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大的会议厅,前排是评委席,中间是参赛的学生,后排是等待采访的记者不过这次记者和摄影师人数有点超标,好多人只能站在过道上。
颁奖典礼按部就班地进行着。
入围奖得主是:……
二等奖得主是:……
一等奖得主是:……
不同以往的是,公布名字、上台领奖的时候,大家的掌声都有些仓促和敷衍。
而庞云脸色煞白地坐在人群里,嘴里不断念叨着:“怎么连入围都没有?怎么连入围都没有?”他的母亲和其他家长一样,被挡在了会议室门外,所以还不知道里面的情况。
但是这不妨碍庞云妈妈已经为孩子认下了好几个“未来校友”的家长,还彼此交换了手机号码。
颁奖结束以后,照例应该是记者采访,然后是来自各个大学的评委兼特别招生代表,和得到一等奖、二等奖的学生沟通破格录取,还是降分录取。
这也是全场最令人期待、最有新闻效果的环节。
但是还不等记者们上前提问,评委中燕大的代表曹文宣就上台拿起了主持人话筒,对所有学生和记者宣布道:
“出于对社会舆论和民意的尊重,燕大领导经过连夜商讨,决定暂停破格录取、降分录取本届‘新理念作文大赛’获奖学生的计划。希望同学们不要气馁,回到学校以后再接再厉,好好学习,参加高考,只要考出好成绩,燕大的大门依然为你们敞开!”
全场哗然,一个得了一等奖的女生甚至直接哭了出来。
随后青大、复大、燕师大等其余十三个学校的评委代表,也都纷纷上台,讲了同样的一番话,掐灭学生们最后一丝希望。
这时候哭的就不止那一个女生了,甚至有男生也开始抽泣。
赵常田内心的酸楚无以言表。实际上今天一大早,他就接到了各个大学领导的电话,告知了这一结果。可是真等看到眼前的这幅景象,他仍然难以接受。
他心里清楚,“新理念作文大赛”的荣耀,今天正式落下大幕了。即使明年仍然举办比赛,也不会有过往的声势了。
盛极而衰是客观规律,赵常田不是不能接受,但是他原本以为这个过程会很漫长就像所有传统的文学奖项一样,一开始的时候都风光无限,渐渐都归于落寞。
就连被视为中国文学最高奖的“茅盾文学奖”,现在除了文学圈以外,还有谁关注呢?
而“午夜潮汐”的三篇文章和《南国周末》的推波助澜,竟然让这个比赛“突然死亡”了。试想今天现场的新闻播出以后,还有谁会再给“新理念作文大赛”投稿?
不过他最担心的还是《新芽》杂志的未来《新芽》在上个世纪末,销量跌到了谷底,只有1万册,差点连稿费都发不出,全靠财政拨款才能勉强维系。
但自从举办“新理念作文大赛”以来,《新芽》也随着涅重生,销量最高超过了50万份,俨然中国青春文学的总司令部。
如今大赛的颓势已经不可挽回了,那《新芽》是否也会跟着被拉入深渊?
想到一期只能卖1万册那段艰难岁月,赵常田就不寒而栗。他是快退休了,无所谓,可是杂志社里还有那么些年轻人呢?
不过他的思绪很快被围上来的记者打破了:
“赵主编,请问面对这样的结果,你有什么想对文学爱好者和全国观众们说的。”
赵常田也只能硬着头皮应付了。现在没有人能替他分担压力了王,乃至每个在场的评委,和好几个哭得很惨的同学,身边至少都两三个记者在询问。现场已经乱成了一锅粥。
很快就有同学受不了,抹着眼泪跑出会场向家长寻求安慰去了;于是外面的家长也都知道了结果。
孩子们不敢造次,可这帮家长们哪个能忍下这口气,一股脑儿冲进了会场,开始揪着所有能见到的组委会工作人员质问。
其中嚷得最大声的就是庞云妈妈,她几乎是扯着李启刚的领子质问:“凭什么轮到我家们孩子得奖就不算数了?你们知道我们家庞云有多努力吗?比赛前每天晚上他背作文都背到深夜,黑眼圈都熬出来了!你让他这夜都白熬了!我们钱也都白花了!
此话一出,登时成为全场焦点,她身边的庞云想捂嘴都来不及。记者们放过了各自的采访对象,不约而同把摄像机和话筒对准了庞云妈妈,马上她也被挂了一副杀马特络腮胡。
“请问这位家长,您说您家孩子考前背作文了是吗?”
“这位家长,您说‘我们钱都白花了’,请问你们花的是什么钱?”
……
赵常田也听到了庞云妈妈的嚷嚷声,气得脑浆子当时就要从七窍里喷射出来,再也不顾形象,大喊道:“快叫保安,清空会场!停止采访!停止采访!”
就这样,第六届“新理念作文大赛”在一片鸡飞狗跳中,狼狈落下了帷幕。
会场外,被赶出来的记者和家长仍然聚集不去,就在大门口展开了采访活动。
而评委会主任王,却大胆地出面了,坦诚而直率地回答了几个问题,并且向所有人亲口保证了审稿过程的公正和严谨。他从口袋里拿出一叠薄薄的稿纸,对记者说道:
“这是昨晚我们审到的一份稿件,经过两个评委和我本人的鉴定,均认为这属于套作,因此没有打分。不管这次大赛其他方面有何欠缺,但在评审环节,我们每个评委都问心无愧!”
离开前,他还给现场记者留下了一句大有深意的话:
“你们现在最该问的,不是这些家长,而应该是那位‘午夜潮汐’。他到底是何方神圣?我也很想知道啊!”
这句话,一下就给记者们打开了思路!一定要找到这个扇动翅膀的蝴蝶,如果没有他,就不会有这两天的风暴啊!
心细的记者,已经开始联系《南国周末》了……
第17章 《少年如你》
“蝴蝶君”张潮丝毫没有感觉到千里之外的沪上,有多少人正在“想着”他,一个喷嚏也没有打。
此刻他正窝在教师备课室的“优生专座”上写检讨书。
偷偷去微机室上网被抓包后,他一力承担了所有责任,钥匙也说是自己配的。虽然最后有班主任老王和张婷老师给他求情,加上前两天接受采访表现出色,还写出了《你的答案》这样的好歌,让学校大大露脸,但这个行为的性质实在太恶劣了,学校最后还是决定给予严重警告处分。
而且下周一必须把家长叫过来,来一次家校联合教育。
不过张潮此刻没有什么大感觉,写检讨书而已,严重警告处分而已,请家长而……好吧,这个确实挺闹心的。普通学生可能会把受处分看得比天还大,但入了社会就知道其实没啥影响。
唯独请家长这事烦人。张潮重生以后最重视的就是父母,他之所以这么竭力要上个像样点的大学,除了不想偏离以往的人生轨迹太远以外,也有不想让父母伤心的因素。
上大学的目标,他自认为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开头。三篇文章收获的结果,基本在意料之中。
等到那些一等奖得主得到破格录取、降分录取的机会以后,他再以“午夜潮汐”背后“真正的写作天才”这个身份浮出水面,想必会引发足够的媒体效应。
到时候自己再适时地、隐晦地表达一下想上个好大学的诉求,借一借舆论的东风,想必会有大学向他伸出橄榄枝来。
因为这十年正是各个一流大学大力表演“不拘一格降人才”这一行为艺术的风口浪尖。几年前在高考考场上写出《赤兔之死》的那位作者,成绩远未到一本线,却也被南大破格录取了。
再过几年,2009年,又有一名高考考生,在考场上以甲骨文写作文,也震动一时,最后虽然总分只有400出头,竟然也被川大破格录取了。
更不要说许多年少成名的少年作家。上海的复大,曾经就给韩涵抛过媚眼,说愿意录取其为“旁听生”,结果被桀骜不驯的韩涵疯狂打脸羞辱。
所以当他看到心浪新闻里庞云那张脸以后,心里何止原谅了庞云,简直想扑上去亲一口。
庞云跟他可是同校同学,到时候又是一个可以炒新闻的热点。
一下午功夫,检讨书就洋洋洒洒写了厚厚一叠,那叫一个情真意切、痛改前非、感人肺腑,要不是老王对他的惫懒早有预防,说不定真会被感动到。
不过这态度好歹不能说是敷衍。老王一努嘴,张潮就解放了。
这时候正好放学了。冬天里太阳落得早,不到五点,金红色的阳光就洒满了校园,把学生们的影子拉得长长的,在操场上交织成诗。
学校的广播里放的还是《你的答案》。这两天这首歌在同学里都传疯了,几乎人人都会哼两句。广播站里被点最多的歌曲也是它,以至于兰婷不得不规定中午最多只能放2次,傍晚可以放3次,名额有限,各班轮流。
不这么操作的话,广播站干脆单曲循环《你的答案》得了。
当然现在不可能再让宋诗语现场弹唱了。周三下午她就去县里的电视台录歌,晚上就拿回了一份拷贝。
这次录歌,仍然是自弹自唱,不过她根据电视台的需求,进行了简单的编曲,增加了砂槌、手铃点缀,让旋律更有层次。
而电视台专业的录音设备,也最大释放了宋诗语出色的歌声,如她的容貌,明亮大气,又不失婉转。整首歌被她演绎得更加生动,更能激励和鼓舞人心。
虽然不像张潮在“前世”听原唱阿冗所唱的那样深沉又奔放,但却更有一种勃发向上的少年气。
去食堂吃过晚饭,等点歌时段过了,张潮又来到了广播站,却没有碰到兰婷和宋诗语,今天值班的是一个男同学。张潮见不是熟人,就懒得理他,只打了个招呼,说了来意,就自顾自地开始写作。
男生倒也不在乎,交代了一下,让张潮不要乱碰播放器和器材,等晚自习前十分钟他会上来换曲子,就下去操场踢球了。
张潮这周已经写了三篇文章,加上之前三篇,都是时评杂文类,虽然也能体现文笔,但是文学性并不能算太强。
如果要向世人证明自己有值得一流大学破格录取的才华,那么肯定要有一定份量,又能引起一些社会关注的文学作品,最好是小说。
可惜他前世和今世的时间距离太近,只有二十年,甚至有些过于逼仄了,可选的作品区间实在单薄。
琢磨来琢磨去,张潮还是决定写青春校园类的小说。这种类型的小说不仅符合他现在的生活经验,而且在文笔上也比较好把握。
唯一顾虑的就是题材。如果又是常见的校园恋爱小清新加点小疼痛、小忧伤,固然好写,但是又会陷入同质化当中,难以出头。毕竟这几年此类小说已经出版了很多。无论是韩国的可爱淘,还是中国的郭小四等人,都是走这个路线。
就连以叛逆著称的韩涵,他的长篇处女作《三丛门》,本质上依然是这种类型的校园恋爱故事。
仔细梳理自己前生今世的经验以后,张潮想到了他看过的一部上映于2019年的青春电影。
这部电影讲述了性格内向的高三学生程念,原本只想好好学习、考上理想的大学,但是却意外卷入了同学胡筱蝶跳楼自杀的事件当中。因为程念对胡筱蝶表现出的同情举动,她陷入了以优等生卫莱为首的女生小团伙的霸凌。而卫莱也正是胡筱蝶自杀的罪魁祸首。
在经历了最孤独和无助的日子后,程念与小混混晓北偶遇,然后相知,继而得到了晓北的守护。两个少年决定站出来,与校园里那个隐藏的“灰色世界”战斗。一次冲突中,程念误杀了卫莱,晓北却决定独自扛下这份罪责,让程念去追逐光明,而自己却坦然走入黑暗。两人的命运都陷入叵测当中……
青春校园小说不写恋爱写霸凌,这在国内肯定算是开了先河。同时这也具有相当的社会价值,说不定能提前二十年引起公众对校园霸凌的关注。
而曾在学校做过多年班主任的张潮,处理过不少此类事件,更清楚思想和道德观扭曲的青少年,在欺凌弱者方面多么地恶毒、阴险,以及有创意……
想定以后,张潮就打开码字软件,敲下了这部小说的标题:
《少年如你》
第18章 写长篇小说的难度
《少年如你》是有原著小说的。当年看过电影以后,张潮也找来原著稍微翻了一下,与电影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
电影编剧保留主要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框架,但是重塑了大量的细节,模糊了其中杀人部分的内容,不过整体上比原著小说更加凝练,情节的结构感也更强,能给予张潮更大的发挥空间。
小说家和编剧,基本算是两个行当。前者更多以自我为中心,后者则要服务于影视剧项目,以播放效果为中心。
所以张潮决定以电影版作为基础,加入自己的一些创作想法,尤其是增加男主角晓北的戏份。这大概就是男性作者与女性作者创作偏好不同了。
此外原故事里有很多属于2015年以后才会有的生活细节,比如学生们人人有手机,还有发达的即时通讯软件、社交媒体,以及遍布公共场所的摄像头等。
这些都需要根据2004年的实际情况进行改动。
小说以一个阴沉的午后,胡筱蝶突然坠楼为开始,作为好友的程念,不顾旁人异样的眼光,从围观的人群中走到胡筱蝶的尸体旁边,脱下自己的校服外套,盖在好友身上,维护她最后的一点体面和尊严。但是这样的举动,却引来了人群中一道充满戾气和冷漠的目光注视。程念的人生会因为这个善意的举动,而永远地被改变……
“这时候的程念还不知道,并不是所有少年都如她一样纯良如山间的泉水。而卫莱内心怀有的恶意,足以让地狱里的业火也黯然失色。
对卫莱而言,胡筱蝶绝望跳楼并不意味着结束。她要毁灭的不仅是身体,还有精神,甚至灵魂。程念对胡筱蝶的同情,让卫莱觉得胡筱蝶还没有‘死透’……”
一个小时,敲了一千多个字,给小说开了个头。相比原故事,卫莱的出场早了点,心理描写也直白了些。但是张潮写这部小说的目的,不仅仅是想反映校园霸凌问题。
他还想探讨青少年的恶意。在学校当老师处理各种霸凌事件的时候,他就发现这些中学生对他人的恶意,很多时候近乎于毫无道理,却又黑暗如深渊。
受害者无意中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还有老师的某次批评或表扬……都有可能成为霸凌的导火索。而如果受害者不会反抗,那么霸凌行为会持续升级,直到夺走生命。
他在现实中听过最冰冷、毫无人性的一句话,就是从处理的一个学生嘴里说出来的:
“她不是没死成吗?那干嘛要处分我。”
所以除了女主角程念和男主角晓北,卫莱这个角色也很重要。不能单纯把她塑造成原故事里那种表面是富家千金、乖乖女、学霸,背地里是校园霸凌头目的形象。这样虽然有一定的二元性,但两张扑克背对背贴在一起,是算不上立体的。
原故事当中对她为何会形成这种双面性格,叙述的也不够充分。虽然她有一个有着浓厚等级意识和喜欢推诿责任的母亲,和一个冷漠苛刻的父亲,但是还不足以让她变得这么残忍。
所以挖掘卫莱性格形成的过程,也是张潮构思的重点。
而且增加卫莱的戏份,还不能喧宾夺主。对程念、晓北的人物特色,也要挖掘得更深入一些。这样才能形成叙述上的平衡,也才能让那句话更有震撼力
“你守护这世界,我守护你。”
这样的话,这篇小说的字数可能就要奔着20万字以上去了。如果每天能在广播站敲2000-3000字,自己上课摸摸鱼,手写2000-3000字,那么一天就是5000-6000字当然不可能每天都这么顺利。
所以至少要40天才能完成这部小说。不过下周再上一周课,也就要放寒假了。高三寒假只有10天,初七就要返校。这段时间他可以去老妈单位里借电脑码字。
唯一比较麻烦的是不能去微机室上网了,“博客中华”那边的更新可能要中断一段时间。
对了,今晚还有一个学习成果汇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