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112节

  张潮道:“你不是觉得你在《悬崖》里最出彩的一场戏是捏着手榴弹,准备和敌人同归于尽的那场吗?找小龙导演说说,把这场戏拷贝出来,刻成光碟,带去给《闯关东》的导演看,保证能打动他。”

  虽然电视剧没有播出之前,相关画面内容都要严格保密,但是像这样的“内部交流”,又能落下个人情,通常不会拒绝。

  宋嘉眼睛一亮,惊喜道:“我怎么没有想到!都说你人小鬼大,看来没错!”说罢,就抱着张潮狠狠地亲了一口。

  半晌过后,张潮翻身躺平,好一会儿才喘匀了气,感叹道:“这两年成天坐着写书,疏于锻炼,刚刚差点抽筋。”

  宋嘉笑道:“谁让你非要用新花样老实告诉我,你一个人住燕大那边,是不是没少看有颜色的片子”

  张潮一本正经地道:“毁谤!纯属毁谤!刚刚那些姿势,我都是在国际大导的电影里学来的,可正规了。”

  宋嘉好奇问道:“哪个国际大导?”

  张潮想了想,《色戒》好像还要一两年才拍出来,只好转移话题道:“以后带你去电影院看诶,你不觉得住这里有些小了?我看你衣服都快把客厅堆满了。”

  宋嘉虽然不是那种追求浮夸的女明星,但是混圈内的基本素养还是要有的。凭借《少年如你》“一战成名”以来,各种活动邀约就不断,所以添置了不少新衣服。

  宋嘉虽然纳闷那种片子还能上院线,但还是顺着张潮说道:“没空看房子啊。等拿下《闯关东》的‘鲜儿’我再找时间去吧。”

  张潮道:“不着急在这一两天。我要毕业了,公司既然在朝阳,我也准备搬到朝阳这边来。这次准备买个大点的房子,你也搬过来一起住吧。”

  宋嘉闻言脸又是一红,心里五味杂陈,没有说话。她自然是知道张潮有这个资本,但是想想自己和张潮的差距,又觉得有点惴惴不安。

  张潮转头看向她道:“怎么,你不愿意吗?”

  宋嘉用自己的指尖在张潮的身体上轻轻划动着,好一会儿才下定决心道:“好!”

  张潮道:“这才是泼辣干脆的‘鲜儿’嘛!你也别想太多,想去拍戏就拍戏,我也不是想‘金屋藏娇’,把女人拴在裤腰带上不是我的作风。”

  宋嘉看着这个年龄比自己还小几岁,却更显成熟的“男生”,低低应了一声“嗯。”

  张潮又换上了坏笑道:“国际大导的片子里,还有几个姿势,我想复习复习……”

  很快,房间里又是一阵春光旖旎。

  第二天一早,张潮就给郑小龙导演打了电话,把想用《悬崖》宋嘉相关片段去争取角色的事情说了;郑小龙也爽快,一口就答应下来,让张潮明天直接去做后期的工作室那边去取光盘,他会交代好剪辑师。

  挂了电话,张潮向宋嘉比了个“ok“的手势,然后道:“走,买房去。”

  宋嘉惊讶道:“这么仓促?你有目标了。”

  张潮得意洋洋地掏出一个信封道:“咱现在多少也算个名人,想要买房子,也是有人邀请的嘛。”

  宋嘉打开信封,只见十几个烫金大字印在宝蓝色的信笺上:

  朝阳之阳,古都之都,柏悦国际,请您品鉴。

  1个小时后,张潮就开着车,急驰在燕京的环路上。

  现在的燕京城,处处都是为奥运会奔忙的工程车辆。张潮经过北四环的时候,发现“鸟巢”那宏伟的钢结构穹顶已经竖起了钢梁柱,无数焊接工人正隐藏其中为它搭建纵横交错的“枝条”。虽然记忆中已经看过无数次,但此刻张潮近距离再见到,仍有一种不真实的科幻感。鸟巢旁边的水立方也已经完成了主体工程,只不过还没有做外立面的装饰,因此灰扑扑地像一块超大号的砖块。

  宋嘉感叹道:“不知道真到开奥运会的时候,燕京会变成什么样子。张潮,你说到时候我们能拿几块金牌啊?”

  一句话,勾起了张潮无数的回忆,有国师导演的盛大开幕式,有中国男篮再进八强,有博尔特百米夺冠,也有刘翔的遗憾退赛……

  一时间,百感交集,竟不知怎么回答。

第211章 人造“张潮”:一场关于“文学天才”的闹剧

  福海省,厦岛,一间南洋风情的老公寓内,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的中年男人,正在和一个头顶微秃、眼神狡黠的老头对话。

  “你说的这个靠谱吗?”

  “当然靠谱。你仔细琢磨一下,张潮,这么一个福海的乡下高中生,怎么就突然变成个知名作家了,你不觉得很可疑吗?”

  “可,可是‘方老师’不也是福海乡下的?……还有,我也是福海乡下人……”

  “呃……抱歉,我还真不知道你也是福海乡下的。不过‘方老师’不一样,‘方老师’是正儿八经通过高考考上中科大的高材生,是他们那一年的全省单科状元,后来又去美国深造,怎么能和张潮这样的西贝货相提并论呢?”

  “那具体有什么证据吗?”

  “证据?质疑首先需要的是大胆假设,其次才是小心求证。再说了,如果真相就是他们父子两个相互掩护,怎么可能给外人留下证据?”

  “我还是觉得有点不靠谱,这种事对作家来说是非常严重的指控。‘方老师’真的会跟进吗?”

  “‘方老师’的主攻方向是打科学界的假和揭穿伪科学,文学界的假他经常顾不上打。我们要先引张潮出面自辩,他说的越多,出错的概率也就越大。

  等他的破绽足够多的时候,‘方老师’再来一击毙命。”

  “那为……为什么找我?我名气也一般啊。”

  “要的就是没什么名气。张潮现在名气太大,牵动的各方面利益也很多。太早引起重视,可能一下子就被作协、文联啊捂盖子了。

  你现在这个知名度刚刚好,可以让舆论从小到大发酵上一阵。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想捂盖子就不那么容易了。‘方老师’不能太早出手的原因也是这个。”

  “哦……那要还是被删帖了呢?”

  “哼哼,那不刚好给我们造势一个理由?当初张潮质疑新理念作文大赛的帖子不就被《新芽》杂志找人删除了,结果反而成为他

  所以不怕他删,就怕他不删。你想好没有,如果能扳倒张潮,那你就一夜成名了。你不想做,那我找韩涵去,他对张潮估计也憋着一肚子火呢。”

  “我做,我做……但是除了这个,就没有别的……别的一点支持了吗?”

  “什么支持?”

  “你知道的,我们写专栏的收入不高……《南国周末》稿费好多年没有提过了,现在还是千字150。前几年出的两本书也是亏本赚吆喝。

  你们,你们不都是有经费的吗?”

  “经费?经费得用来给你的文章买流量啊!不买谁看?现在关注过千的博客主都是明码标价。要不然你来出这个钱?

  再说了,这次还会有国际媒体跟进。”

  “……我……好吧。那文章我回去琢磨一下。”

  “还琢磨什么?我告诉你,我都研究过了,张潮的资料都在这里。揭露他真面目的突破点,就在他父亲身上……”

  半个多小时后,中年男人把写满了字的笔记本装到包里,向老头鞠了一下躬就告辞了。老头在窗户里看着中年男人身影消失在巷口,才露出满意的笑容。随即他拨通了电话:

  “……他已经同意了,文章会在张潮最没有防备的时候发出来!”

  “但是……他也是知名人士,他说张潮现在国内官方重点保护的青年偶像,所以攻击他风险很高。如果事情闹大了,他到时候可能在国内呆不下去,躲风头的话他想要去日本,费用也不低……”

  “他最开始要价5万美金,我劝了他很久,他同意降价到3万美金……对,这是最低价了。”

  “什么?就5万美金?还有去日本的安家经费5万美金?……好,好……到时候我找看,尽量给您正规票据。”

  放下电话,老头拿出手帕,擦了擦额头的汗,心想还是你狠。

  张潮在朝阳公园旁边新交房的“柏悦国际”买了一套280平米的大平层,价格是1万8一平米,比一般的住宅当然是贵了不少,毕竟这时候朝阳的房价也才不到1万。

  这时候燕京的有钱人比较追捧大别野,或者都愿意去投资四合院,对于大平层不是特别中意。但是张潮没有什么别墅情节,也没想炒房赚大钱。在他看来,大平层才是居住体验的天花板。

  而且这房子好就好在是精装交付,不用折腾装修的事,到时候找时候挑好家具、家电往房子里面一摆就行。房子有五个卧室,基本全是套房,到时候父母来住也很方便。

  挑完房子,付了定金,剩下的事情自然有销售鞍前马后地帮他搞定。张潮照例不贷款,省了不少功夫。

  结束一切以后,张潮就投入到燕师大“作家研究生班”毕业作品评议会的准备上来。

  想要和上次燕大答辩直播搞的一样声势浩大是不太可能了,燕师大又不愿意被燕大压一头,于是在张潮的牵线搭桥下,专门在心浪网开辟了一个专栏。

  专区里先上传了作家班学员毕业作品的精华部分试读,然后为每个学员都开辟了一个专区,里面是他们过往作品的展示。

  毕业作品评议过程其实和答辩类似,但是没有答辩那么严肃和尖锐,更像是一个30分钟左右的作品座谈会。届时会录像并上传到专栏当中。

  这样做虽然没有答辩直播那样的轰动效应,不过胜在持久。

  2006年6月20日,张潮迎来了他的“作家研究生班”毕业作品评议。于华作为班主任和指导老师,自然要避嫌,主持评议的是燕师大文学院的刘涌教授。

  刘涌教授是燕师大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扛鼎之人,长江学者,以博学、率真在学生当中很有名,十几年后他还因为对“现代新女性”的几句尖锐点评,颇出了一点名。

  刘涌教授手里拿着张潮《刑警荣耀》的厚厚书稿,问了他第一个问题:“我看你的这部小说是很现代主义的,从手法到主题,都属于纯文学。但是为什么起了一个这么‘俗’的名字是不是又想要口碑,又想要销量啊?”

  一句话说完,他自己都乐了,评议会上的其他老师还有张潮也笑了。

  等大家都平静下来,张潮道:“这个名字是一开始构思这部小说的时候,和提供素材的民警老余随口说的。后来一路写下来,也没有想到更合适的名字。

  其实这个书名,是对主人公程队长的一种反讽。在小说的一开始,程兵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时候,他就已经不是刑警了。而在小说的最后,虽然抓住了逃犯,但是他是采用了和对方互殴的方式……他也没有荣耀……”

  就在这样一片轻松的氛围当中,张潮侃侃而谈,将这部他倾注了最大心血的作品,抽丝剥茧、娓娓道来。

  而在同一天,心浪博客上,一个叫“莲岳”博主,上传了一篇名为《人造“张潮”:一场关于“文学天才”的闹剧》。

  这篇文章一开头,就分外犀利:

  【当张潮一次又一次地掀起“热潮”时,我们不妨冷静地想一想,这个“奇迹”身上有太多的可疑之处在高三之前,从未在任何著名的报刊杂志上发表过文学作品,却在距离高考仅仅5个月的时候,突然凭借抨击同龄人的文学平台而成名,并且一路成为中国最有名的“青年作家”。】

  【本文将以独家、确凿的事实和严密的逻辑演绎告诉你,这个“奇迹”背后真正的秘密所在。】

  紧接着,文章分为三部分揭露张潮的“真面目”

  【一、张潮之父张卫国,关键词:塑造】(最后还是要起名,心累)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张潮的父亲80年代初毕业于福海省最高学府厦大的中文系,是典型的“老三届”生。通过“知网”和“万方”等论文网站可以查询到张卫国在校期间曾执笔过多篇论文,其中两篇引用量较高的都与鲁迅相关。我们都知道,后来张潮参加高考,所撰写的那篇“满分神作”,恰恰就是写鲁迅的】

  【另外根据公开报道和多方求证可知,张潮在第一次高考省模拟考试当中,仅仅考了300多分,除了语文一科以外,剩下的分数都惨不忍睹。我们知道,高三学生的成绩通常是不会“暴跌”的,一定有一个过程。张卫国作为一个老厦大生,看到自己的儿子连普通本科都上不了,他的内心会平静吗?】

  【而在2年多前,能让“偏科”少年上好大学的途径,除了各种数理化竞赛,便只有《新芽》杂志社举办的“新理念作文大赛”。但是张潮却向媒体明确表示过,他从未向这个比赛投稿。身为张潮的父亲,张卫国的考虑,自然比张潮更加周密。他看着儿子不堪的成绩和那些依靠写作才能光鲜亮丽地踏入大学之门的高中生,他的内心会平静吗?】

  【我们知道,“新理念作文大赛”历史上,有过一次美丽的“错过”。17岁的韩涵因为没有收到第一届大赛的复赛通知书,错过了复赛。但是“新理念作文大赛”本着爱才之心,网开一面,为他一个人举行了补赛。补赛的题目是《新芽》编辑李启刚将一团纸扔进水杯。韩涵在短短1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文不加点,写出了名噪一时的《杯中窥人》。】

  【仓促之间,面对刁钻的题目,写出令人拍案叫绝的文章这才是真正的才华。虽然韩涵最后没有被著名大学录取,但是他的传奇已经铸就。张卫国看着比儿子成绩还要差的韩涵都如此名利双收,他的内心会甘愿吗?】

  【张卫国作为那个年代的名牌大学生,不知道什么缘故,毕业后被分配回了老家长福县的乡镇中学教书。后来又辗转多个学校,始终没有得到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这对于曾经在厦大中文系有“一支笔”之称的张卫国来说,无疑是一种沉重而持久的打击。】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可以知道,他的同届同学,有成为学者的、有成为作家的,也有在政治道路上一路上升、身居高位的。那个年代的大学生本来就是凤毛麟角,像厦大这样的名牌大学更是天之骄子,惺惺相惜是人之常情。如果张卫国为了自己孩子的前途,找到这些学者、作家和官员,请他们帮一帮忙,他们会拒绝吗?】

  【你们一定想不通吧张潮,一个偏科的普通高三学生,在人生过去的18年时间里,没有一字半句的作品发表在哪怕稍微著名的报纸杂志上,得过的最高奖项,也不过是市、县的学生作文比赛一等奖,怎么就能在距离高考还剩5个月的时候,突然就打通了写作的“任督二脉”,一下写出那样三篇极具批判力和力量感的文章?】

  【这时候,真相沉了下去,张卫国就浮了上来。】

  这第一点就已经很诛心了,罗列了一大堆事实,也不明讲自己的推论是什么,全由读者想象,但是言外之意已经很明白了。

  【二、花城社、春风社,关键词:包装】

  【要想人造一个“文学天才”,只有动笔的人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包装者。】

  【花城社与张潮的合作始于2004年,过程非常的戏剧性。身为粤省最大的出版社,花城社竟然低下了它高贵的头颅,被初出茅庐的张潮耍得团团转,不仅给予了张潮夸张的首印数,而且还有极高的版税比例。它为什么要这么做?】

  【我们还要问一句,这么成熟的商业手段,是张潮这样的19岁学生能耍得出来的吗?】

  【我们通过查询花城社近几年的经营状况可知,身为纯文学“四大花旦”的《花城》杂志在近几年的销量十分惨淡,花城社也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而在文学领域,最能带动销量的,无疑是那些明星作者。但是当那些“名家”都星光黯淡的时候,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当然是再造一颗明星。而这些年卖书卖得最好的作家类型是什么?当然是像韩涵、小四这样的青春文学作家!】

  【说起春风社,那更是经营青春文学的行家里手。为了打造年轻的明星作家,他们专门搞了一个布老虎青春文学工作室。此外,张潮之前销量最好的青春文学作家小四,和春风社的合作关系就十分紧密,春风社甚至为小四投入资源,让他成立自己的文学杂志团队。有了小四的成功之鉴,张潮父子后来选择和春风社合作,也在情理之中。】

  【张潮父子后来又将文学版图拓展到长江社,是不是要表达“雨露均沾”的意思?那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下,包装张潮是不是会成为整个出版界的某种共识?】

  【我们还可以看到张潮在搭上不同的出版社以后,迅速改变了自己的风格,从早期的社会批判,迅速转向了商业化写作之路。虽然偶有杂评和纯文学作品,但是显然已经不是过去那个张潮了!】

  【所以真相沉了下去,出版社浮了上来!】

第212章 无解的绝杀逻辑

  【三、张潮,关键词:表演】

  【媒体赋予张潮的“头衔”有很多:天才少年、天才作家、文学超新星、80后领军人物、青年意见领袖、中国文学的希望、文学天才、文学鬼才、青春文学旗手……

  众誉加身,张潮往往表现得“宠辱不惊”,面对媒体时说话也“滴水不漏”。同样年少成名的韩涵,即使到了今天,仍然无法拥有这种远超实际年龄的淡定,屡屡在媒体面前失言已是常态,只不过这些年的聚光灯都在张潮身上,韩涵的吸睛能力不再了而已。】

  【公认的,张潮十分善于利用各种新旧媒体给自己造势。一个学业繁忙的高三学生,不仅对报纸、杂志、电视台等传统媒体的运作机制和报道倾向了若指掌,动辄牵着一群经验丰富的记者、编辑的鼻子走;

首节上一节112/26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