徒弟嘱咐了一声:“悟空,前去买上几张车票,吾等一路向东,离开车迟。”

  很快,唐三藏师徒便乘坐火车,离开了车迟皇城。伴着汽车的蒸汽呜鸣之声,哐当哐当的车轮转动之中,他们向着东方而去,踏上了新的征程。

  而在车迟皇城的三清观中,除了林楠之外,虎万天仙、鹿万因仙、庠历天仙也在。这车迟国的四大国师,难得地齐聚在一起。

  三位大仙围绕着林楠,心中有所疑问,这时便提出了出来。

  虎力大仙率先问道:“林楠道友,为何如此干脆地放了他们离去?”

  此前,林楠留下唐僧师徒,对三位大仙有所解释。他解释说需要时间,在大乘佛经传播开来之前,需要时间来让车迟做好准备。所以三位大仙也就认为,留下唐三藏师徒时间越久越好。

  林楠的目光,看着向东远去的火车,眼神之中,大有深意。他缓缓说道:“因为,现在已经足够了。”

  “而且,现在的他们,在车迟待了五年,潜移默化的,已经对车迟有了一种概念。这种概念,或许会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影响他们的一生。”

  说着,林楠转头,看向了三位大仙,问出了一个问题:“以平凡人身份在车迟待了五年时间的他们,再返回大唐,他们能够适应吗?”

  三位大仙闻言,陷入了沉思。他们深知,这五年里,唐三藏师徒在车迟经历了许多,也成长了许多。他们的心态、观念或许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回到大唐,面对熟悉又陌生的环境,他们能否适应,确实是一个未知数。

  与此同时,在某个会社之中,已经年至少年的方翰,正在给屋里的秀才以及贫寒学子灌输着思想。若说这是强行灌输某种思想,似乎并不恰当,倒不如说是他在向众人宣扬自己内心的理念。

  他所秉持的理念,实则深深扎根于现代的思想土壤之中。只不过,现代的理念与古“零二零”代的思想,在某些方面有着微妙的相似之处。

  就比如那“天下大同”的愿景,便精准地勾勒出了现代社会的某些特征。于是,方翰巧妙地将自己当下的理念,披上了一层“大同”的外衣。

  然而,这看似传统的“大同”理念,其内核依旧是源自现代的思想精髓。

  “大同社会,追求的是人人平等,人与人之间,不应有高低贵贱之分。”

  “世间之人,皆具人格,且人格平等,无分尊卑。”

  “身份的卑微,仅代表在社会地位上的差异,却并不决定人格的高低。”

  “因此,那些行善积德、品行端正之人,人格高尚,理应受到众人的敬仰。”

  “相反,那些作奸犯科、品行不端之人,人格卑劣,为人所不齿。”

  “所谓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正是对人格与位格关系的生动诠释。”

  在这间屋子里,聚集的大多是贫寒学子。即便有秀才,也并非出身名门望族,甚至有的出身颇为不堪。

  但此刻,当他们聆听方翰的言辞时,却都流露出了相似的反应。他们既感到震惊,又深受触动,内心涌动着狂热的认可,甚至还夹杂着一丝微微的激动。这一切,皆因方翰的这番话语。

第417章 异世之魂

  “大同、平等、人格、位格……”

  有秀才喃喃自语,深受触动,仿佛看到了方翰所描绘的那个理想中的世界,那才是真正的大同之境。

  “这样的社会,真的能够实现吗?”有人难以置信地问道。

  方翰坚定地点了点头:“当然可以做到,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不断发展更多的志同道合之人,迟早能够实现这一目标。”

  “而且……据我所知,在遥远的西方,有一个国度,名为‘车迟’,已经初步实现了这一点。”

  “世间竟已有大同之地?”其他秀才闻言,立刻露出了不可思议的神情。

  “不错,车迟已经初步实现了大同。”

  “而且,我们现在所食用的那些所谓的‘大唐神物’,其实都源自车迟之地,只不过被改头换面,冠以了大唐之名,以此来笼络民心罢了!”

  方翰进一步揭露了这一事实。

  方翰,本是林楠从现代带过来的“种子”,在贾日的陪伴下成长。当年,在他境遇凄惨之时,突然觉醒了记忆,仿佛置身于地狱之中。

  然而,在度过了一开始的艰难困苦之后,方翰以一介“家奴”的身份,默默积累,逐渐成长至今。

  如今的方翰,已是一名“秀才”,而且是少年秀才,即便在同龄人中,也堪称佼佼者。

  正是因为身份的转变,方翰开始着手自己的“大业”。这所谓的大业,便是改变这个社会,一步一步,先将理念悄然传播出去,吸引并发展一批批志同道合之人。

  方翰深知人多力量大的道理,也明白万众一心的重要性。因此,他决定从传播理念入手。

  在成长的过程中,方翰也逐渐发现,这个世界与他记忆中的大唐有所不同。最初,他是因为看到了红薯、玉米等物,才察觉到这个大唐的异样。

  后来,经过多方打听,他终于确认,自己所处的确实是大唐,但这个大唐,却是西游记中所描绘的那个天唐!

  最初发现这一点时,方翰险些信念崩溃,长久以来的坚持差点付诸东流。毕竟,在正常普通的大唐,还有改变的契机;但在一个充满了仙佛妖魔的大唐,又该如何改变呢?

  更何况,这里的天子,还有天定之说;世间诸多事情,更是有所定数……

  在这种情况下,方翰实在想不出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因此险些心态失衡。

  好在,随后他了解到了“车迟”的存在。随着对车迟信息的探索越来越多,方翰越发肯定车迟的特殊性。

  在了解到车迟之后,方翰的心态也逐渐稳定了下来。在他看来,车迟那样一个由妖怪国师主导的小国,都能因穿越者而改变,那么大唐又为何不能改变呢?

  从那时起,方翰便一边四处打听车迟的信息,一边缓缓坚定自己的信念。

  就如这“大同”之说,便是他关连车迟,拿来就用,自己成立了一个“大同社”,并时常以“车迟”作为幌子,来吸引人入社。

  在“大同”之下提出的“人人平等,位格人格”的理念,是方翰专门针对大同这个概念而提出的。就这样,方翰的理念传播得更快了。

  其中,既有现代人人平等制度的吸引力,也有一部分是因为“车迟”名头的缘故。

  车迟,在大唐并不是默默无闻。相反,车迟大国师乘龙的故事,还在大唐各地流传。

  随着一些从车迟归来的宫廷侍卫的传播,车迟之内的奇异景象,也在小范围内传播开来。

  其中,大唐目前所谓的“神物”实则来自车迟,并不是一件鲜为人知的秘密。凡是接触面达到一定程度的人,都差不多能够知晓这一点,知晓那些冠以大唐之名的农作物,只是大唐朝廷的自我贴金罢了。

  正是因为车迟在外界的种种名声,让方翰借着传播自己的“大同社”理念,顺利了许多。

  如今,方翰的大同社,已经秘密发展了数百名贫寒学子!而且,这个数字还在迅速地增长着。

  天下大同、人人平等……这样的理念,确实适用于万千农家子、贫寒人。

  方翰就等着大同社再壮大一些,以及等待一个合适的契机,便真正地从暗处浮出水面,公开发展。

  ……

  “长安城外陈家村有神童,姓陈名茂生,一岁能言,二岁识文,三岁吟诗作对,故得唐皇赏识关注,而后逐渐泯然众人矣!”

  万年县县志。

  随着神童的名声逐渐消逝,长安城外的万年县县志上,也有了这样的记载。

  当初名噪一时,甚至名传入长安皇宫的神童陈茂生,如今已泯然众人,名声不再显赫。

  甚至,前后有诗人来县内探访陈茂生,最终写了一篇文章。

  《神童伤茂生》。

  “万年民陈茂生,世隶耕。仲永生一年,家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

  唐皇见诗感慨,随后也不再迷信关注所谓的“神童”。

  这么一篇文章,感慨神童泯然众人,一时间还流传了开来,甚至也传入了唐皇的耳中。

  陈茂生之名,也逐渐不为人知。

  那么,陈茂生究竟怎么了?

  “师父,你去那车迟为何不带我?”

  陈茂生看着自己眼前的道人,言语之中有些怨气。

  他面前的道人,赫然便是昔日大唐道官,后来前往车迟“求道”,归来后又惶然辞官的李淳风。

  李淳风成为了陈茂生的师父。

  这时,李淳风看向陈茂生,微微摇头道:“茂生,你还未断俗缘,况且为师收你为徒,也是为了在大唐留下一脉传承。我去车迟若是带了你一起,那这大唐之中的传承,岂不就是断了?”

  李淳风道:“徒儿你还是乖乖待在这大唐之中吧,或者日后收了徒弟,再去车迟寻为师。”

  当初,李淳风因为陈茂生神童之名,专门来见了陈茂生。

  见面后却发现陈茂生让他有些看不透,再加上陈茂生还有俗缘在身,所以就没有收陈茂生作为徒弟的心思,转头回了长安。

  谁又能料到,陈茂生竟会做出那样的举动。他转头便劝说自己的父亲脱离农籍,举家迁往长安,投身商海。在长安,命运再次安排他与李淳风相逢。

  这一回重逢,陈茂生可谓是使出了浑身解数。他深知李淳风的厉害,一心想要拜其为师。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他绞尽脑汁,想尽办法讨好李淳风。

  不仅如此,陈茂生还神秘兮兮地透露了一些信息。他称自己与“车迟大国师”有着某种渊源,说话时眼神闪烁,语气中透着一股神秘劲儿,仿佛藏着什么天大的秘密。

  李淳风看着眼前这个执着又有些神秘的少年,心中不禁有些动摇。再加上陈茂生对他死缠烂打,而且确实天资聪慧,脑袋里仿佛藏着无尽的智慧,整个人透着一股灵动的气息,好似天灵盖都在散发着灵光。最终,李淳风还是收下了陈茂生为徒。

  曾经,陈茂生“神童”之名传遍四方,可后来为何渐渐没了声响呢?原来,陈茂生拜师李淳风后,便隐居幕后,一心扑在求道修行上。他勤奋刻苦,每日都沉浸在修行的世界里,对外界的名利纷争毫不关心。

  他的父亲,那个朴实憨厚的汉子,在陈茂生的授意下,开始在长安城中做起买卖。起初,生意并不顺利,但父子二人齐心协力,父亲凭借着自己的勤劳和陈茂生偶尔的指点,生意逐渐有了起色。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意越来越红火,不仅解决了生计问题,还能拿出不少钱财供养陈茂生求道修行。

  在这段日子里,陈茂生跟着李淳风潜心修道。时光匆匆,他从当初那个懵懂的幼童,渐渐长成了小小少年。他穿上道袍,身姿挺拔,面容清秀,活脱脱一枚丰神俊秀的小道童,走在街上,总能吸引不少人的目光。

  日子一天天过去,李淳风觉得自己已经将所学倾囊相授,交给陈茂生的东西足够多了。此时,他心中升起了一个念头离开大唐,再度前往车迟。而且,他这一去,是打算永远留在车迟,不再回来。

  得知这个消息,陈茂生心中满是不舍。毕竟,李淳风是他的师父,对他有再造之恩。而且,去了车迟,就有希望投靠那位神秘的“穿越者前辈”。据说车迟的环境比大唐好了太多,在那里修行或许能有更大的突破。这个念头在他脑海中不断盘旋,让他有些心动。

  然而,陈茂生心中也有着自己的骄傲。作为“穿越者”,他一直有着属于自己的“傲气”。他心想,穿越者前辈混得那么好,自己若就这样去投靠,岂不是太过丢人,也显得自己太爱占便宜了。这种想法在他心中扎根,让他最终打消了跟随李淳风同去的念头。

  于是,李淳风离去后,陈茂生依然留在了大唐。但很快,他就有了新的烦恼。

首节上一节552/55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