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先名脑中记下后,便道:“好的,杨生,我这就安排人去欧美调查。”
“嗯,看看有没有擅长这方面的华人。”杨文东接着说道:“如果有做项目的,也把项目内容记下来,我看看再说;
同时也要想办法从这些公司或者大学机构里挖几个人过来,我也需要这方面的人才。”
方先名惊讶问道:“杨生,您是准备进军医药行业?”
“没这个打算,至少现在还不行。”杨文东摇摇头道:“但我准备有机会的话,会适当投资一些有潜力的医药公司,这就需要专业的手下了,不然你和我都不懂,只能根据一些资料记载来决定,错误率就太高了点。”
医药行业,或许以后非常有钱了,同时内地改开之后有足够的人才,那自己也可以试试;
毕竟即使是未来21世纪,很多时候的药物研究也都是从植物中提取,而在应用植物这一块,华人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所欠缺的不过是提取手段、设备、资金等等,而这些自己是可以提供的。
当然,还有各种试验等等,这些也都是巨消耗资金、资源与时间的,但改开后的内地,在这里做这些试验也是划算的,人工成本很低,试药的动物包括猴子,野外应该也有,实在不行就在国内养,还可能可以出口创汇;
但目前来说,还是要以投资为主,而这个行业,他穿越者的优势就没了,纯粹就是资本属性的投资,目的也是为了自己的健康,那自然就需要专业人士辅助了。
“好的,我会安排人去询问的。”方先名也松了一口气;
虽然他不做生物制药产业,但他也对这个行业有一些了解,其烧钱之快,堪比造汽车,甚至还要更快,长兴集团固然是香港第一财团,但进入这个领域,还真不够看,更别说自己集团也没人啊!
杨文东想了会,又道:“小型生物公司的具体资料想查起来应该也不容易,你先将这些公司的名字给我吧,我先大概了解一下。”
虽然对于前世生物制药公司的具体信息不是很了解,但顶级巨头他还是知道一些的,如果有一两家现在规模小或者中等,那自己说不定还能想起来,然后就有一点投资的机会了。
PS:求月票
第747章 和黄归属的谈判
方先名答应道:“好的,杨生,我会以最快的时间先收集这方面的资料。”
“嗯”杨文东点点头,这件事也就暂时先这样了,于是便看起了手中的资料;
长兴金融公司,随着这几年来资金的投入、几次收购,已然成为了香港最顶级的金融公司之一,规模也非常的大,不过如果是成功的收购,比如九龙仓,在完成之后,还是会将其独立,其他配合各个子公司的收购或投资项目,在完成后也会转让给对应公司,资金方面也会有补偿,或者由杨文东这个老板来决定。
1974年,是股市抄底的最佳时间,长兴金融公司手中资金足够,在这方面自然就做的很成功了,香港股市之中的地产公司,从大到小,多多少少都收购了一些,平均下来,每一家都不是很高,也不会引起股市乃至于这些公司的关注。
“这些很多我都没听过,但也的确有一些物业地皮了。”杨文东看着每家公司的资料,笑着说道:“很不错,这些股票就先留着,等到了合适的时间,我们再考虑抛售套现。”
这套现的时间,自然要等到至少81年左右了,之前他对于73年经济危机的具体时间还是不确定的,因为这是一场单纯的经济危机,但下一波,是外在因素导致的,这个时间点,基本上是能确定的,他自信自己的一点蝴蝶效应,是改变不了一些大事的;
等到那个时候,除非是未来地产巨头那几家公司,其他的直接抛售套现就行了,从75-81年,地产公司基本上都是能够赚钱的,区别就是很多中小公司胆子小一点,收益比不上地产五虎这种敢拼搏的,但回报率肯定也不低的;
至于少数可能在这段时间还经营不好甚至破产的,也无所谓,影响不了全局。
“明白,接下来地产市场绝对会爆火一段时间了。”方先名笑着说道。
自己老板虽然在一些专业知识上不是很强,但对于各种经济危机的时间点判断那是真的准确,不仅仅是香港,连美国那边的都可以预测,简直就是股市神人了;
杨文东又看了会,接着说道:“和黄股票我们手中已经有25%了,这才几个月时间收购了这么多,市场上应该有反馈了吧?”
方先名道:“有一些传闻,但市场上很多人还不是很确定,因为我们的股票,大部分都是找一些现有的股东进行收购的,也跟他们签下了保密协议;
虽然也做不到绝对保密,市场上也有传闻有人在规模性的收购和黄股票,但这些股东明面上还是不敢公开承认的,加上我这边委托TVB与长兴传媒控制舆论,大部分还是不相信有人会在这个时候收购和黄的。”
“就现在和黄的业绩与债务,如果不是我对香港未来有绝对的信心,我也不想碰。”杨文东笑着摇头说道。
这句话也是实话,不管是原先历史上还是现在,和黄差点破产,就是因为巨大的债务;
其实在今年,很多资本也都看好未来香港,毕竟内地与欧美的关系越好就越依赖香港,可和黄的债务实在是太重了,即使有某个财团有能力承担,但也没必要,毕竟这么大一笔钱,去投资其他无风险的地产或者金融业务不是更保险吗?收益率说不定不比和黄低。
方先名则道:“其实很多资本也是看中和黄的部分资产的,比如大量物业、交通、码头、贸易、港口、港灯股票,但这些财团都是想单独收购这些,而不是投资整个和黄,祁德尊在这段时间,也一直融不到资金。”
“我记得和黄的资金不多了,要是实在没办法,那祁德尊就只能真的出售这些优质物业了。”杨文东也是眉头一皱;
祁德尊是聪明人,也知道和黄手中一些资产的价值,不到不得已的情况下肯定是不会出售的;可如果公司资金链断裂,那就是不得已的情况了;
如果一些核心业务真的出售了,那自己未来再收购了和黄,恐怕也会平白损失一小部分资产了;
如果只是一些地皮那还好说,香港这么大,总有机会补回来,但要是一些特殊业务,比如港灯股票、港口等等,那就亏大了。
方先名道:“也没那么容易,其实这些资产也单独进行了抵押,其中部分还是抵押给了多家银行,包括恒生,即使想出售,也得经过银行认可,我们也会提前得到消息的。
再说,早年资产价值高的时候抵押出了很多资金,如今市场虽然恢复,但对比股灾之前,还差得远,恐怕就算出售了,也都不够还贷款的。”
从去年年底开始,香港股市与地产市场开始复苏,但想恢复72年的价格,那还早着呢,特别是股市,前两年可是跌了接近9成,这得涨个七八倍才能恢复原样,这个涨幅能够在3年内实现就很不错了。
“你这么说倒也对。”杨文东点点头,道:“但我们也不能再拖延了,反正再继续收购股票,估计也会暴露的。”
与九龙仓不一样,和黄的收购需要兵贵神速,但收购的快,那无论怎么隐匿,也大概率会惊动其他人;
毕竟上市公司本身、港交所、无数股民、一些股市评论专家,这些人中或许大部分都是滥竽充数,但肯定还是有少数厉害人物的。
方先名问道:“那我们该怎么做,直接公开收购吗?以现在和黄的情况,这样做说不定也行,股价或许也不会被拉的很高。”
“不行,一旦我们公开了,那和黄现在的成绩是啥样的,对于股民来说就不重要了,他们必然会全力购买和黄的股票。”杨文东摇摇头道:“或许最终还是会公开,但晚一点也好一点。”
方先名回道:‘好,那我就继续约和黄的股东,但股份相对多的都联系了,还有一些则是股份少人却很多,跟这些人联系,那就很难保证他们不会说出去了。’
能够持有和黄股票比例较高的,那基本上都是有一定产业的,长兴集团找上门,就算不肯出手手中股票,那收点封口费后也会答应暂时保密,毕竟没必要得罪香港的一个顶级财团,至少大部分人会这么想;
但如果跟数量太多的小股东交谈,数量太多、人员混杂、很多可能还是没脑子的暴发户,面对这些人,那就很难做到绝对保密了;
杨文东道:“先不跟这些人联系,我还是再约一次祁德尊吧,毕竟这么多年来合作的还不错,能不翻脸还是不翻脸的好。”
方先名道:“行,那我这就去约祁德尊。”
“嗯。”杨文东点点头;
第二天,康乐大厦总部:
祁德尊来了之后,并没有寒暄,而是先开口问道:“杨生,这段时间,是你在股东群体中收购和黄的股票吧?”
“看来保密协议也做不到绝对保密啊。”杨文东笑了笑;
这件事或许没有被公众知道,但祁德尊这样的商业大佬是很难瞒住的,他们也有自己的渠道,关系网也很深。
祁德尊又道:“看来杨生是真的准备对我和黄动手了,这样做似乎不太好吧,这么多年来,你我的合作可都是不错的。”
“祁德尊,你可记得当初我入股的时候,承诺不增持和黄股票的前提是什么。”杨文东说完后,又道:“不对,当时应该还是叫和记,你那时候还没收购黄埔。”
祁德尊听完后,脸色一变,当初二人的协议就是和记不得出现大规模连续亏损,只要没有这个,那杨文东就不会再增持和记股票,甚至投票方面也基本上站在祁德尊这一边;
而后续多年,杨文东也的确都是这样做的,董事会上的投票,长兴的代表基本上不干涉祁德尊的所作所为,且还在很多方面资助和记/和黄发展;
但这两年和黄的情况,也的确很差,杨文东在这个时候,也是真的有理由了。
杨文东接着说道:“如果只是简单的亏损,那我也能接受,毕竟经济危机之下,香港大部分企业都亏损了,所以73/74两年我也没做什么;
可现在经济危机都过了,其他企业都在逐步的恢复正常,可和黄却越来越差,资金链即将断裂,债务危机之大,连我都有些惊怵,你说,你作为大班,又如何向我这个大股东交待?”
和黄的20亿负债,如果不是因为自己知晓未来,那脑子进水了才会接手这种企业;
原先历史上汇丰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第一是那个时候和记规模太大,一旦破产倒闭,整个香港经济都会受到极大的冲击,港府不得已,自己不能出手,就只能让汇丰出面;
第二就是和黄的大量债务,都是借的汇丰的,要是倒闭,汇丰或许不会破产,但沈弼的职业生涯必然结束,即使之前的债务不是他借出去的
估计沈弼接手和黄,也是考虑稍微坚持一段时间,然后能够还掉汇丰债务就行了,但直到李嘉成收购和黄之前,和黄也还只是勉强运营,到了1982年,李嘉成运营三年之后,才再次腾飞,这也是借了香港地产市场暴涨的好处了。
祁德尊一阵语塞,思考片刻后,道:“杨生,你是准备全面收购和黄?”
杨文东道:“对,不过和黄还会是上市公司,不考虑跟九龙仓那样私有化。”
九龙仓是个纯粹收租的,私有化问题不大,但和黄就不一样了,业务繁杂,即使以后自己会适当清理,但业务种类必然会比九龙仓多多了;
还有一点,自己不能收购一家企业就进行私有化,一旦第二次这么做了,那未来自己第三次收购某一家企业,就可能会让市场以为还会有私有化,那必然会增加收购难度;
所以要选择性的进行私有化,这样才会让人不确定,从而避免给自己造成麻烦。
另外,自己的那么多企业,总得有一些需要上市或者引入其他股东,和黄就非常适合,因为它的存在就是未来方便开拓海外基建业务,上市之后,既携带了整个香港的部分资本,又可以未来引入其他海外股东。
游戏、电子这种产业,不到不得已他不会与外人分享,但和黄这种基建、地产类企业,如果别人能够给自己带来方便,那他自然也会适度的给对方一点好处,投桃送李,才能获得更高收益。
祁德尊沉默一会道:“如果这样的话,也行,我可以配合你,但未来和黄的管理权必须归我,你这边还需要跟以前那样,不干涉我的管理。”
“你这是在说笑吗?那我花费几亿资金,承接差不多20亿的负债,就是为了你能够继续掌管和黄?”杨文东冷声笑道。
这群鬼佬很多时候太看重自己了,原先历史上,李嘉成控制和黄40%股份后,和黄的大班李察信也同样希望李嘉成什么都不管,和黄按照他的要求来就行,你当一个收分红的就行;
当时受限于英国鬼佬管理层控制了和黄,李嘉成只能退让,但也一直培养华人亲信接手和黄重要职位,双方斗了几年,最终李嘉成获胜,将李察信等人赶了出去。
祁德尊道:“杨生,我知道你有钱,可和黄这种公司的管理,光是有钱可不行。”
“和黄的管理?现在和黄变成这样,你还提你们的管理?”杨文东反问后,接着道:“祁德尊,我给你一个条件,你可以继续担任大班,但和黄未来的规划必须听我的,你这边,负责执行我的命令就行了。”
虽然祁德尊将和黄变成这样,但属于战略的判断失误,其在管理能力上绝对也是一绝的,很多人失败了,其实也不代表其能力不行,只是当个不管战略的管理层,还是没问题的。
“那我宁可和黄倒闭。”祁德尊冷漠回道。
“和黄会不会倒闭你说的不算。”杨文东眼见已经摊牌,便道:“我即将以大股东身份举行股东大会,到时候再看吧。”
PS:求月票
第748章 里应外合
“股东大会?”祁德尊脸色微变,但也知道自己阻止不了,便道:“那好,到时候再说。”
说完,便起身告辞;
待人走后,坐在旁边没怎么说话的方先名有些奇怪问道:“祁德尊应该知道股东大会召开他必输的,为何还要那么坚持。”
杨文东笑道:“估计是不肯给别人做事吧,他这种人,曾经站在山之巅峰了,没有绝对的权利,估计他也不想要这种位置了,要是换我,可能也会一样。”
创过业的人,如果失败了,那倒无所谓,再回去给别人打工也不奇怪,甚至可能还非常喜欢;但成功的,特别是赚过大钱的,那就肯定不答应了,宁可再想办法创业;
而祁德尊曾经可是香港最顶级英资洋行的老大,如果沦落成给杨文东打工的,那即使还掌控和黄,身份地位也是一落千丈,这种落差,他是不可能接受的。
“也对,这些年来,估计祁德尊自己也从和黄捞了不少钱了,自己无论是退休还是再创业,都是没问题的。”方先名同意说道。
杨文东也点头道:“是啊,他的身价我估计也上亿了,跟在我的手下,最多也就百万年薪,又不能跟以前那样从和黄捞钱,那还不如自己出去再创业了。”
这年头,香港顶级的大班大约年薪百万港元,但这些只是小钱,真正的大头是控制整个上市公司业务后,就可以合法的与自己的私人公司合作,然后一起开发项目,然后利润平分;
不仅仅是和黄,很多英资公司管理层都这么玩,从中赚取合法的暴利,廉政公署来了也无话可说;
甚至一些华资控股上市公司也这么玩,比如原先历史上,李嘉成通过长江实业控制了和黄,和黄控制了港灯,然后港灯旗下的地产开发,按照股份比例来说,李嘉成是分不了多少利润的,10%都不到;
但就是因为有管理权,所以老李便安排了自己的家族独资公司与港灯合作,最终利润一方一半,这还是明面上的,暗地里比如供应商之类的手段,估计六七成都被家族公司截取了,这才是真正的暴利,全部合法100%进入自己口袋。
所以很多人就喜欢通过上市公司再控制其他上市公司,将规模做的老大,反正只要有管理权,那有的是办法可以慢慢的往自己口袋里塞钱,更不要说股市本身就是一个提款机。
方先名道:“看来他还是想争取一下的,那我这就公开要求召开股东大会?”
方先名自然也知道很多上市公司管理层的套路,利益足够了,哪怕明知道赢的概率微乎其微,祁德尊也要赌一把,反正输了也是走人,没损失,他也看不上给别人打工;
杨文东摇摇头道:“不用我们召开,就让一些股东联手申请吧,召开的议题就是解决和黄的债务问题。”
“也好,如果我们申请的话,那市场就证实了我们要收购和黄了。”方先名回道;
虽然市场上已经有相关传闻,但毕竟没有谁公开承认,加上传媒方面的限制,也就口传口而已,成不了规模;
杨文东接着问道:“对了,你跟李察信沟通的怎么样了?”
收购和黄与九龙仓不一样,九龙仓收购到手后,除了港口业务,其他的可以直接将英资鬼佬全部赶走,反正地产业务,鬼佬也是废物,让华人接手,顶多花个一两个月熟悉一下就能做的更好;
但和黄业务复杂,短期内还只能让和黄现任的管理层来负责,所以收购到手后,必须要在其内部有信得过的手下;
就目前来看,和黄的二把手李察信就是最合适的,虽然这人在原先历史上也曾经与李嘉成争夺过和黄管理权,但那也是以后的事情,眼下他需要和平的接手和黄,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
方先名道:‘经过一个多月的谈判,李察信表示可以与我们合作,但他需要亲自见您一面,很多事情,他需要向您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