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国内代工连建厂费用都不需要,但商人是逐利的,自己来深圳建厂,除了一个几十万的工厂费用。招工的工人工资,一个几百人的工厂只要香江几十个人的工资。
就这样说吧,目前在深圳建厂招工,连香江十分之一的成本都不要。
服装,玩具,还有一些组装产品,根本不用担心原材料的问题。偏偏江成搞的是零售行业,货源很重要。
如果放开了卖,十万吨大米,是不够四个经济特区购买的。但就光这几毛钱一斤的东西,就要上千万。粮食类的可不光是大米,可是有几十个品种。
江成算了一下,真要什么东西都这样囤货的话。还真~~依然伤不了江成财富上的筋骨,实在是香江的房子这些年暴涨了十多倍,光房租挣的都比他卖丸子的多,钱根本花不光。
在七零年代初,也就是江成刚到香港的时候,虽然大家的工资才几百一个月。但一套二三百尺的房子也不过是二三万,努力几年再问朋友借一点,还是买的起房子的。
但到了后面那些打工人挣的钱赶不上房价的增长了,很多香江人只能租房子住。可香江的房租真不便宜,江成当年租那么差的地方,都要几百块。
等于是一个二十多平米的房屋,在七二年就要香江人平均工资的百分之四十了。所以在香江经常看见一间房屋内住六七个人的,一个人在香江住二十多平的房子,那是混的不错的人。
现在别看香江的工资平均都在三千多块了,但是房子价格动不动就二三十万了,买一套房子得普通人不吃不喝最少七八年。关键是七八年内,房子还在涨。
所以在香江要是没有技术光打工,靠一个人的努力现在很难买房子,得夫妻两个一起努力。
其实在两年前香江也推出了新的计划,叫‘居者有其屋’。计划是早就制定了,但这是房屋,计划出来后,得先建设一批房屋。等房屋建设好后,才正式开始推行。
在两年前推出了很多公屋出售,都是小户型的,一套只要十二万香江币左右。是市场房价的一半,很多人得凭借一些证明才能购买。
而且第一批房子基本上是一出现就卖光了,香江的刚需很多,国内这些年来的人太多了。十几岁的姑娘为了有房子住,嫁给香江四五十岁的都有。
第一批房子出来的时候,弄虚作假的很多,很多条件达不到的也去买。也让一些黄牛看到了商机,那些没钱没条件购买的,被一些黄牛包装了一些,弄了一些假的信息资料。
然后买来房子,光出租给别人,也要不了多久就能挣回来了。
江成是不屑那样去做,以前是没钱才分批买了很多成品房。现在如果只是为了出租挣房租,没必要刻意去买房子了。因为从别人手上买来,再便宜也没房产商自己开发挣钱。
深圳在成为经济特区后,几乎每天都有大量外来人员到这边来。在八月份,江成就安排人从香江去深圳谈判,准备接管在深圳的加工厂。
加工厂那边的人员,愿意留下的就签署新的劳务合同。不愿意的就离开,制造丸子没有太多技术含量,又是流水线模式。招来的新人基本半天时间就能操作起来了,所以哪怕全部走光都没有问题。
而在工厂那边的厂长负责人和一些领导班子,他们是提出希望进行中香合资。觉得没必要折腾,反正接手了还是要在国内招工的。
但江成喜欢搞一言堂,就是他的产业他说了算。哪怕决策是错误的,也不愿意别人指手画脚。
在交涉了一个多月,在江成的安排坚持下,食品厂的管理权归还给了‘江东来’。因为没有办法,那边霸占一个工厂不把管理权交出来也不行。
一方面任务订单是江成给的,还有就是工厂的工资是‘江东来’发的,加工材料也要‘江东来’付钱采购。
‘江东来’这边要是不给订单,不发工钱,不购买材料。工厂这边的领导班子霸占着厂子也没有用,另一方面真要这样做了,其他海外商人知道了哪里还敢来投资。
接手工厂后,江成也没有想到这边的领导班子能把厂里几百职工全部带走,一个都没给他留下。带到其他一些中外合资的企业去了,而且那些职工本来跟‘江东来’就没有合同,并不算‘江东来’的真正职工。
深圳成为特区后,海外商人可以自主经营了。并不是单纯的代加工之类的,吸引了很多香江商人。而来这边的商人,发现这边的工人工资是真的便宜。
有不少人感慨,国内二十年前是这个工资,二十年后还是这个工资。而在二十年前,香江的工资其实跟内地是一个样的,只不过在香江普通人好找工作一点。
开工厂的很多,有一些小老板也不要多大的厂房,单层的厂房就可以了。速度快的情况下,两个月就可以建设好一个单层钢结构屋顶厂房。
来的早点的商人,招工很也容易,几十人几百人,都能几天就招到。但随着来深圳这边建厂的商人越来越多,一些香江制造业开始真正的转移。
招工不再是喊一下,就会有好几个人跟你走的时候,江成就知道深圳的工人工资快要开始涨价了。
而‘江东来’商超,在采购部的成员努力下,江成在一个半月内飞了好几个国家,算是勉强采购到了可以开业的条件了。
江成是准备在国庆开业,生鲜产品都要实行限购,大米每人只允许每次买一斤。一天卖掉多少就不卖了,肉也是按照一人多少两来计算。
反正都是限购,不要票的东西想多买是不可能的。有本事能买了东西结算后,还能排到队再买一次,那也只能说运气不错。
第291章 ‘江东来’火了
一九八零年的国庆节,深圳的‘江东来’火了。
开业就是巅峰,迎合了天时地利人和。
本来深圳还是一个破落的城市,是一个县城改为市区来试点的。因为改革开放之前,这边的很多人去的香江,下面很多乡村是十村九空。
所以深圳在开放之前人口总人口也就三十万,除去老人和小孩,还有农村人口,在城市的劳动力其实不多的。
一个县城有几个供销社就不错了,也有国营商店。但绝对没有百货大楼之类的,更别说综合体的商场。
而深圳开放初期吸引了不少海外商人过来,还有本地一些人也开始大胆的自己经营一些营生。
因为在两年前,深圳这边就接收了上万海外华侨回归。虽然大多都是在越南混的不好的华侨,在越南目前还不如国内的生活条件。
可人虽然混的不好,思想却是比国人开放一些。这些人当中有人看到国内开放的政策,不甘心回国后就只是在农场当一个农民。
像余雪萍一家就是越南回归的华侨,在上个月她和她弟弟就开了一家餐饮店,叫‘余记’早餐店。
这开早餐的和饭店,是可以申请购买平价粮,当有关部门去购买,不需要粮票,算是政策扶持。不过所谓的平价也是高于市场价格的,毕竟不要粮票。
‘江东来’的出现,首先是被来这边的一批香江商人追捧,在他们看来这是香江同胞开的商场,可以不用票证在这边也买到很多商品了。
虽然在生活区域出现很多东西的限购,但香江商人也理解。毕竟他们有钱,可在国内这边有钱还买不到东西呢,限购无所谓,安排工人去排队就可以了。
因此‘江东来’根本就不用去宣传,开业当天就有香江老板带着工人来这边购买物品。都是奔着生活区域去的,买一些在国内需要票证的东西。
对于那些电子产品,电视,冰箱,收音机,录音机,手表之类的。香江的老板是看都没兴趣看,因为这些东西在香江太便宜了,没必要购买。
但是这却成了国内人抢购的地方,甚至还惊动了广州这边的一些报社记者来报道。要不了多少天,‘江东来’这边能购买到的东西,就能传到国内多个城市了。
而在沪城那边,正在出现出国潮高峰,除了录音机之外,跟英语沾边的东西,都有人购买。倒卖录音机的人也跟江成最初预计的那样,很快就出现了。
江成早就看到沪城那边出国潮的商机了,录音机,磁带,外汇,甚至是英语教学之类的。他不需要把利益做到极致,那样就太费精力了。
有些钱也的确是该让一些人挣的,但光从香江把一些电子产品弄过来出售,价格就能翻五倍不止,就跟在捡钱一样,江成都觉得这钱挣的有点不好意思了。
就像普通的黑白电视机,在香江才卖四百多香江币。要是按照国内目前的比例,才八十块钱人民币。而且这还是在香江的零售价格,江成那货,那等于是友商价格,因为量大,甚至能低于批发的价格。
因为香江的制造业多,长期大量要货,价格贵了的话。江成都可以直接找一个厂家代加工了,所以能拿到比批发还低的价格很正常。
而在国内,一些国营商店要工业卷或者电视机票,也要花四百多才能买到的电视机。现在不要票证就可以购买了。
卖出一台电视机,江成能挣八倍以上的利润。卖一台电冰箱,也有五倍以上的利润。手表更是十倍以上的利润,录音机跟电视机的利润一样,买录音机还送一盒英文磁带。
录音机是直接卖断了货,其他的很多产品,因为实行的是限量销售,每天卖掉多少就不卖了。
江成真的没打算完全学后世的‘胖东来’,经营理念是差不多,但对待职工,他没那么大度。
可才开始经营,因为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没有竞争者。又被香江商人追捧,又有大量来深圳的消费群体,还有大家需要的商品。
货架上的东西,除了第一天支撑住了,第二天就补货都补的来不急,后面更是到了哄抢的地步了。
上午十点就停业休息,不停业休息也没办法,大部分货架是空的,中午开放到三点又空了。好在目前国内没什么夜生活,傍晚再五点经营到七点,货架没空也开始清场收摊。
为了少卖点货,很多货都得依靠江成去‘进货’,周末商场直接休息。在香江的商场,可是没有一天停业的。
甚至江成巴不得谁来抗议一下,比如国营商店和供销社,抗议他抢了顾客。他也可以周二关门休息,因为不要票证,别说黄牛了。附近城市条件好的人,也可能坐车来这边购买电子产品。
一天实际营业时间也就八个小时,有人肯定要说了,这工作时间也不短。但江成是按照香江那边商场的形式招的员工,是两班倒的。
现在深圳的‘江东来’职工只需要工作六个小时就够了,很多职工是交替有重合的时间。然后除了每周日固定放假休息外,让他们周末在家陪孩子和老人。平时还再放两天可以调休的假日。
并且江成开始继续大量拿地建设货仓,为半年后其他三个经济特区的‘江东来’商场超市做准备。
江成可以给深圳这边的商超补货,但他就算有空间,也不可能一个月跑五六个地方。要是以后其他城市也开放了,难得江成还要给其他城市也去补货嘛。
“莹莹,给我一个。”
“给你一个什么?”
“就那个。”
江成指了指老五喝的旁边的那个说道,哺乳期是真的又白又大。
“你能不能有一个正形,被女儿看见了,笑话死你。”周灵莹喂着奶说道。
“她们不是被娟子带出去玩了嘛,给我来两口。”江成坐到周灵莹身边抱着她,逗弄着在进餐的老五说道。
“你真要呀。”周灵莹询问道。
“呵呵~~。”
江成抓了一把,然后笑着走开了。不好喝的,很腥,也没啥味,他只是无聊的逗弄周灵莹玩而已。
江成现在也步入三十岁了,周灵莹别看是六个孩子的妈,也不过是二十六岁。漂亮的小少妇一个,越来越有女人味了。
周灵莹就知道江成没个正形,以前就喂过他喝,喝一次就厌烦了的人。但她知道自己男人有一个不好的癖好,喜欢在那事的时候去把奶弄出来。
江娟此时是带着几个妹妹在小巷子里跳绳玩,女孩子在这个年代除了跳绳,就是踢毽子。也玩丢沙包,但丢沙包男孩子玩的多,女孩子玩的少。
“娟子,你在跟妹妹玩呀,师傅在家不。”
“冯哥,我叔叔在家呢。国庆节没出去。”
“那行,我找师傅有点事,你跟妹妹们玩。”
在江娟带妹妹们玩的时候,江成曾经的徒弟冯华出现了。冯华是看着师傅的几个女儿,长的真是一个个都跟瓷娃娃一样,他是真想捏一捏,就没有见过多少这样白净好看的娃子。
但冯华今天是来找师傅江成有事情的,想找师傅给点意见,听到师傅在家,就提着一点酥饼往院子里走了。
这些年冯华跟江成每年都有点来往,就是不频繁。主要是江成当年真心带过他,虽然带的时间不长。一点点酥饼,知道江成不缺这个,带就是一点心意。
酥饼是冯华开车在外地买的,普通人还不容易买到。
冯华进到院子里,走到师傅家门口,看见门竟然是虚关着的,刚想开口喊师傅,就见师傅正好开门出来了。
“冯华,你怎么来了。你师娘在喂奶呢,就不进屋了。”江成看见冯华来了,随手又把门给虚掩上了。
“师傅,有点事情想让你帮忙出点主意。”冯华笑着说道。
“那我们到偏房去说,这是高安那边的酥饼吧。”江成看着冯华提的酥饼,看着样式和闻着味猜测着说道。
“对,师傅是真厉害。”冯华奉承的说道。
江成也是得意的笑了一下,这些年其他本事没有,但每到一个城市就去买特产。又在供销总社干了这样多年,很多地方的吃食东西一看就能看出是哪里的。
这本事也算是练出来的,就跟二百五的电工,用手一摸电线,就能知道有没有电一样。
“你小子可是无事不登三宝殿,来吃点瓜子。”
两人进入房间后,江成直接拿了一糖果盒子放桌子上招待着冯华。
“师傅,最近在汽车站车子不好开呀,客运部和货运部矛盾很大。我爸以前是在货运部的,我也是从货运部出来的,现在夹在中间有点难。”冯华也不客气,是直接磕着瓜子就把话说出来了。
江成没想到冯华来找自己是说这个事情的,司机这行业虽然吃香,但也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汽车站的汽车就那么多,想开车学车的人多了去了。
因为冯华算是顶替父亲的岗位,这学徒学了四年。换成别人,汽车站没有增加新车,或者谁退下来了。很难有自己的车开,也转不了正式的司机。
但冯华是接替岗位的,会优先安排转为正式司机。虽然汽车站分客运和货运,但还是一个整体,当时货运部没有多的汽车,客运站又正好在增加各地的班次。
客运部增加很多辆客车,主要是上面的政策原因,汽车客运也要逐渐开通省内直通。那时候正好是货运部没车辆多,客运部又增加了好多辆车,需要七八个司机。
客运部的司机学徒全部安排上了也不够,自然是优先从货运部调人。肥水不流外人田,总比从外面招司机要强。
冯华就是那时候从货运部学徒调到客运部当客运班车司机的,跑九江短途路线。
而这两年公路货车运输又得到了交通部的支持,要大力发展汽车运输。客运的班车主要目的还是为人民服务,跟目前的医院一样,属于服务行业。那点车票钱除去开销,没多少利润。
货运部目前就不一样了,吃香的很,很多单位的货物都等着货车来运输。利润差距大,但上面不看部门盈利状况,只看整个汽车站。
所以一个汽车站两个部门,几乎是在全国大部分城市都在闹矛盾。
现在货运部的人让冯华调回来,而客运部说冯华当年可是一个学徒,因为来了客运部才当上了正式司机的,别他娘的当叛徒。
冯华他爸当年是货运部的,货运部跑长途也的确捞的多点,希望冯华调回去。
可冯华是觉得客运部的确对他也有恩,当年他在货运部当学徒,想转正其实是有机会的。但被人给顶了,就因为人家在单位里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