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167节

  一时间教室里乱哄哄的,王震旭却毫不受影响,泰然自若地接受着暴风雨的侵袭。他很享受这种争议时刻在文学上循规蹈矩地承袭前人的观点有什么意思?说就要说点别人不敢说的!

  这时候前来观摩、指导的林丹娅教授开口了,她先安抚了一下情绪激动的女生们:“大家稍安勿躁。文学沙龙本来就是各抒己见,大家可以不认可观点,但还是要让人把话说完。”

  教授说话还是管用的,教室渐渐安静下来,林丹娅接着对王震旭道:“既然你认为日本‘80后’作家群体‘阴盛阳衰’是一种社会病态的结果,那么中国‘80后’作家的性别比例,是否符合你的预期呢?”

  说罢紧紧盯着王震旭,看他怎么回答。林丹娅本身就是国内“女性写作”潮流的一员,现在虽然在大学教书,但是课题内容很多和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女性文学相关。

  王震旭的话自然让她颇有点不满,但是作为学者,她还不至于因为这点奇谈怪论就暴跳如雷,但也给王震旭小挖了一个坑,看他怎么应对。

  但是王震旭还是鸡贼,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巧妙地回避了:“不同的社会结构和发展历程,会孕育出不同的作家结构和创作特征,这与我个人的预期无关,我只是总结了一下。”

  某个坐在后排的同学忍不住大声道:“你不也是日本的‘80后’,不也写作?怎么,你没有被‘阉割’?你就不是「草食男」了?”

  一句质问,说出了不少同学的心声。大家大部分都是中文系的,对王震旭也有点了解,知道他除了是饭荣教授的研究生外,也是一个作家,在日本出过两本小说。

  虽然不是特别有名,但是肯定已经迈入了“作家”的行列,国籍又是日本,当然要接受这种质疑。

  这时候,王震旭脸色突然变得严肃起来,甚至有点神圣的意味。他从座位上站了起来,绕过桌子,站到了场地的中央,环视一眼在场的人们,开始沉声说道:

  “我和他们当然不一样!我的目标从来就是用我的作品,征服整个亚洲的读者!而要想征服亚洲,就必须先征服日本!”

  “嘶~~~”教室里一股子倒吸冷气的声音。同学们都被这个宣言给……整无语了!

  杨辰沛转过脸,满脸不屑地嘟囔着什么;

  兰婷忍不住翻了个超大的白眼,也撇过脸去,没眼再看;

  林丹娅教授虽然给王震旭上过课,但是这样一面的他还是第一次见,惊得眼睛都瞪圆了。

  但王震旭丝毫不觉得自己的行为有什么不妥,他继续道:“中国的‘80后’作家,虽然男性居多,但都还处于‘模仿秀’阶段,更落后于日本文学,也没有人有我这样的野心!”

  站在门口的梁思荞之前和王震旭没有接触,难以形容此刻的感受,既觉得有些好笑,又觉得有点点热血。

  这时她的身后又传来那个男生的声音:“这不就是二嘛?中二!”

第276章 有梦想是好事,说不定实现了呢?

  梁思荞闻言“噗嗤”一声笑了出来,虽然她不知道“中二”是什么意思,但也知道不是什么好话。于是又回头看了一眼阴影里的男生,问道:“你要不要进去参加讨论?”

  男生摆摆手道:“不用,我站在听就挺好。人不是讲挺好的。有梦想是件好事,说不定哪天就实现了呢?”

  梁思荞只觉得这个男生似乎有点眼熟,声音也有点耳熟,却始终想不起来他是系里的哪个师兄了。不过她的注意力很快就被场内的王震旭吸引了

  “难道不是吗?蒋峰,叙事结构单一;刘嘉俊,不敢进行社会批判,哪怕最浅薄那种;张嘉佳、韩涵、小四,只见商业,不见文学;张悦然、周嘉宁,只会重复自己,题材永远是那些……”

  “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还停留在对村上春树进行拙劣模仿的阶段,文学自觉性连日本的金原瞳都不如,又谈何野心。”

  看来王震旭确实对中国的“80后”作家下了一点功夫,下的判断不管是否正确,但至少也算切中的一些要害。但是很多人还是敏锐地察觉到他漏了一个人。

  “张潮呢?你说来说去,怎么没提张潮?”

  “对啊,‘80后’作家不提张潮,那和没说有什么区别?”

  “说来说去,你把最重要的给漏了。”

  “你真的是漏了吗?你是不敢吧!”

  ……

  一时间,议论纷纷。门口的梁思荞又转过身和闺蜜道:“你说为什么不提张潮?”

  闺蜜想了想道:“可能是因为张潮一再说过自己不是‘80后’作家?他觉得每个作家都是独立的个体,不能统一用一个标签去定义。”

  梁思荞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身后的男生又忍不住了,说道:“可能他觉得张潮没那么好,压根不配和其他几个一起提呢?文学嘛,口味不一样很正常。

  托尔斯泰还死看不上莎士比亚呢!”

  听到这句话梁思荞忍不住反驳道:“你是说他是托尔斯泰,还是张潮是莎士比亚?就算张潮是莎士比亚,他也不配你用托尔斯泰来类比啊!”

  男生吃了一个瘪,乖乖地闭上嘴不说话了。

  教室里,兰婷也忍不住了,问道:“既然是讨论中日两国的‘80后’作家,那张潮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你既然对其他几个那么熟悉,说明你肯定也看过张潮的作品。

  你为什么要特意绕过他?”

  王震旭看了兰婷一眼,对这个女孩他确实十分钦慕,但在“文学”这种原则性问题上,他是不会妥协的。

  稍微酝酿了一会儿,王震旭道:“一个堕落到去写「轻小说」的作家,他的作品,已经不能摆到我的书架上了!”

  教室里众人都安静下来,面面相觑,不知道王震旭在说什么。「轻小说」的概念,是日本文学市场高度成熟后的市场细分产物,21世纪初才被注意到,还不是一个流行的文学概念。

  《你的名字》对中国的读者来说,是张潮写了一部想象奇特、阅读轻松、结构特别的小说,并没有意识到这是「轻小说」。

  即使张潮去年初去日本领了一个“电击文库大奖”,由于太冷僻,不如“芥川奖”“直木奖”出名,所以国内新闻报道了也没有激起什么水花。

  由于对日本文学生态的陌生,所以即使中文系的学生,也都搞不懂王震旭对张潮写「轻小说」这种轻蔑态度的原因。

  「轻小说」虽然销量很高,但是在日本文学界的“食物链”当中,却几乎是处于最底层的存在。在主流认知中,「轻小说」甚至不能算是独立的小说类型,要并入ACG算次文化或者亚文化的一种。

  就连很多「轻小说」作家都看不起「轻小说」,只要稍微有点名气,都会试图改写通俗文学,甚至纯文学。

  一旦成功,基本都不会回到「轻小说」这个赛道,甚至非常忌讳别人提起自己曾经是「轻小说」作家这件事。

  这种情况一直要延续到近10年后,「轻小说」的销量终于高涨让任何自持正统的日本文学家、批评家都侧目的地步才有所改变。

  尤其是镰池和马的《魔法禁书目录》所取得的跨领域的巨大商业成功,让文学界不得不慎重对待其这一类小说。

  但是在2007年,「轻小说家」绝对不是什么好衔头,对于王震旭要“师出名门”,又在文学上有着巨大野心的人来说,写「轻小说」就意味堕落。

  见众人都不说话,王震旭以为自己刚刚的观点已经说服了大家,心里得意起来,接着说道:“在日本,只有「轻小说家」转型去写纯文学,从来没有「纯文学」作家,转型去写「轻小说」的。

  虽然他在之前写过一些不错的作品,影响力也比较大,但是一个为了商业利益放弃文学原则的作家,我觉得已经谈不上追求了。”

  兰婷想了半天,忽然问道:“你说的「轻小说」,指的是《你的名字》?”

  王震旭一愣,道:“……是,怎么?你们不知道吗?”

  兰婷一摊手,道:“不好意思,我们没有「轻小说」这个概念,更没有「轻小说家不如其他作家」这种想法,所以刚刚完全不知道你再说什么。”

  王震旭身子一颤,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兰婷接着道:“在《你的名字》以后,你就没有看过张潮的其他作品了?反映都市年轻人物欲的《蜗居》,开创全新历史书写体例的《大医》,家庭题材的惊悚推理小说《消失的爱人》,还有先锋主义纯文学的《刑警荣耀》……

  你都没有看过?”

  王震旭尴尬地摇了摇头。他日常都在日本,主要精力都在自己的创作和跟随饭荣教授做学术方面的研究上,对中国方面的信息接触的本来就少。

  一旦一个作家被排除出他的阅读范围,那性格高度骄傲和自负的他,自然不会关注这个作家后续的发展,更遑论去看他的作品了。

  所以虽然他知道张潮的影响力巨大,但是“堕落的作家”得到超乎规格的名声与物质财富,本来就是文学界常发生的事,他没有觉得太奇怪,也就没有进行深究。

  但是此刻被兰婷当面点出来,他还是挺尴尬的,尤其是张潮后续竟然还写了这么多本书,似乎还都不是「轻小说」。

  不过即使这样,他也没有觉得自己有问题。

  所以当兰婷质疑他“没有看过,凭什么下结论”的时候,他已经调整好了思路,看着眼前的女孩,自信地道:“可能他又回到了文学的正确轨道上来?但这并不重要,从他之前两部作品《少年如你》和《少年的巴比伦》来看,他并没有表现出比日本青年作家更为卓异的才能。

  《少年如你》运用的是很普通的写实手法,只不过是在中国较早描写了「校园暴力」这个边缘题材而受到格外的关注。这种题材在日本已经很泛滥了,他并没有写出太深刻的一面。

  《少年的巴比伦》虽然手法比较独特,但本质上还是对中国80年代先锋文学的刻板重复,也没有展现出什么独特的文学价值。”

  看着众人不服气的神色,他越发兴奋,大声道:“张潮之所以受到追捧,是因为当代的中国,是一个文学落后的国度。他就像一个在公立学校考了高分的学生,在私立校只能算普普通通而已!”

  “日本,是亚洲现代文学的最高峰,只有征服了这座最高峰,才能征服亚洲;也只有征服了这座最高峰,才能进军世界。

  这就是我的野心,我的目标!”

  就在他兴奋之际,门口传来了一下一下的鼓掌声,一个男生的声音传了进来:“说的好!不过我怎么不记得日本的诸位向我介绍青年作家的时候,有你一位呢?”

第277章 天下逼共有一石

  教室里的人闻言都往门口看去,首先看到了一脸惊慌的……梁思荞。然后才是她身后那个高个子的男生。

  兰婷“唰”地从座位上站起来,兴奋地朝这个男生挥了挥手,口中喊道:“进来吧,张潮!”

  “张潮”两个字瞬间像炸药一样引爆了全场,所有人都伸长了脖子,希望验证真假。

  “张潮?”

  “哪个张潮?”

  “还能哪个,就是那个张潮!”

  “张潮怎么来厦大了?”

  “听说兰婷是他高中同学。”

  “系里不是也说要请他来开讲座吗?”

  “你们别聊了!”

  “快看,他进来了!”

  在众人的议论声中,张潮和面前的梁思荞说了两声“抱歉,借过一下”,对方才反应过来,木讷地给张潮让出了一个身位,让张潮可以挤进教室里。

  张潮面前其实还站着几排同学,但此刻他就像摩西分开红海一样,只向前走了一步,面前就分开了一条通往教室中心的通道。

  张潮穿过人群,几乎能感受到那些目光似乎变成了实质性的射线,在灼烧自己的脸部的皮肤。

  有震惊,有困惑,有崇拜,有嫉妒,有着迷,甚至有恐惧……

  短短两三秒时间,在张潮和众人的意识里,似乎却过了几分钟之久,直到他站在了兰婷旁边,并且和林丹娅教授握手致意,掌声才洪水般,由淅淅沥沥的涓流,到决堤时的奔腾轰动。

  站在场地最中央的王震旭,此刻最为尴尬。他脱口而出的一句:“是你!?”很快就淹没在掌声当中,谁也没有注意到他的惊诧。

  如果不知道前因后果,直接看到这一幕,外人一定会以为这雷鸣般的掌声是送给他的。但他知道,这里没有一声鼓掌属于自己。

  王震旭不是没有见过大作家的签售会和讲座,自己在学校也算是小有名气,但是和张潮比起来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眼前这个年龄比自己还要小上几岁的年轻人,就穿着一身普普通通的休闲装,也没有许多日本偶像作家那种病态精致的面容,但是听教室里的动静,学生们对他的热爱,却远远要超过。

  此刻他站着也不是,坐下来也不是,就像在暴风雨席卷下的一头鸭子,摇摇欲坠地站在悬崖边。

  好不容易等到掌声平息,兰婷开口道:“张潮下周要来我们学校访问交流,届时会给大家开专题讲座,这次是提前到鹭岛。

  我向他介绍了一下我们今天的沙龙,他比较感兴趣,就想来参与一下。”

  张潮接过话道:“下午我在咱们厦大图书馆查阅了一些资料,没看到兰婷通知我沙龙换地方的短信,所以来晚了,抱歉!”

  有同学好奇道:“燕大、燕师大的图书馆不是更大更全吗?”

  张潮笑道:“厦大的图书馆有两样资料是燕大、燕师大图书馆查阅不到的。”

  “哪两样?”所有人的好奇心都被勾了起来。

  张潮道:“第一样,鲁迅先生在厦大中文系任教时留下的手稿、笔记、教案,尤其是《汉文学史纲要》的初稿,只有在厦大才看得到。”

  “这倒是!”众人纷纷附和。

  鲁迅在鹭岛的任教经历算不上愉快,仅仅4个月后就南走广州。不过还是留下许多痕迹和成就,例如《故事新编》最好的一篇《铸剑》(又名《眉间尺》)就是在这期间写就的。

  “那另一样呢?”有同学问道。

  张潮控制了一下表情,似乎在憋笑,不过还是尽量用平静的语气道:“

  大家没想到是这个答案,愣了一下,才突然想起张潮的父亲不正是自己校友吗?顿时欢乐的笑声响彻了整个教室。

  有同学促狭地问道:“写得怎么样?”

首节上一节167/26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