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从魔都译制片厂开始 第37节

  上班铃响了起来,下午的工作又开始了。

  正在大家转身进车间的时候。

  吴厂长挺着胸膛走了过来。

  刚刚那位年轻的女记者,对吴厂长的一顿猛夸非常受用。

  他此刻才知道,原来他们服装二厂已经在与国际接轨,走出国门就是个时间问题。

  吴厂长当场表态:“今后一定要为广大妇女同志,生产出更多更时髦的服饰。”

  说这话前,女记者给他看了许多,关于喇叭裤的良性报道。

  “老江,江主任。”

  江向南头一回,发现是吴厂长:“又怎么了?”

  吴厂长凑近后低声道:“裤子别送回库房了,你们接着卖。”

  说完后,他发现刚刚还走在前面的几个女工,全都悄悄围在了自己身边。

  却,没一个人露出欣喜的表情。

  “卖给谁?谁敢买?”

  吴厂长正色道:“工人同志们,只要大家拧成一股绳……”

  就一定能找出几个冤大头,江向南同志默默在心里接话。

  但嘴上还是问了一句:“怎么?喇叭裤又能卖了?”

  “你没看今天的《浦江日报》?我记着你家老大在里面上班啊?”

  “浦江日报怎么了?”

  江爸没告诉过厂长,老大已经坐上了副总编的位置。

  “你真该好好看看。”

  江家常年订报纸,但都是下班回去后再看。

  这一会,江向南感觉不对,一路小跑出去买报纸,谁知道一份都没剩。

  他又赶紧去给老大打电话,才知道《浦江日报》上帮着“喇叭裤”说了不少好话。

  扣上话筒后,江向南还有些恍惚。

  回车间的一路,仍有些飘。

  说实话,他是怕又给了工人希望后,再无情的击碎。

  等走进四车间后,江向南的轴劲又上来了:

  “今天晚饭后,照旧在我家集合,多的咱们也不想了,努努力把现在的700条裤子卖了。”

  女工们想了想也纷纷点头。

  “主任说的没错,好歹是700块钱呢!”

  “对,眼看就要过年了,我早想给自己添件大衣了。”

  “行,”江向南振臂一挥:

  “就这么定了,只要能卖掉剩下的700条裤子,就是胜利。”

  ……

  南京西路651号,坐落着一栋浦江电视台彩电大楼。

  这座1974年落成的大楼,在当时的浦江算是排的上号的了。

  无论是外面冲天的信号发射塔,还是里面的控制中心、演播大厅……

  在全国都是头一份。

  硬件好的没话说,但播出内容也……没什么话说。

  自今早踏入电视台后,江山同志就一直没挪过窝。

  傍晚时分,他和浦江装潢公司的黄华,在古台长的带领下,向单位的食堂走去。

  浦江电视台食堂的伙食,也好的没话说。

  但黄华悄悄告诉江山,浦江广播电台的伙食才叫绝。

  土豆炒肉片、西红柿炒蛋、家常豆腐……

  古台长给他们二位,备下了四菜一汤,招待外宾的标准。

  这一会,江山同志真的饿了,每道菜都吃的很香。

  “后天就要去燕京送片了,”

  古台长看着江山的吃相:“小江同志就一点不紧张?”

  “我该紧张吗?”江山茫然道:“是有什么我不知道的规矩?”

  对于当下这个年代,江山表示一定要尊重当下。

  “倒也没什么规矩,只是让我想起了20年前,第一次进京送片的情景。”

  此时,古台长已经陷入了回忆。

  对面的黄华,拿出一方手帕,慢慢的擦了擦手。

  相处的时日虽然不多,但江山就没见他快过。

  总是慢慢悠悠、不急不忙。

  但一旦上手工作,再棘手的问题,他都能给处理的妥妥贴贴。

  如果说,黄华一直想挖江山去浦江装潢的话,那古台长就一直想把黄华留在电视台。

  这样的人用着多顺手,脾气好,技术高,关键从不会多问一句。

  “1958年4月,浦江电视台建组筹建时,只因为学过些录制器材,就把我从广播电台抽调了过来。”

  古台长的话如悠悠岁月,江山和黄华边吃边听。

  “10月1日是电视台决定试播的日子。”

  江山:“当年的10月1日?”

  古台长:“对,58年的国庆节。”

  黄华:“太仓促了,”

  毕竟是个从零开始的行业。

  “这算什么仓促的,”

  古台长笑道:“不过就是准备两首歌,再向八/一厂要一部电影。”

  黄华点点头:“现在的电视内容,也没比当年多多少。”

  “但国庆节的前一天,上面忽然通知我们播放一些国庆节当天的盛况。”

  江山同志觉得可以理解,正好赶上了好日子,电视台采访一下也合情合理。

  “要知道这是一家刚刚起步的电视台,一没摄影机,二没胶片。”

  黄华惊道:“什么?”

  江山:“什么都没有还办什么……电视台?”

  “我当时和你一个想法,”古厂长苦笑道:

  “但是,这可是正攵治任务,全组人当时都急坏了。”

  “到处打听,终于在八/一厂找到了一卷过期8年的16毫米胶片,稍稍试了一下,竟勉强可用。”

  “可从八/一厂借来的摄影机,却怎么也不能投入工作。”

  “没办法,我带着当时电视台的记者李涛,连夜找遍了浦江大大小小的旧货商店。”

  “终于给我们淘到了一部八成新的摄影机”

第49章 赞助了一栋楼的货商

  江山终于放下了手里的筷子,随着古台长的叙述一起回到了1958年。

  “900块钱,16毫米的鲍来克斯,别提有多好使了。”直到二十年后的今天,古铮铮依然难忘。

  江山却只听到了重点:“58年?900块?”

  黄华摇摇头:“还是二手的。”

  “这有什么,“古台长毫不在意:

  “这台鲍来克斯算是我们台的第一部摄影机,在当年可帮了大忙了。”

  1958年,这台现身于茫茫人海中的鲍来克斯,对于要啥没啥的浦江电视台来说,的确算得上是过命之交。

  其实,当时的政府贝才政对浦江电视台的筹建工作,已经给予了史无前例的支持。

  从选址开始,筹建人员就一直从高处看起。

  当初,浦江的第一高楼是国际饭店,它属于全市测量的零点,想都不能想。

  退而求其次,就是南/京/东路上19层高的永安大楼了。

  但这栋大楼属于私产,必须征得百货大王郭氏兄弟的同意。

  没曾想,郭氏兄弟不但欣然同意了筹建组的请求,还托人带话问他们够不够用。

  不够用的话,对面还有一栋与永安大楼相连的过街楼。

  筹建组感激不尽,连连推辞。

  表示不但不用过街楼,连永安大楼也只需要五层以上即可。

  之所以后来硬件没跟上,是因为原定的开播时间为59年的元旦。

  但,一个消息传来后,打乱了一切计划。

  对面的湾湾电视台,将在10月10日开播。

  于是,北海公园里的几位高人掐指一算,国庆节就成了浦江电视台开播的良辰吉日了。

  “国庆节当天,游/行队伍10点钟正式开始,八/一电影厂将大型摄影机架在了检阅台上,”

  古台长用手比划道:“我推着摄影机的三脚架在队伍中来回拉。”

  “一会近景,一会远景,两个多小时的游/行结束后,汗淌的都快虚脱了。”

  “真是即紧张,又激动。”

  “我永远忘不了排在第一方队的纺织女工们,她们笑着看向我的摄影机,比花儿还美。”

  古台长越说越上头,江山的情绪都被带动了起来,说出了那句江小白的名言:

  “后来呢?”

首节上一节37/45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