巅峰学霸 第248节

  特别是那些涉及他熟悉的领域,或看起来富有潜在学术价值的稿件,总能让他精神为之一振。

  为一篇高质量的论文寻找最适合的审稿人,对于约翰亨利来说就很有意思。

  嗯,他既喜欢那些经常合作的数学家找他抱怨:“该死的!这种论文你为什么要找我审?”

  也喜欢那学数学家找他抱怨:“该死的!这篇论文你为什么不找我审?”

  总之,约翰亨利是一位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编辑。

  好像没什么能让他眼睛一亮的论文,直到突然投稿系统刷新了一篇论文。

  约翰亨利第一眼看到论文标题就被吸引住了!

  《黎曼猜想在广义模态公理体系下的几何化映射》。

  不得不说当Riemann Hypothesis跟Generalized Modal Axiom System结合的时候,是真的很吸睛。

  一个是知名的数学界未解难题,另一个是目前数学界最前沿最火爆的研究方向。

  两者结合在一起,就让这篇论文有了爆火的潜质。当然前提是如果论文是真有内容的话。

  普林斯顿数学年刊上乔喻那篇论文前天引用量正式破千了。

  四个月,破千引用量,在纯数学文章层面这个数字所代表的热度大概就跟某流量明星官宣恋爱,让微博直接停摆的热度其实差不了太多。

  都属于现象级的热度。

  这次GMAS还能跟黎曼猜想结合起来,那热度约翰亨利简直不敢想。

  尤其是看到论文后面跟着通讯作者:“Qiao Yu*“,更让约翰亨利眼睛一亮。

  GMAS创始人蹦出来了,还第一次给JAMS投稿,竟然被他撞到了。

  于是约翰亨利第一时间点击了“Claim Paper”按钮。

  根据内部的分配规则,论文初审时,编辑在轮值期内,且发现与自己负责的学科方向相关,可以优先把论文给“抢”下来。

  抢到之后顺便留下了备注:“本文献涉及数论和广义模态体系,恰好符合我相关专长,由我负责初审编辑工作。”

  对于一位期刊内部的高级编辑来说,抢到一篇能成为爆款的论文,全程跟踪审稿、编辑跟最终发表过程,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比如他不但能第一时间了解论文的内容,业内那些大佬对论文的评价,还能直接跟通讯作者,针对这篇论文也就是乔喻本人通过邮件沟通。

  这不就是难得的深度学术交流的机会吗?如果能建立起个人友谊就更好了。

  毕竟那么多关于广义公理体系的稿件,现在都很难找到合适的审稿人。毫无疑问乔喻就是最合适的审稿人之一。

  但整个期刊圈都知道给乔喻发这类审稿请求,基本都是拒绝的。还是模版拒。

  “感谢厚爱,但我还小,且还在学习中,暂时不太适合承担审稿人的职责,也很难给出中肯且有效的评价。”

  除此之外,这样一篇论文发出去,相当于亲自负责了一篇顶级论文的发表过程,这也属于职业生涯中的亮点。

  以后如果他不在JAMS干了,换一家期刊,都能拿这出来说事的。

  终于在他一通操作之后,电脑上弹出“This paper is now assigned to John Henry.”提示框。

  约翰亨利感觉很满意。

  但还没等他把论文下载了先认真读一边,旁边的电话就响了。

  刚接了电话,就听到电话内传来中气十足的声音。

  “约翰,你把乔喻的那篇论文给抢了?”

  约翰亨利当然能听出这是他在MIT时的导师,拉里古斯的声音。

  作为曾经这位古斯教授的学生,他更清楚拉里古斯这些年一直在跟母校的詹姆斯梅纳德教授一起研究黎曼猜想。

  前两年两位教授针对黎曼猜想的研究还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更具体的说就是两人用更精确的方法改进了对零点分布和大值行为的理解。

  这是一个理论上至关重要的结果,因为从数论的角度来说,这一成果为进一步研究黎曼ζ函数的核心性质、验证黎曼猜想,以及研究更广泛的数论问题提供了更强大的基础工具。

  约翰亨利还专门回去听过讲座,两位大佬的确引用了新的方法,包括更精确的泰勒展开技术,更高阶导数的估计,以及改进后的解析延拓技术……

  但显然这距离完全解决黎曼猜想这个问题还很遥远。不过话又说回来,两人的工作还扩展到了其他的狄利克雷级数。

  同时自家导师好像也是编辑委员会中的一员,所以接到这通电话,约翰亨利一点都不惊讶。

  “是的,古斯教授,我刚刚看到这篇论文刷出来就立刻认领了。您知道的,这时候肯定不止我一个人盯着后台。”

  约翰亨利颇为兴奋的说道。

  “是啊,我刚打算领取这篇文章,结果一刷新就没了,你的手速很快!不过你初审最好快一些,我跟詹姆斯可以成为这篇论文的审稿人。”

  嗯,抢了导师的初审权,约翰亨利还是挺得意的。甚至他觉得自己肯定比导师更有资格初审乔喻的这篇论文。

  虽然自家导师跟詹姆斯梅纳德教授这些年一直在针对黎曼猜想进行研究,但他们对广义模态公理体系的研究,说不定还没他深入。

  这种跨学科两者结合的文章,初审就需要他这种两边都懂一些的。

  “放心吧,古斯教授,其实我抢下这篇文章后脑子里想到的前两位审稿人就是你跟詹姆斯教授。我这边会尽快的。”

  果然,勤劳的鸟儿总是有好报的。

  挂了导师的电话,约翰亨利便直接下载了论文。没办法,自家导师要求他快一些,这点面子还是要给的。

  很快约翰亨利便陷入进论文的奇妙世界里。乔喻的论文让他想到了数学界关于黎曼猜想的一个传奇故事。

  这个故事大概就是休蒙哥马利合著名物理学家戴森的一次偶然交流,然后发现,控制随机矩阵和原子光谱的同一普适性规律也适用于ζ函数。

  这一点也得到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算工作的大量数值支持。

  当时两人得出同一公式的方式并不相同。物理学家戴森是通过对矩阵数学中的能级研究得出这个公司,而休蒙哥马利则是研究对关联函数的素数画像……

  当然这并不能说明什么,最多只能说明一些规律的确具备普适性,并延伸出了相关的猜想高斯酉集合猜想:

  黎曼ζ函数的非平凡零点分布与随机矩阵理论中高斯酉矩阵的特征值分布具有相同的统计性质。

  乔喻则是通过两个结构相似的公式入手,逐步验证模态点的分布与黎曼ζ函数零点分布的某种同构性。

  这种构造性的几何化方法,与蒙哥马利和戴森的统计规律研究虽然不同,但在本质上都揭示了某种普适规律。

  不得不说,这是真很有意思!

第181章 一不小心就忘了

  下午的阳光透过厚重的窗帘,在一堆的数学书上画下一道光斑。

  詹姆斯梅纳德正坐在沙发前,戴着眼镜,仔细阅读着手中的论文。

  旁边的小桌上,咖啡还依稀冒着一点点热气。

  他的对面,拉里古斯则正在办公室里支起的一块小白板上,手中拿着一只马克笔,正皱眉做着一些简单的推导。

  毫无疑问,詹姆斯梅纳德此时手里正捧着的文章就是乔喻的《黎曼猜想在广义模态公理体系下的几何化映射》。

  其实从他们接受审稿人的身份已经有两天了。两人也都已经对乔喻的大概思路有了一定了解。

  但正如约翰亨利所怀疑的那样,两位教授对于乔喻的广义模态公理体系的了解其实并不是那么的深入。

  所以在阅读论文的时候需要的时间会稍微更长一些。好在想要理解其中的关键定理证明,所需要阅读的前置文献并不多。

  毕竟广义模态公理还是个很新的方向,乔喻主要引用的也就是他之前写的关于模态公理体系的第一篇论文。

  “哎……黎曼假设本质上是一个关于复平面上的分布问题,之前我们一直认为他的模态空间没有足够的维度来捕捉复数域的对称性,现在看来我们错了!”

  在白板上演算了一通之后,拉里古斯叹了口气后,说道,也打破了办公室里安静的氛围。

  詹姆斯梅纳德闻言抬头看了眼拉里古斯推导的内容,摘下眼镜,揉了揉眼睛,后说道:“我刚刚在思考一个问题。”

  “哦?你在想什么?”拉里古斯问道。

  “我在想如果他的方法既然已经能几何化黎曼猜想,那么这套理论是否可以推广到更一般的狄利克雷级数?”詹姆斯梅纳德反问了句。

  拉里古斯闻言怔了怔,然后拿起他手边的论文,翻到了最后一页。

  “他最后一段这里写了,嗯,模态密度函数可以通过不同的参数调整来适应更广泛的情境,我觉得这个更广泛的情境应该包括了狄利克雷级数甚至是其他L函数。”

  “好吧,我承认了!这家伙真是个天才!”

  詹姆斯梅纳德点了点头,说了句,然后将手中的论文放下,看着拉里古斯在白板上推导的内容说着。

  “我昨天看到数学年刊官网上显示四个月前他刚发表那篇广义模态公理体系的论文,引用量已经破千了。

  现在他又把整个体系跟黎曼猜想绑定,你觉得如果这篇论文发出去,他那篇论文到今年十一月,也就是发表满一年后,引用量会达到多少?”

  拉里古斯想了想,然后摇了摇头说道:“我不知道,詹姆斯,不过我觉得你关心这个问题有些无聊。你可不像这么无聊的人。我现在只关心他的这套方法是不是真能解决黎曼猜想。”

  詹姆斯梅纳德笑了,说道:“别想了,拉里,我现在还不敢断言他的办法能否有效,但有一点我敢肯定,他肯定能解决黎曼猜想。”

  拉里古斯诧异的看向詹姆斯梅纳德,两人在一起合作多年,他是了解自己这位老同事的。

  虽然平时看起来很好打交道,但骨子里是极其骄傲的。连看好的后辈都不多。

  当然詹姆斯也的确有骄傲的资格,毕竟他这位同事可是菲尔兹奖得主。

  “你这还是第一次这么看好有人能解决黎曼猜想!所以你认为哪怕他这条路走不通,也能把这个问题解决掉?为什么?”

  詹姆斯梅纳德站了起来,走到拉里古斯身边,随手从他手中接过马克笔,在白板上改动了几下。

  嘴里则念叨着:“很简单,因为这家伙甚至还不到二十岁!该死的,你还记得你在他这个年纪的时候在做些什么吗?

  说了你可能不太信,我那个年纪还在思考着如何才能偷偷溜进隔壁玛丽婶婶家里,能顺利偷看到她怎么洗澡!

  但他在这个年纪起码已经完全理解了黎曼猜想,甚至对于数学有了自己的定义。所以我对他很有信心!真的。”

  拉里古斯看了眼白板上被詹姆斯梅纳德修改过的内容。

  嗯,刚刚他忘掉了一个参数,现在被补上了。这样整个结构看起来果然变得优雅了。

  不过他还是用复杂的目光看了眼詹姆斯梅纳德,问道:“那个……詹姆斯所以你们英国人年轻时候思考问题跟行动的方式都这么直接吗?”

  詹姆斯梅纳德看了拉里古斯一眼,闷声道:“这才不是重点!拉里,不管乔喻的方法有没有用,他起码找到了一个新的方向。

  而且就目前来说,我并没有发现论文中有明显的逻辑上的漏洞,起码他在逻辑上是自洽的。至于细节有没有问题我还要深读两遍。”

  这番话如果让某位数学生听到,大概会钦羡到流口水。

  众所周知审稿人大都是义务劳动。尤其是对于一些大佬级人物来说,如果不是他们感兴趣的稿子,一般根本不会接的。

  有时候碍于各种情况接下了审稿任务,其实也没那么多时间去看稿子。大都是交给自己的学生看,或者用碎片时间瞅几眼最后给个意见。

  能让这些大佬深读的文章当然有,但绝对不多,每年可能也就那么寥寥一、两篇。而且大都还是同等级大佬的最新成果。

  像这种已经通读了之后找不到明显逻辑漏洞,还打算细读的文章,对于论文作者来说,也是无上荣耀了。

  这足以说明身为审稿人对于这篇论文的审慎态度。

  当然乔喻并不清楚这些。

  对于他而言,论文要写的足够严谨属于基操。因为在他还没怎么接触论文的时候就见识过如果论文写的不严谨,会是什么样的。

  是的,说的就是秦镜儒那篇文章,着实让他一言难尽。也就是薛松来燕北的时候,只带了博士生,没带硕士生。

  不然乔喻好歹要请这位秦师兄多吃几顿饭,感谢他提供的反面教材,为他在学术方面的成长提供了诸多帮助。

  当然对他来说,年初发表了一篇论文并不就是万事大吉了。真要说起来,他最近还挺忙的。一堆的事情都离不开他。

  两边实验室在收尾阶段,而且因为陈卓阳要做些其他的验证工作,所以燕北大学这边实验室的一些收尾计算工作也压到了张晓身上。

  乔喻觉得这也算是在帮陈师兄了。毕竟异地恋最大的敌人就是在空虚的时候身边没人陪着,然后被人趁虚而入。

首节上一节248/36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