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情况下,主要角色备选人最出彩的能力,毫无疑问就是文学修养和谈吐气质了。
那些高中刚毕业、高考语文成绩斐然的偏科生,就颇有优势。至于搞古文学研究的年轻在校女大学生更好,如果有点别的古典才艺那就简直完美。
“林黛玉组,第五位候选人,任雨琴,准备。”
潇湘馆的某个房间里,文化有关部门的一名专家组成员担纲评判,筹备组工作人员按着名单,一个个让通过第一轮初选的备选人们试妆。
今天的选拔是第二轮了。因为第一轮是在各省的地方上,由有关部门先选一道、把一看就不靠谱地剔除掉,同时因为成本的关系,第一轮是不用穿古装的。
只有到了今天的第二轮,才会把所有人都拉到钱塘来、实景试古装。这也不算是试镜,因为不用拍摄,只是看看古装形象气质是否过关。
今天这个选拔,还会淘汰掉大约90的人,通过这一轮的,就都能进“《红楼梦》演员培训班”,然后在大观园里生活学习一年。
一年后的结业考核才会最终定谁演谁,选拔时候定的组只是培养方向,并不代表最终定角。
到时候还会淘汰掉少量实在学习效果不好的不过大多数都可以留下来,毕竟国家出钱报销你学习一年,也不能白白浪费了。演技不行还能把角色换成次一些的,或者跑跑古装龙套嘛。
任雨琴走进潇湘馆书房的时候,看到前一名候选女生表情悲戚地离去,似乎是表现不好、古文对答谈吐有问题,被专家嫌弃了。
任雨琴心里也是微微有点忐忑,不过很快强迫自己镇定下来。
“比年纪我吃亏点,比诗词歌赋谈吐,我怎么会怕!我可是专业的!”她在内心默默给自己打气,然后就穿着水袖的襦裙,秀气灵动地坐下,等待提问。
殊不知,对面的专家们也在快速地瞥一眼这个候选人的简历材料。
“唔……北师大文学院的,古汉语文学专业的,这个专业很对口啊,难怪光往那儿一座,古法礼节就很符合考据,气质也拿捏得不错。”
“嗯?居然不是在校生,都毕业工作一年多了?籍贯姑苏,毕业后回乡,在江南省师范学院教书,那倒是继续干老本行了。不过年纪肯定有些超了呀,咱今天普遍都是招20岁以下的小姑娘,大学在校女生也就罢了,来了个大学女老师……
不过怎么才22岁?貌似也不算超太多,应该是刚恢复高考的时候赶上了好时机,很年轻就上了大学吧。既然才超两岁,那就给个机会吧。”
几名主次专家心中分别如是想,还不忘看了看任雨琴的长相。确实面相还算年轻,说是18岁也没人会反驳,那就别计较真实年龄了。
人才难得嘛。
另外,简历上写的“江南省师范学院”,其实就是一所姑苏市的大学,并不是所有顶着“江南省”前缀的大学都是在省城金陵的。
任雨琴毕业的时候,也是赶上了好时候,一来当初刚刚恢复高考,人才稀缺,连马风这种“专科生毕业到本科当老师”的事情都能发生,任雨琴这样北师大本科毕业、回故乡到江南师专当老师的,自然是再根正苗红不过了。
二来么,也是任雨琴刚好赶上了好时候,因为她分配进校后没几个月,江南省师专就改名叫“姑苏大学”了,档次提升了一些,也算是恢复当年民国时候“东吴大学”的旧观。任雨琴要是晚一年毕业,等江南师专改回姑苏大学,估计靠北师大的本科招牌、想来这里当大学老师,就不好进了。
(在大学市场上,金陵的大学好像有个特例,那就是都喜欢取名“金陵某某大学”,相比之下觉得“江南省”的前缀反而比金陵的前缀lo。以至于“江南省某某大学”都被姑苏锡州兰陵这些市抢去了。
这跟隔壁苦逼的吴越省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吴越,“吴越某某大学”的招牌都是远远比“钱塘某某大学”值钱的。)
捋顺了关系之后,主考专家抛出了一个暂时看起来很致命的问题
“任雨琴同……同学,请问你为什么要来应征林黛玉这个角色呢?从履历上看,你已经是大学里的文学老师了呀。你的动机是什么?难道你不喜欢教文学、想向影视发展?”
专家毕竟比她老了一两辈,所以尽管任雨琴已经是大学老师了,但称谓上还是只能喊她“同学”。
第522章 高山流水
面对挑选专家的疑问,任雨琴略微吸了口气,淡淡而诚恳地说
“我怎么会不喜欢教文学,我只是觉得,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 对于自己赶上了国家刚刚恢复高考的好时代,我内心是非常感恩的。
但是我念书那几年,国家条件差,很多古代文化研究只能流于纸面,我在北师大的时候,经常喜欢向老师考据一些细节,他们也只有文字层面的见解,答不上来。
所以我心里一直怀了一个想要近距离形象观察揣摩古人文艺生活的机会,这次偶然得知《红楼梦》剧组挑人并不选演技、演艺资历,就想来试试。”
她说到这里,略微缓了一缓,正想往下接,一名专家却插了一个问题。
“那你要是选上了,以后拍完这部《红楼梦》,你后续的人生打算如何规划?”
任雨琴下意识地沉吟“这个……实话实说,我没太想明白,时间可以改变一个人很多。我也不知道自己究竟适不适合演戏,如果这次表现好,证明自己有这个才华的话。
未来有合适的、专业对口的剧本,我当然不排除尝试一下,如果没有与自己兴趣融合的剧本,或许我会专心回去教书搞研究吧。或许,我这种心态不算一个敬业的演员,我并不觉得自己能演什么像什么,只能说有什么角色像我,那我就去揣摩一下,演一演。”
这个回答其实是非常有风险的。
如果今天台上的都是中影或者央视系的评选人的话,就凭这种“不敬业”的回答,立刻就完蛋了。
选拔至今为止,还没有哪个备选女生这么说的。
演员出身的人,都是以“让我挑战什么角色都能演好”作为敬业和荣誉的象征。
就跟那些好莱坞大腕们,都要标榜自己有“为了演胖子而增肥、为了演瘦子而减肥”的经历,好彰显自己的敬业和牺牲奉献。
连阿三国的阿米尔汗拍个摔跤电影,都要强调自己是“先拍最瘦的部分剧情、再拍最胖部分的剧情、最后拍体重适中、最强壮部分的剧情”。
被媒体问到“那你为什么不从瘦拍到胖,省点儿折腾”时,他也要很正确地回答“因为我怕我把胖的部分放在最后拍,我怕我没有毅力再减肥减下来”。
至于2019年奥斯卡获奖电影《绿皮书》里,其实也有类似的段子那个演底层拉丁裔穷苦白人配角的家伙,其实就是20年前《指环王》里的肌肉型男阿拉贡王子。
但人家就是要接这种“大腹便便型大胃王”的自毁形象增肥角色,显示自己多么有为了事业牺牲的精神。
不能说这种精神不对,但是在非演艺圈人士的价值观里,这种精神是有点变态的。
正如周洁伦那些“他自己像个什么样的人,剧本就量身定做塑造一个不用演就跟他本身性格一样的主角”,也不一定就不好嘛。
为什么演员就一定要折腾自己、以挑战不像自己的人为荣?一辈子都演跟自己天造地设一致的人设,从艺术效果上来说也是很对的嘛。
任雨琴刚才那番话,其实也是这个意思
我天生就是林黛玉那种细腻灵窍通透的性情、长相、气质,演得像这个角色那就演,觉得我不行就算。将来姐也不会去为了挑战而挑战,如果没有像姐的角色,那就到此为止,乖乖回去继续教书好了。
这番话,却深得台上几位作协出身专家的心意。
在文化圈子内部,那也是有鄙视链的。作协出身的人总要俯视别人一眼。
虽然影协都是赚大钱的、社会影响力也大得多,到了那些穷困但崖岸自高的文豪眼中,似乎就成了俗物。
偏偏文化有关部门也就吃这一套,领导职务历来多半在文豪或者宣传口的干部当中产生,至少也是剧作家、音乐家。不会让拍电影电视的人当bu长的。
“这个小姑娘不错,价值观很正。文艺文艺嘛,文学才是艺术的最正道。”某专家不由自主如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