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从卡车司机开始 第50节

  到了八十年代才有四大名著一说,现在江成去书店说买四大名著,那图书管理员都不知道是哪几本。

  江成是按照书名让这边的图书管理帮忙找出来的,哪怕江成从小就知道四大名字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但他真没看过书籍。

  甚至作为一个男的,他还觉得《红楼梦》就是女人看的东西,连电视剧都没看过,其他的也只是看过电视剧我。

  周灵莹选了两本毛选和两本革命内容的小说,其他的竟然拿了很多本小人书。

  不过小人书是小人书,但不是说就是给小孩看的。很多小人书都有故事性,一本小人书就是一个不错的故事,年轻人无聊的时候也会翻看。

  挑好书,就是要付钱了。这时代书籍相对于工资来说是真不便宜,一本《水浒》分上下两册,一册就两块多。其他书籍还有更多册的,反正一套名著下来十一册。外加周灵莹选的,一共花了三十四块多。

  小人书就一毛多一本,买十本也就一块多钱,贵的是其他书籍。

  书籍这样贵,其实这年代有一批很有钱的人,那就是文学创作者。

  在五六年的时候,也就是大家还在使用大黑拾的时代。作家刘绍棠就出版了四本书,稿费就有一万八千块,稿费收入百分之五交党费,不交税。

  不过江成也就想想,他就算没随身空间,也不敢在这年代乱写什么。很可能一个不留神,钱没挣到,人可能过的比周灵莹当知青的日子还要惨。

  要写东西也是最少六年后,可六年后除非是兴趣爱好喜欢写点东西。等开放后,江成就要放飞自我了。

  别人一个月的工资,就买了十来本书。难怪大家都只租不买,借一本书才二分钱一天,一个星期看完也就一毛多。

  但细算一下,排除几天看完的情况,二块钱一本的书,也就是出借一百多天就回本了。租书的利润并不低。

  从书店回来的路上,在供销社买了一杆秤。这东西也是很少有个人购买的,因为个人没什么买卖了。

  但一些单位,还有医生之类的职业会购买,称药材什么的。

  一杆秤并不便宜,哪怕是一杆小的,因为杆秤木材稍微有点要求。另外就是手工要好,要精确。再加上还有秤砣是铁的,所以哪怕是一杆小秤都要好几块钱。

  供销社一些能秤上百斤的大秤可能要几十块钱,现在买杆秤是卖邻居藕粉,但以后可能会秤一些重的东西,所以买了一杆十多块钱的秤。

  不大不小,能秤三十斤规格的,放家里备用,平时邻居需要也能借一下。

  回到家里,买来的书整理在书桌上,周灵莹也要给江成清洗一堆换洗的衣物了。

  江成则是拿着一只处理好的野鸭子出门了,昨天跟街道办的人说会去找他们李主任李安就会去找。

  昨天弄回来的三只野鸭子,今天家里弄一只,剩余的除非腌制后晾晒。否则今天都得想办法吃了,这拿一只送给街道办李主任就不错。

  别真的用人朝前不用朝后,通过周灵莹泼粪的事情,这跟街道办打好关系很有必要。别人可能想攀上李主任还攀不上。

  江成提着一只杀好的鸭子来到街道办,街道办就是一座很简单的二层小楼,里面设施也特别简单。跟后世的办公环境没的比。

  而且来街道办只有会人上前好心询问你有什么事,直接说找李主任也不会有人拦住你,询问你找主任有什么事才能让你见他他。

  在后世是一个小干部你想见到都难,对方不想见你,肯定有人拦着你。

  二楼依然是从外面楼梯上去的,来到二楼进入房间。还是和一个月前来的时候一样,办公室里有好几个人,李主任也就是有一张单独的桌子办公,并没有单独的办公室。

  “江成,你怎么来了,这怎么还带东西来了。”李主任见到江成进来后,是立刻起身招呼道。

  “李主任,我本来应该早一点过来的,这刚参加工作太忙,一下就给忘了。这是一只野鸭子,还挺肥的,我拿枪在青岚湖那边打的。自己打的东西你可得收。”江成说道,不管李主任是什么样的人,在办公室这边有其他人面,你送礼要是花钱的,那基本没人收。

  而且在这场合,李主任直接喊江成名字已经算是克制了,毕竟上次喝酒吃饭过后,都是李大哥和江老弟相称了。

  李主任把鸭子收下了,一只野鸭子收了没一点负担,何况他是街道办主任就不能有个朋友的嘛。更关键的是就算江成送更好的东西,有司机身份在,他的东西来源基本都没人调查。

  李主任在得知江成就是来看望他,并没有什么其他事要他帮忙的,内心也是很高兴的。江成虽然不是干部,但司机的身份足够跟他对等,甚至在社会上比他更好。所以李主任倒是拉着他诉苦起来。

  街道办的事情太杂乱了,工作量也大,关键是有时候经常有心无力。

  昌城可是革命老区,而且还是八一起义的地方。这样的地方最多的就是革命烈士了,很多家里男人子女打光了的五保户或者烈士家属老兵什么的。

  虽然这些人每个月都能领到一些保障,但几乎每个极度都要弄点东西去慰问一下。昌城有好几个街道办,一个街道办负责一个区域范围的事。

  现在李主任愁的是给那些需要慰问的人弄一些什么东西,一般都是粮食,食用油和布,数量不多,毕竟是慰问品。

  但年年如此一成不变,想要进步,还是得弄点花样。李安现在还年轻,要进步就得把其他区的街道办给比下去。

  “李主任,给鱼呢,要不要。”

  见李主任烦恼,江成尝试的询问一下,他这空间最好捞的就是鱼了,现在淡水里的资源也丰富。

  从垦殖场回来,他的资金也算少了三分之一以上,街道办如果要他的鱼,量大一下就挣回来了。

第122章 弄死野猪

  十点多,江成从街道办出来了。

  李主任没有要江成的鱼,不是说鱼不好,而是得时间上配合的好才行。

  慰问都是差不多统一时间安排人带东西去的,鱼这类的鲜活产品,在天气热的情况下,当天不发下去就臭了。

  这就跟肉联厂杀猪弄出来的猪血一个道理,为了不浪费直接供应给当天上午就能处理掉的工厂和一些单位。

  街道办筹备慰问品,都是选择比较好存放的,起码发下去的时候要保证没问题。

  不过这次没用江成的鱼,但李主任知道他能搞到鱼,也是开口问他要了一些。不是拿去当慰问品,但可以当福利使用。

  江成答应弄到鱼的时候就给李主任送来,现在要的鱼量少,让江成没多少兴趣,但维护一下关系还是有必要的。

  离开街道办后,江成就回家了,回家也不是要在家里待着,而是要回去开车出去一下。

  江成记得上次去橡胶厂那边拉货,路过一个地方,没什么人,还有一口枯井。想到那边把空间里的两只野猪给处理了,其实在运输化肥的路上,也在一些地方看见过地窖什么的。但太浅了,控制不住野猪。

  回到汽车停放的地方,江成想给家里人打下招呼再走。想想还是算了,反正出去一趟马上回来的,于是开着车立即出发了。

  二十多分钟后,找到上次发现枯井的地方,其实不远处也是有房屋的。江成用车子挡住了一个方向,然后拿着气枪上好了子弹。

  井深就三四米,或许是当初挖出水了,也就没挖太深。后来因为什么原因干枯了,也就荒废了。而且看井口的构造,也挺古老的样子,不像解放后打的井。

  一只野猪瞬间释放出来,从井口落入井底。不愧是皮糙肉厚,三四米高摔下去跟没事一样,在井底立刻咆哮起来。可能也跟井底是松软的泥土有关,要是水泥地三四米高摔下去,野猪也能摔个够呛的。

  江成是直接来了一枪,精准命中,然后傻眼了。因为打到了背部,也就是出现一个血口子,野猪还是生龙活虎的。还是因为距离近,加上这年代就算是气枪,威力也不算小。

  要是远一点距离恐怕就算打中要害都打不死,江成又连续打了几枪,专门打头。就算如此,也无法立刻毙命,得等野猪慢慢死去。

  弄死一只江成只是弄出来放地上,因为摸了野猪的体温,还是热乎的。他打算下午拿一只去单位处理,弄一只死亡了体温还热的野猪过去,那就太难解释了。

  第二只也弄了出来,直接打头。江成反正算是明白了,这气枪打小型动物还行,大的最好还是用陷阱或者威力大的枪支。

  今天下午他就去问一下单位的刘主任,能不能搞把步枪给他。

  要是刘主任不能帮他搞到步枪,他就找个时间回趟金河村,找书记王忠民去弄一把。在公社的民兵队里,人家都是用的步枪,是可以进山抓捕犯人什么的,直接能打死人的枪。

  在江成原主的记忆里,他们公社有些人就好心私下有步枪,他就不相信公社的书记不能帮他弄把步枪玩玩。

  两头野猪被搞死,二十一世纪的江成没吃过野猪肉。但身体原主吃过,在记忆里野猪肉很好吃。

  可原主的记忆让江成不能完全相信,因为一个肚子里没有油水,吃什么都觉得好吃的记忆。就像周灵莹现在啃窝窝头能跟啃大肉骨一样吃的很香,她吃东西的样子会让你错误的认为棒子面做的窝窝头很香。

  就像在某一个年代,大家都追求野味。现在江成起码吃了野鸡野鸭野兔还有各种鸟,说实在的,味道真不如家养的好吃。

  但有一点不得不说的就是不吃饲料喂养的家禽,哪怕是一只鸡简单的炖一下真的都很香。

  打枪的声音应该附近有人能听到,但这边不属于城市中心。玩枪的人懂枪的听声音也能听出是气枪还是步枪,而且从声音上本身也很明显。

  在市区内,很多树上也有鸟,但在一些街道上哪怕是玩气枪打鸟也不允许。也不会刻意抓,就是碰见了会管。

  在郊区,那是经常听见打枪的声音,玩枪的人不少。打点麻雀什么的,也能弄回去改善一下生活。

  所以江成在这边打枪,也没人过来查看干什么的。

  弄死野猪后,江成就开车回去了。回到停车子的老地方,一个阴凉的大树下,江成下车后又拿出了点菱角。

  嫩菱角生吃的确口感不错,有点类似生板栗的那种脆甜。

  这回到家,江成看见自家门口可热闹了。不少小孩在他家门口边的走廊站着看小人书,而看小人书的代价是帮周灵莹抓虫子喂鸡,不是白给看的。

  好几个小孩是站一起看一本,有的还不是这院子里的。应该是附近的小孩听到这边有小人书看,也过来看了。

  而周灵莹此时正在给邻居称藕粉,这东西贵是贵了点。但十斤藕才能出一斤藕粉,制作起来也不容易。关键是这个东西保持的好可以存放挺久的,而藕粉在杭州那边也是季节到了才有的购买。

  “江成,你在吃什么,菱角~,我这两天在菜市场怎么没看见有这个卖。”

  周灵莹看见江成回来了,正好手上的藕粉卖给了邻居也秤好收钱了,所以就上前走到了他身边,不过注意力是被江成嘴里咀嚼的东西吸引了。看到江成手上用网兜提的东西,立刻接到手中说道。

  “我刚才有事去了西湖区那边一趟,那边有这个卖,你~~。”江成本来想说你尝尝看味道不错的,但周灵莹牙口好,已经一口咬开了一个,把里面的菱角肉吃到了嘴里,他只能接着说道:“味道不错吧。”

  “嗯,真好吃,我给你咬一个。”周灵莹点头说道,然后立刻从网兜里拿出了一个咬开塞江成嘴里。

  吃个菱角还吃成进口食品了,江成是明显看见周灵莹咬的时候,是碰到了嘴巴的。只不过江成不嫌弃,甚至还想她喂食其他的。比如吃个西瓜,让她一口口咬下来喂自己。

  江成回到房间,周灵莹也跟着进来了。跟江成说朱岚的婆婆最开始先到她这,一下就买了十斤藕粉,然后其他邻居陆续的过来买的。

  除了李梅红家,院子里其他几户都有人来买了。

  住同一排隔壁邻居王玉珍也来买了,但周灵莹感觉她面对自己好像感觉有点不对。以前王玉珍见到周灵莹就要在一起唠嗑一会的,可今天是买了藕粉就走了。

第123章 买工分换粮食

  现在王玉珍真的是有点里外不是人的感觉,周灵莹泼粪的事情,她感觉就是自己传出去的。

  王玉珍是跟后院张晴说过这事,周灵莹没来的时候,王玉珍跟后院的张晴关系就不错。就算周灵莹来了,王玉珍也还是最喜欢跟张晴聊天。因为张晴的丈夫跟王玉珍的丈夫一样,都是工厂的搬运工,只不过不是一个厂的。

  而且两人的年龄也差不多,也没有跟公婆住一起,这话题自然就多。

  王玉珍把李梅红家被泼粪的事情私下跟张晴说了,让她千万别跟别人说。但没有想到第二天是周灵莹找人泼粪的事情就传开了。

  王玉珍去找过张晴,询问是不是她说出去的。但对方却说没有跟别人说过,还反问王玉珍是不是她自己跟别人说过这事。

  这搞的王玉珍昨天晚上还询问她男人是不是跟谁说了这事,李梅红家被泼粪的当天晚上她就没忍住告诉了她男人,是周灵莹喊的人报复李梅红家的。

  现在的情况是王玉珍告诉过的人都不承认是自己传出去的,去问那些怎么知道这事谁说出来的,得到的结果也是都是听人家说的。

  如今的王玉珍也不知道是该去跟周灵莹承认给张晴说过这事,还是不承认,关键是周灵莹也没来问她这事。

  周灵莹的不问才是让王玉珍有点痛苦的地方,又不敢主动承认,想着周灵莹不问的话,这事就这样过去了。

  但这又像个随身会爆炸的炸弹一样,又担心她会问。然后又想着她来问,自己就坦白说跟张晴说了,张晴是答应不会告诉别人的。

  中午十二点多,江成家弄好了饭菜,开始吃饭了。

  今天的菜也很丰盛,昨天的菜就没吃完,周灵莹她妈妈可是给她烧了一饭盒满的梅干菜烧肉。加上江成还拿了不少红烧肉出来,以前一天能吃一块肉都不敢想,现在有肉也不可能疯狂的吃。

  但天气热又放不住,昨天其实大家已经吃了不少了。特别是江长河需要恢复身体,给他也吃了不少。

  所以中午炖了一只野鸭子,加上昨天剩下的肉,又是很丰富的一天。

  “成子,按照日子村里生产队应该要种新粮插秧了。公社生产队也要分粮了,我和你爹商量了一下,打算回去看看。如果分量了,我们工分不足的可以拿钱补上,买点粮食。”在吃饭的时候,赵玉霞说道。

  “要是分粮了,我也想回知青队看一看,知青那边有好几个之前借我粮票说分粮了按照粮食还我的。”周灵莹听道赵玉霞说要回去一趟,她也想回去一下了。

  听到这个,江成点了点头,其实昨天他就询问了一下他爹的治疗情况。想完全好需要时间挺长的,但恢复成正常生活不难,只是没彻底好不能下地劳累干活。

  在昌城这边,江成的父母住不长。现在可能要三天去一趟医院还比较麻烦。但后面要是五天或者一个星期去医院一次,完全可以回金河公社老家住了。

  在城里住,其实赵玉霞和江长河都不太习惯。有聊天的人因为聊的内容跟农村人不一样,聊不到一起去。

  家里还有孙子孙女,老两口也想他们了。

  当然了,赵玉霞和江长河看的出儿子江成有钱,虽然不知道哪里来的这样多钱。找人做了家具,每次开车回来都是带这样多东西回来。

  但他们相信自己儿子江成不会在钱的事情上出问题,只能归于当司机的油水太足了。

  既然有钱,那这次要是队里分粮,外人是不可以买粮。但生产队的人,在工分不足的情况下,是可以花钱买工分补齐后分到属于自己的粮的。

  现在公社分粮的制度是先交足公粮,在这年代也有一个说法就是‘爱国粮’。剩余的粮食要留好种粮,在把剩余的百分之三十留在公社集体。

首节上一节50/16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