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改邪归正,重生成悟性学霸了 第538节

  “也不是计算机,算了,直接和你说吧。我现在想招的是芯片行业相关的技术专家,预算我也没法告诉你多少,要招的人很多,预算能有多少是多少。”

  许青山无奈地告诉了周其凤,这件事上想要招人,还真绕不开往上报。

  “芯片?”

  周其凤愣了一下。

  “你怎么突然想到要去搞芯片?这可一点风声都没有。”

  “你忘了张珂在进我实验室之前是在哪里工作的吗?而且我在鹭岛那边有投资的半导体厂,就连最近小米都在外面风风火火的,你不会没关注吧?”

  许青山放下了手中的笔,跟老周聊聊天也挺好的,稍微放松一下心神。

  “不是,那我也不会想到你突然就想搞芯片啊?”

  老周大呼意外。

  他对于芯片倒是了解,但反倒是因为了解,他不太看好许青山这次的想法。

  “我们国内现在也没多少人在搞芯片和半导体吧?上面连政策都没有呢,去年倒是有听说在开始筹备一些产业基金,但规模都小的可怜。”

  “我们现在90%的芯片都是靠的进口技术,你想从零开始做,难度实在是太大,就算是你有青山资本在,那个级别的资金也支撑不起你做芯片的。”

  “青山,真不是我看衰你,是这件事太复杂了,已经不是我们做学术做科研可以解决的问题了。”

  老周实话实说,他开口劝许青山。

  这种涉及到了国际战略和封锁形势的东西,个人是没有办法挑战的。

  “你不是想好好地打造青山大学吗?要想打造好一所专门研究基础科学的高等研究院可没有那么容易,资金的缺口也很大。”

  “你现在铺子摊得那么开,这里需要钱的,那里也需要钱的,我是真担心你出问题,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这边也做做,那边也做做,就算你能力上能满足,身体能扛得了吗?”

  老周的话都是事实,也确实是在关心许青山。

  可许青山更清楚的是,目前国内芯片产业相关的制造和材料的短板太过于明显,晶圆制造几乎全都依赖于进口设备,甚至是28纳米的制程技术都尚未突破,材料领域国产化率不足20%,光刻胶等关键材料各个更是几乎全靠进口。

  几乎所有上游技术都被欧美垄断,而收尾的封装测试环节国产占比不超过三成。

  芯片,如此重要的产业,却完全控制在别人的手里,未来消费电子市场的红利,本土企业那是根本吃不到肉。

  虽然后来也是迎头赶上,可那丢失的黄金十年,整个华夏所损失的经济效益,不保守估计,可能超过万亿。

  每年上千亿的经济损失,那得用多少人的血汗才能追赶上的?

  不管这件事有多难许青山在目前自己有实力和有基础的情况下都会想去试一试。

  从海外进行专项的人才引进,国内进行完整的人才培养计划设计,从理论到创新再到实践,他要一步一步的奠定华夏的科技基础。

  先追求量,再突破至进行一场和全球较量的人才升级战,并且用实战化培养来打破纸上谈兵的困局,让华夏科技不再闭门造车,成功地争夺到未来科技世界的主导权。

  “校长我知道你担心的点,我也明白你的意思,但是既然我们现在有这个可能性去做,我就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许青山坚定地说道。

  “收购梁溪尚德,提前布局半导体材料制造,还有小米手机产业链的整合,我一直都在做准备。现在京大给了我这样的待遇,给了这个机会,能够有资格去尝试,我一定要试一试。”

  电话那头周其凤沉默了良久,半晌没有出声。

  “可是.”

  周其凤深深的叹了口气,就这一口气,许青山觉得他似乎衰老了很多。

  “但是你知不知道你现在如果真的想走进这条路的话,你的身份就会变得越来越敏感?”

  “敏感?”

  许青山皱眉,不是很能理解周其凤的话。

  “唉”

  周其凤开口给许青山解释道。

  “你现在的身份也好,甚至是你的祖籍也好,在这件事上其实都是很敏感的。”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说过几年前的汉芯事件?”

  许青山确实不了解。

  “没有,汉芯事件?”

  “嗯。”

  周其凤缓缓地说道。

  “2003年的时候沪交微电子学院的院长陈进,你老乡,也是闽越人,一手主导了汉芯一号造假事件,并且借助着汉芯1号申请了几十个科研项目,骗取了上亿的科研经费。你也很清楚当时的一两个亿,可比现在值钱不少。”

  周其凤说到的,是妥妥的华夏芯片黑暗历史。

  许青山没有评价,而是听着周其凤继续讲道。

  “当时刚刚开始做汉芯的时候,国内热情高涨的很,对陈进颇为推崇。”

  “他用一年半的时间就把手里的几万块变成了几千万,这还只是一部分。”

  “当年造假事件爆发之后,类似情况就非常的敏感,因为对于当时国内科技圈来说,陈进就是三位一体的科技神话,在某种程度上,他受追捧的情况不比你差。”

  “因为这件事一直到现在上面对于芯片产业的重大成果都十分谨慎。”

  “你在这个时候提出要转做芯片,很可能会触碰到一些点。”

  周其凤苦口婆心地继续劝说道。

  “你现在完全不需要去冒那个险,你手里的钱比陈进多得多,你的地位也会比他更高,只要我们好好的把我们的科研做好,就算是你要建青山大学,我们也都全力支持,实在是没有必要去碰这一趟浑水。”

  许青山沉默了。

  他在此之前并不了解这些事情。

  但就算是有这样那样的难处,许青山也并不打算放弃造芯片的理想。

  有些事情是必须要有人去做的,早做一分钟就多一分钟的优势。

  就能少被别人剥削。

  “周校,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但是.我还是要做。”

  “当年我们什么都没有,前辈们都能搓出来原子弹,我们为什么搓不出来芯片?”

第423章 数芯战略计划

  许青山的声音不重,但决心很重。

  周其凤在电话那头的声音静了下来,他沉默良久,又深深地叹了口气。

  “既然你坚持的话,那我就往上申报了,这件事不适合放在院士会谈里说,应该会私下给你安排一场单独的见面会,你可以先把想法和材料准备好。”

  既然劝不动,那就尽力帮忙。

  这是周其凤的态度。

  同样,他的心中也有一丝期许,或许许青山真的就做成了呢?

  要知道现在的许青山可是要比当年的陈进,更有成果,更有份量,也更有潜力,如果是他的话,如果上面能够全力支持的话,说不定还真有可能能行。

  “那就辛苦周校了。”

  许青山恭敬地答道。

  周其凤对于自己于公于私都是仁至义尽,起码在许青山看来,周其凤已经是极为称职的校长了。

  许青山耐心地等待这件事的后续。

  周其凤也果然没有让他等待太久,不到一周的时间,就有人联系上了许青山,并没有带上周其凤一起,而是更为隐秘的约谈。

  许青山按照约定的时间,抵达了英才交流中心。

  虽然这次秘密会谈的地点安排在了京城大学内,可周其凤并没有参与这场会谈,这场会谈的参与者只有五个人,许青山是会谈的核心,另外四位,分别来自科技部和工信部。

  许青山进屋的时候,就看到这四位穿着打扮并不是很起眼的中年男人正站在一块讨论着什么,自己敲门进门的时候,他们就迎了上来。

  “许教授您好,请坐。”

  其中一位两鬓略白,发际线比较高的老帅哥扶着许青山的胳膊,热情地请他入座,坐下来听了他们的自我介绍,许青山这个时候才知道了这次会谈的目的和参与方。

  来自工信部的两位分别出自电子信息司和信息技术发展司,这两位都姓张的领导,这次主要是过来做一个从旁辅助的工作,而那个老帅哥,则是新上任的科技部领导,姓龙,身后那个国字脸则是来自科技部一司的领导。

  “周校长已经把大概的情况和我们沟通过了,万部长的意思,是由科技部牵头,工信部配合,来开一个小型方案报告会,深入了解一下许教授你的思路和路径,如果能够通过评估中心的可行性评估的话,我们会尽可能进行多方面综合支持。”

  龙藤微笑着朝着许青山介绍了一下大概的情况。

  许青山了然。

  果然自己现在的名声很大,能在上面直接挂上号了,一向上申请诉求,都会积极地回应自己的想法,只是周其凤所说的汉芯一号事件确实会有影响,许青山听了龙藤对于评估流程的介绍,大致也了解了官方内部的改变。

  从几年前那场事件结束之后,官方就重新整顿了项目评估流程,更加严格,更加复杂。

  许青山的这次申请,确实也触动了一些人的神经,但是好在许青山的声望要好得多,又是土生土长的华夏人,这一点让人放心很多。

  “我的个人情况,在各位眼里应该不算是什么秘密,我也没有隐瞒过。”

  许青山开口就先把基调定下来,主打的就是一手坦诚。

  “我个人对于未来几年的芯片行业是比较重视的,我也知道我们国内一直都在努力,但实在是得不到关键性的突破。”

  “如果说互联网是未来的新世界载体,那芯片就是新世界的基石,这种类似于命脉的关键性技术,还是应该要牢牢地抓在我们自己手里才好。”

  “我在去年接触到梁溪尚德的案子的时候,心里就已经萌发了这方面的想法,最近在数学和计算机方面得到的突破,也有应用到芯片制作领域的可能。”

  “从我在京大开办的科研项目和团队组建情况,以及创办小米公司,以及在鹭岛统合的半导体产业,不难看出我的目标就是模块化拆分整个制作产业,降低欧美方面的警惕后,逐步地移植技术,进行底层架构的破解再开发。”

  许青山并没有和往常那些专家们一样,开口自研,闭口自研。

  龙藤他们显得有些意外,好奇地问道。

  “许教授想走的只是纯粹的复刻生产路线么?如果是那样的话,如果国外对我们进行专利追责和新技术封锁的话,我们可能会有不小的麻烦,这对于华夏芯片制造似乎不是一个好的思路。”

  他有些为难地说着。

  如果许青山只是打着搞研究的想法,实际上是想为了他自己的手机集团服务的话,龙藤觉得这样的提案大概率是没有办法通过评估中心的评估的。

  毕竟,当初多的是打着为国的旗号,为自己谋求私利。

  哪怕许青山此时的国民地位很高,他们作为政府工作人员,也不会因此网开一面。

  许青山摇了摇头。

  “对于我们华夏来说,现在最重要的是先做出来,必须要先实现芯片制造流程的全国产化,完成初步的技术复刻,这样我们才能利用统一性原理,完成全流程的本土化改造。”

  许青山娓娓道来,谈及自己对于芯片生产的见解。

  “科技的进步不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我们在跟进的基础上,能完成本土化移植,那就能更好地吃透底层逻辑和核心原理,再反过来开辟出属于我们自己的道路,想要在短时间内追上并且超越,我们的路线就需要如此。”

  许青山是能够预见到未来的芯片发展情况的。

  “在目前芯片市场尚且比较混乱的时候,我们还有借机抬头的可能性,等到未来消费市场稳定后,欧美形成完全垄断,到时候想要寻求突破,并且让市场适应,所需要花费的就是几千亿甚至上万亿的代价了。”

  许青山并无虚言。

  未来华为每年要烧掉上千亿的资金投入到研发之中,就为了能够快速缩短与国际主流芯片性能差距。

  起步得越早,方向越准确,未来能省下来的钱自然会更多。

首节上一节538/55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