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57节

  崔文钦道:“我们剧社的成员昨晚几乎一夜没睡,都在读你的剧本,今天早上我们还开了一早上的会。你这出剧,写的太好了!”

  何叶也道:“剧社的成员,都决定申请延迟离校,趁着寒假在学校把《窝头会馆》粗略排一下。争取在3月份或者4月份,达到能演出的效果!”

  崔文钦道:“今天急匆匆地请你来,就是怕你事情多,一放假就离校了。剧本里很多东西我们都还要请教你!”

  张潮道:“那现在是……?”

  “剧本围读会啊!”

第106章 席卷港岛

  2005年1月21日,燕大正式开始放假。张潮也得以“逃脱”剧社的“虎口”,登上了前往港岛的班机。

  去年12月的庄重文奖颁奖典礼后,徐子东就口头向他发出了来港岛岭大交流访问的邀请,后来又通过学校发出了正式的邀请函。

  张潮就趁着寒假到“新理念作文大赛”复赛之间的空档,去一趟港岛。

  这个时间点,内地的学校都是才放寒假,港岛大学则相反,他们寒假(通常是圣诞节前2天到1月中旬)放完了,刚刚开始春季学期。

  经过近4个小时的飞行,21日傍晚,张潮终于踏在了港岛的土地上。

  不过没想到的是,徐子东竟然亲自来接他。在车上,徐子东就说道:“听说你要来,学生们都很兴奋,你的讲座和沙龙都已经预约满了。讲座都从小礼堂,挪到了大礼堂。”

  张潮奇道:“港岛的学生对我这么感兴趣吗?”

  徐子东道:“一个原因是你的《少年如你》卖得很好,到现在还不到半年,就已经加印2次。内地作家的书,在港岛卖到这个数量,你虽然不是第一个,但肯定是唯一一个还活着的。

  港岛人买书很奇怪的明明少子化,结果销量前10有7本是童书,剩下3本不是励志,就是养生,要不然就是讲怎么和人斗争。文学类呢,前30都不一定能看见一本。

  去年的畅销书里,甚至还有一本叫做《如何阅读一本书》我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了,也不知道港岛人到底会不会读书。”

  张潮道:“还有一个原因呢?”

  徐子东道:“……这个,你明天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就明白了,我自己不太好意思说出口来。”

  果然,第二天张潮在讲完主题为《转型中的内地青春文学》的演讲后,第一个站起来提问的香港同学,就把他雷得外焦里嫩:

  “今年的富布斯排行榜,你是内地第一个版税突破‘1000万’的作家,我想请教一下,怎么通过写书到多银纸呢?”

  这位同学一开始还努力用国语表达,说到后面,显然是比较激动,广东话就脱口而出了。

  张潮终于明白徐子东为什么说他自己不好意思说出口了。作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商业化的城市,港岛人对于财富的追求,是刻在骨子里的,即使是文人也未能免俗,何况普通的学生。

  金庸先生在办《明报》的时候,就以稿费抠门出名,就算是自己的老友倪匡,在他那里也涨不了一分钱稿费。

  张潮之所以在港岛出名,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有钱”!去年富布斯排行榜的负责人说他是“内地作家首富”以后,明窗社就很敏锐地捕捉到了商机,联合媒体展开了一轮特殊的宣传。

  今年年初,富布斯排行榜正式公布了2004年的名人榜单,排在前列的自然是那些企业老板,但是张潮是作家中排名最高的,富布斯说他去年版税收入达到了1100万元。

  排名第二是于秋雨,也有900多万。韩涵、小四等熟悉的名字自然也在其中。

  这一年,还是网络作家上榜的元年,血红凭借一部《升龙道》,斩下了120万元的稿费。

  估计谁也不会想到,这份榜单多年后会被网络作家所统治。

  张潮虽然知道这个新闻,但是由于期末实在太忙了,除了两所学校和自己家以外,他就没往别处去过,自然也谢绝了一切采访,所以也不清楚舆论发酵到什么地步了。

  张潮整理了一下思路,才答道:“每一个‘到多银纸’的作家,在第一次凭借写作赚到钱的时候,都认为这是意外之喜。这说明你在开始创作一部作品的时候,动机不应该是它能‘到几多银纸’,而是这个故事首先能不能打动你自己……”

  所幸后面提问的学生,总体而言素质还是比较高的,问题也逐渐地集中到了他的创作上,不过还是不时有学生问他成名后感受之类的“无关话题”。

  讲座结束以后,张潮急忙找到徐子东,问他现在港岛这边都怎么宣传他的。徐子东去阅览室拿了几份报纸给了张潮,张潮打开一看:

  “19岁成作家首富,张潮狂揽千万版税的封神之作!”

  “内地青春作家第一猛男,谱写少男少女的末路悲歌!”

  “《少年如你》竟是自传?揭秘张潮不为人知的感情生活!”

  “一女双嫁,作家首富与两所大学间的恩怨纠葛!”

  “张潮突袭港岛,将于岭大传授写作致富秘籍!”

  张潮:“……?!”马上借了徐子东的手机,打给了明窗社的潘耀明:“潘社长,你这样可就过分了啊……”

  下午,是一个开放式的文学沙龙,就比较轻松了。

  一起座谈的除了岭大的学生,还有从其他大学通过各种关系赶来的大学生、研究生。

  张潮大概谈了一下自己最近的创作,学生们都非常惊讶张潮竟然不再写“青春文学”了。青少年是他的一大读者群体,张潮这么做几乎等于是放弃了一大块收入。

  徐子东打趣道:“那明年你可能就不是首富了。”

  张潮笑道:“首富谁爱当谁当去。要是能不上榜,我倒贴一点给那个排行榜都行。”

  这是,一个年轻人说道:“我认为你在榜上更好。”

  张潮好奇道:“为什么?”

  这个年轻人先做了下自我介绍道:“我叫葛量,现在港中文读中文的博士。我觉得你在这个榜上,至少说明年轻人从事文学写作是有希望的。”

  张潮问道:“韩涵、小四不都是年轻人?我也就小几岁而已。”

  葛量道:“我认为他们更多是在营销自己的个人形象,而不是作品;作品只是他们身上的一个‘挂件’,他们身上这种挂件还有很多叛逆者、赛车手、偶像明星……文学,甚至不是最重要的那个。

  但是你主动放弃了青春文学,证明你在文学上的野心远远超过了他们。你的作品始终大于你这个人,所以我觉得你在榜上,对年轻作家的鼓舞,更甚于他们两个。”、

  张潮道:“你说的,倒是让我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自己,十分感谢。”

  葛亮继续道:“不过我有个疑问,你的作品《少年如你》已经开始影视化了。《你的名字》还出了漫画版,说不定以后还会动画化。那你今后的写作,会越来越为这种改编服务吗?毕竟这部分带来的收益,可能会远远超过单纯的出版。”

  张潮道:“你说的话让我想到了前几天刚刚见到的一个前辈。他和我说了一句话作品可以商品化,作家的人格不能商品化。这句话对我震动很大。我写小说,首先考虑的仍然是它能不能给我的读者提供一个新的世界观,也就是把一个少有人关注的世界呈现给他们,让他们的精神领地得到拓展。

  我从青春文学中抽身而出,是因为在这个领域我不能提供新的世界观了。我上大学了,我离开了我生活的小县城,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的精神领地扩大了,我要把自己的观察分享给我的读者。

  至于说最后形成的作品,适不适合改编成漫画、影视剧,我想不在我的考虑范围之内。何况,我自己就能完成剧本的创作,并不依赖改编。”

  话音刚落,沙龙现场响起了一片掌声。

第107章 “新理念作文大赛”,复活!

  张潮在港岛进行了为期2天的交流访问,又被明窗社拉去做2天的签售、采访,然后才搭乘飞机直接飞往沪上。

  这期间他开了一个港岛的银行帐号和股票账户,先让明窗社把版税转入港岛银行帐号,又让潘耀明介绍一个靠谱的证券经纪,潘耀明爽快地把常年给查先生服务的证券经纪介绍给了张潮。

  张潮和对方谈过以后,决定除了明窗社的版税以外,春节后再转一笔钱过来,让他代为操持。

  对方问道:“那张生的投资方向是什么呢?”

  “全买腾讯就好。”

  “只买这一支?”

  “对”

  “……那操作上……”

  “不用操作,买完放着。”

  “……放多久?”

  “一直。”

  张潮到沪上的时候,距离第七届“新理念作文大赛”复赛还有4天时间。于华这个评委会主任都还没有到沪上。

  张潮这么早来,主要还是为了和《新芽》杂志社确认副刊的种种细节。

  看到张潮拿出来的详细方案,和他为这个副刊的发行准备的特别礼物以后,赵常田和李启刚才放下心来。

  张潮想让自己的“午夜潮汐”拥有除了他以外的发展基石,那么签约作者就是头等大事。

  已经成名的老一辈作家,不会这么轻易把自己“交代”出去;年轻一辈的成名作家,已经被陆金波和小四瓜分殆尽,只剩下一些“散兵游勇”。

  说来说去,还是这个时代给文学新人提供的成长土壤太微薄了。

  绝大部分的老牌文学期刊,审稿要求苛刻,见刊周期漫长,对文学新人极其不友好。

  新创的文学刊物,为了市场考虑,审美倾向高度统一,几乎全是小四、安尼宝贝、洛洛等人的复制品。

  博客还没有进入主流人群的视野,更不要说微博之类了。

  这也导致了张潮印象里,国内文坛被“80后”(20世纪80年代成名)统治40年的情况。

  一直到2015年以后,这种情况才有所松动,涌现出了一批真正的80后甚至90后作家,让国内文坛开始了新一轮的新陈代谢。

  张潮也想试试看,自己能不能让这个时代早一点到来。

  如果自己办刊,那申请刊号就是一件麻烦事,但是借《新芽》这个老牌期刊,以独立副刊的形式发行,就能绕过很多障碍。

  至于以后是不是真的要独立出来,那就要它的发展了。

  这两天,黄杰夫还带给他一个好消息“那个马立,同意入职了,春节后就来上班。”

  于华和其他评委在复赛前一天到达了沪上,也住进了酒店,并且和《新芽》杂志开了一个会,讨论复赛的一些细节问题。

  张潮倒是遇到了“熟人”和他同获这一届庄重文奖的作家毕飞雨。

  最大争议来自于一等奖的设置。

  “新理念作文大赛”开始的时候,A组(高三)一等奖是12人,B组(除高三外的中学组)一等奖仅有5人,C组(除中学生外30岁以下青年组)仅有1人。

  复赛人数则是220人左右

  后来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A组和B组一等奖人数很快膨胀到了近30人,C组则还是保持了1-3人的规模。

  一方面是由于投稿人数的大大增加,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中的利益不好平衡。C组是因为和录取无关了,所以投稿人数不多,奖项关注度也低。

  但这一届的情况完全不同了,初赛投稿数量创了新低。

  所以这次于华提出了一个新观点:“既然我们这届比赛已经和大学录取无关,那么为什么还要设立一个硬性的奖项数字或者比例?一等奖完全可以空缺。达不到标准就不给嘛谁说比赛一定要有一等奖。”

  李启刚急了,争辩道:“要是没有一等奖,怎么和学生还有家长交代?媒体那边也说不过去啊!我们赛后还要出版比赛的作文集呢,没有一等奖像什么话?”

  毕飞雨道:“不要老想着要给谁交代。写的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我们中很多人这次还肯来做这个评委,就是因为看到比赛现在和录取脱钩了,我们觉得少了这一层利害关系,说不定真能多淘出点真金来。”

  张潮也补充道:“比赛不仅要做好一等奖空缺的准备,也要做好临时设置特等奖,或者其他奖的准备。真的有特别优秀的选手,那就应该让他得到应有的荣誉。”

  这番话也赢得了评委们一片赞同。

  赵常田一槌定音道:“我们这一届,就不预设任何奖项该有多少人得奖了!我们就是要让所有人看到,‘新理念作文大赛’,不是排排坐、分果果的比赛,要真枪实弹、真材实料!”

  1天以后的下午1:30,复赛正式开始,时间仍然是3个小时。

  这次复赛的人数依旧是220人,虽然大部分还是A组和B组的学生,但比例已经有所降低,而C组的人数却创了历届比赛的新高。

  复赛的题目,评委们也是在比赛开始后才知道的

  第一道题,材料作文,要求以一个盲人的视角,续写材料中他在火车旅途中的感知与故事。

  第二道题,命题作文,题目“我眼中的中国农民”。

  应该说这两道题从出题角度来看,还是能体现一定的“新意”的。第一道题限定为盲人视角,那么就剥夺了文学中最常见的视觉描写。所有参赛选手都非盲人,又要求他们从盲人视角来续写故事,对想象力和共情力都提出了相当的考验。

  第二道题,考察的是参赛者的“真诚”。“农民”无论作为群体还是作为个体,都是中国文学中被刻画、描写得最多、最深刻的形象,没有之一。评委中就有很多以描写农民和农村出名的作家,例如毕飞雨。

  所以选择这道题的选手,如果在行文中表现出某种浮夸、虚伪,那么迅速就会被评委识破。只有以极大的真诚来写作,才可能赢得认可。

  评委室里,张潮看完这两道题目,笑着对于华说道:“让我来写第二篇,也觉得挺棘手的。我没有在农村生活过的完整经验,观察到的‘农民’也以县城里和周边的菜农为主,确实感受不深。”

  于华道:“其实从题目角度来看,每一届新理念大赛都做的不错。我还记得我参加第一届评审的时候,是一颗被咬过的苹果……”

首节上一节57/26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