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白话文运动时,鲁迅、钱玄同等人已经年近四十,胡适才二十多岁,而像宗白华、闻一多等人就更年轻了。
因为作家的成熟有早有晚,并且年龄大小,也无关水平高低。
而现在活跃的八零后作家,绝大多数是被“新理念作文大赛”催生出来的早产儿,又被媒体所塑造,形成了高度雷同的创作风格和题材倾向,其中就包括:
偏激的叙述风格;
过度的性行为描写;
强烈又无谓的身份认同焦虑;
无序又自我中心的怪诞想象;
……
“当叛逆形象本身蜕变为一种成功者的姿态后,叛逆者已经在不自觉间,被大众舆论所驯化。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偏激、怪诞、愤怒和尖刻,都成为了一种令人兴奋的表演。”
所有关注张潮的媒体,都傻眼了。张潮这到底算不算回应呢?大家本来只是想看他和韩涵对喷。但是张潮这么一来,等于喷了整个八零后作家群体。
好像,他也是个八零后吧?
联系张潮昨晚在博客上发表的小说,该如何报道,成为了摆在每个媒体面前的一道难题。
八零后作家的标签是叛逆,那张潮的标签呢?叛逆的叛逆?但他显然也没有被体制“招安”啊,因为《少年的你》展现出的是一种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画风。
别人是早产儿?那你张潮呢一个怪胎!
第31章 被撕裂的舆论
随着张潮在博客和报纸两个平台同时发表了颇有针对意味的小说和文章,所有跟进的媒体都像闻到了血腥味的猎犬,开始冲向每一个可能提供新闻价值的采访对象。
《东南晨报》再次找到了那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富有正义感的长福三中高三学生,根据他的爆料,继续对张潮展开攻势,单方面宣布张潮就是当地教育部门的政绩工程。
《南华周报》则采访到了一位
《扬子江晚报》则由发表了一篇特约评论员文章,主要针对张潮新发表的《少年如你》展开批评,认为这样的小说过度渲染了教育的阴暗面,不仅哗众取众,而且其中的暴力描写,会带坏青少年。
……
而站在张潮这边的媒体也有很多,例如《中华读书报》,特邀著名文学评论家王斌斌,写了一篇关于《少年如你》的文章。这篇文章盛赞了《少年如你》一反青春校园文学的旧套路,具有冷峻的现实主义风格,是真正严肃的文学创作。
《新燕京报》也出手了,李烈洋洋洒洒写了三千多字,全面回顾了自己采访张潮的全过程,指出隐瞒分数并非张潮要求,张潮在采访中的坦诚是自己激赏的。至于为什么成稿中不写明,一是确实学校方面有顾虑,另外自己也觉得会模糊采访的焦点。
最重量级的则是《光铭日报》,在其文艺板块上,全文刊载了张潮那篇《“八零后”作家症候群早恋、自恋、自残的早产儿》,并且加上了“编者按”,认为这篇“八零后”剖析“八零后”的文章,是近年来对这一特殊的作家群体,最有深度和力度的一篇。
在《光铭日报》全文转载后
他们诞生于媒体对他们的炒作,传播学意义更大过文学意义。媒体既给他们造神,也给他们造人造敌人。当韩涵和郭小四以“八零后双子星”占据了大部分的聚光灯后,媒体又制造出“八零后实力派五虎将”这一个概念与之对抗,这个群体包括李傻傻、胡坚、张佳玮、蒋峰等人。
此外还有春树、蒋方舟、张悦然、赵晴……媒体手中有着长长的后补名单。
文章写道:“如果‘媚俗’是一个贬义词,那么‘媚少’肯定不能用来夸人。但不幸的是,几乎没有一个‘八零后’作家意识到,他们被‘媚少’的媒体裹挟得太深、走得太远,几乎丧失了作为‘作家’的文学自觉。……”
而“博客中华”上,张潮则放出了《少年如你》5000字左右的新章节,并且预告会隔天更新一章。
自此,关于张潮的舆论,被彻底撕裂成了对立的双方。
一方是和张潮有着密切合作的“南国报业”与“光铭报业”,胜在凝聚力强。
另一方则是以《东南晨报》为首的“散兵游勇”,全国大概有十五六家,胜在覆盖面大。
其余媒体则多是墙头草,捡这两方的边角料做文章,立场飘忽不定。
紧接着,他的
《南国周末》的影响力毋庸置疑,张潮的文章一经刊发,立刻把这场论战推向了更高的高度。
而参与这场论战的媒体,不仅在过年这个销售相对疲软的时期,收获了巨大的流量,编辑部被各种读者来信“爆仓”的盛况再次出现。
这种盛况,在80-90年代的文学刊物鼎盛期经常出现,而90年代中后期就已经很少见了。
《南国周末》特地打了一个电话,告诉张潮,编辑部已经把收到的寄给他的读者信,用邮政包裹寄到了他的学校。
忙得不可开交的张潮,终于可以松一口气,现在这种局面,其实还真是他想要的,只是来的早了点。
他深知,一个公众人物,在舆论上是不能只有好评,没有差评的。单一导向的评价,要么会因为缺乏争议点,迅速被公众遗忘;要么会因为一些小问题,被公众反噬。
何况他自己本身是颗有缝的鸡蛋,一模分数又不是什么秘密,只要有心就能查到。这种情况下,当然要提前做好预案所以当时李烈的问题虽然突然,他却并非全无准备。
而这次选择针对整个“八零后”作家群而不是韩涵个人开喷,也是他精心设计过的。针对韩涵,就成了私人恩怨,喷得再猛烈,效果也有限。
针对“八零后”作家群,不仅是因为自己这个“八零后”的身份够有噱头,而且让自己与其他年轻作家相比更有区分度。
当然,这一切,都需要有足够优秀的文学作品作为支撑。张潮原本计划是等《少年如你》基本完成以后,再来掀起论战。
但那位“神秘同学”的意外入局,让他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不过这样也有好处。一方面过年这段时间,确实没有什么新闻热点可以和他抢热度。另一方面,韩涵与这位“神秘同学”产生的叠加效应,效果好的惊人,竟然能让除了几份政治性大报以外的大部分纸媒,都下场参与。
换一个时间段,恐怕做不到。
唯一的痛苦,就是码字从随心所欲,变成了硬性作业。又是小说,又是评论,张潮过了一个绝对难忘的春节。
但就在高三开学前,张潮还接到了一个好消息,一个叫陆金波的出版商通过东方兴,把电话打到了张潮家里。他想要出版《少年如你》。即使现在这本书没写完,他也可以提前和张潮签订出版合同,甚至支付部分版税。
这个出版商只要了解过新世纪中国青春文学历史的人都不会陌生,陆金波是他的本名,但他还有一个更加有名的网络ID,叫做:
李寻欢。
中国第一代网络作家。
第32章 签了,你就是百万富翁了!
陆金波虽然是在2002年发表了名为《粉墨谢场》的作品后,才彻底放下了“网络作家”的身份,但其实他早在2000年,就开始转型为出版公司服务了。
得益于他的创作经历,陆金波尤其重视年轻作家的开发。安尼宝贝最早的成名作《告别微安》,就是经由他策划出版的。同时他还是韩涵最信任的出版人之一,韩涵转型电影导演之前,大部分重要作品都是交由他来运作。
不过在2004年,他还没有成为后来那个捧一本红一本的畅销书策划人、顶级书商,职务还是“呗榕文化”的总编辑,韩涵也还没有开始与他紧密合作。
但寻找年轻作家和爆款作品,已经是陆金波最重要的工作方针了。
陆金波在电话里提出,如果把《少年如你》交由呗榕文化出版的话,不按稿酬计算,而是可以给予行业内较高的10%的版税,并且首印数不少于20万册。
通常来说,这个时代的作家版税,根据销量前景,在6%-12%之间浮动,个别顶级作家可以拿到15%,例如童话大王郑渊洁。
韩涵在几年后2009年,曾经传出20%的版税,被称为“自地球上有文明有文学有版税以来,第二享受这个版税的作家(上一个是胡适)。”
给暴得大名的张潮10%的版税,对文学新人来说,确实是非常有诱惑力的数字了。要知道,韩涵在出版他的第一本长篇小说《三丛门》时,也仅仅拿到了8%左右的版税。
不过在经过和陆金波的深入交流以后,张潮还是婉拒了他的邀约。原因很简单,陆金波不仅想要签下他的《少年如你》,而且希望签下张潮未来两年内的所有作品。
当然,这有一个数量要求,两年内至少两部作品,总字数不少于30万字。
但是对于张潮来说,这无疑是给自己戴上了一个紧箍咒,而且10%的版税,他认为虽然算比较高了,但相较于目前的话题热度来说,还是偏低一些。
陆金波只是嗅觉比较敏锐,行动比较早而已。后续肯定还有其他出版社会找他洽谈。到时候不怕谈不出一个更好的条件。
挂了陆金波的电话以后,张潮的寒假也结束了。大街上满地的鞭炮屑还没清理干净,他就踏上了返校的路程。
不过张潮刚回到学校,就被保安叫到了门卫室。
看着眼前满满一个蛇皮口袋的读者来信,张潮头皮都麻了。这要带回宿舍去可就太招摇了。幸亏他有PlanB,等到兰婷来学校以后,央求着先让他把这一袋子信先存放在广播站里。
广播站里,在兰婷“羡慕嫉妒恨”的注视下,他大概清点了一下信件数量,应该不少于1000封。
兰婷问道:“这些信,你回不回?”
张潮指了指自己的额头,道:“你看我像不像个傻子?这要回,我这一天天的也别干别的事了。”
兰婷打趣道:“我之前在报纸上看到,郑渊洁为了存放读者来信,在燕京买了八个房子。你也可以学学他呗。”
张潮道:“等我发财了,别说八个,八十个也行。可惜,我现在连房间都不是独立的我家的杂物可全堆我那儿呢。”
兰婷道:“对了,你那部《少年如你》我可看了,写得真好。你是怎么想到这个故事的?是不是,是不是咱们学校……”
张潮忙解释道:“没有!本文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兰婷“噗”一声笑出来,道:“我就问问,你紧张什么。不过你写的校园霸凌,我其实也经历过。”
张潮奇道:“你兰大小姐,谁敢欺负?”
兰婷眼神暗了下来,过了一会儿才说道:“我小学三年级之前,是在省里的机关幼儿园和机关小学上学。那里的老师都是看人下菜碟,同学们也有学有样。那时候我爸工作上不顺利,比较清闲,我就被同学欺负过。”
随即又释然一笑,道:“不过跟你小说里的胡筱蝶、程念比起来,我那点遭遇只能算毛毛雨……不说啦。”
张潮也知趣地没有细问。
兰婷接着问道:“你这部小说准备写多少字啊?”
张潮答道:“目前规划是20万字左右,长一点、短一点都有可能,但差不多就这个篇幅。”
兰婷惊讶道:“20万字!那是长篇小说了啊。我还以为是个五六万字的中篇呢。那这么长的小说,你打算都在网络上发出来?”
张潮道:“当然不会全放网上。我写作有个原则,不搞义务劳动!”
兰婷道:“那你是要出书?”
张潮道:“是啊,其实来学校之前,已经有出版社找我谈过条件了。”接着就把陆金波找他的事情大概说了下。
兰婷听完,就掰着指头,算起了账:
“10%的版税,20万的首印……现在一本20万字的小说定价至少20块,也就是光拿首印数的版税,就有40万块了。而且怎么可能只卖20万册,肯定要加印。韩涵的《三丛门》据说卖了200万册,你就算只卖他一半,也有100万册……那就是200万块了!
天啊,张潮,签了你就是百万富翁啦!”
张潮被逗笑了,说道:“可惜,我没同意。所以现在还是穷光蛋一个!”
兰婷问道:“你为什么不签呢?”
张潮答道:“10%的版税标准太低,20万的首印数太少。何况他还想以这个条件,再签我未来两年的所有作品。我认为,我不止这个价格。”
兰婷道:“有志气……不过我相信你!”
张潮一边和兰婷说说笑笑,一边开始拆阅信件。
他在信堆里特地翻找了一番,选出一个特别厚的信封,摸上去就和放了两千块现金似的
张潮道:“就拆它了。这么厚,想必是我的忠实粉丝!”
兰婷眼疾手快,从他手里抢过来撕开了封口,道:“这封我来!”接着就从信封里掏出了厚厚的一沓……
照片!
每张照片里,都是同一个将身躯扭成不同的“S”型的女青年,大脸蛋子、丹凤眼,长发飘飘、牛仔裤。
这沓照片上面,还一张薄薄的信纸,上面写着颇为娟秀的几行字,张潮见势不妙,想抢回来,没想到兰婷动作灵活,一下就跳到了桌子后面,一边和张潮绕着桌子躲猫猫,一边把内容读了出来:
“亲爱的午夜潮汐:
见信安。
请允许我冒昧地用‘亲爱的’来称呼你。这对你我来说,似乎太早了一点。但是自从看到你写给我的那三篇文章以后,我就明白了,这世界上,只有你懂我!
……
我知道,你现在还太小,我们之间的爱,是不被世俗所容许的。
但,我可以等你。直到,地老天荒;直到,海枯石烂;直到,你的肩膀足够厚实,可以为我们抵御风风雨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