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91节

第166章 不可收拾的局面

  【……谈及90年代后文学衰退的原因,文学批评界有三怪:一怪作家不争气,二怪读者太势利,三怪时代不给力。所谓三人成虎,说着说着,不仅他们自己信了,就连我们的作家和读者也信了……】

  【……但细想一下,就会发现这三个理由一个也不成立。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社会、经济都有长足发展,尤其是受到高等教育的人群规模也扩大了,哪怕是国足都进世界杯了,怎么唯独文学就倒退了呢?】

  【……地理大发现时代的西班牙,文学衰退了吗?工业革命后的英国,文学衰退了吗?电气革命后的美国,文学衰退了吗?】

  【……不仅没有衰退,而且产生了许多影响至今的伟大作品,例如《堂吉诃德》……】

  【……再往前数1300年的大唐盛世,文学衰退了吗?……】

  【……我们虽然不能否认在动荡乱世中,会产生伟大的诗人、作家,例如诗圣杜甫、后主李煜。但这些璀璨如星月的个人,不能掩盖整个时代文学的整体性衰退。】

  【……批评界把文学衰退归罪于时代的进步,要么是蠢,要么是坏我宁愿他们是后者。因为大部分时候,无知、愚蠢造成的破坏更严重。】

  【……在今天下午之前,我也以为那“三怪”怪的对。但当我看过了这场拙劣的表演以后,我才明白,国内文学的衰退,祸在萧墙之内!……】

  【……李娟老师的遭遇,就是一次非常典型的文学霸凌。它摆出一副公正严明的面孔,操弄着迷惑人心的话语,嘴上说着为你好,实际上不过是一场披上伪装的服从性测试。……】

  【这种霸凌,比学生之间赤果果的肉体肢体暴力和言语暴力更加隐蔽,它其实是一种精神控制术,有个专业的术语PUA。……】

  【……PUA,全称Pick-up Artist,意为“搭讪的艺术”,原指为了发展恋情,系统性地学习如何提升情商和互动技巧以吸引对方,直至发生亲密接触。】

  【……但是这种手段,发展到极致,就是通过言语打压、行为否定、精神扭曲的方式对另一方进行情感操纵和精神控制。】

  【……国内的文学批评界,在过去的20年时间里,就是通过 PUA,来对中国的文坛进行情感操纵和精神控制。】

  【……也许有人会质疑,全世界都有文学批评,为什么国内的就能一手遮天?】

  【……我的回答是,因为这些批评家,往往还有其他身份政界的、媒体界的、出版界的……国外有批评家可以把诗人吓得连夜改变立场、著诗求饶吗?】

  【……除了 PUA,文学批评界惯用的伎俩之一,就是“画个圈圈诅咒你”。80年代,他们把舒婷、北岛、顾城等诗人画个圈圈,插上“朦胧诗”的标签,便于一起打倒;……】

  【……现在,又全然不顾韩涵、小四、张越然,包括我在内,在写作风格上的巨大差异,简单粗暴地把我们划进一个叫“80后作家”的圈圈,便于一起拿捏……】

  【……在某些批评家眼里,作家就是猪猡,出栏都是一批批的。这种傲慢,前所未见!他们夸我走上了文坛,我只觉得是走进了屠场……】

  【……感谢李娟老师,为我们做出了抵制 PUA的表率。她不接受作为服从性测试的批评,也不接受虚伪的赞美……】

  【……从她的遭遇,我们可以想象,到底有多少优秀的新生代作者,就被这样的 PUA中扼杀在创作生涯的初期……】

  【……我要感谢这个时代,出版机制的市场化,网络媒体平台的兴起,让我可以绕过这些人把守的关口,直接面对读者……】

  【……但幸运儿毕竟是少数……】

  【……所有作家,都要警惕批评家,抵制 PUA!】

  整篇文章洋洋洒洒5000多字,他在飞机上打了2个多小时的腹稿,才能在酒店一气呵成。

  写完以后,再看向窗外,已经是繁星点点,时间已近午夜。张潮起身走了几步,站在窗边,之间楼下就是黄浦江,外滩的灯光还未全部熄灭,魔都天际线的轮廓在视野里隐隐勾勒。

  张潮手机被远远地扔在床上,还特意调了静音,所以他一拿起来,就看到七八个未接电话,其中有两个是贾平娃打的。

  贾老师打电话来想说什么猜也猜得到。他不觉得这件事可以通过卖谁一个面子解决,这不仅事关李娟这样一个优秀作家的写作生涯,也关乎文学界内部的格局变动。

  这是他去西安之前,从未深思过的问题。直到今天下午看到自己侃侃而谈时,白晔那气急败坏的神情,其他批评家灰败的脸色;以及李娟、刘亮程等作家嘴角微微的笑意

  他才意识到自己在这个圈子里的份量,已经不能用初出茅庐的年轻作家去衡量了。

  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已经是可以拨动天平平衡的砝码。“一言断人生死”说得有点过,但已经有点“言出法随”的意思了。

  2年前刚刚崛起时,他还在思考文坛上这个年纪作家的生态位,已经被韩涵这些人占据,自己博取不到关注度该怎么办。

  而现在,自己俨然是青年作家 C位,把韩涵、小四等人挤到了旁边。韩涵,好像还在赛车,似乎又出版了两本畅销书,但既没有人再拿他和自己比较,自己也没关注过他的新闻。

  至于小四,他应该还在办他的杂志,但是根据马伯慵、双学涛等人的汇报,好像好几个撑场面的作者,最近都流到了《青春派》和“午夜潮汐”这边。

  之前张潮在沪上书展上对“青春文学”的批评,似乎也成为一大批年轻读者心里的“金科玉律”,喊出“什么年纪就写什么年纪该写的书、什么年纪就读什么年纪该读的书”的口号。

  张潮的意外崛起,大大压缩了韩涵和小四的阅读市场。现在主流媒体中,已经没有人再把他们两个视为能和张潮比权量力的存在。

  加上他作品改编的漫画、电影的成功,大家开始普遍把张潮视为文坛的领军人物了。

  还有几条杂七杂八的短信,有让他尽快回电的,有问他下一步计划的,他也没打算看,瞥了一眼就又把手机扔回原处。

  回到电脑前,张潮又重新看了一遍文章,尤其是斟酌了该不该把李娟的遭遇和她的名字直接写出来。

  写出来,李娟就真和国内的文学批评界势不两立了,这未必是人家的本意,今天会上那么强硬的发言,更多是在内心情绪激荡下的冲动之举。

  但凡批评家们不那么一边倒,或者没有张潮火力全开的支持,李娟也就忍下来了。事后再有一些人和稀泥、说好话,说不定她也接受被 PUA了。

  但是不写出来,李娟也不太可能重新和他们相安无事。白晔虽然不能代表国内文学批评界的全部,但是绝对是官方层面最有影响力的批评家之一。

  这时候不乘势把李娟的影响力扩大,那她真有可能被无形的大手打磨成一个小透明。

  自己当初在网上发帖,除了东方兴顶住了压力,其他论坛和平台不都被删了个干净么?也正是一直念着这份情,张潮才在“博客中华”坚持到了最后,直到东方兴彻底被冲昏了头脑,将他踢出大门为止。

  考虑再三,张潮决定还是照着目前的成稿发布。他想清楚了,对李娟来说,最重要的是有更多读者,只要文章发得多、书卖得好,那么批评界的那点小动作,就无伤大雅了。

  发布时间,夜里12点整;发布平台,正是去年刚刚上线的“心浪博客”。

  以及最重要的,作者“午夜潮汐”。这是在《暗流集》之后,时隔1年,这个 ID第一次回到公众舆论的视野当中。

  点下发送键的那一刻,张潮还真有点心潮澎湃,好像又回到了2年前,半夜偷偷摸摸去学校微机室写作的时光。

  至于这次,会引发什么样的海啸,那他就管不着了。

  美美地睡上一个大懒觉,直到日上三竿,他才悠哉悠哉地到酒店的餐厅吃早饭。

  他不知道或者压根懒得理的是,昨天下午的事,已经随着电话和网络,在短短半天之内,传遍了整个文学界。

  白晔在接到贾平娃的电话,说自己打给张潮没人接后,心里的预感就很不好。果然一大早七点多钟,冯铮就敲了他的房门,把张潮半夜发的文章,打印好给了他。

  冯铮忧心忡忡地道:“白老师,这张潮已经丧心病狂了。您一定要注意保重身体啊,今天的会要不然,还是不要……”

  白晔几眼就扫完了文章,额头上青筋直绽,眼睛瞪得血丝都要出来了,听到冯铮这么说,半吼着打断道:“我当然要去,我问心无愧!我不仅要去,还要把这篇文章发给所有人看,让大家评评理!”

  冯铮急了,道:“白老师,您千万不要冲动……”

  这时候贾平娃也来到了招待所,手上一叠稿子,不用猜就知道也是张潮的文章。看到白晔正在发火,连忙上前道:“哎呀,张潮这个娃,生性得很,我的电话也不接。老白,你大人有大量,不和娃娃一般见识嘛。”

  顺便向冯铮试了个眼色,冯铮知趣地就离开了。

  白晔甩着稿纸道:“这是我和不和他一般见识的问题吗?这是国内文学批评生死存亡的关头!你们作家那边,是不是很多人已经蠢蠢欲动了?很多人的文章,已经寄出去了吧!尤其是刘亮程……”

  贾平娃道:“不至于,不至于。我昨天帮你给他们做工作的时候强调了,咱们创作、批评是一家,绝对不要内讧!”

  白晔勉强控制住情绪,道:“既然张潮不接电话,那关键就在李娟那边。不过她现在也联系不上,应该还在回新江的火车上。

  千万不能让她真的辞职了。她辞职了,我们就百口莫辩了。能做她工作的只有刘亮程,但是他现在对抗情绪也很严重。”

  贾平娃抽了口烟道:“这个嘛,也不是没有办法。听说,李娟那个办事员是临时工,不仅没有编制,也很不稳定……”

  白晔眼睛一亮,连忙道:“平娃,你在西北比我时间长,新江那边肯定认识不少人吧?再帮我联系联系。我一定还你这个人情。”

  贾平娃悠悠吐出一个烟圈道:“都是乡党,你这就太客气了嘛。我在那边确实认识一些人……

  李娟现在就是在气头上嘛,一时冲动。给她换个单位,或者提高一下待遇,等她气头过了,再让她出来说说话……”

  白晔松了口气,道:“这样很好。老贾,听说倩倩这个丫头,今年要去陕师读研?”

  贾平娃点点头道:“文艺学研究生。”

  白晔道:“你早说啊,陕师那是我地盘嘛。你放心,倩倩在那里肯定没人敢欺负她。噢,听说她喜欢写诗?”

  贾平娃这才露出笑容,道:“那是她的一点小爱好,不成气候。我也不知道写的怎么样,我也不是诗人。”

  白晔也跟着笑道:“从小跟着你熏陶,一定不会差。回头你给我发几首看看。”

  贾平娃道:“这次的事情,我们尽量内部解决。要是李娟那边安抚得好,到时候你们再开个‘李娟作品研讨会’嘛。”

  白晔点点头道:“唉,这次是我孟浪了。没想到终日打雁,却叫雁啄了眼。教训啊,教训啊!”

  两人正聊间,忽然门口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贾平娃过去开了门,发现是这次研讨会的会务,也是杂志编辑之一的小周,一脸焦急的神色。

  没等贾平娃开口,小周就开口道:“找您好半天了,刚刚碰到冯老师才知道您在这儿。”

  贾平娃摸出手机,发现又是许多个未接电话,有些尴尬地道:“这东西用得怪不习惯的,很少开声音出什么事了?慌里慌张的。”

  小周道:“我接到招待所这边的通知,早上好多作家都悄悄退房走了……”

  “什么?”闻言贾平娃所剩不多的头发都竖起来了,急忙追问道:“好多是多少?”今天早上是“当代散文发展研讨会”的集中讨论大会,以及闭幕式,中午还有个自助餐会。

  会场和餐厅都订好了,还邀请了一些领导出席,这要是人跑得太多,到时候会场空空荡荡,自己的面子就算彻底掉地上了。

  小周道:“早上退房的就有二十几个,还有很多人摇摆不定,我刚刚上来经过一些人的房间的时候,不少都在收拾行李。”

  贾平娃这时候也顾不得白晔了,一路小跑下楼去了招待所前台。

  白晔愣了一会儿以后,也跟着下楼去帮忙。刚到一楼楼梯口,就听到贾平娃苦口婆心地对正在办退房手续的几个作家道:

  “……你们的心情我理解……他们确实说得太过分……创作、批评是一家嘛,尽量不要内讧……”

  白晔一屁股颓在楼梯台阶上,他心里知道,这次的局面,已经不可收拾了。

第167章 此子断不可留

  贾平娃安抚完前台的作家,好不容易把他们劝回了房间,回头就看到坐在台阶上的白晔。

  他上前拍了拍白晔的肩膀,道:“老白,这个事你得想办法圆一下,看来情况比我们想象的糟糕。我这边会尽快和新江那边联系。你也要多使劲。”

  白晔霍然起身道:“不就是博客吗?我又不是没有账号!我就不信了,这地球还就围着张潮一个人转不成?”

  贾平娃:“……”心想你好像理解错我的意思了,但是现在白晔情绪上头,自己也劝不了。

  白晔说罢转身离去。贾平娃也只能叹了口气,目送老朋友的背影消失在楼梯的拐角处。

  (就在此时,正在沪上准备月底金山拉力赛的韩涵,忽然感觉一道气运从天灵盖逸出,直冲斗牛,又投入黄浦江畔……)

  早上9点钟,西北大学中文系教学楼的大阶梯教室,“中国当代散文发展研讨会”的总结会按照召开。

  《美文》是这次活动的组织单位,身为主编的贾平娃当仁不让地进行了总结发言:

  “本次研讨会,我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理清了当代散文的发展脉络,明确了散文未来的发展方向,还针对目前在散文创作中出现的新作品、新风气,进行了深入的点评……”

  “当代散文承袭五四传统,在审美上又体现了时代特色,这里包括作品所呈现出来的自然之美、生活之美、人情之美。我们尤其注意到了,以李娟为代表的青年散文家,以细腻的情感,敏锐的观察,努力将真实平淡的生活提炼升华,把看似平凡的生活细节、风土人情、民族习俗全都融入他们的写作中,让读者感受到文学表达的审美愉悦。”

  ……

  整篇总结四平八稳,滴水不漏,就好像昨天在“大时代中的大手笔”研讨会上发生的事情不存在一样。

  这次虽然走了不少作家,但是贾平娃凭借自己的面子,临时让中文系找来了不少青年教师、研究生坐在阶梯教室的后排,所以看起来也是济济一堂。

  贾平娃念完总结,看到下面的听众频频点头,又听到掌声也十分热烈,才把悬着的心放回肚子里。

  接下来就是闭幕式了,几位文化部门的领导讲话讲完,所有人再集体合影,那这次活动就算圆满结束了。至于后面会发生什么血雨腥风,他可管不着。

  可就在主持人邀请领导讲话的时候,那位领导却纹丝不动,并不上台,而是拿着话筒道:“今天我想让当代文艺研究会的白会长替我发言,他的理论水平很高,想必能让大家更有收获。”

  白晔面无表情地走上讲台,故意不看贾平娃幽怨的眼神,调整了一下话筒高度,就开始自己的发言:

  “……其实这次大会所以取得的成果,并不限于平娃刚刚所说的那些,也不限于散文,而是与整个文坛、与国内的文学风气、与在座的各位息息相关。”

  “昨天的风波,相信参会的各位都已经略有耳闻。首先,我要澄清一点无论是我,还是杨、洪、常、冯几位老师,都是抱着促进作家创作、提高作品水平的心态发言的。”

  “但是,我们的发言却被误解了,甚至被刻意扭曲了。有人,在刻意制造作家和批评家之间的对立。”

  “成熟、理性的作家应该都能认可这样一个基本事实文学批评,同样是一种文学创作,同时也是一部文学作品完整构成的一部分。”

  “自古以来,文学批评就在促进文学创作方面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诗经》有《毛诗序》,唐宋诗有《沧浪诗话》,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国演义》是毛宗岗父子的删改本,《水浒传》如果少了金圣叹的点评,也会失色不少。”

首节上一节91/26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