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意外的入局者
但事情的发展并不总如张潮所预想。
大年初三早上,张潮专心致志地码字时,父亲拿着一份《东南晨报》进来了。这份报纸的三版上,赫然是一篇极为引人注目的报道,标题是:
《“午夜潮汐”真相揭秘:哗众取众的低分考生》
报道的主体部分,是该报的记者采访了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富有正义感的长福三中高三学生。这位同学告诉记者,张潮的一模总分仅仅只有337分,就连大专都上不了好的;
同时还向记者揭露了张潮在校期间如何胡作非为,比如利用恐吓等手段,胁迫学校领导处分另一位善良的、本意是找他友好交流的同学;
此外,还有早恋倾向,曾经在众目睽睽之下,和一名女生约会。
报道最后,记者发出了振聋发聩的质问:
“一个数学仅仅考了8分的低分考生,却因为媒体的炒作,被冠以“文学奇才”的头衔;一个品德不良的流氓学生,却被学校庇护甚至力捧,在校园里横行霸道
试问,究竟是我们的文学、我们的媒体出问题了,还是我们的教育出问题了?张潮,只是叛逆少年韩涵一个拙劣的模仿秀而已!”
张潮对自己一模成绩被“揭露”并不感到意外,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迟早的事而已。而这么早就不在他的计划之列了。
《东南晨报》在过年前还刊发过一篇对张潮大为褒扬的报道,是由他们的另一个记者写的。没想到过了一个年,换了一个记者,态度就变了。
而《东南晨报》的报道,让其他媒体的记者、编辑们又爱又恨。爱的是提供了全新的新闻噱头,恨的是这才年初三,还在春节假期,好多记者就不得不临时开始加班。
所以年初四、初五,多篇跟风质疑的报道也跟着出炉;还有一些媒体选择了观望,说一些不痛不痒的墙头草话。
毕竟韩涵的教训才过去没几年。鬼知道这个张潮到底是不是韩涵那种荤素不忌的性子,到时候被骂个狗血淋头,报社的信箱还会被全国各地拥趸们寄来的抗议信塞爆。
而这篇报道带来的连锁反应还不止于此。《东南晨报》是福海地区发行量第二的晨报,在本地的影响力尤其大。
骂文学界,问题不大,因为指向哪一个具体的对象,张潮现在也无门无派,算不上真正文学界的人。
骂炒作的媒体,问题也不大,因为炒作本来就是一阵风;市台和县台采访张潮,本来就是上级任务。
骂教育,问题可就大了张潮正经是个高三学生。
所以三中校长吴兴雨当天中午就接到了上级主管部门领导的电话,让他一定要处理好此事引发的舆情。
吴兴雨一个头两个大,这怎么处理,咱家不会啊!
他能想到的办法,就是通过关系,压制一下媒体的报道。可现在和张潮联动的是全国媒体,他一个小小的地方学校的校长,哪里能扛得了这个炸药包。
扛不了,那就甩出去!想到这里,吴兴雨拿出手机,拨通了一个号码……
张潮的父母,此刻也急的不行。他们最担心的不是儿子名声会就此臭掉,断了文学上的道路;而是担心孩子在这种压力下会做出什么傻事来。
但是张潮却似乎毫不在意,每天该吃吃、该喝喝,吃饱喝足了,就钻进房间里噼里啪啦敲键盘,外界的风风雨雨全被挡在他那个小小的卧室兼书屋外。
初五下午一点多,张潮家的门又被敲响了,张潮母亲开门一看,是一个短发利落、面容清冷而秀雅的少女,见到张潮母亲就说道:“这是张潮家吗。”
张潮母亲点点头道:“是啊,你是他同学吧?”刚想把少女让进屋里,结果她却递过来一张信笺。
少女道:“我还要去上课,就不进去了。阿姨,您把这封信交给张潮就好。”说罢,就转身走了。
张潮母亲心道怪事怪事,自己怎么能没看出来自己这个傻儿子竟然有这么大的魅力,这没几天就有两个这么漂亮的小姑娘来找他。
张潮听了母亲的描述,知道来的应该是宋诗语。打开信笺,只见上面用娟秀的字迹写着十几行字:
回答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之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了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
这首诗是诗人北岛的《回答》,自然任何对中国文学、中国现代诗歌有所了解的人都耳熟能详。整首诗歌充满了悲愤的情绪和冷峻的坚定,否定一切试图施加于思想之上的暴力。
其中头两句更是成为了箴言。
张潮自然懂得宋诗语为他抄写这首诗歌的含义。虽然他并没有真的被外界的舆论伤害到,但是心里仍然十分感动。
下午两点多钟,张潮家的电话响了,接起来,是兰婷打过来的。
“张潮,你,现在没事吧?”
“没事啊!我能有什么事?哦,对了,要谢谢你的电脑,我码字舒服多啦。”
“……我不是想说这个,我是说,那些报道……”
“他们报他们的呗。韩涵都骂我是‘狗’了,我都没事,他们这还算客气的了。”
“你没事就好。我问了我舅舅,他说你现在最好不要‘出头’,新闻媒体看没得炒作,慢慢也就熄火了。每天那么多新闻呢,很快就没有人记得这件事了。”
“你是说,我现在要做‘缩头乌龟’?”
“不是不是,我不是这个意思……”兰婷急了,连忙辩解。
“开玩笑啦。你放心,既然我选择了这条路,那这些因果自然都要了结。这么烂的分数,又不是有人拿枪逼着我考的。躲得过一时,躲不过一世。”
“那你……”
“山人自有妙计。”
挂了电话,张潮心里颇为感慨。重生以来,自己本想先沿着过去的轨迹往前走一段路,但却偏离得越来越多。
命运,哪是那么容易被规划的?
想罢,他又提起话筒,拨通了一个“010”开头的号码:
“喂,东方兴老师吗?我是张潮。今晚我要发一篇博客……”
“好!你尽管发。发出来我就帮你在首页置顶。”
“你就不问问文章写的是什么?”
“你现在写什么都有几十万人等着看,快发!我帮你联系报社和记者们!”
第30章 张潮的组合拳
当天晚上八点,“博客中华”的首页,置顶挂着一篇加了推荐语的博客
“午夜潮汐”首部长篇小说,本站首发《少年如你》
所有吃瓜群众和关注此事的媒体都目瞪口呆,他们原以为张潮会写一篇言辞犀利的驳论来反击韩涵的谩骂,以及《东南晨报》等媒体对自己的质疑。
但,怎么是一个小说?
看标题,似乎就是这几年最常见的青春小说,八成还是校园恋爱题材,都已经被八零后作家们写烂掉了。
最出名自然是韩涵的《三丛门》,尖刻、幽默的笔法下,虽然也有一些对现实的批判,但是包裹其中的内核,还是一对少男少女懵懂初恋,又懵懂失恋的故事。
张潮就想靠这来证明自己的才华?是不是太幼稚了点?
原先看报道、看电视,觉得张潮是八零后里难得的思想成熟者的人,未免都有些失望。
不过既然他已经发了,那还是看看吧,看看这个年轻人又给大家编造了一个什么样青春时髦、伤春悲秋的故事。
“午夜潮汐”博客上,是小说的前两个章节连发,大概10000字左右。
众人刚看了开头,就被胡筱蝶的死来了一个“小小的”震撼。
“这么刺激的吗……”大家心里不约而同涌起一阵感叹。青春校园小说并不是不写死亡,但是绝大部分死亡,不是因为白血病、红斑狼疮、癌症这种绝症,就是在大团圆前来个车祸。
哪有乍一开头,就写一个少女跳楼自杀的?这小说,还怎么轻松、轻盈得起来?
有一部分读者看到这里,要么“咔哒”点击一下鼠标,把页面关闭了。
要么暗骂一声“果然会哗众取众”,然后控制住自己的手,滚动着鼠标滑轮,继续往下看。
当看到程念为自己死去的好友,盖上外套,为她保留最后一份体面的时候,读者们忽然觉得,这本小说有意思起来了。
但接着的描写,就越来越令人窒息了。
少女之间残酷的霸凌,无处不在。从社交上的孤立,到精神上的攻击,再到身体上的折磨……程念这个无辜者,仅仅因为自己的同情,就被卫莱这个“品学兼优”的同学,拖入了深渊。
而学校的官僚、僵化,围观者的麻木,甚至兴奋,又构成了一个“他人的地狱”……
“……这是真的吗?”当看到这些情节的时候,有些读者内心是充满了问号的。
而有些读者,则流下了眼泪。有的人,甚至几次关闭,又打开“午夜潮汐”的博客页面……
10000字的篇幅不长,最慢十几分钟也看完了。小说戛然而止在程念被卫莱等人推下楼梯处。
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新颖题材,惊心动魄的情节,深不见底的恶意……《少年如你》的头两章,就像磁铁一样紧紧吸引住了所有看完的读者。
“怎么就完了?下面呢?”
“下面没有了吗?”
电脑屏幕前响起了此起彼伏的抱怨声。这是来自普通吃瓜群众的。
而看完小说的媒体记者则有着更深层次的思考张潮肯定不会无缘无故地写这样一篇小说,他有什么意图呢?
这个小说虽然只放出来个开头,但是却显示了张潮与韩涵、小四、张越然、蒋锋等人完全不同的写作风格。
如果说,典型的八零后作家群有什么鲜明的写作标签的话,那“新潮”“流行”“叛逆”……,肯定是牢牢粘在他们的作品上的。他们成长于被日本漫画、美国电影、香港流行歌曲包围的环境当中,从不惮于拥抱新鲜的事物,做出全新的尝试。
比如小四,早在一年前(2003年)就写出了一部名为《幻城》的幻想小说。这部小说就高度商业化,非常适合改编成其他形式,例如漫画、动画。可以说他这么写就是奔着改编去的。
而张潮的《少年如你》虽然披着一张青春校园小说的皮,使用的却是相对严肃而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笔调冷峻。他描写起那些欺凌的手段,近乎于无情,将施虐者的内心与被欺凌者的内心,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没有对青春的涂脂抹粉,更像一台毫不遮掩的解剖课。
再想深一层,他这么写,是不是在暗示着什么?暗示这几天他在媒体上遭遇的暴风骤雨,就像一场盛大的、公开的对一个高中生的霸凌?
是啊,如果程念没有做错什么,那张潮就做错了什么吗?好像都是各种媒体在推着他走到今天的地步,他本人无论是在镜头前,还是在表达上,都是无懈可击的。
就连自己考了低分,他也没有像韩涵一样以此为资本进行炫耀,反而很坦诚地承认自己的失败。而至于其他的“劣迹”,也仅仅是某位不具名的学生的一面之词而已。其他媒体甚至都没有求证过。
这样的年轻人,被舆论这样对待,不是霸凌,胜似霸凌了。
媒体人对如何引发读者共鸣,有着比普通作家更加敏锐的直觉。他们感觉到,风向要变了。
而在
《“八零后”作家症候群早恋、自恋、自残的早产儿》
这篇文章大概2000多字,针对新理念作文大赛举办以来,涌现出的这一批八零后作家,在创作中出现的整体问题,进行了一次尖锐的批判。
文章首先指出,在不同的时代潮流中,作家以群体的形式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是常见的现象。但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作家的年龄都是参差分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