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75节

第135章 张潮,你实在太小了

  张潮和黄杰夫今天谈的并不顺利,从商业角度考量,Simon&Schuster确实对投入多少资源宣传张潮这个新人顾虑重重。

  版税分成方面,Simon&Schuster希望张潮接受9%这个比例,比美国新手作家的7.5%略高,但是远远低于张潮在国内的15%。张潮可以接受比国内稍低一点,但不可能低这么多。

  于是双方就僵持住了。大卫米勒没有想到张潮竟然对自己的利益这么坚持,因为大部分的非英语国家的作家,听到能在美国出版,往往都激动万分,别说版税了,就算以极低的价格买断都愿意。

  像张潮这样锱铢必较的可以说是绝无仅有。

  在等待苏珊把车开过来的时候,张潮开玩笑地对黄杰夫说道:“要不然我们买个美国的书号自己出版好了。”

  黄杰夫道:“那倒容易了。我们这里书号50美元1个,随便买。再找个小出版社,200册、500册都给你印。”

  张潮讶道:“在美国出书这么容易吗?”

  黄杰夫道:“‘个人出版’在美国比在中国容易,但是同样没什么机会出头。Simon&Schuster为代表的五大出版社占据了87%的畅销书份额。大部分‘个人出版’只能堆在书店的角落,花10美金可以买一堆。”

  张潮没想到美国出版业的垄断这么严重,国内绝不可能出现几家出版社就把畅销书分完的情况。

  张潮又道:“你喜欢那个苏珊?”

  黄杰夫立刻换了一副表情,热情地对张潮道:“BOSS,你真的对她不感兴趣?”

  张潮笑道:“是不‘敢’兴趣才对。”

  黄杰夫显然没有get到这个要被李睿超扣钱的谐音梗,高兴地道:“那我追她你没有意见吧?我一直都喜欢这样的‘美国甜心’。”

  张潮想了想,决定还是不要坑人家,于是就把自己的顾虑和黄杰夫讲了,然后问道:“现在你还觉得她是‘美国甜心’吗?”

  黄杰夫有些沮丧,对张潮道:“你还不如不告诉我这些呢。”

  这时候苏珊到大楼门口了,张潮两人上了车,气氛一下有些怪怪的。苏珊只觉得张潮和黄杰夫情绪都有些低落;而张潮则觉得苏珊神情里莫名其妙多了些悲壮感。

  随后的两天张潮和黄杰夫都闷在酒店里没有出门,自然也用不上车。两人把后续几个月的工作都详细规划了一下,决定最后和大卫米勒谈上一次,不成就算了。

  钱方面可以稍微让步一点,但是首印、宣传方面不能真被当成初哥糊弄。

  但是这一次张潮就不去了,等送黄杰夫到了Simon&Schuster的办公楼以后,张潮就让苏珊带着自己在城里面转一转。

  作为女性,苏珊看待纽约的视角与黄杰夫全然不同。黄杰夫喜欢带着张潮去第五大道、华尔街、帝国大厦等等能代表“精英纽约”的地方。

  而苏珊,则喜欢去属于“艺术家纽约”的街区,比如位于纽约西区的格林威治村。这里形成于1910年前后,是落魄的艺术家、理想主义者的聚集地,也是反主流文化的大本营。

  张潮看着格林威治村的标牌,问道:“《最后一片叶子》里那个格林威治村?”

  苏珊道:“是的。不过80年代开始,西村的房价就开始飙升,大部分人都离开了,有的去了东村,有的干脆就搬离纽约。你喜欢欧亨利吗?”

  张潮点点头道:“虽然欧亨利迫于生计,写了太多‘欧亨利式结尾’的作品,但是他在语言和技巧上确实拥有无以伦比的天赋。”

  苏珊没想到张潮会这么说,高兴起来,开心地道:“我也喜欢他。他和马克吐温一样,是一位‘英语的弄险者’,开创了很多全新的文法。现在的‘美式英语’,某种程度上是他们这样的‘弄险者’塑造的。”

  张潮听得悠然神往,感慨道:“我英语不行,只能读中译本,所以对他语言好在哪里,只能感受个大概。据说莫泊桑也是这样一个作家,他的小说法语原著,每一句都可以当成最精美的语法例句。”

  两人就这样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苏珊的汉语不太熟练,张潮的英语也是半桶水,但是各自表述下来,却取得了不少文学上共识。

  苏珊渐渐缓下车速,停在了一个行人寥寥的街角。她默默深吸一口气,回忆自己看过的所有浪漫文学里女主角的神态描写,然后转头看向张潮,露出一个她觉得的最具有魅惑力的笑容,说道:“张潮,我觉得你很有……”

  结果却看到张潮一脸古怪的表情,仿佛在憋着笑,苏珊好不容易提住的一口气就泄了,嘴角也耷拉下来,不解地问道:“你这是……”

  张潮实在忍不住了,哈哈笑出声来,道:“我等半天了,就看你什么时候来诱惑我。”

  苏珊的脸色变得青白,道:“你是什么意思?”

  张潮道:“IWP让你来,不只是当司机和导游吧?”

  苏珊看着张潮的眼睛,发现他的眼里一点没有戏弄或者嘲笑的意思,于是颓然靠在座位上,道:“你怎么知道的?”

  张潮道:“恕我直言,你实在太业余了……从第一次见面,我就能从你的肢体语言里,感受到你的局促和纠结。今天再一聊,发现你文学方面挺专业,但其他嘛……就像头一天上岗的收银员,连收银机的密码都要低头确认一下。”

  苏珊突然生气地喊道:“好了,别说了……我等下送你到Simon&Schuster,我就把车还给那个混蛋!我们以后都不用这么尴尬了!”

  张潮忙阻止道:“别呀,我还真想在美国玩一阵。他们给你多少钱?”

  苏珊犹豫了一下,还是说道:“2000美元1周。”

  张潮道:“他们有要求你一定要和我发生点什么吗?”

  苏珊道:“没有直接说,但是反复暗示,如果我和你上床,会获得额外的报酬和奖励……”

  张潮道:“那不就行了。你继续你的工作,我顺便游山玩水,一路上还有人报销费用。有便宜不占王八蛋啊!”

  苏珊问道:“那……那……”

  张潮道:“那什么,开车吧,杰夫应该谈完了。不过估计没什么结果。想在美国出本书真难。不管有没有结果,明天我们就出发。”

  路上张潮饶有兴趣地问苏珊道:“如果不是因为有这样的‘任务’,我们两个人一同上路,独处两周,会发生点什么吗?”

  苏珊坚决摇了摇头道:“不会。张潮,你实在太小了!我从来不和小的男生交往!”

  张潮:“……麻烦说‘小’的时候,把‘年龄’带上。”

  苏珊疑惑道:“这有问题吗?”

  张潮点点头,表示还好我不是韩国人……

  黄杰夫果然还是没有谈出结果,张潮点点道:“没事,本来就在我们预料当中。”

  黄杰夫道:“那我就买明天或者后天的机票回去了。”

  张潮看了看他又看了看苏珊道:“别急啊,反正国内现在也没什么大事一定要你回去当面处理,先一起在美国玩一阵呗。反正有人买单,你说是吧,苏珊。”

  苏珊白了他一眼,没有理他。黄杰夫高兴坏了,表示自己夙兴夜寐,也会在线把工作处理好。

  苏珊看着二人,深深觉得这两位的友谊很有问题,张潮没上钩大概是这个原因。

  第二天,苏珊按时来到两人的酒店,准备开始为期2周,穿越五大湖1600公里的旅程。

  张潮和黄杰夫已经收拾好行李在酒店门口等了,但是苏珊却看到了一个容貌、身材都比自己更加出色的东方女性,站在张潮身边,挽着他的胳膊。

  张潮和这位女性自觉坐到了后排,将副驾驶让给了黄杰夫。张潮向苏珊介绍道:

  “这是我的女朋友,宋嘉。我本来就打算谈完出版的事以后,和她一起在美国玩一阵,IWP真是瞌睡了就送枕头。回头你替我谢谢他们。”

第136章 “国际写作计划”的底细

  2005年的五大湖区,虽然已经因为产业空心开始铁锈化了,但是总体还没有恶化到10多年后那样,人口和税源还在,并没有彻底衰败。

  苏珊也确实熟悉这一带,她和黄杰夫两人换着开车,每天行程都不超过200公里,慢慢悠悠,一路吃着、玩着,只有张潮比较苦逼,还要一路写着,算得上日夜操劳了。

  进过了印第安保留区的赌场,看过了独立战争的遗址,逛过了明州Mall of American,观赏了尼亚加拉大瀑布……

  一行人终于在“国际写作计划”开始前两天,到达了爱荷华大学。

  黄杰夫要回国内工作,宋嘉也要回去拍《悬崖》她以极有爆发力的演技,说服了郑小龙导演。两人都是搭乘飞机先到纽约,再从纽约直航回到燕京。

  所以最后车里只剩下苏珊和张潮两人。

  待看到爱荷华大学酷似白宫的主楼时,苏珊停下车,对张潮道:“旅程结束了,你可以下车……”语气中有着浓浓的不舍。

  张潮微笑着道:“一路上辛苦你了。不知道这次你会不会拿到‘额外报酬’呢?”

  苏珊道:“实际上离开纽约三天以后,我就几乎忘了这件事如果不是每周2000美金的入账信息定时提醒我的话,简直是个完美的旅程。”

  张潮道:“正因为有这2000美金,旅程才完美。”

  苏珊也笑了,离开前她问张潮道:“介意我把它写成文章吗?你是个有趣的人,我觉得应该让美国人了解一下你。”

  张潮道:“没问题。不过写完以后,我希望自己是第一个读者。”

  苏珊点点头同意了。

  随后两人才道别,张潮一个人拎着行李,按照邀请函上的指引前往爱荷华大学的“创意写作中心”报道。

  爱荷华大学虽然在美国不算排名很靠前的大学,但是它的“创意写作”课程却是全世界领先的。“国际写作计划”就是最早就是由聂华苓的丈夫、当时“创意写作中心”的主任,同时也是诗人的保罗恩格尔与她共同创立的。

  “国际写作计划”本质上不是一个“训练营”,因为受邀的作家至少要出版过1本书。它的初衷是为了把有天赋的作家介绍给爱荷华大学的写作区,并为他们提供一段最佳的创作状态,以促进他们的具有创造性的写作。

  后来随着冷战局势的变化,“国际写作计划”越来越成为政治动荡地区作家的避难所。但是这样的邀请,花费是不菲的80年代,每个受邀作家的花费就超过了8000美金。

  一开始这笔资金是由聂华苓夫妇自行筹集一部分,爱荷华大学和美国新闻部门支持一部分。但是随着该计划影响力的扩大和募集资金陷入困境,从70年代开始,美国的国W院开始成为IWP计划的主要资助者。

  美国国W院就开始对IWP邀请的作家人选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1979年以前,“国际写作计划”邀请的“中国作家”,几乎全部来自台岛和港岛;1979年中美建交以后,美国国W院要求把每年2个“中国作家”的名额,全部给予大陆作家,不再邀请台岛作家。

  不过由于聂华苓女士个人的台岛情结,所以她仍然坚持邀请台岛作家参加IWP,不过这部分费用IWP是不会担负的,需要她自己筹集。

  1979年第一批受邀的大陆作家,是萧乾和毕朔望。仅仅80年代,就有艾青、丁玲、王蒙、茹志鹃、王安忆、徐迟、谌容、汪曾祺等人陆续受邀参加。

  虽然在美国国W院的主导下,这个计划不免染上了一些ZZ色彩,但是当时中美还处于建交之初的蜜月期,彼此之间的幻觉都比较多,所以整体而言还是以交流与创作为主,美国人相信自己用盛大的物质文明和开放包容的文化精神征服来这里的每一个作家。

  IWP在这个大背景下,可以说是中国和外国进行文学、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而有这段经历的国内作家,在创作上是受益的,毕竟大大开阔了眼界、增加了认识。像王安亿甚至认为这段经历对自己的写作生涯有关键性的影响。

  不过随着1991年恩格尔猝死,聂华苓也因年龄太大,在1992年以后逐渐淡出了IWP的运作,她所坚持的“政治冷感”原则,在IWP里越发难以维持,国内作家也中断了IWP之旅。

  此后过了10年,一直到2001年,才有国内作家苏桐接受邀请,来参加IWP。此后几年分别是诗人西川,张潮的班主任于华,以及默言。

  只不过时过境迁,来美国生活已经很难起到让他们开眼界的作用了,所以对几人创作影响微乎其微。

  2005年可以说是IWP在国内文坛最后的“辉煌”了,除了这两年势头最猛的年轻作家张潮以外,还邀请了池子健和刘恒来做驻校作家。

  张潮和IWP都不知道,这次双方的相遇,会直接导致美国国W院相关负责人彻底破防并中断了对IWP的资金支持……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

  张潮很顺利地找到了IWP的报道处,负责接待的IWP项目的副主任卡尔森萨德,一个长着鹰钩鼻的中年人。看到张潮的邀请函以后非常热情地问道:“这两个星期玩得开心吗?”

  张潮笑道:“感谢你们的安排。苏珊小姐专业极了,我们玩得非常开心!美国五大湖的风光太美丽了!”

  卡尔森满意地点点道:“我们美国风光美丽的地方何止五大湖!以后你可以多来美国住一阵,还可以在洛杉矶或者迈阿密买上一个度假公寓噢,我忘了你的身份,你完全可以买一栋别墅!”

  张潮摸摸脑袋,确认还没有被电梯门夹过,心想投资美国房产这么凶险的事情这几年还是先别干,如果没记错的话,次贷危机不是明年就是后年。

  办理好手续以后,卡尔森亲自带着张潮去了IWP项目所在的Shambaugh House,那是一栋维多利亚风格的三层小楼,据说有100多年历史,作家们可以在这里举行讲座、聚会、沙龙,或者就是单纯的读书、聊天。

  接着卡尔森又把张潮带去了“五月花”(May Flower)公寓。这个公寓是专供世界各地作家们来爱荷华大学研修所住,其实就是学生公寓。

  张潮看看眼前颇有些年代感的大楼,问卡尔森道:“非要住这里吗?如果我自己去外面住呢?‘五月花’,这个名字有点意思。”

  卡尔森顿了顿才道:“住在这里,可以促进大家的彼此了解……这也是IWP创办的初衷,所以最好还是住在五月花。”

  张潮不置可否,只随着卡尔森进了大楼,来到自己那间公寓。既然是学生公寓,自然有其他人做舍友,不过睡觉的还是单人间,只是共用一个客厅而已。

  这时客厅的沙发上已经有人翘着二郎腿在看电视了,也是黑发黑眼的东亚人模样,身形消瘦,戴着眼镜,发际线出奇的高。卡尔森介绍道:“这是来自台岛的年轻作家王崇楷,和你年龄差不多,相信你们会有不少共同语言。”

  接着对王崇楷道:“这位就是张潮,大陆很有名的年轻作家。”

  王崇楷似乎对卡尔森的到来有些意外,不过仍然高冷地向张潮点点头就算是打招呼了。张潮则满不在乎地也点点头,没有开口。双方的气氛并不热络。

  张潮见卡尔森就要走,连忙叫住了他:“还有事情没说完呢!”

  卡尔森一脸懵地转过身来,张潮从背包里掏出了一大叠的票据,一把塞到卡尔森手里,然后道:“这2个星期的吃喝住行,一共花了不到2万美元!你们答应报销的。还有回去的机票也麻烦订头等舱。”

  卡尔森捏着票据,一脸尴尬;王崇楷则看得眼睛都直了他可是在经济舱那窄得像神龛的座位上挤了16个小时才到的这里,他张潮凭什么!

  (晚点还有一章,今天太忙了,白天都不能确定能不能更新的,所以没有发通告,抱歉)

第137章 聂华苓的担忧

  “五月花号”和《五月花公约》一般被认为是美国的“开端”。1620年11月,一艘来自英国的名为“五月花”的英国3桅盖伦大帆船,偏离了航线,抛锚在普罗温斯顿港。

首节上一节75/26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