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从魔都译制片厂开始 第38节

  “后来,”古台长呵笑了一下:

  “片子倒是拍好了,上哪冲印又成了难题,最后只能跑到第二医学院,让冲印X光片的同志帮的忙。”

  “然后再交给我剪,”忽然,一个声音从古台长背后的那桌传了过来。

  他是台里的第一剪辑师,也是当年筹建组的成员之一。

  刚刚一直在隔壁桌边吃边听:

  “但我当时根本没去现场,就把顺序剪错了,本该排在第一方队的纺织女工,被我放到了最后。”

  古台长一段声情并茂的想当年,激起了食堂里不少老职工的回忆。

  渐渐地,大家都围了过来。

  一时间七嘴八舌、沸沸扬扬。

  “小同志,你知道我们当年是怎么拍电视剧的吗?”

  江山摇摇头,他真不知道。

  说话的这位女同志,双鬓已经泛白:“建台最初那几年,我们和燕京电视台一样,都是直播。”

  江山一时没想明白:“电视剧直播?”

  “对,”女同志点点头:“当年的技术条件不支持录播,所有的电视剧都是边拍边播。”

  另一位:“我们台第一部电视剧《红色的火焰》,就是在当年永安大楼11层的食堂直播的。”

  “对对对,”古台长笑着点点头:

  “布景搭好后,话剧团的演员在里面演,我在前面推机器,当时的摄影机特笨重,得有人跟在后面提着电线。”

  一个声音:“我负责扇风。”

  又一个声音:“我负责撒雪。”

  “我是当时的美工,”一位端着饭盆的男同志挤了进来:

  “拍这部戏时,食堂的窗户都给我蒙上了绒布,其中有一个情节,工人在试验电焊,我就拿个鸡毛掸子在灯光前晃悠。,顿时整个食堂都在闪。”

  “许工可是我们台的大功臣,”古台长一见来者,就向江山和黄华介绍道:

  “当年拍《百合花》时,按照剧情需要一条绣满百合花的被子,找遍了整个浦江的商店和被面厂都没寻着,许工竟然熬了一通宵,给画了一条。”

  “那算什么,”许工飘了:

  “拍《红云崖》时,当时刚建好的演播室根本不够高,我就在整个演播室的地板上,画下了整座悬崖峭壁、山石松柏。”

  古台接话道:“然后演员就在地上爬,我放倒摄影机也跟着一起爬。拍出来的效果不要太灵啊!”

  “牛啊!”

  江山忍不住赞了一句。

  都说群众中出大智慧,但智慧的出发点一定源自于全身心的热爱。

  那样艰辛的年代,每一步都在摸着石头。

  但,在古铮铮那帮同志们的眼里,却一点不输流金岁月。

  再想起时,依然满眼放光、热血依旧。

  江山这一次被这个年代一丝不苟的创业者们,感动到了。

  要知道,58年的浦江只有100来台黑白电视机。

  江山正感动着,忽然发现眼前有一双筷子,正在不急不缓的夹土豆丝。

  一根、一根、

  手法优雅,又不失知性。

  这时他才发现,桌上的一盘土豆丝,就这么一根一根的被黄华消灭了。

  就在江山的目光投来的同时,黄华丢掉了手里的筷子,鼓起了掌来。

  “太了不起了,同志们真是太了不起了,”

  黄华说的就差泪流满面了:

  “第一台摄影机、第一部国庆节纪录片、第一部电视剧……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是你们创造出了一个个第一。”

  哗~

  黄华的感言结束后,整个食堂的青年同志们,都在为他们的前辈鼓掌。

  其中,江山拍的最热烈,双眼紧随黄华,明示:我在为你鼓掌。

  黄华向他优雅的点了点头。

  这时,一位刚走进食堂的小伙子,被眼前这幕惊呆了:

  “这都怎么了?怎么吃个饭还鼓起掌了?”

  重新端起饭盆的许工,回道:“来晚了,刚刚古台在回忆咱们台的第一次呢。”

  小伙子立刻笑了起来:“噢,我知道,不就是米国的泥可松总~统嘛!”

  顿时,食堂一片安静,连许工的吧唧声都消失了。

第50章 茅台酒夹心糖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天,一个都不出声了。

  不用想江山也明白,刚刚那位小同志踩到红/线了。

  他此刻也加入了黄华的阵营。

  一根一根吃着青椒,恨只恨鸡蛋已被人提前收缴了。

  “其实也没什么不能说的,”

  终于,古台长的声音打破了寂静,用筷子指着刚刚那位小伙子说道:“你要不提我倒忘了这事了。”

  然后重新看向他的两位饭友,说道:

  “72年泥可松访问我国时,就住在茂名路的锦江小礼堂,当时一起随行的有两百多位外国记者。”

  “浦江外/事部/给米国代表团的成员,和随行记者们每人准备一份礼物。”

  “于是,他们每人收到了5斤茅台酒心巧克力,5斤大白兔奶糖。”

  “没想到这导致了,米国人回国时的行李直接超重。”

  “许多米方记者和工作人员,为了带走茅台糖和大白免,把不少多余的铁壳胶片盒留在了宾馆里。”

  “当时领导派我带着记者伍亚冬,去宾馆拿回了这些铁壳胶片盒。”

  “上面特地关照,必须把胶片盒带到暗房后再打开,担心里面藏着定时炸弹。”

  此时此刻,江山和黄华也跟着古台长的话题,紧张了起来。

  古台长故意一字一句道:“当伍亚冬在暗房里,小心翼翼打开铁壳盒时……”

  古铮铮一拍大腿:“发现里面全是国内稀缺的伊斯曼电影彩色胶片。”

  “这简直是意外之喜,之后我们台用这些记者留下的彩色胶片,拍摄了浦江第一部彩色纪录片《轻工业园地百花盛开》。”

  “片长18分钟,拍完后,胶片还有剩余,又加拍了一部3分钟的彩色新闻片《浦江丝绸》。”

  “桃杏枝头,似锦繁花,”许工说的双眼放光:“那是我见过最美的画面。”

  一顿饭,江山同志犹如上了一堂浦江电视台的历史课。

  莫名冒出了一个念头,既然穿越了,为什么不再早二十年。

  但下一秒,想到了那十年,当即清醒。

  果然,人就不能吃的太饱!

  ……

  当江山还在电视台里吃饭的时候。

  江爸正一脸严肃的,蹬着自行车往家赶。

  前面一只小竹椅坐着江小白,后坐一只小竹椅坐着江小鱼。

  摇头晃脑的江小白,一路笑眼弯弯、哼哼唧唧。

  如果这一会,有人与他们相对而行,就会看见一对表情反差很大的爷孙俩。

  “小白啊,今儿幼儿园里教新歌了?”

  听了一路的江向南,渐渐散去了一脸愁容:“调调还怪好听的。”

  但是这孙子的嘴皮子不大利索,爷爷一句词也没听清。

  被爷爷这一夸,江小白唱的更起劲了,两条小胖腿还跟着晃悠了起来。

  江向南伸头看了一眼,还好腿短,不会卷进车轱辘里。

  慢慢地,后坐的江小鱼也跟着唱了起来,这一次江向南终于听清了。

  “对所有的烦恼说Byebye,

  对所有的快乐说Hihi,

  亲爱的亲爱的……”

  这一路,一前一后两个孩子的小合唱,就没停过声。

  当自行车拐进安和街的时候,江向南已经出师了。

  跟着两孩子一块摇头晃脑:“对所有的烦恼说Byebye……”

  喇叭裤的事,早丢到二里路外了。

  但,一踏进小院,又迅速给找了回来。

  江向南惊讶的看着院子里满满当当的展板。

  今天自己没买到的《浦江日报》,小院里竟然立着20多份。

  抱下一双孩子后,江向南凑近一看。

  红色,橘色的画笔,醒目的框着报纸上关于喇叭裤,或《望乡》的报导。

  在报纸之外的展板空白处,还用最大号的字标上了“导读”。

  【华国青年报呼吁:从青年人的发式和裤脚谈起】

  【仁民日报专栏:曹寓为喇叭裤发声:大胆睁开眼睛】

  【解方日报:女同志们纷纷涌进人/民商场,真由美同款的丝巾在哪里?】

  【浦江日报接力:为喇叭裤发声】

  ……

  不用多做解释,江向南已经完全感受到了,这些展板将会给四车间的喇叭裤带来什么。

首节上一节38/45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