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仙问道 第10节

  县试的案首,文章是要贴在衙门外,供人观瞻的。

  徐青微微一笑:“仅凭真才实学,要中案首,确实没有十成的把握,但是县尊已经将考题通过叔父告诉我了,侄儿提前知晓考题,针对性训练,岂有不中的道理?”

  李公恍然道:“原来这句话是县试的考题啊。”

  徐青摇头:“如果县尊不想留下把柄,考题很可能是这句话的前一句或者后一句。因此侄儿需要同时准备三个考题的答案。”

  衙门里,人多眼杂,保不住这句话给别人听了去。

  吴知县是聪明人,真正的考题,在徐青看来,绝不会是李公带回来的这一句。

  无论怎样,天地线已经打通,科举之路,通过童生试的进程,已经不可能阻挡,余下的就是个人的努力和奋斗了。

  李公听到徐青的分析,惊叹不已,说道:“青哥儿,没想到你只是一番谋划,便在这么短的时间,让咱们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现在都有些在做梦的感觉。”

  徐青摇了摇头:“叔父不要觉得我有多大功劳,这一切不过是因势利导而已,还有运气成分在里面。如果不是正好库银失窃,咱们家要翻身,还得等许久。”

  李公:“即使有运气,也是青哥儿运筹帷幄,方可做到这些事。”

  徐青忽然叹了口气:“其实世间之事,七分在天,三分在人。叔父,咱们凭运气获得了这些好处,并非毫无隐患。”

  “你是说赵熊的事?”

  徐青摇头:“这只是其一,最大的隐患是咱们并没有抓到库银失窃案的真正窃贼。”

  李公闻言,不由脱口:“你意思是贼人很可能再次作案?”

  徐青:“可能会,可能不会。这事看运气。侄儿想的是,这案子若非内鬼做的,贼人手段,定然非同小可。再次动手偷窃库银,怕是依然防不住。”

  李公一脸担忧:“那该如何是好?”

  他是靠库银失窃案,立下大功,当上典史。如果库银再次失窃,岂不是证明他们之前在造假。

  当然,强行解释,可以说是另一伙贼人干的,但库银失窃,一场罪责肯定免不了。李公作为典史,管辖治安,自是首当其冲。

  他刚当上典史,若是出了这种事,即使吴知县都没法保住他。

  李公不由忧心忡忡。

  徐青笑了起来:“叔父也不必忧心,有问题,解决就好了。侄儿有个主意。咱们大概是防不住偷窃库银的贼人,但是衙门仓库里,若是没有库银了,又当如何?”

  “解决不了问题,那就解决问题本身。”徐青又轻轻接了一句。

  李公听着有些迷惑,问:“青哥儿,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徐青:“县尊完全可以提前将库银上交国库嘛。”

  虞朝现在用的是两税法,继承自前朝。

  在更远的朝代,并非两税法,而是征收谷物、布匹等实物为主的租庸调法。

  两税法则以征收金钱为主,一年分夏、秋两次。

  原本的税钱以铜钱为主流,近百年来,大虞朝的民间海贸兴盛,有源源不断的白银进入本土,似南直隶这等经济发达的地方,收税便以白银为主了。

  但国朝还是有许多偏远地方,依旧以实物税为主。

  如今仓库充盈,还没到夏季征收的时候,也可以提前将夏税上交。

  “你是要我将此事禀报给县尊?”

  徐青摇头:“这问题和解决办法得让钱师爷提出来。”

  “为何?”

  徐青:“咱们要是向县尊提出此事,岂不是显得钱师爷没用?若是叔父这样做了,肯定会得罪钱师爷,何况解押库银的人选,非赵熊莫属。让叔父来提名他,绝对是不合适的。”

  “让赵熊负责解押库银?”李公一惊,忍不住道:“他怕不是巴不得库银再次失窃。”

  徐青:“不错,除了贼人再次作案外,赵熊等人很可能会主动找机会制造一次库银失窃的案子,这是对付叔父最好的办法。”

  “既然如此,怎么能让他们去解押库银上交国库?”

  “叔父是当局者迷。如果他们负责此事,库银若是出事,便是他们的责任了。”李公恍然大悟,拍了拍自己脑袋,“你瞧瞧,我真是糊涂了。”

  他不禁惊叹徐青的高明,此事一旦成功,当是一举两得,他也能睡个踏实觉了。

  李公接着又道:“青哥儿,你实在太聪明了,简直……”

  他差点说,简直像个妖孽。

  李公现在即使怀疑徐青真成了妖孽,也不愿意承认这件事。因为他已经当上了典史。

  他穷困时,能为“侄儿”刀里来火里去。

  但现在他不再仅仅是徐父的奶兄弟,更是县衙里的实权人物。

  对于他们家而言,足以称得上光宗耀祖了!

  徐青没有点破李公的话,而是转移话题:“叔父,咱们现在是依靠外力,侥幸得到现在的一切。但是侥幸得来的东西,终会意外失去。唯有提升自己的实力,才能保住这些,并拥有更多。”

  “嗯。”

  “所以我让婶婶也给叔父炖了药膳,叔父去趁热喝吧,婶婶都等好久了。”李公“啊”了一声,随即一脸苦色。

  这药膳喝下去,今晚还能休息?

  徐青微微一笑,悄无声息离开堂屋,周氏顺便端着汤碗进来。

  周氏想明白了,只要先把李公榨干,他也没力气去找别的花花草草。

  …

  …

  徐青直接在院子里,开始练习鹤形桩。

  他现在营养充足,凭借神魂出壳的道法层次,对于鹤形桩的理解,越来越深入。

  时间一天天过去,他沉浸在读书养神、练武强身的过程中。渐渐地,他的呼吸、体型都在反复的练习中,有了明显变化,原本瘦弱的身躯,四肢变得结实修长,慢慢地,手上的肌肉鼓胀起来,却不是明显的大块头,而是流线型。

  半月之后,徐青观察体内的青铜镜,有文字浮现:

  鹤形桩(残缺):小成。

第14章 武道

  李家的小院里,徐青和李公进行对练。

  两人身高相近,招式几乎一样,拆挡格外娴熟。练到最后,李公和徐青对了一掌,身子吃不住力,往后退了三步。

  “青哥儿,你的力气已经比我大了。”李公哈哈大笑。

  他瞧着徐青手臂结实有力,面色红润,与一月前刚刚病愈之时不可同日而语。

  徐青谦虚道:“那是叔父担心使出全力,伤到我而已。。”

  李公还是壮年,力气比年轻时,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

  何况鹤形桩的修炼,对保持身体状态极有好处。

  这些日子的药膳,李公喝了不少,哪怕被周婶娘天天催缴公粮,多少也有些效果。

  李公微笑道:“以你现在的功夫,其实都可以去参加武生考试了。”

  武生考试其实是武举的童生试,但地位远没法和童生试比。

  李公因为是贱籍,所以也没有参加武生考试的资格。而且考到武进士,也不能直接做官的,还得排队。说是排队,不出大血,轮到猴年马月都排不上。

  即使做了武官,地位也远没法和文官比。

  低级的武官,在科举正途出身的文官眼里,跟胥吏没有区别。

  徐青当然知晓李公是开玩笑,转移话题:“叔父,你说练武的人,如何区分实力强弱呢?”

  因为青铜镜里,关于武道,出现了一段新的描述,“武道层次:练筋。”

  鹤形桩的描述,则是后面的注释补充。

  鹤形桩的小成,显然是意味着他真正开始了武道修炼,练筋是他目前所处的层次。

  李公:“青哥儿怎么会想到问这个?”

  徐青:“我就是觉得鹤形桩不简单,所以想问问。”

  李公沉默了一会,说道:“练武用来强身健体就好了,问实力强弱,肯定是存了争强斗狠的心思。青哥儿,你是读书人。我在衙门里当值那么多年,耳濡目染,也知晓一些书里的话。比如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你要做的是远离危险的地方。”

  徐青闻言,沉思一会:“叔父,练武的事,其实和我们徐家灭门的事有关吧。”

  李公朴一脸苦色:“你猜到了?”

  徐青:“看来我不该问。”

  李公点头:“你将来做了大官,自然能复仇,若是不能,仅凭个人武勇,那也无济于事。”

  徐青:“那我不问了。”

  他心里一直有个怀疑,寿命不足三年,未必是身体健康的问题。如今鹤形桩小成,寿命也没有延长,看来或许和徐家灭门的事有关。

  当年,他这具身体是怎么从灭门的祸事中活下来的,李公又如何能收养他,且不被仇家找上门?

  哎,只要他还是这具身体,原身的恩恩怨怨,总归是要继承的。

  目前看来,仇家肯定非同小可,哪怕李公做了典史,也不敢向徐青提这些事。

  或许李公也以为,对方不会来斩草除根。

  可是青铜镜,不到三年的寿命评价,无疑是明示了。

  对方不会善罢甘休。

  只是为何要等到三年后?

  “无论如何,总还是有时间来准备应对的。”徐青没有什么好紧张的,因为这解决不了问题。

  徐青和李公相对默然一会,李公终于开口:“对了,赵熊说的是明日出发去解押库银。”

  徐青:“叔父昨晚回来时,已经跟我说了。”

  李公:“我现在细细想来,他从十天前就开始推脱,一直到昨天,上面同意本县提前上交夏税的文书下来,方才答应。你说,中间会不会出现什么波折?”

  徐青这些日子主要的精力都放在读书和练武上面,近几日更是修炼鹤形桩的关键时刻,所以昨晚听了之后,没有细细思虑。

  他闻言开口:“叔父,近来江宁府附近有什么大事发生吗?”

  “本府附近倒是没啥大事。对了,前几日来了一份公文,说是岭南有什么莲花教,袭击县府,组织了上万民众从贼,不过官军很快就将这次反叛平定了。我还听说,散乱的教匪,有一部分走海路朝着咱们南直隶流窜过来,说不定还和在沿海作乱的东夷海寇有勾结。但咱们江宁府又不靠海,真闹起事来,也冲击不到咱们。”

  徐青:“叔父,官府解押库银的路线是走水路还是陆路?”

  “当然是水路。”

  自来水运最是方便节省,能走水路,绝不可能走陆路。

  徐青沉吟一会,又问:“我记得叔父说过,最近赵熊都没找你麻烦,只是说身体不行,想要将解押库银的差事推脱掉。”

  “朝廷的文书已经下达,他这次怕是推不过的,何况已经答应要解押库银了。”李典史道。

  徐青轻轻道:“却也未必。叔父,在我童生试之前,只要他不来惹我们,咱们也没必要节外生枝。”

  “行,我听你的。”

  自从那日徐青出了主意,让库银提前上交国库之后,青铜镜内,气运评价里泛起的黑气,消散了许多,仅留下一丝。

首节上一节10/151下一节尾节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