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我的80年代 第795节

  红色的大头鞋车停在公交站台旁,引来候车的人们的围观,沈红衣反而对这种场面见怪不怪,只要不在车里干羞羞事,倒是搞得李建昆很不自在。

  他发现这年头的汽车缺个东西膜。

  他的大奔要好些,玻璃带点颜色,没那么透明。

  没等多久,随着一辆从二环里开来的34路公交进站,周岚出现在眼帘里。沈红衣下车迎接,然后自己先上车,钻进后排,把驾驶座留给周岚。

  是的,如果没坐进来过,李建昆也不敢信,这款两门的、长度三米一的车,居然还有后排,理论上讲可以坐五个人。

  当然,稍微肿一点的人,都坐不进去。

  周岚给李建昆打招呼,眼神里带着敬畏,直到现在她都不知道这人什么来头,只能猜想,即使不到天,估计也不远。

  “先别打火,我不打扰你们闺蜜聚会,过来是有件事想找你聊聊。”李建昆制止了周岚拧钥匙的动作。

  “哦。”周岚像个乖宝宝样,竖起耳朵。

  “你家里人,在乎铁饭碗吗?”

  这个问题有点莫名其妙,不过周岚还是回道:“还、好吧,我父母都有工作,我在报社的工作是大学毕业后分配的,我哥书读得不多,不过他不太情愿接我父母的班。”

  周家这个家境,四口人,三个铁饭碗,其中还有一个大学生,搁这年头相当殷实了。

  然而,还是买不起一辆大头鞋。

  “那你呢?”李建昆似笑非笑望着她。

  这时,后排的沈红衣已经搞明白他想干啥,不过未作反应,也不评判好坏,一切交给周岚自己决定。

  如果周岚做出了决定,她不会再让学长多说一句。

  周岚不笨,眼眸明亮几分:“如果有更好的发展,我也不在乎。”

  “你所谓更好的发展是?”

  “铁饭碗的优势在于稳定,但其实很难说让生活过得多好,我所谓的更好的发展,是能给我的生活带来质的变化。”

  周岚顿了顿,继续说道,“我父亲说过,只要脚踩这片土地,行正路,无论做什么:务农、做工,都是在为祖国建设事业添砖加瓦。”

  “你父亲配享太庙。”李建昆感慨。

  周岚:“?”

  “咝!”李建昆中招了。

  沈红衣见周岚望来,讪讪一笑:“聊正事,聊你们的正事,别扯别的。”

  “我想出资,办个民营杂志社,邀请你加盟,有兴趣吗?”李建昆笑着说,“如果只是想让生活有质的变化,那太简单了,杂志社这种单位,完全可以采用弹性工作制……”

  “什么是弹性工作制?”周岚举手打断,沈红衣也一脸好奇。

  “简单来说,交给你的工作,在规定的时间内,只要你能完成,我不问你早上几点来,下午几点走,如果两天期限,你能一天完成,另一天不来也行。”

  “还有这种工作制度?”周岚和沈红衣齐齐睁大眼睛。

  这好像与现行的工作制度,大相径庭,现在单位里流行一个词,叫“坐班”。

  这样一来,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哪个打工人不爱?

  “你的工资应该和她差不多吧。”李建昆指指沈红衣,“我给你十倍。”

  周岚狠狠吞咽一口唾沫:“十,倍?”

  看到李建昆点头后,她倒吸一口凉气,这样的话,她自己就能轻轻松松攒钱买辆大头鞋。

  “我干!”

  李建昆话到嘴边止住,他还没说完三分之一。

  周岚倒是想得通透,嘻嘻笑道:“反正停薪留职嘛,这边干得不好,我不亏;这边要是干得好,那我更不亏,干到三十岁我都好退休了。”

  李建昆竖起大拇指:“聪明。”

  “嘻!”

  事实上,还有一点因素,周岚没说:跟着这样的人混,怎么可能吃亏?

  这是机遇!

  “红衣呢……呃对啦,她爸。”她也算是沈家的常客。

  沈红衣没好气给她一爪子,哪壶不开提哪壶。

  应下这件事后,周岚才想起来问:“咱们的杂志社是做什么内容的?”

  “财富信息。”李建昆解释说,“现在的大环境,你们媒体工作者应该最清楚,几乎所有人都想淘金,但是却没人想到摆渡……”

  八四之后,十亿人民九亿倒,还有一亿在寻找。

  大家都在寻找商机,然而,全国却没有一家商业信息平台。

  办一本商业杂志,搜集各地的创业故事、致富点子、商品信息,这份杂志还能不爆?

  卖书是一个利润点。

  只要书卖得好,广告利润才是大头,绝对不乏各种产品制造商找上门。

  而对于BB机的产品升级来说,将拥有源源不断的、关于财富的、人们喜闻乐见的信息源。

  “华电传呼机是你造的?!”周岚震惊,她哥刚配一个,羡煞整条胡同。

  既然以后是自己的人,李建昆也就不装了,摊牌了,笑着颔首:“等你过来开工,马上给你配一部。”

  “我现在就回去写报告!”

第850章 清水衙门也有春天

  气象系统的全国代表大会,正在首都召开,会议刚进行到第二天,便涌现出很多问题,使得国家气象局的一众领导,倍感头痛。

  今天是各地区分组讨论会议,唐韵秋没有参加,待在国家气象局大院。

  她不算领导,至少自认不算。

  她的职责在于联络、组织和团结,使散布全国的气象部门凝为一体,比如筹办每年一次的全国代表大会。

  现在,她和已经退休的父亲,坐在客厅外小小的阳台上,沐浴着暖阳,她以汇报工作的口吻,向父亲介绍当前的主要问题。

  “别的系统,各地方单位,是职工太多了,鼓励大家停薪留职下海创业,我们倒是反过来了,人员在大量流失,苦口婆心做工作留都留不住。

  “像有些县市的气象局,甚至出现了只剩一个光杆司令的窘迫局面,连正常工作都无法开展。

  “我们的工作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招人难招,适用的人都算高级知识分子,在现在的大形势下,难免迸发出别的想法,人员流失太严重了。”

  唐韵秋幽幽叹息一声。

  她的老父亲也是喟然长叹,这一点,事实上,在清晰地感知到社会在发生巨大转变后,他是有所预料的。

  一直以来,社会上都有种说法,戏称气象局为清水衙门。

  这话其实不算调侃。

  首先,从行业定位来说,气象局的业务为:提供准确及时的预报信息,为社会生产、居民生活提供保障,这就意味着是一个服务行业的定位。

  不具备公检法、税务等权利部门的职能。

  气象局的人走出去,如果其他单位的人恰好需要你,才当你是个人儿,不然,谁在乎……

  其次,从行业性质来说,气象局为事业单位,不是企业,也没有企业的创收能力,只能靠财政养着。

  那么想想看,既没什么存在感,又没什么创收能力,在当下发展经济为重心的大环境下,那些高级知识份子的职工们,能不觉得憋屈,能不蠢蠢欲动吗?

  “这几年发展经济,人们的生活水平确实在提高,但从长远来看,不好说是好是坏啊。”

  老人感慨说:“当年我们干工作时,心里只有一股自豪,一种使命感,我们每个人都明白,一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气象业,气象业的发达会惠及无数行业,作用之大,普通老百姓可能都想象不到。

  “你看我们那个年代,多少无名英雄。”

  唐韵秋正想搭话说点什么的时候,腰间传来“BB!BB!”声。

  老人望着女儿从皮带上抠下一只小黑匣,拿到眼前打量,含笑问:“这玩意儿挺好用?”

  “联络起来很方便,再也不怕找不到人,要不然局里也不会特意给我申请一部。”

  唐韵秋扬扬BB机。

  “好用是好用,不过也挺费钱。”

  她吐槽道:“这帮家伙,应该知道我在家啊,非得呼一下。”

  说罢,起身进屋回电话。

  必须得承受,她会进入气象业,并且在三十多岁做到现在的位置,或多或少都受到她父亲的影响。

  她家里有电话。

  “喂?”

  “……客商?”

  唐韵秋还以为耳朵出了毛病,追问道:“你是说有客商找到局里,想跟我们开展什么合作?”

  气象局甚至没有对接这类工作的部门和岗位。

  所以事情才会反馈到一直负责对外联络的唐韵秋这儿。

  听到电话那头传来的确定声音,唐韵秋怔怔问:“哪来的客商啊?什么单位?”

  “说是特区来的,单位叫华人电子。”

  唐韵秋:“!!!”

  如果腰间没有BB机,她未必知道这家公司,然而,正因为是华电牌BB机的客户,她才清楚这是一家超级大企业。

  那么问题来了:

  有客商找到气象局,本就有些离谱。

  这样一家巨头企业,亲自找上门,说要同他们合作开展业务……他们有个啥,能和人家合作?

  唐韵秋挂掉电话,把这古怪事告知给父亲后,老人浑浊的眸子里精光四溢:“别耽误!赶紧去!”

  尽管他也想不出个所以然。

  他只是觉得这样的大企业,不可能行无意义之事。

  人家说想合作,那么他们手上,必定有什么让人家看中的东西。

  这或许是一件开先河的事。

  说不定,能给现在整个气象系统面临的问题,提供一个解题思路。

  ……

  ……

  嚯!

  唐韵秋盯着手上的名片,愈发意识到,人家不胡闹,很正经,总经理亲自过来。

  她没有名片,只好做了番自我介绍,客气邀请落座,让助理小慧倒来茶水。

  “唐主任,冒昧地问一句,贵局的主要负责人在吗?”李建昆问。

首节上一节795/137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