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从魔都译制片厂开始 第376节

  转身准备离开时,忽然看见一个蓝色的身影从一间病房里走了出来。

  “这不是小汪嘛,”护士长一见是熟人,赶紧拦了下来:“你怎么上这来了?”

  汪战士回头一看:“嫂子,你怎么在这?”

  “今天我当班啊,”军嫂护士长,向一等5床的病房扬了扬下巴:“小汪,那病房里的领导是谁呀?”

  “他是首长的一位朋友,”小汪战士如实相告:“首长派我送些慰问品过来。”

  “首长的朋友?”

  “对,好像是浦江军-区的。”

  “噢,“护士长点点头:“我明白了。”

  与此同时,站在她身后的小护士们也点点头,她们也明白了。

  屋外雪花飘飘,屋里暖气啸啸。

  一屋子的人,都在直勾勾的看着黄永钰。

  朱家第一个对他提出了表扬:“永钰啊,你可真能装,早上我们都问到你家门口了,你都不肯撒口。”

  启功最憨厚:“永钰啊,还是你有办法,和当年一样机灵。”

  张伯驹一脸慈祥的看着愣在地面的黄永钰:“小黄,我这次多亏你照应了。”

  “做好事不留名?”王世襄总觉得这不是他的作风,当真是岁月的改造?:“快跟我们说说,你这是动用了什么关系,肯定不一般吧?”

  只有沈丛文没着急吭声,眼含欣慰的表示:“永钰啊,以后有什么事,我一定第一个找。”

  “千万别,你找我,我还不知道找……”

  话说到这,黄永钰终于动了:“快给瞧瞧是怎么回事。”

  启功赶紧把手里的信签递了过去。

  几个脑袋,当即一块凑了上去。

  坐在沙发上的胡院和马院,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然后一起瞧向前方,皆是一副看戏脸。

  五位专家学者,略过行话直接看落款。

  朱家一字一字道:“永钰叔侄,这行文一看就不合规范。”

  启功点点头:“应该是丛文叔侄。”

  王世襄则见怪不怪:“但一点也不妨碍我们一看就懂。”

  “你根本不懂……”

  黄永钰缓缓说完,和沈丛文同时抬起了头。

  沈丛文:“江山!”

  “对,一定是这小子,”这会子黄永钰终于悟了,腰又重新叉了起来:“我昨晚给他打电话时,不过是顺嘴提了一句,没想到他就给……办成了!”

  沈从文:“他都没和你说一声?”

  “没呀,不然我早嚷上了。”

  王世襄点点头,这才像他的作风嘛:“真是个做好事不留名的好孩子。”关键还有本事,看来他那本书应该是有盼头了。

  “你们说的这人是谁?”朱家都听迷糊了:“永钰啊,有个这么厉害的侄子,怎么没听你提过呀?”

  “我都不知道他能办这事,”黄永钰换了只手,继续叉腰:“看来他又长本事了!”

  “永钰,你这大侄子真是没话说,”启功笑呵呵的道:“叔叔随便说的一句话,他不声不响就给办了,这样的后辈……不可多得啊!”

  朱家好奇道:“你这侄子究竟在哪高就?”

  “浦江!”

  “浦江?”朱家惊了:“一浦江的后辈,手都能伸到燕京来了?”

  “何止啊,”王世襄提醒道:“他不但能把手伸来,还能派一位解放军同志给张老送果篮!”

  笑眯眯的说完后,王世襄和站在一块堆的老几位,集体愣住了。

  五位仁兄这才想起来,他们今儿居然晃着俩膀子就来探病了。

  别说果篮,就连一果子都没带一个。

  想完,同时转脸看向了床头柜上的那只果篮。

  舒舒服服躺在病床上的张伯驹,一点也没留神这事。

  几位老友为了他,不但惊动了燕京,还惊动了浦江。

  想想昨晚那场面,心里甭提有多舒坦了。

  被人惦记的感觉,真好!

  这会看着他们集体投去的目光,赶紧笑道:“想吃什么自个拿,别逼我动手啊。”

  张伯驹的老伴,也反应了过来:“对对对,最好你们把水果都吃喽,我和伯驹岁数大了,怕凉。”

  ……

  1980年,“中国古董教父”安思远,对于中国来说还是个路人。

  在部分见过世面的故博专家眼里,根本不大鸟这位自称“我是个中国人”的米国佬。

  大年初二,还在古博忙活的徐邦达,终于忙活完了。

  归置归置办公桌准备下班时,窗外一个年轻的人影跑了进来:“徐老,那位米国人进故宫了,您不去瞧瞧?”

  “我干嘛瞧他呀,”

  年近70的徐邦达又瘦又精神,一看就是能活过百岁的榜样:“我一老哥哥病了,还没来得及瞧呢!”

  说完,徐邦达看向了窗外。

  年年落雪,年年如故。

  雪一落,燕京就成了北平,故宫就成了紫禁城。

  白雪镶红墙,岁岁伴华邦。

  银装素裹下的红墙黛瓦,美的如梦如幻、不似人间。

  这一卷画,徐邦达怎么瞧也瞧不厌。

  一脸享受的踏进了漫天雪花中。

  此时此刻,被中华胜景定在原地的安思远,朝圣般的沉浸在故宫里。

  任凭冷冷的冰雪在脸上胡乱的拍。

  就在安思远的眼角,不知不觉落下一滴热泪的时候。

  远处一个身穿大棉袄外加二棉裤的身影,在白雪映衬的朱墙下,缓缓走了过去。

  他俩彼此眺望了一眼,

  然后,一个继续走,一个继续抒情。

  一点都不知道,在接下来的两三年里,他俩都将游走在中国的浦江、西安、郑州、敦煌……

  开展文物快收、快藏的专项工作。

  也就是说打这一眼开始,抢收工作就已经展开了。

  ……

  北大医院的高干病房里。

  胡院长和马院长,终于盼来了真假龙椅斗。

  面对二位跨界人士,朱家这一回比往日多说了几句。

  这一说,连黄永钰也入迷了。

  “其实吧,我并不是瞧出了假龙椅,而是找出了真龙椅,”

  朱家说着说着,就带起了戏腔儿:“就那张假龙椅,过去故宫的老人都知道它是个假货,因为,那就是袁世凯登基时自带的板凳。”

  “嗯?”马院到底年轻,高低没有胡院沉得住气:“太和殿不是有现成的龙椅嘛,他干嘛不坐?”

  “因为连他都是假的呀,”朱家并二指绕着圈:

  “天下之大、莫非王土;王土之最,莫非皇宫;而这皇宫之最,就莫非太和殿了。

  寻常人都知道金銮宝殿,其实这金銮宝殿就是太和殿。

  它位于紫禁城的中线轴上,是帝王之家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

  比如:皇帝的登基大典,就必须要在那儿举行……”

  很多老百姓以为太和殿,就是文武百官上朝的地方,其实不是。

  其它朝代的暂且不论,紫禁城的办公地点,不在殿内、而在殿外。

  在太和殿里开会的景象,只会出现在明、清宫剧里。

  打明代的永乐大帝开始,原本用于议事的地点设在外朝三大殿。

  很不幸,三大议事殿在紫禁城启用了短短100天后,被一把大火给烧了。

  于是,从永乐大帝开始,明朝的在太和门上朝,清代的在乾清门上朝。

  听听这名字就知道,这是门不是殿。

  再说明白点,就是坐在门外的平台上开会。

  其实,无论外朝的三大殿有没有烧毁,皇宫上朝的地点都是在室外。

  因为皇帝是天子,议事要堂堂正正、上达天庭。

  到时候,九五至尊在上面坐着。

  文武百官在下面立着。

  无论风吹雨淋、还是酷暑严寒,都得保持这个阵仗。

  “紫禁城里有句老话,龙椅不是一般人能受得起的,如果不该坐的人坐了,必定会祸事缠身、后患无穷,”朱家继续说道:

  “袁世凯当然也听过这句老话,但最令他害怕的还不是这句话,而是太和殿龙椅上方一盏名为吊珠藻井的东西。”

  “吊珠藻井?”黄永钰问道:“这是个什么东西?”

  朱家道:“吊珠藻井的做工十分精致,落在一般人眼里,它就是一盏吊灯。

  但知根知底的人都晓得,它的作用有俩,一是镇火,至于二嘛,

  据说,它里面有个口含宝珠的五爪金龙,

  谋朝篡位的人只要不小心触碰了龙椅的机关,这龙立马就会蹿出来把假天子给灭了。”

  胡院长呵呵摇了摇头:“这话也有人信?”

  “大多数人肯定不会信的,但袁世凯心虚啊,毕竟他这个皇上做得名不正言不顺,”朱家笑道:

首节上一节376/45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