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喻觉得这个风气不太对。就在他想着该怎么让大家都知道他已经生气了,赶紧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误的时候,微信终于有消息了。
陈师兄发来的。
“小师弟,这两天的工作内容已经邮箱发给你了。”
“怎么能才发呢?我可是下午就在群里提了要求!陈师兄,你这是懈怠了吗?”
“哎,别提了。下午开教学会议的时候看了那个群里的消息,我正打算回复来着,被副院长训了一顿。”
“不是?开会的时候被训?不会吧?陈师兄,这么没牌面的?别说就因为看了眼手机啊。”
乔喻顾不上生气了,很好奇的问了句。
毕竟现在陈卓阳已经不是学生了,而是高校老师。
在他的印象中,人家中学的张校长,每次跟老好人都说话都和颜悦色的。
一个二级学院院长在开会的时候不给师兄面子,这场面他有点想象不出来。
……
“哎,别提了,其实也不全是因为看手机。”
陈卓阳刚发完这条消息,手机便响了起来。
对面的乔喻直接发了个微信视频过来。
随后点击了接通,刚看到乔喻那张满是求知欲的脸,声音便随即传了过来。
“陈师兄,说说,咋回事?好好的院长干嘛要训你?也让我平平无奇的一天能开心开心。”
陈卓阳苦笑……
好在早就习惯了乔喻说话方式,只是简单的把周扬告诉他的消息转述了一遍。
“……大概就是这样吧。可能那位张院长觉得导师从中作梗了吧?”
“啧啧啧……还有这种事情?不是,陈师兄,你不能太软了啊!你被欺负,那可就代表着咱们老师被欺负,咱们老师被欺负,就代表着我被欺负!
我跟你讲,下次他要是再说你,你就直接问题,他那个学生发了哪篇顶刊论文,说来听听。顺便问问他这个当老师的以前发过什么顶刊论文,有啥资格说你。”
听了乔喻这话,陈卓阳无奈的说道:“不是,我问了也没意义啊。我也没发过什么顶刊论文啊!小师弟。”
“要不要听听你在说什么?陈师兄!那个……你旁边放了水吗?”
“嗯?”陈卓阳看了眼旁边桌上的水杯,下意识的点了点头。
“拿起来喝一口,赶紧的。”
陈卓阳不明所以的拿起水杯,喝了一口。
“怎么样简单吧?我要告诉你的是,在我的课题组发顶刊就跟喝水这么简单。就是四大顶刊都不叫事!不过我有一个要求。”
陈卓阳深深的呼了口气,虔诚的问道:“小师弟,什么要求,你直接说。”
“也很简单,下次我在群里说,收到请回复的时候,你一定要回复快点。给另外两位组员做个好榜样,这没问题吧?”
“这个绝对没问题!”
这次没有问号了,陈卓阳答得铿锵有力。
第152章 看吧,发文章并不比喝水难多少!
虽然乔喻没经历过陈师兄这种情况,但他能理解陈师兄的感受。
大概就是在最没自信的时候还被人当成出气筒了。
其实乔喻也有被当出气筒的经历,但他的性子跟陈师兄不一样,有什么仇,当面乐呵呵的根本不在乎,转头就想办法让自己痛快了。
委屈自己,让别人纾解情绪这种事,在乔喻这儿肯定是行不通的。所以不管到哪里,他都会跟绝大多数人先处好关系。
至于陈卓阳……
无非是配合下自家小师弟而已,即便显得稍微狗腿了些,但十六岁的小朋友能有什么坏心思呢?
无非就是想像大人一样,能有负责人的威信罢了。
更别提跟着小师弟混,有顶刊发,在学校里受着鸟气,可没有任何补偿。
……
当然需要陈师兄做的事情很简单,乔喻就得考虑什么样的文章能发篇顶刊了。
从乔喻的视角看,发顶刊真不太难。
尤其是乔喻看了许多这些年的文章,哪怕是那些顶刊,也难免有几篇在乔喻看来一看就很水的文章。
当然站在乔喻的视角,一篇论文只要是没提出新问题,没给出新的工具,一概打入水刊的行列。
然后淘汰中文期刊。
真不是乔喻觉得中文期刊不好,主要是当他在了解数学之后,不经意间偶尔看到一篇《既发散又收敛的无穷级数》的文章,这篇文章竟然还有五个引用之后,实在感觉有些绷不住了。
这也让乔喻开始理解数学论文的期刊发表逻辑,不存在造假,但只要期刊的审稿人够水,啥结论都可以不负责任的往上丢。
用于污染数学数据库。
数学论文最大的特点就是给出正确的证明很难,但看懂证明过程要比证明简单的多,只要不是有很多显然……
当然作为审稿人,就算论文中显然多了些,也可以要求作者补全过程。
而在乔喻看来让陈师兄发顶刊最大的问题还是,如何保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还能让陈师兄成为第一作者。
是的,必须得是第一作者的论文。因为华夏的各种评审,不管是各个科研单位内的,还是更高层级的,一般都只认第一作者。
所以论文不可能由乔喻来写,他只能给师兄一个方向,然后给他找一些资料。再想办法给师兄一个发表的机会……
好吧,这其实是导师才会考虑的问题。而且能让导师考虑这种问题,还必须是最喜欢的那个学生。
但没办法,从乔喻的视角看来,陈师兄不管从哪个层面来说都是个非常不错的合作者。
数学基础理论这块很扎实,这并不是他的评价,而是袁老跟田言真的评价。
不管任何时候都坚定的站在自己这边,哪怕没有钱都愿意免费的付出。关键是很勤恳。
说实话,乔喻觉得任何地方陈师兄这种人都是不可或缺的。
不管是大学,研究所又或者各种企业、公司。相反,并不是每个单位都需要类似于他这种天才,但像陈师兄这种中流砥柱绝对是必不可少的。
尤其是如果把视角转出纯数研究层面更是如此。这种例子也比比皆是。
乔喻就看过学校内部论坛上的吐槽,很多知名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反馈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
尤其是一不小心讲到专业的前沿理论,使用了一些专业术语跟复杂概念的时候,除了少数人外,一堆同学都在抱怨听不懂。
跟掉不掉笔没半毛钱关系,哪怕是一直专心听讲都是如此。
所以乔喻觉得有必要让陈师兄尝到点甜头。能让陈师兄在津州大学过的好点,没人找麻烦,也能腾出更多的时间来配合课题组做贡献。
巧的是乔喻的思维很灵活,而且现在他也已经有了自己的人脉。
跟陈师兄通完话之后,思考了片刻后,他便给洛特杜根去了封邮件。
“杜根主编:您好。谨以此邮件向您咨询关于在贵期刊发表两篇紧密相关但内容独立的论文的可行性。
最近我在思考一个新的数学框架一种广义模态数论系统。旨在将经典数论问题几何化,从而为一系列数论问题提供新的研究视角跟分析工具。
目前的研究过程中,我发现相关研究可以自然的分为两个独立且紧密相关的部分。首先是理论的构建,包括理论基础、公理体系跟潜在的应用推广。
第二部分则为围绕相关公理体系展开的数学验证。比如验证框架的几何性质以测试框架的适用性。我的团队针对两部分内容,有不同的合作者。
所以我非常想知道Ann.Math是否接受分篇投稿。你觉得两篇论文在同一期刊同时发表,还是向不同期刊投稿,又或者你有什么其他的投稿建议。
你知道的,我对于发表论文还处于摸索阶段。所以非常希望能得到你的指点跟回复。我也会根据你的建议调整研究工作,跟写作规划。期待你的回复。乔喻。”
……
不管从哪个层面来说普林斯顿的都是一座很宜居的城市。
这里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平均气温在12度左右,降雨量分布平均,每年平均有两百多个晴天,日照充足。
春天温暖,夏天也并不特别炎热,秋天景色迷人气温舒适,冬天有雪,但不大,很少有暴雪。
再加上环境优美,教育资源丰富,城市虽然不大,但也没有那些大城市的繁扰,社区氛围很好,生活质量很高。
除了消费稍微昂贵一些,这里绝对是中产阶级的梦中情市。
这其实也是普林斯顿很吸引许多优秀学者的原因之一。并不只是因为这里有一座普林斯顿大学、一座普林斯顿研究院。(注1)
起码洛特杜根就很满意在这里的生活。当然,如果白房子里那个人更聪明些就好了。
很少有人知道洛特杜根去年邮寄选票给了那个他看不顺眼的老人。
没啥别的原因,虽然那个老人在他看来并不聪明,但起码他不算特别坏。
当然这其中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真正促使他下定这个决心的是前段时间校园里发生的一些事情,让他产生了警惕。
简单来说就是有学生以自身一些在教授看来根本拿不上台面的优势,要求拿到一个更好的成绩,以顺利毕业。
是的,这个有着某些认知障碍的学生,将自己不及格的成绩归咎为教授对他的歧视。说实话这让洛特杜根感觉震惊。
更让他震惊的是,这个学生还真差点就成功了。当时董事会已经有人决定妥协,以此换来不让事情闹大,以免给学校带来一些计划外的麻烦。
如果不是当时几乎学院所有教授都旗帜鲜明的站出来反对的话,这个在洛特杜根看来就像一个笑话的故事,真会在普林斯顿发生。
当时洛特杜根就是最激烈的反对者之一。开什么玩笑,如果数学院这帮学生都有样学样,往身上叠BUFF,还有谁愿意花时间投入到认真学习上?
如果这闹一下就能毕业的话,接下来数学院发的毕业证每年都可能会破记录,那样的话普林斯顿跟哈佛还有什么区别?
也许某些想法自私了些,但洛特杜根从来都是这么认为的,有些事情,在校外随便怎么闹都无所谓。但校园内应该保持应该有的纯净,因为关乎学术的纯净。
好在跟他想法一样的人大概很多。洛特杜根将之归咎为,当人们发现真要贡献出一头属于自己的牛时,就会很容易厌烦那些宏大的叙事节奏。
要达到这一步很简单,只要有人问一句凭什么就足够了。
哪怕白房子里的那个人再愚蠢,能保持学校内部的纯净性就够了。
从这一点大概就能看出洛特杜根是个很老派且固执的家伙,不喜欢接受一些新思想。(注2)
但不管如何,今天洛特杜根的心情不错。毕竟今天天气晴朗,不冷不热,还有微风拂面。
坐到办公室里时,秘书端来的咖啡里,糖跟奶都加的很完美,香甜且可口。
这无一不预示着这应该会是美好的一天。
事实也的确如此,刚打开个人邮箱第一页里就看到了乔喻发来的邮件。
这个他一度想要绑来普林斯顿的少年天才终于给他发邮件了。
这个世界就是这么让人无语。洛特杜根的工作邮箱很多人都知道,他们期待着能联络上他,但邮件大都是模版回复。
有些人甚至拿到了这位主编的个人邮箱,却很少会发一封邮件。
显然乔喻就属于后者。
点开邮箱看完乔喻的邮件内容之后,洛特杜根愣了片刻。
广义模态数论系统?数论问题几何化?
真的,有些课题不需要了解细节,只需要看研究者的目的就能知道这个课题有多宏大。
不过如果不是乔喻的话,或者说如果不是他的私人邮箱接到这种邮件,他大概都会直接忽略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