巅峰学霸 第247节

  卢岩湘笑道:“您要这么说我就了解了。行吧,回头我根据情况来。”

  说完,两人又寒暄了几句之后便挂了电话。

  卢岩湘也确定了,这个事情他最好不要闷不吭声的就给否了,还是上会议让大家去审。

  毕竟对面那位脾气一直很火爆的老人家,都开始说漂亮话了,那就肯定没什么好事。

  都已经帮他分析的这么透彻了,乔喻连孪生素数猜想都没申请,偏偏要申请黎曼猜想。姑且就当真是孩子任性吧。

  不过袁老跟田言真也一起任性,卢岩湘是不太相信的。

  如果真的是乔喻找到了证明黎曼猜想的方法,那当然是极好的。

  不过对此卢岩湘还是表示怀疑。他研究过乔喻的广义模态公理体系,就是证明孪生猜想,也还需要对框架继续扩展。

  起码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他不太确定,乔喻是否真的能驾驭的了这个课题。

  但为了以防万一,还是让大家一起做决定吧。

  万一到时候自然科学基金官网上都不好意思上个横幅庆祝,总不能全是他的锅……

  毕竟这是黎曼猜想,而不是之前那个谁也不知道能不能搞成的新数学体系。

  ……

  事实上这个世界本来就没有不透风的墙。

  更别提是国自然项目这块了。

  经手的工作人员那么多,项目从网上申报开始,许多人就已经知道了。

  再加上不管是乔喻,还是黎曼猜想,都挺引人注目的。

  卢岩湘还在犹豫是否给过的时候,小半个华夏数学圈都已经知道了乔喻打算攻克黎曼猜想这一课题的消息。

  如果用乔喻的话说就是该知道的,不该知道的,都已经知道的差不多了。

  当然其中绝大部分人的意见,对于乔喻来说可以完全过滤掉,毕竟他做什么项目跟那些人半点关系没有。

  也有少部分人,乔喻还是要回应下的。

  比如陈师兄。

  “卧槽,小师弟,现在内部疯传你决定转战黎曼猜想?而且还申请了国自然?真的假的?”

  “不是,这个消息怎么你都知道了?”

  “好几个群都在讨论这个事,我想不知道都难好吧!这么说是真的了?你真有把握?”

  “面对黎曼猜想谁敢说有把握?不过当你想要做一件事的时候,可不是有把握才动手去做的!跟你讲一个故事吧。你知道小数屋这个论坛吗?”

  “不是,你讲的这个故事该不是当年你在小数屋上解开薛教授的方程那件事吧?我看过你早期一次访谈,你在访谈上讲过。”

  “你听过啊?那你就应该明白我的想法了。当时我对解开那个方程也没有任何把握,但结果是我解开了!

  懂了吧!做任何事情,首先你都要有肯定能完成的信心,然后再去做就能事半功倍。如果你还没开始做,就觉得没把握,那就废了!”

  乔喻回完这条消息,然后看了眼已经差不多快完成的论文,感觉给陈师兄打的这一针鸡血肯定效果不错。

  毕竟最重要的一步完成之后,后面那些繁琐的验证工作总是要有人做的。

  实验室的工作已经完成了,这块的工作又正好可以接手了。

第180章 曾经的数学传奇故事

  乔喻没去理会那些尔虞我诈的事情,站在一个孩子的角度,真诚才是永远的必杀技。

  没把陈师兄放在申报的课题组里,是乔喻很笃定,他这次国自然的申请必然是过不了的。

  除非审核专家脑子真进水了。

  今天他要是申请一个证明黎曼猜想能过审,以华夏科研界目前的实力,明天什么N-S方程,NP完全问题,霍奇猜想,杨-米尔斯理论……

  等等这些让人看了就觉得高大上的命题,怕是都会出现在国自然基金的审核组的案头。换谁,谁会不烦?

  所以只要负责审核他项目的老师理智尚存,大概看过他的申请之后就丢一边去了。

  唯一让乔喻没想到的是,向国自然提交个项目申请,也能在华夏学术界引发热议。

  只能说华夏学术界一天天吃饱了没事做的人还是很多的。

  早知道是这么个情况,他应该早些一头扎进学术的大坑里。

  如果早两年崭露头角……不对,乔喻回忆过去突然发现其实早一些他可能也露不了头。

  因为他刚上初一的时候,他看黎曼几何方面的内容还觉得很晦涩,挺难懂的。到了初三再回头看那些内容,突然就能很轻松的理解了。

  这大概能说明初一、初二那两年他的大脑还在发育阶段,那个时候的大脑还不足以承担如此高深的知识。

  但现在不同了,脑子终究是越用越灵活的。

  ……

  随便给陈师兄打了打鸡血之后,乔喻便心安理得的将部分验证任务交给陈卓阳。

  之所以乔喻会觉得自己想到的证明方法很蠢,就在于其证明过程要很有耐心的不断分析、试错。

  比如模态路径与对称性验证,就是通过验证所有模态点是否集中于模态路径Γ,来验证零点的对称性。

  如果已经发现所有点都严格分布在路径Γ*上,且对称性条件满足,就可以直接得出黎曼猜想的结论。

  当然如果验证结果出现局部偏差,也可能发现模态点无法集中的情况,但不要紧,接下来还能用模态卷积、模态密度这些方法从全局来分析。

  总之,只要黎曼猜想是正确的,这么多方法总有一种能把结果验证出来。

  毕竟实验室那些非线性数据的问题都能解决,没道理这么简单的数论问题解决不了。

  他需要做的就是给数论与模态空间的映射做精准定义。比如如果最终是用模态密度解决问题,那就要精准建立模态密度函数ρM与素数计数函数π(x)之间的等价关系。

  说起来虽然挺麻烦的,但乔喻第一步已经做完了,接下来无非就是看最后什么方法有用,然后再多推几条定理的事情。

  数学题就是这样,没有方法的只觉得时候千难万难,毫无头绪。

  但只要能找对方法,给人的感觉大概就是如此So easy,全世界数学家追求的也恰恰就是这种So easy的感觉。

  就这样一晃眼来到了三月中旬,京城天气也开始渐渐回暖。国自然那边项目申请也有了回复。

  不出意外的没过。

  这次也没有上会议讨论。黎曼猜想嘛,大家都知道是个什么命题。

  不过这次审核委员会还给了乔喻一份贴心的提示,比如申请国自然项目的时候可以不需要一次甩出来这么大的命题。

  不妨先把命题的范围缩小一些,比如黎曼猜想新解决方案的研究。这样说不定就能通过了。多少是有些明示的感觉。

  不过乔喻也没把这次申请放在心上。同样理论上他也不需要这些基金项目证明自己。他才十七岁,戴不戴帽子其实无所谓。

  反正基金申请下来的钱,用起来也很麻烦。还不如多拿点学校的各种奖金。

  当然新学期,新气象,论文自然也是要发的。只是这次论文没发给普林斯顿的数学年刊,而是发给了JAMS。

  同样是世界数学四大顶刊之一。是美国数学学会旗下的旗舰期刊。录用的期刊范围也涵盖了纯数学跟应用数学。

  之所以选择JAMS,是因为去年加入美国数学学会的时候,答应了会写一篇论文投稿的。对这种简单的事情,乔喻一向是说到做到。

  毕竟哪怕言而无信也要用在大事件上,如果小事都不能言出必行,那人品也太稀碎了。

  当然这其中有个冷知识。虽然说美国数学学会中有美国两个字,但其本质可以说是一个国际性的数学组织。

  毕竟美国数学学会的会员实际上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欧洲、亚洲等等地区的人都能申请。

  同样,美国数学学会资助组织的活动也包括IMO跟ICM,等等这些知名竞赛跟大会。

  乔喻现在就是AMS的国际会员。可以访问AMS的数学文献数据库。购买出版物或者参加会议更便宜些。

  前者能直接访问数据库还是有用的。至于购买期刊跟参加会议,乔喻感觉好像没花过钱。

  当然也可能是花过了,不过是导师那边帮他掏的钱。不过无所谓,很多数学项目批下来的研究资金就是用于这一块的。

  以后能省下来一些总是好的。

  这次发论文乔喻吸取了上次的教训,提前跟田言真打了招呼。

  田言真大概看了一遍之后,问了句:“证明工作还没做完,你就把这篇论文发出去?你不怕别人抢先通过你的方式证明了黎曼猜想?”

  “那怎么可能!最了解这套公理体系的人是我,接下来有哪些难点我很清楚,别人就不一定清楚了!”乔喻满不在乎的答了句。

  于是田言真在将通讯者名字改成了乔喻之后,便说道:“那行吧,你自己去投稿吧。以后的你的论文不需要把我的名字放通讯作者了。

  就用你自己的名字吧。反正你现在数学界也已经很出名了。说不定比我的名字还好用,顺便也省得我做你跟编辑之间的传声筒。”

  “好的,田导!”乔喻点头应了下来。自家导师还是好的。

  另一个好消息则是AMS的集中稿件处理系统还挺好用的……

  ……

  对于田言真的天才学生,突然要研究黎曼猜想这件事造成的影响也在时间的流逝中渐渐淡去。

  没办法,当初传的这么火,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其实还是国自然专家组那边会不会给乔喻通过了。

  可惜了,审核组没顶住压力。直接把乔喻这个项目给毙了。

  其实站在看热闹的角度,真有那么一小撮人,是希望看到乔喻能申请通过的。

  至于黎曼猜想乔喻是不是真能解决……嗯,绝大多数人还是不看好的。

  毕竟黎曼猜想作为数论的一个重要问题跟其他数学问题不太一样,全世界大佬级数学家都快把这个问题拆得稀碎了。

  ……

  大洋彼岸,罗德岛州普罗维登斯市查尔斯街XXX号,美国数学学会总部所在地。

  约翰亨利端着一杯咖啡走进了自己的办公室。

  JAMS其实跟一些期刊的编辑委员会与一些传统期刊的组织方式不太一样。

  借助AMS的庞大影响力,其编辑委员会由来自全球各地的知名数学家组成,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

  总部这边则是综合处理一些编辑方面的事宜。

  这种组织方式与审稿人的高效联络机制下,如果单把世界四大数学期刊拿出来对比,其实JAMS对比另外三家,审稿速度算是最快的了。

  平均大概只需要6-9个月。

  不要觉得这个时间很长,旁边Ann.Math,Acta Mathematica,动辄审稿时间就是九个月,甚至一年以上。

  而且相比较来说JAMS过稿率也是跟其他三家比起来也是最高的。

  大概能有20%以上。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 JAMS的审稿标准较低。

  事实上正是因为 JAMS的编委会由一群高水平的数学家组成,使其在学术界具有极高的吸引力,也吸引了众多顶尖数学家的投稿。

  当然,在这样的高水平学术圈中,也可能存在因人脉关系而引发的主观性倾向,但这并不影响 JAMS的整体学术严格性。

  在办公室里与同事简单寒暄几句后,约翰亨利坐到自己的电脑前,熟练地输入登录信息不一会儿 JAMS的后台投稿管理系统便加载完成。

  这是他每天工作的起点,也是 JAMS编辑流程的核心环节。

  与其他人喜欢用早餐的时间放松不同,约翰亨利更倾向于在清晨快速浏览后台,查看是否有新投稿的论文吸引他的注意。

首节上一节247/36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