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153节

  三人说说笑笑,不一会儿就把登云路逛完了,心满意足地回家休息。

  第二天,张潮回到长福县的消息,就传到了许多有心人的耳朵里,他们家的门槛果然差点被踏破了。

  第一个来的是县文体局的一个年轻的副局长,也是名牌大学毕业的,来县里挂职锻炼。他代表长福县的文化界,邀请张潮参加今年的县文联、作协的年终茶话会。

  第二个来的是长福三中的新校长,邀请他给三中的同学开一场讲座。老校长吴兴雨已经高升成教育局副局长了,听说未来还会更上层楼。

  当然,新校长也不是陌生人,就是原来的办公室周主任。张潮看到他就想起来在小会议室里那一次次与各路编辑的亲切会晤……

  第三个来的是也是熟人福海作协的小孙,孙振海。作为福海作协里少有的和张潮接触较多的成员,他理所应当地代表福海作协邀请张潮参加年终茶话会。

  虽然那三天的经历对他打击甚重,但是也让他明确了发展方向如今,孙振海已经是福海有名的“张潮文学思想研究专家”,2年来发表了不下20篇解读张潮作品的文章。

  第四个来的是福海企业家联合会的代表,希望张潮给福海的企业家们开一场关于企业文化建设和媒体公关的讲座,并且诚意十足地带来了5万元的预付讲课费。

  第五个……

  第六个……

  不到一天时间,张潮就收到了10多个正式的活动邀请,其他诸如饭局、剪彩、合影、采访……根本统计不过来。

  作为福海文化界近20年来声名最隆的文化明星,几乎所有和他攀得上关系的人,都通过各种渠道表达了邀请他干点啥的愿望。

  如果张潮都答应下来,那他到过年也别干别的事了,还得把人劈成四瓣才够用。所以张潮拒绝了几乎所有的邀请

  唯独答应了给三中的学生们开讲座。

  历经了2个多月近乎于自我放逐的隐居生活,张潮不仅获得了身心层面的彻底松弛,写出了一个意料之外的故事,也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他一部分的价值观。

  不过让张潮不满意的是周主……校长和他商量的讲座主题「写作改变人生青春自当奋发」。

  根据周校长的介绍,自从张潮的名气越来越大,长福三中的校园文化也为之一变。之前三中还算文理平衡,但是现在很多学生因为崇拜张潮和受学校引导的缘故,读文科班的越来越多。

  去年三中挂了一块「小作家摇篮学校」的牌子,组织了一大批学生经过专门辅导,集体“冲击”第八届“新理念作文大赛”只不过一个入围复赛的都没有。

  周校长说到这里的时候,张潮似乎记起来了,马伯慵去年在审稿的时候,吐槽过有一批来自福海的稿件,每篇都像张潮的模范秀,不是在被校园霸凌,就是无所事事的县城青年历险记……毫无个性可言。

  张潮当时很忙,随口说了一句:“这种太露骨的模仿秀就全毙了!”所以,三中的稿子全军覆没是因为自己?

  不过张潮毫无愧疚之情,听完周校长的介绍,更觉得自己的决定很英明显然,有了一个贴的这么近的榜样以后,整个学校的领导班子,开始借势搞政绩工程了。

  周校长离开前,殷切地对张潮说道:“你的讲座一定能启发同学们在文学道路上攀登高峰。我们希望三中还能出现像你一样优秀的学生作家!”

  送走周校长,又应付后面几波来家里拜访的客人,张潮就找了个间隙躲出去了,找了间位置偏僻、生意冷清的奶茶店清静一下他得好好想想给三中学子的讲座该说些什么。

  学校目前的路显然已经走偏了!

  当年西南联大的中文系主任、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都说过这么一句话:“中文系不培养作家!”后来燕大中文系系主任杨晦、复大中文系主任朱东润都说过类似的话。

  且不论这句话说的是不是偏激了,至少也说明培养作家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是一所县城的普通中学该考虑的事。

  这么下去,三中的学生其实是很危险的。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因此怀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企望复制张潮的奇迹!

  这和看到别人买彩票中了头奖,自己就倾家荡产也去买有什么区别?

  自己要是按照周校长给的主题上台大讲一通自己怎么写小说、怎么得奖、拿了多少版税……那不是火上浇油,然后把学弟学妹们往里面推吗?

  想到这里,张潮再也坐不住了,他掏出手机,犹豫了一下,拨通了一个号码……

  没多久,一道倩影出现在奶茶店门口,顾盼一下就看到了张潮,连忙挥手示意。张潮也看到她了,赶忙站起来,把对方迎了进来:

  “张老师,好久不见!您还是这么漂亮!”

  来的人正是张潮的语文老师张婷。两年多不见,“婷美”老师依然风韵不减当年,只是眼角眉梢比以往更多了几分成熟。

  两人寒暄过后,张潮先试探地问道:“我看周主任都当校长了学校里人事变化挺大啊。”

  张婷点头道:“是啊,教研组的顾组长现在也已经是教务处主任了。”

  张潮笑道:“那您有没有高升?现在当教研组组长了?”

  张婷摇摇头,平静地说:“我还是普通老师,每天就是备课、上课,组长什么的……”话并没有说完,似乎是找不到合适的表达,于是就吸了一口奶茶。

  张潮惊讶道:“不会吧……”随即又笑道:“看来是我这个学生不够给力啊。”

  张婷叹了口气,良久才悠悠地道:“恰恰是因为你‘太给力’了,我才选择继续做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

  张潮接着问道:“能详细说说看吗?”

  张婷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实话实说:“现在的三中,和你在的时候很不一样。你刚成名的时候,大家都把你当成一个偶然,类似于学校摸到奖了。

  但是第二年开始,随着你的名气越来越大,参加的社会活动越来越多,而且产生的基本都是正面影响,领导的想法和学校的风气就越来越不一样。

  不仅你原来用过的电脑进了校史馆。你之前在教室里的座位、在宿舍的床位,都被学校‘原地封存’起来了。县、市教育部门、文化部门领导也时不时来考察,更助长了这种风气。

  去年挂了‘小作家摇篮学校’的牌子以后,还专门搞了一个‘写作特色班’,让我们这些语文老师培养他们做第二个你。

  领导想让我做这个班主任,我说‘张潮不是我培养出来的,我也不会培养作家’然后就……”

  说到这里,张婷苦涩又释然地笑了一下,接着道:“反正我现在就是个普通的语文老师,也只能教普通的学生。至于学校领导怎么想、怎么做,我干预不了。”

  张潮没想到情况比他预想的还要严重。不过仔细想想看也正常其他学校不是没有出过作家,但是要么就是成名在毕业以后,与普通学生的距离较远;要么就是有一些负面影响,不便于大肆宣传。

  像他这样求学期间就声名鹊起,除了偏科以外就没有别的大瑕疵的“优质偶像”,实在太少了。也难怪领导们要上头。

  不过张潮还有一个疑问“搞写作特色班也是要出成绩的吧,作家又不是谁想当就当,得有作品发表啊。”

  张婷道:“省里有几家报纸都有‘作文园地’‘花地新苗’这样的栏目,本来就需要稿子。领导和他们打好了关系,不少同学写得很一般的作文都能发在上面。

  这种发表就是闹着玩的,但是哄家长、哄学生就够了。”

  张潮恍然,又问道:“这两年高考成绩怎么样?”这是一条硬杠杆,没有领导会拿这来开玩笑。

  张婷道:“自从你以后,学生的生源变好了一些,不少偏文科又喜欢文学的同学,成绩够得上一中,却会主动报考我们。这不看你名气进来的同学们今年6月份才高考呢!”

  张潮问道:“你看好他们吗?”

  张婷没有说话,但默默地摇了摇头。

  张潮使劲儿一啜吸管,把剩下的奶茶喝掉,对张婷道:“张老师,谢谢你把真实的情况告诉我。我大概知道过两天的讲座要说什么了。”

  张婷看着他,欲言又止,最后轻声道:“其实爱文学、爱写作没什么不好。但是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没有其他的爱好和特长了……”

  张潮郑重地点点头,向张婷承诺道:“张老师,既然‘祸’是我惹出来的,那就让我来解决!您放心!”

  (两章合一,求月票)

第261章 学好数理化,啥时写作都不怕

  2007年1月12日,全市高三一模前最后一个周五,本该是高三学子紧张复习的关键时刻,长福三中却宣布下午全校取消原有课程安排,3点钟搬上自己的椅子,操场集中。

  原因,当然是三中史上最强校友,张潮,要回到母校进行演讲。

  消息一出,立刻引发了轰动!

  这可是张潮诶19岁三篇雄文打垮“新理念作文大赛”,一部《少年如你》轰动文坛销量百万,燕大、燕师大争他争得头破血流。

  接下来的两年,他几乎贡献了中国文坛90%以上的媒体曝光量,几乎没有一个文坛大事件能绕过他去。

  80年代以后,第一次有一个作家能如此频繁地出现在主流媒体的视野里,并且一再拉高公众对他的正面期待。

  而且无论风云如何诡谲、形势如何危险,张潮似乎都能游刃有余,并且精确地找到最精巧的破局点,让每一次危机变成自己再上层楼的台阶。

  就连跨足影视行业,张潮也取得了辉煌成就。无论是《少年如你》还是《你的名字》,都是票房大卖之作;他本人都开始和电影明星谈起了恋爱……

  他的每一个足迹,似乎都在印证“文学,改变命运!”这句话。

  不仅三中有一大批学生是他的狂热粉丝,整个长福县的中学生,又有几个手里没几本张潮的小说,或者《青春派》杂志的?

  又有多少男生幻想着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凭借才华一鸣惊人、登上人生巅峰;又有多少女生幻想着有一天能在长福的街头巷尾,和“微服私访”的张潮浪漫偶遇……

  这一切,都是因为张潮对他们来说,光环够炫目,距离又足够近,太容易让人产生“我努力努力也可以……”“我运气够好也可以……”之类的幻想。

  所以这次演讲,不仅牵动了三中学生的心,还牵动了全县高中生的心。

  在演讲开始前两天,神奇的一幕出现了不少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同学,纷纷开始生病并且请假回家;然后在长福的学生“黑市”里,一套三中校服+学生卡,可以卖到100元的天价……

  不仅三中开始躁动,同在县城的长福一中、二中学生也开始蠢蠢欲动,对自己学校请不到张潮来演讲表示非常不满。最后在教育局的调派下,决定一中、二中可以各选拔20个优秀学生旁听本次讲座。

  张潮的演讲还牵动着长福县领导的心。张潮现在虽然无官无职,甚至就连文联、作协都没有加入,但长福县谁能把他真当成靠体制内津贴和补助、出本书多半还要自费的普通作家来看待?

  作家可能没有行政权力,但是名气和文学地位的达到一定高度后,所能撬动的社会资源和接触的人际圈子,远不是一般官僚能媲美的。

  就好像刘振云和他的弟弟,一个是无职无权的作家,一个是掌管一方司法的官员。但是人家在介绍两人时,只会说“刘振云是他哥哥”,而不会反过来用他来介绍刘振云。

  毕竟刘振云这个级别的作家,全国两只手就数完了;他弟弟这个级别的官员,至少有好几千。

  很多人说中国是“官本位”社会,其实准确地讲,在下面是“官本位”,在上面就是“影响力本位”了。而影响力里,名声是主要的。

  在这个层次上,张潮与韩涵、小四彻底分成了两类人后者因为个人形象和创作题材的局限,只能算畅销书作家,韩涵还算半个意见领袖。

  张潮则成为了中国文学新一代的领军人物,代表的是整个国家青年一代的文学形象。几次深陷争议漩涡,打的也都是高端局,牵扯的议题往往十分宏大。

  如果说在张潮成名的头两年,还有人将他与其他“八零后”作家相提并论的话,那去年开始,这种论调基本就绝迹了。

  哪怕最苛刻的批评者,都不认为他们与张潮是等量齐观的存在。

  张潮在燕京发展出来的人脉,也不是像韩涵、小四一样是一群围着他们转的书商、演艺公司,而是实打实的老师和长辈。

  这些都是围绕张潮的无形资源。

  说通俗点,长福县的官员们,绝大部分在县志里都不会留下一行字;张潮,只要不犯原则性错误,不仅族谱要单开一页,县志上至少也要写上几段。

  这也是张潮这次回家,敢拒绝其他所有邀请的底气。被拒绝的人,只要懂事理的,也不会觉得丢面子,何况张潮还做到了一视同仁。

  所以这次演讲的规格,很自然地被提高了,周校长到时候恐怕都要坐到边上去。

  省、市、县三级电视台也都派出了团队,要对本次演讲进行报道,并且要争取在演讲结束以后,能采访到张潮。这可是张潮在“神隐”近3个月后,第一次在公众面前亮相。

  就这样,在各方人士的关注下,张潮演讲的日子终于到了。

  1月12日下午刚过2点钟,三中的校门口就开始热闹起来。各种车辆鱼贯而至,有些在门卫处做个登记才能开进去;有些只能停在门外,人要自己走进去;有些则需要校领导到门口迎接进去。

  自从张潮毕业后,三中就没有这么热闹过,周校长也很兴奋,不过恍惚想起了在办公室给张潮做接待工作的日子……

  高中部的学生们,都在宿舍区等待集合,他们三三两两拿着椅子在宿舍楼下的空地上攀谈,话题,自然是今天绝对的主角,张潮。

  “新一期的《大医》你看了吗?恢复和以前一样了,每期10页。”

  “看了看了。不过我最近比较喜欢《大观》上面连载的《三体》,那个才带劲儿呢。”

  “那有什么带劲儿的?看都看不懂。”

  “和你这种物理8分的学渣没有共同语言。”

  “我物理8分怎么样了?张潮数学还8分呢,不照样成大作家。”

  “那你撒泡尿,照照看自己长没长成张潮那样。”

  “诶,你们说张潮会不会带他女朋友来?”

  “嘶~~你说宋嘉?那长得可真漂亮,要是带来就能看到真人了。”

  “恶心,你怎么还吸口水。”

  “你看到了你也吸!那可是女明星啊!”

  “女明星怎么了?我要愿意,每天晚上换一个陪我睡!”

  “切~~你那是海报!别说每天换一个了,换三个也行!”

  这显然是男生的对话,总是容易偏离主题,一不小心就直奔颜色话题去了。

首节上一节153/26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