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旭连连点头,知道自己过关了,连连感激地点头。
饭荣看他情绪稳定了,又问道:“听说,前天晚上你和中国的青年作家张潮见面了?还探讨了一些文学问题?”这句话又用回日语说的。
王震旭懂得老师这是进入正常的教学交流了,所以要让另外两位同学也听懂,于是连忙道:“是,见到了。主要和他讨论了轻……中日两国年轻作家的话题。”
饭荣教授点点头,没有细问讨论细节,而是转问道:“你对张潮这个人的看法怎么样?”
王震旭深吸一口气,知道这既是关注张潮,也是想看看自己的表现,所以用尽量客观的语气道:“我和他意见有冲突,不过可以看出他是非常特殊的作家。”
“哦?说说看。”饭荣教授感兴趣起来:“2006年的「年鉴」最近要开始编写了,张潮是这两年中国很重要的年轻一代作家,该用什么样的篇幅和笔触去介绍他,我需要一些提前的了解。”
王震旭克制住自己贬低张潮的冲动,对饭荣道:“他的言辞非常犀利,具有异乎强大的辩才,但是并没有和我在文学观念上进行探讨,而是用一种轻巧的方式击溃了我。”
饭荣教授闻言,皱起了眉头。王震旭这一句句像是在夸张潮,甚至不惜说出了自己被“击溃”这种话,对于异常高傲的王震旭来说,是很罕见的认输举动。
饭荣教授追问道:“张潮没有表达自己的文学观点吗?”
王震旭道:“他先是说和角川社、小学馆的文学部编辑交流时,没有听说过我的名字和作品;然后表示我使用‘东衫彰良’这个笔名,是讨日本出版社编辑的欢心;……”
饭荣教授眉头紧锁,王震旭的答案显然出乎他的意料,张潮竟然是如此刻薄之人吗?不禁问道:“你说的都是真的?”
王震旭重重地点头:“我绝不敢在老师面前撒谎!”
饭荣教授不置可否,说道:“你接着说,后来呢?”
王震旭道:“我和张潮发生分歧,主要是因为我觉得他不应该为了商业利益去写「轻小说」《你的名字》。张潮则说,则说……”
饭荣教授看他吞吞吐吐,催促道:“他说什么了?”
王震旭这才说道:“他说《你的名字》这部小说,是为了哄一个女同学开心写的,不能用文学标准去衡量。他说完这些以后,我感到无法抵挡他的辞锋,更无法交流对文学的看法,只能先离开了。
至于在我离开以后,他和同学们又交流了什么,那我就无从得知了。”
饭荣教授听完王震旭的描述,先是认真盯着他的眼睛看了一会儿,看这个学生确实不像在撒谎,于是沉吟起来。
王震旭的话听起来不像添油加醋的样子,甚至把自己放在了一个很狼狈、很卑微的手下败将的位置来讲述,那看来张潮确实很“特殊”。
一个作家,不在文学作品的领域里与人交流,而“仗势欺人”先用“名气”来贬低,再利用敏感的民族/国籍议题挑动对立,最后用近乎羞辱的方式回避了堂堂正正的作品讨论。
刻薄、阴险、轻浮,虽然在一个年纪轻轻就暴得大名的作家身上,倒不是什么特别罕见的特质,但是仍然大大出乎饭荣教授的意料。
见教授久久不说话,王震旭补充了一句道:“老师可以找在场的中国学生来问,就知道是不是我说的这样了。”
饭荣教授当然不会搞出找人对质这么LOW的事,只是摆摆手,让几个学生先回去。
三个学生见状齐齐给他鞠了个躬道别之后才离开了办公室,只留下饭荣教授一人在办公室里久久地沉思。
就在饭荣教授和他的学生在办公室交流的时候,张潮也在厦大中文系一位老师的陪同下,在厦大的教务处办好了“报到”手续,然后来到中文系主任李无为的办公室。
李无为是个语言学家,主攻音韵、训诂、诗词格律等,对现当代文学不甚了解,也不太关心。邀请张潮是几个现当代文学教授的意见,他也是顺水推舟。
因此张潮和他的交流也十分匆忙,大抵都是一些套话。厦大一年不知道要接待多少访问的学者、作家,从这个角度来说,张潮并不特殊,毕竟他没有任何官方的职务。
李无为关心了一下张潮的住宿安排,得知张潮已经自行解决之后,也就点到为止。
张潮也不愿意多呆,知趣地说想要了解一下系里学生的情况,就起身离开了办公室。接待他的老师又带他去了中文系的大办公室。
恰好是周一,有课却还没有到时间的教授、副教授都在,其中有几个就是这次邀请张潮来的“主力”,专门在这里等他,大多年纪较轻。
前晚在教室里见过的林丹娅教授就在其中。由于已经提前见过面,林丹娅自然担负起了向张潮介绍其他几位老师的任务
“这位是肖曼寒教授,教戏剧文学。”
“这位是杜绍辉教授,教现代文学史的。”
“这位是程启华教授,教古典文学的。”
……
张潮与诸人一一握手、问候,然后才坐到一起,大概聊了聊今后两周的工作安排。
根据之前的邮件沟通,和张潮自己做的准备,未来两周他将会在「个人创作实践」和「青年作家文学生态观察」这两大主题上,与厦大的同学进行深入交流。
将由2场面对全校的公开讲座,4场中文系内部的教学大课组成,此外还有若干场小型的交流活动,以及1次到文学社进行的创作指导。
总体来说安排得还是十分饱满的,几乎每天都有事情做,当然费用也是不菲的对大学的公职教师来说。
张潮做的准备也比较充分,立刻拿出了几个小专题给几位老师参考,包括:
「写作技巧与风格发展」「社交媒体在作品推广中的作用」「创作过程中的压力管理」「文学市场与青年作家的生存状态」「文学奖项背后的权力结构与文学价值观」「青年作家在国际文学交流中的角色」「文学创作的商业化与艺术性平衡」等等。
林丹娅翻着张潮已经列好纲要的这叠纸,惊讶地道:“这些专题都很好,不过跨度很大,你备课的时间够吗?”
张潮打了个“OK”的手势,让大家放心,自己绝不会掉链子。
张潮问道:“我第一场讲座放在什么时候?讲哪个主题比较好?”
林丹娅几人商量了一下,最后敲定第一场讲座放在周三的晚上,是公开讲座,地点就在图书馆二楼的大报告厅,大概能容纳700名学生参加。
主题则是「在创作中寻找自我,在自我中完善创作」。名字挺高大上,但内容其实就是张潮走上文学道路以后的心路历程,比较鸡汤化,毕竟面对的听众可能大部分是非中文系学生。
林丹娅教授见张潮聊起这些工作来有条不紊,态度平和,情绪稳定,和前晚见到的与王震旭针锋相对、咄咄逼人的风格简直判若两人,内心也是困惑不已这是一个人吗?
不过困惑归困惑,该有的礼貌还是要有的。聊完了工作,又请张潮在学校的小餐厅吃了个便饭,众人这才散去。
很快,张潮讲座的信息,就上了厦大的官网和宣传栏,报名方式主要是通过学校内网,用学生证线上预约,先到先得。
然后,厦大的官网就瘫痪了……
2007年各个大学的网络主打一个草台班子,加上全校计算机只要是装了windows系统的,都刚刚被“熊猫烧香”病毒蹂躏过一遍,更是脆弱不堪。
张潮讲座的消息一出,热情的报名者形成的信息洪流就冲垮了服务器,内网页面怎么刷都是“404”。
把学校的网管都搞懵了,以往不是没有著名学者、教授、作家……来学校举行过公开讲座,从没有这么夸张的。
但张潮与之前来的所有人都不一样他不仅有名气、有实力,关键是大家的同龄人,这点共鸣,是其他演讲者无法媲美的。
何况,他还在演讲前,爆出了那样大的一个“瓜”!
年轻人的好奇心一旦被激发起来,那力量是无穷无尽的。700个座位的讲座,极短时间内吸引了近万名学生报名,服务器不垮才怪。
没有报上名的学生开始聒噪了,纷纷在校内论坛上抱怨为什么讲座不能放在建南大礼堂举行,那里有4000个座位。
学校也有学校的难处,毕竟建南大礼堂一般只开放给大领导、大学者,或者学校的重大活动使用。张潮虽然名气够大,但是毕竟年纪太轻,也没有学术方面的成就,让他在大礼堂开讲,总归有些不得体。
不过学生们的呼声,还是得到了学校的响应张潮讲座的“主会场”仍然在图书馆的大报告厅,但是同时开放其他的小报告厅进行“实况转播”,没有报上名的同学,可以去小报告厅听,聊胜于无。
就这样又增添了大概1500人的位置,勉强堵住了学生们的悠悠之口。
周三,晚上6点半,厦大图书馆史无前例的热闹,大批大批的同学步履匆匆地涌向这里,等待7点张潮的报告开始。
而张潮,早就在后台等待开场了。
就在这时,饭荣教授领着自己的三个学生进入了后台,王震旭跟在身边,略带挑衅地看着张潮。
他很确信自己在饭教授心目中给张潮画的“画像”很有作用他一句谎都没有撒,但有句话怎么说来着?部分的事实,真的就是事实吗?
张潮见到饭荣,连忙起身。饭荣一见到张潮,露出了诧异的神色,先他一步开口道:“你就是张潮?你就是上次我课上睡觉的那个学生?你让我找得好辛苦啊!”
张潮笑着回应道:“饭教授,我的老师于华,让我替他向您问个好!”
王震旭:情况好像有点不对劲……
第280章 就这样被你征服
就在王震旭心觉不妙时,他的老师已经和张潮热络地寒暄起来。
饭荣教授此刻满脸是笑,问张潮道:“那你也替我向他问好。他最近怎么样?我们很多年没有见了。”
张潮道:“于老师一切都好。他说您是第一个将他的作品介绍给世界的翻译家,让我这段时间好好跟您学习。”
饭荣教授闻言,眼睛中流露出怀念的神色,说道:“我记得翻译《十八岁出门远行》是在1990年,转眼已经17年过去了。”
张潮道:“于老师说那时候他在中国国内都还‘名不见经传’,您却注意到了他的作品,还专门写信给他,希望获得他的授权。让他受宠若惊。”
饭荣教授道:“我第一次看到他的作品,就被其中的‘零度叙述’和‘时空交错叙述’给吸引了。在当时中国的年轻作家身上,这些都是很罕见的特质。”
张潮道:“于老师说他在日本的读者群体,基本都是靠您的翻译获得的。让我这次一定要在鹭岛好好请您吃顿饭!”
饭容教授“哈哈”大笑说道:“好!”
王震旭在一旁都听懵了,怎么感觉短短几分钟,张潮和导师的关系,比自己和导师都要亲近了,导师也完全没有对张潮有任何偏见的样子,顿时局促不安起来。
这时候张潮也注意到饭荣教授身边的3个学生,尤其是王震旭,不过他并不知道王震旭在饭荣面前说了什么,只是很平常地道:“这是您的三位研究生?”
饭荣教授将三人一一介绍给张潮,介绍到王震旭的时候,特地说道:“你们应该已经见过面了。”
张潮淡淡地道:“上周六晚上的文学沙龙,我和王先生有过一些交流,可能不算太愉快吧。”他没有刻意遮掩两人的矛盾。
王震旭面露尴尬神色,扭捏了一会儿,最终还是不敢在导师面前放肆,说道:“感谢那天您的赐教,虽然不愉快,却受益良多。”说罢向张潮浅鞠一躬,身体微微颤抖。
他忽然悲哀地发现,张潮可以不在乎这种人情世故,有话直说,不怕让人知道和谁有矛盾。但自己不行。
看情况,导师恐怕早就和好友同时是张潮老师的于华通过电话了,所以才会在演讲开始前带三个学生来来后台见张潮。
演讲后见面,叫欣赏;演讲前见面,叫支持。
可笑自己竟然还幻想导师是带着自己几人过来给张潮施压的……
张潮随即的一个举动,更坐实了自己的猜测,只见他从身后的一个包里掏出一本厚厚的、精心包装好的书递给了饭荣,并说道:“这是于华老师的《兄弟》。去年刚出了下册,今年出版社准备出上下册合订本。
这是出版社给于华老师的样书,他听说您也在厦大访问讲课,就用最快速度寄过来让我送给您。”
饭荣教授欣喜地接过书,放在手上仔细观赏、摩挲了好一会儿,才递给身后的学生,然后对张潮道:“替我谢谢于华老师。其实,我更想收到你的书。于华他向我极力推荐你呢!”
张潮笑道:“那演讲结束以后,我去书店买几本。”
两人哈哈大笑,3个研究生里唯一听得懂中文的王震旭也只能陪着笑,只是笑得比哭还难看。
王震旭此刻已经完全麻了。他非常确信导师早就从于华那里了解过张潮了,甚至可能还有其他渠道,之前自己那些“表演”,彻底就像个小丑。
他已经无法想象,张潮的演讲结束以后,导师会怎么处置自己……
就在王震旭胡思乱想之际,一个负责现场的老师进来对张潮道:“时间差不多了,您可以到侧台等着了。”
闻言饭荣教授也起身和张潮短暂告别,带着学生到报告厅前排给他专门预留的位置坐着去了。
待离开了后台,王震旭这才紧走两步,赶到导师身边。正当他要说什么的时候,饭荣教授抬了抬手,阻止了他说什么;同时停下脚步,侧过头深深看了他一眼,良久才道:“先听演讲。记得给大谷川君和纯子做好翻译!”
大谷川彰也和石黑纯子虽然也学习过汉文,看书看文章勉强可以,但是听就太吃力了。
王震旭被导师幽深又冷静的目光镇住了。这时候他才重新记起来,这个一向和蔼可亲、没有什么架子的老人,其实也是近乎于站在学术界最顶点的大学者,骨子里的骄傲与严格是不会变的。
自己前天的行为,无疑是在愚弄他。而像他这样在文学研究界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人,只消一句话,就足以让自己万劫不复。
至于什么「这本推理小说真棒!」银奖得主日本缺年轻的推理小说家吗?那简直比富士山的树都多!
何况眼前的导师,不仅自己的大学者、大翻译家,号称“日本中文小说翻译第一人”;其父亲,也是中国文学研究大教授兼翻译家,是日本最早的《红楼梦》翻译者。
日本学界迈入近代也不过100来年,在一个领域内如果父子两代相承,那门生故旧恐怕是遍布学界,已经可以算得上门阀了……
想到这里,王震旭浑身筛糠一样颤抖起来,但是完全不敢违逆导师的话,只能低头说了声:“嗨!”
倒是把大谷川彰也和石黑纯子看得一脸蒙圈,不知道这个一向高傲,即使在导师面前也常常说大话的同门,为什么突然就像上了岸的河童一样怯懦。
送走饭容等人的张潮,整理了一下衣服,就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来到报告厅的侧台站着。
这时候报告厅里已经灯火通明、人声鼎沸,700个座位不仅座无虚席,甚至在走廊、过道处,也坐了凭借各种关系硬挤进来的学生。
前两排自然是学校和中文系领导以及老师的位置,饭容教授作为重要的客人,也坐在第一排靠中间的座位上;王震旭等人则被安排到了第二排。
晚上7:00,「在创作中寻找自我,在自我中完善创作」讲座正式开始,观众席的灯光开始暗淡,报告厅也迅速安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