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云想通此处,似乎将压在心里的一块石头放下了,终于不再是像无头苍蝇般乱窜。
可这背后策划之人,是商人还是政客?柳云还是没有一丝头绪。
柳云翻开了自己的日程表,川蜀,云省,还有贵省,这次被他称之为慈善之旅的活动将在后日正式开启。
第521章 问心无愧就好(4000字大章)
和幕后未知的对手,斗智斗勇,是柳云目前正在经历的。
此时有两个假设放在自己的面前,一、如果幕后之人在一击不成之后,适可而止,主动选择退出这片战场,他是否要还击;二、如果幕后之人,背景强大到自己无法得罪,又该怎么办?
不过柳云转念一想,第二种可能性是微乎其微,毕竟如果对方的背景真的如此深厚,就不会有匿名电话威胁自己,更不会用这种下三滥的手段暗算自己。
那些人,有着是手段让自己乖乖地吐出这块地,甚至影响到悠悠的正常运营。
而如今,悠悠的业绩依旧高歌猛进,丝毫不受影响。
所以,幕后之人即使有些背景,影响也有限。
柳云又想到了李泽光当初的话:小柳啊,你愿意为华夏半导体事业出一份力,这样的赤子之心,很受国家领导人的赏识。
李泽光说得肯定是实话,他根本没必要在这方面欺骗他。
两人在私下聊天的时候,李泽光不止一次说起:国家领导人其实对于某些商人非常失望。
为何失望?很多商人都是依靠着国家的政策发家,比如银行的贷款,输血。
但他们在积累了原始财富之后,别说是回报国家了,连银行的债务也不愿意还清,想方设法地进行拖延。
有钱了,很多人第一步往往是在海外收购一些实体产业,也常被很多网友讽刺为玩得是转移资产的把戏。
其实哪有这么多海外产业可以收购。都是拿着银行的贷款,转移到海外变现成个人的财富罢了
这一幕,柳云一点都不陌生。
比如曾经一度问鼎华夏首富的老王,开始的时候对于公司背负着从银行贷款来的巨额债务不管不顾,一味着收购海外的资产。
但到了后期,迫于众所周知的压力,只能贬值出售这些海外资产,来偿还银行债务。
国家高层的不满,不是无缘无故的,拿着银行的贷款、输血,却绞尽脑汁,想把这笔钱转移到海外,占为己有。
但悠悠不同,它的财务状况干净地如同一张白纸,几乎没有任何债权和债务,这么干净的公司在整个华夏非常少见。
所以柳云在收购海外公司的时候,虽然受到过国家监管部门的审核,但只是走一个流程,通过非常快。
他仔细分析了下如今的状况,觉得自己的身上也是有着一层若有若无的保护层,自己的行为,至少在最高层面的国家领导看来,是可取的。
如今,他要做的便是投其所好,增加这一层保护膜的厚度。
只是柳云此刻的心中,还是感到一丝莫名的烦躁。
……
2007年,12月9日,星期日。
这一天,柳云回到了自己家乡东海市,去了佛教名山普陀山。
过去几日,悠悠通过自己的推广渠道,一直大张旗鼓地在推广这次慈善活动。
因为在明天,他将带着几个属下,开启了为期一个星期的慈善之旅,而川蜀是第一站。
但他依然带着矛盾的心情,想要心静,那就只能去能够静心的地方。
在普陀山的紫竹林,不想去观音院,柳云跪在殿里,望着观世音的佛像,心中有好多话。可就算是在心里跟菩萨说,一时也不知该从何说起。
他对自己发过誓,不要这个人血馒头,也不稀罕这份功名,就将它让给了田馥和杨志诚。
何况川蜀那边的教学楼,柳云不准备在扩建了。因为杨志诚建了一批,而田馥那边也捐建了一批,自己就不去眼红这个功名。
如今已经是2007年12月,从时间上来分析,在继续扩建教学楼也已经来不及了。
他觉得自己走到了一三岔路口,甚至从内心感到了一丝害怕。
确切地说,他有点后悔当初横插一脚,抢了那块地皮。因为这是他作为一只煽动着翅膀的蝴蝶,所制造最大的一次蝴蝶效应。原来的历史面目全非,迪士尼与沪市擦肩而过了。
曾经,他为这个结果沾沾自喜过,觉得自己干了一把了不得的事,但当生命一度受到危险的时候,他就滋生了悔意。因为即使作为一个重生者,他也是一个普通人,普通人就惜命、怕死。
尤其面对这种未知的危险时,更会手足无措。
22岁,红顶商人,这背后会有多少人在眼红。佛家喜欢讲因果,那么作为这个时空异类的柳云,在改变了如此多的原有历史轨迹,也面对一个未知的结果,这也是一种因果。
他的身边,陆陆续续有人进出,他们来自全国的五湖四海,带着虔诚的心态踏入这个大殿,没有人知道身边这个年轻人是名动全国的红顶商人。
在菩萨座前,你我皆凡人。
跪了10多分钟,柳云在心里告诉自己,菩萨纵有万千化身,但眼前这尊像是不会开口的。
恭敬地磕了三个头,抬头望着牌匾上的几个大字: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他似乎心有所动,明白了什么。
冲着大殿,躬身行了一礼,柳云转身就走,没再回头。
……
柳云当天赶回了宁江,第二天便带着几个属下,坐着飞机直飞川蜀。
这几个属下之中,包括柳云特意带着的老家来自川蜀的杨志诚,还有陈一男两人。
前世,他和这两人毫无交集的陌生人。
这一世,柳云去了宁江大学,杨志诚正好是他的军训教官。
他转学去了浙大,在毕业前夕,陈一男打架惹事,正好被浙大校长怀疑是自己在暗中指使,这样的误会,干脆让他一不做,二不休,将这位被开除的学生招到了自己的公司里。
这两人,分别在关键时刻救过自己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