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潮母亲道:“可是你时间都拿去复习了,哪有时间写书……唉,没事,到时候你真写不完,妈有钱,妈替你赔给人家。”
张潮想了想,道:“你们等等,我去拿个东西。”
张潮回了自己屋子,在书本里翻了翻,不一会又回到饭桌上,把翻出来的东西放在桌子上:“喏,这是我送给你们俩的礼物。”
张潮父母看过去,是一张红彤彤的银行卡。
张潮母亲不解,问道:“这是……?”
张潮道:“这张卡里有20万,是呗榕文化预付给我的稿费。密码是我生日。”
呃……这剧本好像拿反了?
其实今天张潮看到陆金波带来的协议里有预付版税条款的时候,也十分惊讶。都说陆金波对旗下的作家格外优厚,果然是有道理的。预付版税或者稿费,都是成名作家才有的待遇。
为了争取到张潮,陆金波可谓是下了血本了。怪不得后来韩涵、奕中天都死心塌地跟着他,他最后能成为顶级的大书商。
张潮父母现在每个月的工资也才一千多,加上奖金、绩效,每人一年也就是两三万。
二十万已经算是一笔大钱了。
张潮父亲咧嘴一笑:“我就说我儿子……”
后半句话,又被老婆一眼瞪回了嗓子眼里。
张潮接着解释道:“我现在签了两本书的出版协议。一本长篇小说,20万字我已经完成一半多了。另一本杂评集,虽然没写多少,但是总字数只要10万,而且9月前交稿就行。你们放心,我写的完。”
张潮母亲这才稍稍缓了脸色。
张潮父亲把卡往张潮那边一推,道:“你自己赚的钱,你自己拿着花。”
张潮母亲忍住再瞪老公一眼的冲动,伸手把卡收了起来,道:“这钱我们不会花,但要替你保管。你真写不出来,大不了咱们把钱还人家。”
张潮笑道:“好。不过还人家的机会不大。对啦,以后你们不用给我打生活费了,过几天《南国周末》还有一些报纸会给我打稿费,在学校生活够用了。”
张潮父母看着眼前笑得格外阳光开朗的儿子,忽然觉得自己可以安心的变老了……
第44章 多印它30页?
朱妍玲最近在编辑部里压力山大。
虽然拿下了《少年如你》的首版权,但是毕竟代价很高。花城社作为一家调性相对比较传统的出版社,这次“被迫”炒作了一把,其实社里还是有一些编辑有不同看法的。
何况《少年如你》还没有出版,大家还没见到真金白银。
朱妍玲这次签约回来,就压住了资深编辑王红钊手上的一篇中篇小说,让延后一期再发。
虽然朱妍玲是《花城》编辑部的主任,但毕竟不是主编或者执行主编,这样压稿子自然引发了不满。
文学杂志的编辑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虽然有上下级关系,但是毕竟都是文人,骨子里清高、孤傲的劲儿是改不了的。
何况王红钊还是一个资深编辑,当时就不干了,找到朱妍玲就施压:
“我可已经答应赵大禾老师了,他的《北风呼啸一下午》要在下一期的中篇里打头阵,你让我怎么交代?”
赵大禾是中原省的小说名家,毕业于燕京大学,成名已久,获奖无数。
“不是不发,而是先等一等。下期一定上。”
“等那个嘴上没毛的小孩子写个纯文学作品出来?”王红钊冷笑。
朱妍玲心里其实也没谱。因为张潮现在虽然名声大,但是文学实力并没有受到认可。
《少年如你》从题材和风格上来说,明显属于类型小说的范畴,有明确的受众群体,说是通俗小说或者商业小说也不是不行。
通常认为通俗小说作家和纯文学作家之间,从创作理念开始,就有着不可以逾越的鸿沟,基本相当于爱迪生和爱因斯坦的区别。
而《花城》是一本定位纯文学的杂志,喜欢刊登年轻作家的作品,尤其是具有先锋色彩的作品。但是年轻成张潮这样的确实还没有。
朱妍玲道:“再等等,张潮的稿子这两周就会写好,如果质量不过关,那么还是让赵老师的小说上。”
王红钊道:“你还真把宝都压在他身上了?好,到时候哪怕官司打到萧主编那里,我也不怕!”
说罢气哄哄地走了。
朱妍玲揉揉太阳穴,忽然觉得自己最近的情绪竟然都被张潮不到二十岁的小伙子调动着,不禁有些自嘲。
可是一周过后,张潮承诺的小说,却没有发过来。
朱妍玲这下是真的坐不住了,想要打电话给张潮,却又生生控制住了自己的这股催稿子的冲动。本来编辑催稿,天经地义,但是考虑到张潮近期的创作压力,朱妍玲不想让他紧绷的弦断掉。
王红钊自然洋洋得意,拿着《北风呼啸一下午》的打印稿放到朱妍玲面前,让她签批。朱妍玲自知理亏,也只好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张潮啊,张潮,你怎么突然就掉链子了呢?”
不过又过了几天,朱妍玲突然发现邮箱的收件箱冒出一个熟悉的名字,是张潮。伴随着名字的,是一个word文档附件,文件名是:《少年的巴比伦》。
朱妍玲马上下载好,打开,认真看了起来。
3万多字的中篇,朱妍玲整整看了2个多小时,对于她这样经验的编辑来说,是很漫长的一个过程了。
看完以后,朱妍玲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张潮这篇小说的素质,远远超乎她的想象。
可是《北风呼啸一下午》自己已经签字了,不能再撤下来了。另外两篇中篇,作者的名气、来头更大,质量也非常高,总不能这时候去压。
其他栏目的作品也撤不动,总不能为了匹配《少年的巴比伦》的篇幅,一下子撤掉两三篇短篇小说或者散文吧?
但是3月刊放弃张潮的这篇小说,就太可惜了。如果放到5月刊,那很可能错过了《少年如你》的黄金销售期。
朱妍玲拿不准主意,于是就把《少年的巴比伦》打印了出来,准备送到主编萧建国手里,让他来决定。
《花城》编辑部打印文稿是统一由一台理光牌大型一体机进行。所以朱妍玲打出稿子,也引起了其他人的注意。王红钊最为关注,特地上前瞅了一眼,有些讥讽地道:
“天才少年终于憋出宝来了?”
朱妍玲不理他,拿着稿子就去了主编办公室。没想到不仅主编萧建国在,文化编辑室的主任田英也在。两个人是老搭档了,看到朱妍玲拿着稿子进来,都望向她。
朱妍玲把前因后果一说,又将《少年的巴比伦》递给了萧建国。
萧建国道:“先看稿子吧。一切以稿件质量为中心!老田,你也帮我把把关。”
就这样,萧建国看看一页,就递给田英一页。两个人看稿子速度比朱妍玲快,一个多小时就翻完了30多页的打印纸。
看完以后,萧建国沉吟许久,又时不时再回看一些片段,然后才开口,问田英道:“老田,你觉得怎么样?”
田英毫不犹豫地回答道:“佳作!”
萧建国点点头,道:“虽然在一些文字细节的处理上,还有不成熟的地方,比如几段回忆切换的时候,略显生硬了,缺乏过渡。但是从题材、风格以及呈现出来的整体效果来看,我还没有见过其他任何一个20岁上下的作家有这种水平。”
田英补充道:“《少年的巴比伦》最有价值的就是题材。张潮带着我们,见到一片过往极少有人注意到的陌生领域,有了这个,哪怕他写得不够好,也有刊发的价值。何况他写得足够好。”
朱妍玲喜上眉梢,但还是小心翼翼地问道:“但是,但是下个月的中篇小说名额已经满了……”
主编萧建国沉稳、厚道,做事细致,既不愿意放弃《少年的巴比伦》在《花城》上早日和读者见面的机会,但也不想得罪赵长禾这样合作多次的老作家。
田英是湘省人,性格大大咧咧,颇有霸气,豪爽地说:“你不用为难,我去和老赵说。大不了下次去中原,我给他敬酒赔礼道歉。”
萧建国思考了一会儿,道:“谁的稿子也不要压,张潮的这篇小说也要发。这样,我们下一期杂志多印它 30页,把《少年的巴比伦》发了。”
朱妍玲吃了一惊:“多印……30页?”
要知道《花城》杂志单期是244页,零售价才9.9元,加上这几年纯文学销量不景气,所以加上人工、给作者的稿费,基本就是贴着成本线了,根本不盈利。
加印30页,虽然从印刷成本角度计算并不高,但从现有杂志的销量考虑,几乎等于就是赔本印。所以为张潮这样的新人做出这个决定还是需要魄力的,
萧建国摆摆手,拍板道:“就这么定了!你赶紧把修改意见整理一下,发给张潮,尽快定稿。”
朱妍玲感激地点点头。
第45章 《少年如你》完成了
这世上总是有人欢喜有人愁。
张潮专心小说创作,朱妍玲欢喜了,东方兴却正在发愁。
2月初他和张潮通了一个电话,张潮告知他到2月底,《少年如你》在“博客中华”上的隔日连载就要结束了。
“博客中华”定位本来一直是IT以及高科技资讯输出的博客平台,现在被“午夜潮汐”带动着逐渐变成社会舆论和青少年阅读平台。但显然后者更能带来流量。
他投向各大投资机构的商业计划书,也在这种形势下收到了热情的回应,他也去见了一轮投资人。
但很快他就发现,投资人似乎对张潮更感兴趣。在他滔滔不绝地讲完发展前景、商业模式、盈利预期……之后,投资人总会微微一笑,问出一个让他扎心的问题:
“您讲的这些都很好……不过,您能保证‘午夜潮汐’一直在你们平台吗?你们之间有没有合作协议呢?”
东方兴一下就哑火了。虽然他不想让“博客中华”和“午夜潮汐”划等号,但是现实就是如此残酷
上个月以来,在没有《少年如你》更新的日子,“博客中华”的流量要下降近一半。
投资人又不是傻子,怎么会看不出来“博客中华”的生命线就是“午夜潮汐”这个号。况且这个号带来的都是优质而长远的青少年流量。
之前东方兴确实想和张潮签订一个合作协议来着,但是随着张潮舆论声量的水涨船高,他就不好意思把协议发给张潮,想着再改改,再改改。
结果一改就是四版,最近才把第四版发给了张潮。
最初拟定的协议中,还有对张潮的一些硬性约束,比如每个月的发文量必须达到多少字,平均点击量至少要多少万。
而最后发给张潮的这一版,已经删除了所有对张潮的约束性条款,从“指导工作”,下降到“战略合作”了。
可就是这样一份协议,发给张潮后,也一个多星期没有动静了。
东方兴着急得不行,偏偏张潮没有手机,自己也不好打电话给他。索性一不做二不休,亲自到三中拜访。
办公室周主任接待拜访张潮的“大人物”们,已经娴熟得让人心疼。小会议室、茶水、点心三件套。他甚至有点恍惚,自己不是在三中做办公室主任,而是在给张潮做门房先生。
张潮看到东方兴,头有点大。因为他确实不太知道怎么处理和“博客中华”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是感激,毕竟“博客中华”是他的起点;另一方面是遗憾,他知道再过一两年,门户头部的心浪就要推出自己的博客平台,心浪博客。
心浪一出,天下无博。
包括像“博客中华”这样原先的领头羊,都被心浪博客的堆明星战术碾得渣都不剩。
自己虽然知道这大概的历史进程,但并不清楚具体的细节。甚至就连“博客中华”这个网站,自己还是在这一世才开始用。毕竟上一世等张潮能频繁上网的时候,中国的博客平台早就是心浪的天下了。
所以张潮真心没办法“辅导”东方兴,现在和东方兴说“你要花钱请明星驻站”“你要烧钱造热点”“你要……”
怕不是要被当成个傻子。再遗憾,也只能眼睁睁看着。这可能就是他这样胸无大志的穿越者的无奈吧。
自己固然没有以后转投心浪博客的想法,但又何必捆绑到一辆注定走不远的马车上呢?
虽然东方兴这次带来了极具诱惑力的方案只要张潮能签下协议,保证每年在“博客中华”上发表不少于20万字的内容,他就给张潮一定比例的股份至于比例多少,可以谈。
但张潮还是拒绝了。钱是好东西,但他也知道拿了这种股份,就等于担了经营责任。
这一辈子,他都不想承担任何具体的商业经营以及管理工作,就做一个靠写作逍遥自在的独行散人就好。
但是他还是和东方兴签订了一份约束力几乎等于零的战略合作协议,同意自己大部分杂评类的文章,还是会在“博客中华”首发。
东方兴只能带着遗憾离开了,不过至少还是带了一份协议回去,不算空手而归。
而在二月底,正是凭借这份协议,“博客中华”获得了胜大集团以及软银的100万美元的融资意向,并在3月拿到了这笔钱。
东方兴不再是孤家寡人了,开始招兵买马,“博客中华”的队伍迅速扩张到40多人。
而这就不是张潮所了解的了,他也没空去了解。
因为刚过完2月,就在3月初暖煦的春风里,他最重要的任务长篇小说《少年如你》,完成了。
《少年如你》全书创作历时近50天,定格在201891字。是他前生今世持续创作时间最长的一部作品网文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