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194节

  国家、民族、语言,都是平等的,不存在谁更高贵、谁更低贱。乔安娜,你一定要谨言慎行啊!”

  女记者乔安娜被噎得说不出话来。张潮的“母语写作论”只是有“歧视”之嫌,硬要扣帽子,多少有点借题发挥的意思。

  但如果是像刚刚他假设的那样,有人逼着他承认用英语创作远远优于用母语,那“种族歧视”的嫌疑才真的洗也洗不掉。

  张潮一摊手,无可奈何地道:“为什么你们默认‘中国人’和‘印度人’之间存在‘差距’,一定是‘印度人’不如‘中国人’呢?

  太荒谬了!我要严厉谴责你们这种充满‘种族歧视’的潜意识想都不能想,想也有罪!”

  众记者顿时一口老血就要喷出来虽然今天大部分人来不是非要坐实张潮“种族歧视者”这个标签,而只是想看看这个中国小伙子怎么吭哧吭哧、面红耳赤地自我辩护。

  反正美国名人三天两头就闹“种族歧视”的新闻,民众们过一阵就会忘了。顶天就是张潮这两年在美国市场消沉下去而已。

  但谁也没想到,张潮不仅不会坐实是“种族歧视者”的指控,甚至扛着“反种族歧视”的大旗开始挥舞,眼见要把屋里的其他人都打成种族歧视者了。

  这才“太荒谬了”好么!现在这个问题谁也不能再追究了,相当于眼前摆着两颗毒药,吃哪颗都是死,最好的选择当然是当看不见。

  大卫米勒和苏珊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怎么张潮上台三拳两脚,就把所有黑锅都甩掉了,不仅自己安然无恙,甚至开始大举反攻。

  站在张潮身后一步、随时准备为张潮“查漏补缺”许蕊雅,这时候努力憋着笑,她实在很想对所有人说一句:“常规操作,不要惊讶……”

  随即FOX的记者提问了:“张潮先生,如果按你所说,你不是‘种族主义者’,你的回答也没有‘挑衅’或者‘歧视’的意味,那么你为什么会选择‘使用母语’这个答案呢?”

  张潮坦诚地答道:“因为基兰德赛女士的小说还没有中译本,我只看过我的同事翻译的个别篇章,缺乏全面的了解。既然布克奖是颁给英语作家的奖项,所以这是我所能想到的最诚实的答案。

  维特根斯坦说‘语言是思想的边界’,一个作家选择哪种语言进行创作既可能是很自然地,也可能是经过审慎考虑的。

  我很好奇基兰德赛女士选择英语的原因是什么这是同为作家的一种本能。

  而我,选择汉语进行创作不仅是自然而然的,而且我很为之感到骄傲。因为这是一门历经了几千年时光淬炼的语言,至今仍然拥有强大的生命力。

  作为一个中国作家,用汉字创作,既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责任。我写作的一个原则就是,不要让这门语言蒙羞。”

  美国的记者们虽然很难理解张潮的荣誉感,但是这个回答确实滴水不漏。“为使用母语创作而骄傲”,肯定不能和“歧视用非母语创作”划等号。

  就这样,这次“种族歧视”风潮中,刺向张潮最尖利的两把刀都已经被打掉在地上了。

  现在,就剩下一个“女性作家挑战男性作家传统权威”的问题还没有化解。

  果然,又有一个记者提问道:“我是CNN的记者里德,你这次获得‘全美书评人协会最佳小说’奖项,被认为了美国书评界彰显男性权力的一次示威。

  要知道,‘布克奖’是英语世界最权威的文学奖项,而美国,恰恰是一个英语国家。资料显示,‘全美书评人协会’的700多个成员中,男性比例超过了70%……你怎么解释这其中的联系呢?”

  张潮微笑地看着提问的记者里德这是一张典型的白人男性面孔,狭长的颅骨、高耸的鼻梁、深陷的眼窝,以及惨白的皮肤,无一不在彰显他的血统。

  里德被看的有点毛骨悚然,催促道:“希望你能回答这个问题。”

  张潮轻轻“呵”了一声,然后道:“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个奖项的情况……”

  里德:“嗯?”

  张潮笑了起来,不过有些冷:“据我所知,基兰德赛女士来自印度的刹帝利阶层,从种族角度看,她是雅利安人血统嗯,也就是我们说的,白人……”

  里德觉得有点不对劲了,但只能硬着头皮听张潮说下去。

  张潮继续道:“哦,可能你不知道,基兰德赛女士的祖父是孟加拉商人,而祖母则是德国人……”

  里德脸色一变,惨白的肤色泛起红晕来,连忙开口道:“不,你这是在转移话题……”

  张潮没有理他,而是接着道:“所以你,或者说有些人认为,必须让一个‘使用英语’的‘白人血统’作家获奖,才是公平的,对吗?”

  里德心头一紧,连忙道:“当然不是,我们谈的是女权问题,是男性书评人滥用自己权力的问题!”

  张潮道:“今年的入围作品里还有一部《半轮黄日》,嗯,那是一部杰作!作者阿迪契来自尼日利亚,是女性,而且是黑人。你为什么不为她没有获奖而叫屈,而要为基兰德赛没获奖叫屈?

  所以这个问题的焦点,并不是‘女权’对不对?你们其实是认为‘中国人’不配得奖,只有‘白人’可以得奖,是吗?”

  里德立马慌了,立刻否认三连:“不是,我没有,你别胡说!”

  张潮立刻追问:“那你们为什么完全忽视了阿迪契?她才30岁!难道一个这么优秀的、年轻的黑人女作家,在你们眼里就是空气?

  你们内心的‘种族歧视’到底严重到什么地步了?我很失望啊!”

  现场所有记者脑门都开始发胀,脑浆子都被张潮说沸腾了。再这么下去,张潮恐怕要成为“马丁路德张”了!

  张潮接下来的一句话,才真正让这些人都破了防:“你们美国的记者,一定要深挖思想里种族歧视的‘病根’,不要让自己的大脑变成豆腐渣工程!

  白人至上主义要不得啊!”

第305章 The Hero

  芝加哥联合车站的会议室里,死一般沉寂。

  这还怎么问?再问下去,张潮不知道又会说出什么虎狼之词。

  刚刚进攻火力最凶猛的CNN里德和CBS乔安娜,现在脑子里只考虑一件事怎么才能让自己回去以后不被解雇。

  毕竟电视台肯定不会背“种族歧视”这个锅,万一民意沸腾,一定会说是记者的“个人行为”。

  只有FOX的记者最淡定,他今天来的任务就是和张潮打配合、递话头,现在任务已经圆满完成了。

  大卫米勒适时拿起话筒,提醒道:“大家还有问题要问吗?”

  纸媒《纽约客》的记者反应最快,立刻就问道:“去年布克奖的得主基兰德赛来自印度;而你拿到了‘全美书评人协会奖’;你还提到了阿迪契的《半轮黄日》……

  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认为英语世界的文学包容性越来越强,无论是亚洲还是非洲,处于‘世界边缘’的作家逐渐受到了认可与接纳。

  请问你对此有什么样的看法?”

  张潮心中暗叹一口气,《纽约客》虽然在美国已经是颇为“左派”的媒体了,但是它的记者仍然可以“无恶意”地问出这样的问题,只能说有些傲慢在他们内心根深蒂固。

  他略一思考,直接问那位记者道:“你使用过地球仪吗?”

  记者迟疑了一会儿,才答道:“当然……但这和我的问题有什么关系?”

  张潮道:“那你说说看,在地球仪上,哪些国家位于‘世界边缘’,哪些国家又位于‘世界中心’?”

  《纽约客》的记者顿时语塞圆滚滚的地球仪上,除了南北两极,哪有“中心”一说?

  随即他又解释道:“我的意思是,文明世界的边……”话没有说完,就立刻住嘴了。

  这句话要是说全了,今天回去以后可能被解雇的记者又要多一个。

  张潮又问道:“去年中国的人民文学社出版了斯蒂芬金的《肖生克的救赎》,而且销量位列十大畅销书的第九名。

  你如果报道这个新闻,会写这体现了中国人‘包容性’,或者说金先生被中国人认可、接纳了吗?”

  这个问题又把对方问噎住了,现在他满脑子就一个想法听说中国人都有“属相”,那张潮是属法棍的,还是属列巴的?

  张潮自问自答道:“恐怕你会写‘伟大的斯蒂芬金征服了中国读者’吧?所以,至少对我来说,作品并不需要被‘英语世界’‘包容’,也从没有想过被你们‘认可’或者‘接纳’。

  作品最终是要面对读者的,无论是中国读者、美国读者,或者是其他什么国家的读者,喜欢我的作品,那都是我的荣幸。

  除此之外的评价,不足为道。”

  《纽约客》的记者颓然坐回了椅子上,愁眉苦脸地看着眼前的笔记本,今天这报道可咋写?

  总不能写这么多记者从四面八方来了,然后被张潮用各种“大义”糊了一脸吧?

  《纽约时报》的记者琢磨了一下,决定迂回一下,问一个缓和点的问题过渡:“我们知道,这次旅程你已经和两位作家对谈过,请问你对他们的印象如何?”

  这才是记者会应该有的态度嘛张潮用轻松的语调答道:“斯蒂芬金先生充满智慧,让我懂得怎么才能把书卖得更多些……”

  现场响起了一阵轻笑,气氛终于没有那么凝重了。为了今天的采访,大家都看了昨晚播出的“东方快车的谈话”第一集,所以一下就想起了斯蒂芬金说要让读者多活几年的梗。

  紧接着张潮道:“黎翊云女士和我一样来自燕大,她很优秀。我们的共同语言虽然并不多,但所幸最后还是取得了一些共识至于具体内容,大家可以看今晚的节目。”

  这一下又把大家的胃口都吊起来了。

  “共同语言不多”意思是就是分歧更多,交锋激烈?看过张潮今天在记者会上的表现,众人都有点不敢相信黎翊云能和张潮对线。

  不过一切都要等今晚第二集播出以后才知道。

  由于记者会并不是现场直播,所以在一旁的大卫米勒,一边密切观察“场上局势”,一边不断给自己的顶头上司发信息:

  “记者太多了,我怕张潮会应付不来。放心,我会随时打断来保护我们的人!”

  “问题十分尖锐,张潮的态度似乎太生硬了,恐怕今明两天的舆论会对他不利……”

  “这群记者就是混蛋,老板,我们在纽约的新书发布会可能要取消了。”

  “等等,事情好像还没有那么糟糕。”

  “张潮挽回了局势不,应该说他始终就没有处于下风。”

  “老板,张潮一个人在拷打所有记者,我要不要提醒他控制一下,不要破坏了和媒体的关系……”

  “老板,纽约的新书发布会我建议换个地方,麦迪逊花园广场怎么样?”

  “不,只在纽约举办发布是不够的,波士顿、芝加哥……要不然我们安排张潮反向坐火车回旧金山吧,一路走一路签。”

  “老板,《大医》第二部现在就可以加印了!”

  ……

  发出最后一条短信的时候,大卫米勒看到张潮已经站在台上,和台下的记者言笑晏晏,态度松弛地介绍着《大医》第二部的内容:

  “在第二部里,我们可以看到三个主人公的成长。他们不再是刚进医学院的青年了,他们会更深入地参与到那个变幻莫测的时代中去……”

  “在那时的中国,医生也是一种前途无量的职业,但是战争改变了一切人既是不堪一击的,人又是坚不可摧的……”

  “无论复杂的人性如何交织成历史最终的走向,但他们对理想和信仰的坚持,证明了再渺小的个人,也可以在时间洪流当中闪耀自己的光芒……”

  “为什么选择医生?因为我们中国有句老话‘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似乎刚刚那种剑拔弩张的情形,从未出现过。

  大卫米勒困惑地问身边的苏珊道:“对不起我没注意到张潮刚刚说了什么?”

  苏珊捂嘴一乐,答道:“张潮就对记者们说了一句‘《大医》是一部展现中国人如何选择自己道路的小说!’然后他们就围着张潮问《大医》了。”

  大卫米勒一愣,旋即想明白了张潮这句话的用意之前的场面多少让记者们有些下不来台,这样会导致一个结果张潮虽然会洗脱“种族歧视者”的指控,但是记者的报道不会太热情,可能用几十一百词的短讯糊弄过去。

  张潮主动把《大医》作为抛出来,而且特意往“美国主旋律”方向靠拢,这样就给了记者一个报道他的“抓手”,大家可以从《大医》入手“盛赞”张潮,前面那些被单方面碾压的环节就能“技术性处理”。

  这么一来,既洗脱了指控,还给了记者台阶下,又宣传了即将发布的新书一石三鸟。

  大卫米勒顾不得感叹,连忙又给报社老板发去信息:

  “刚刚我说的加印数可能不够,最好再追加……”

  等张潮和记者们对《大医》第二部的交流告一段落,有眼尖的终于又注意到了站在大卫米勒、苏珊等人身边的印度裔面孔年轻人,于是问道:“这位是……?”

  张潮这才想起还有这么个人物,连忙道:“还是请他来介绍一下自己吧。”说罢,就把位置让给对方。

  印度裔年轻人没想到会突然被张潮请上台,不由得慌乱了一下,但也很快镇定下来,来到麦克风前,开始自我介绍:“大家好,我叫昆瑙内亚,我是一名演员,来自印度。

  我即将在张潮先生参与的一部剧集里扮演一名常驻角色。而之所以设计这名角色,正是来自张潮先生的建议。……”

  昆瑙内亚是张潮的“PLAN B”既然你说我歧视印度裔,那就由印度裔的昆瑙内亚来打破这种偏见。

  他是在芝加哥前两站上车的。

  不过由于前面发挥得太好,所以张潮差点忘了还有这么个人存在,幸亏记者提醒了。

  《生活大爆炸》去年那集比较失败的试播集里,是没有“拉杰”这个印度裔角色的。谢尔顿和莱纳德的共同好友是一名同为科学家的女“Geek”。

  张潮参与投资剧集以后,给出的极少“小小建议”当中,就包括把这个女“Geek”拆分成两个男性角色,比如“增加一个印度裔科学家”。

  这个理由极具说服力美国的演员工会对“少数族裔平权”有比较严格的要求,所以经常会看到好莱坞电影里非要塞个黑人角色进来。

  不过《生活大爆炸》是一部讲“科学家宅男”的剧集,黑人科学家在公众认知方面实在有点……但是印度裔科学家就毫不突兀了。

首节上一节194/26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