巅峰学霸 第249节

  但现在只要工作量够大,就能让张晓忙到根本没时间空虚下来,每天都能过的非常充实。根本不可能想七想八。

  真的,能为陈师兄做到这种程度,乔喻都觉得自己可能是个大圣人来着,只是之前他跟身边人都没发现他这闪光的一面而已。

  华清那边的公司他也得看着。

  不对,应该说公司不用看,但存储中心他得盯着一点。

  公司名起的很低调,叫京城细雨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这个细雨,其实就是乔曦跟乔喻的名字,各取了一个字,然后挑了个还算有意境的词出来。

  主营业务就是为各大实验室、工程团队提供数据处理跟仿真计算服务。

  于总工那边给钱爽快,这边建设的速度也挺快。随着第二期一千万的资金到位,基本上设备都已经铺设得差不多了。

  说实话,初期投资的两千多万的设备听起来很多,但在对于机房来说里面其实就只有两个标准的42U的机柜。

  再加上各种存储设备、内部交换机、网络布线跟一套冷却系统。这大概就是科研都是靠钱堆起来的原因了。

  这些东西的确挺贵。

  这也是乔喻压根没打算提供算力支持的原因。一般能用得起他这个平台的实验室或者工程团队,基本上都不缺算力,缺的只是能帮到他们的计算平台。

  硬件布置得差不多了,他就得调试软件了。

  陈卓阳跟张晓都没时间,老薛也忙于广义模态公理体系的升级没空帮他做前期的调试,乔喻也只能拉着乔曦一起,帮他一起做调试。

  这又不得不说计算所那边的帮助了,那边是真有海量的脱敏数据用来帮助乔喻做训练。

  托上次去计算所做讲座的福,乔喻在那边认识了几个挺不错的助理研究员。

  既然已经把数据提供了,自然也不介意顺便帮他做一些处理。反正对面也习惯了做这些基础性工作,而且跟着乔喻做事,还能学到些东西。

  比如未来的细雨计算平台的调参方法。

  不能小看这项技术。毕竟调参也是个技术活,模块化设计的基础正是对不同任务参数需求的精确理解和适配。

  比如优化反应动力学的主模型参数,也可以为优化天体轨道模型提供服务,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去做动态调整。

  当然,前期平台的能力肯定不如他带人跟着数据那么出众,但不要紧,平台核心就是算法跟数据驱动的。

  只要高质量数据样本不断增加,再加上合作者反馈优化迭代,平台的能力肯定是能以指数级增长的。

  而且现在机器学习框架已经发展的特别成熟,再加上乔喻没打算接科研范围外的数据,所以机器学习模型的复杂度也很低。

  不像是那些所谓AI大模型,过于强调场景的通用性跟复杂性,搞的花里胡哨的,却连数据的有效清洗都做不到。

  这种专用的平台学习能力搭建就简单的多……好吧,也只能说是相对简单。

  起码乔喻为了敲代码,已经也差不多有一个多月没能睡上一个完整的好觉了。

  但没办法,平台核心代码乔喻还真不放心交给别人。毕竟每一个逻辑节点,都直接决定了平台底层计算的稳定性。

  别人敲的代码他怕自己看不懂。

  至于非核心的代码……嗯,那就更不用专门找个人去写了。

  程序员常去逛的开源社区溜一圈,那些功能性模块是真的太多了,用不完。

  逻辑简单,不涉及底层稳定性,只需要复制黏贴,然后稍微改动一下,就能直接用上了。

  毕竟这不是针对普通用户的界面,UI设计?不存在的!能跑,稳定,不出错就可以了。

  基本上跟平台做专业对接的都是理工男。这个人群的审美从来就是简单、清晰、一目了然,就足够了!

  跟口红色号都搞不清楚的人去聊按钮太方会不不会显得太有棱角,不太好看,无异于对牛弹琴。

  之所以很多软件的代码都被称之为屎山,无非就是想实现的功能太多了。什么都往里加,久而久之,能跑就万岁。

  真正小而美的程序,往往就是那些大众软件最初的样子。就好像很多人早已经忘记了,最初微信就是单纯用来聊天的。

  而那时的微信安装包仅有457KB,只要手机还有2M的空间就能安装,到了现在光是安装包大小已经超过了700MB。

  不管如何,在已经推出了主要函数,确定了框架,还有许多人间接帮忙的情况下,把平台的基础框架搭建起来也花了他一个半月的时间。

  真的,从小到大,乔喻感觉从没对一件事如此上心过。

  毕竟这个计算平台是否能真正做到高效,直接决定了未来的口碑。能不能接到一些大客户。

  这段时间乔喻还顺便了解了一番华夏目前的科研现状。然后发现他之前的预估太过乐观了些。

  原来华夏百分之九十的课题组都属于那种苦哈哈,没什么钱的。尤其是那些基础研究课题。

  还有很多不知名的教授或者研究员想要报销点钱难度也极大。毕竟哪怕拿到了项目,也是打到单位账户上。

  支出还得单位领导签字。对于那些苦哈哈科研人而言,太贵的计算服务根本用不起。

  像张教授那样,他随便做个顾问,就敢给200万的顾问费,已经属于业内鲜有的那种财大气粗型老板了。

  难怪刘浩一条心打算跟着自家老板混。

  所以真想要赚钱,那些小课题组最多只能混个口碑,还得是那种知名的大课题组来支持。

  大的科研课题组,大都是大佬亲自负责的,而且人家往往有固定的合作伙伴,想要撬人家墙角,肯定就对平台本身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起码前两次就能让人家意识到用自家模型的好处,才能接更多的单子。

  就这样一晃就到了四月底。

  平台的系统框架终于搭建完毕,当然接下来还需要一段时间去慢慢的进行调试。

  好在这部分主要工作可以由计算所那边的助理研究员负责。

  乔喻只需要每天盯着后台等着问题反馈再及时做一些处理就行了。

  终于觉得松了一口气的乔喻还没来得及想好该如何庆祝一番,就接到了田言真的电话。

  刚接听,他都还没得及报喜,就听到电话对面劈头盖脸一顿训斥。

  “乔喻,你在投稿系统里留的电话跟中心专门给你的邮箱都是摆设吗?你给人家期刊投稿,人家编辑联系不上你,都找到我这里了?”

  听到田言真的训斥,乔喻才想起来一个多月前他给JAMS投了稿的。

  最近他的确是忙忘记了。

  邮箱的确是很久没看过了。或者说乔喻一直都没养成定期翻看邮箱的习惯。

  至于电话号码……前段时间觉得垃圾电话太多,他干脆启用了白名单功能。果然觉得世界都变得安静了。

  毕竟思考过程总被乱七八糟的电话打断是件很不痛快的事情。

  好吧,这的确是他的错。最近太忙了,以至于忘了他还投了篇论文出去。

  但乔喻又觉得有些委屈,田导就不能先检讨一下自己吗?如果他愿意当通讯作者就不会出现这种问题了。

  至于大晚上专门打个电话训斥自己吗?

  当然最后这句话乔喻也就是在心里想了想,没敢真的说出来。

  “哎呀,田导,我忘记了。您知道的,最近我都忙糊涂了。邮箱的确没空看,至于手机。嗯……白名单,您知道吧?那个,JAMS的编辑联系您干嘛啊?难道论文还要修改?”

  乔喻问了句。

  “论文不用修改,而且已经校对定版了!不过在正式刊载前,需要你登陆JAMS在线投稿系统个人中心账户中签一份正式的电子版著作权转让协议。

  人家已经通过电子邮件给你发了签署协议的链接跟说明,你这边一直没动静。打电话又打不通,如果不是四月急着要上刊,你看别人理不理你!

  JAMS可是季刊!这意味着你这个月论文如果赶不上发表,就要等到七月才能上刊了!我真是活久见了!人家发论文,每天都要去后台看看状态!你倒好,编辑的邮件不回,电话不接的……”

  乔喻回忆了一下,这好像的确是标准流程。

  只不过之前给普林斯顿的数学年刊投稿之前,好像是投稿的时候就直接签署了。

  下意识解释了句:“我以为审稿还要一段时间,谁知道审稿人效率那么高啊!毕竟我也是开学那会才投的稿。”

  “行了,你赶紧把协议签署了,然后跟人家解释两句,不然编辑都以为你不打算发表了。你这孩子,一天天的……”

  说完,田言真挂了电话。

  乔喻汗颜,连忙登陆了邮箱,果不其然JAMS的官方邮箱总计已经给他发了六封邮件……

  之前每次改状态都有一封邮件提示,之后提醒他去签署著作权授权协议,更是发了三封。

  甚至那位编辑还深怕是工作邮箱因为不明原因被屏蔽了,还尝试用私人邮箱给他发了一封同样的邮件……

  好吧,不爱看邮箱这个坏习惯得改了。

  连忙通过官网邮件链接进入在线投稿系统的个人中心,按照提示签署了版权转让合同。

  乔喻又通过编辑的私人邮箱,发了一封极为诚恳的道歉信,这件事也就过去了。

  毕竟哪位编辑好意思为难一个才十七岁,还不懂科研规则的孩子呢?!

第182章 你真没看出来我们证明了黎曼猜想吗?

  好吧,搞定了这些之后,乔喻才反应过来,其实论文是四月发布还是七月发布,似乎对他都没什么影响。

  也不知道田导怎么就发那么大的火。

  不过在他扫邮箱的时候,意外还发现了两个月前世界数学家大会组委会发来的一封邀请函。

  点开看了眼,竟然是邀请他七月下旬去参加世界数学家大会,并在大会上做报告的,当然不是开场报告。但也是六十分钟的全体大会报告。

  主要讲述的内容自然是关于模态公理体系的。

  怎么说呢……

  不看邮箱果然是很要命的。

  这都过去三个月了,邀请函的链接都失效了。

  虽然乔喻对去不去参加这次会议其实没什么执念。不过他好像听田导说过,等他以后做了应用最好以后就不要出国了。

  所以这次他还是打算去见见世面的。拿不拿奖无所谓,关键是能去把报告做了,也算是追平了当年导师的成就。

  于是思考片刻后,乔喻还是拿起手机,又给田言真拨了过去。

  电话通了,对面还没说话,乔喻便先叠起了BUFF。

  “喂,田导,跟您汇报个事您可千万别说我。”

  “怎么?签个著作权转让协议还能签出问题了?”

  “那个没有。就是我刚才翻了翻邮箱,发现三个月前世界数学家大会还给我发了一个邀请函,不过已经过期了。”

  乔喻说完后,对面陷入沉默,他也不催,就默默的等着。

  “从明天起,每天养成看一眼邮箱的习惯。或者你直接跟手机绑定,这样起码不会错过那些重要的邮件。”

  “好的。田导。”乔喻连忙答应了句。

  “至于世界数学家大会你就不用操心了。那封邀请函我跟袁老商量之后,已经帮你先确定了。至于你到时候能不能去,还要看情况。”

  “咦?田导,您还能绕过我帮我同意的?”乔喻颇为诧异的说道。

  “我至少曾经担任过IMU的执行委员会委员,ICM又是IMU组织的!而且大家都知道你是我的学生!另外世界数学家大会上做报告的人选一般是提前一年通知。

  你之所以通知的比别人晚些,是因为那篇广义模态公理体系的论文十一月才发表,又迅速成了目前最前沿的研究方向,所以给你发邀请函的时候,曾经咨询过我的意见。”

  乔喻大概明白怎么回事了。

  “那个,田导,那今年有多少人受邀做六十分钟报告啊?”

首节上一节249/36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