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对于芯片行业的情况整理出来的战略计划书,请过目。”
许青山从自己的公文包里拿出来了两份打印装订好的计划书,递给了龙藤他们,他只准备了两份,四人脑袋凑在一起慢慢地看许青山的计划书。
既然能够被派来和许青山初步接触的,那就代表着部里也认可龙藤他们几人的水平,不说他们懂科技研发,但起码的阅读是没有什么障碍的。
心中也能对这份计划有一个大概的评估。
许久过后,许青山在椅子上打盹,这四个家伙一个问题都没有问他,就光顾着看了,直到龙藤轻轻喊他,他才缓缓转醒。
“抱歉,最近工作比较忙,春天来了有点犯困。”
许青山揉了揉眼睛,看向了四位。
龙藤手里拿着两份计划书,郑重地对许青山说道。
“许教授,这计划书我们已经看完了,我们打算带回部里去研究一下,希望你这边能暂时对计划进行保密,最后的讨论结果,我们会在半个月后告知你。”
“可以,今天辛苦你们了。”
许青山不太意外。
如果这么重要的事情能够一次小会谈就拍板下来,许青山反而觉得不现实。
但他有信心能够得到科技部方面的认可。
在计划书里,许青山就着部分技术提出了自己经过深思熟虑后,较为可行的先行想法,那完全是可以在国内作为一个专项课题开设实验室的,但他毫不吝啬的整理了思路和初步方案。
但凡是评估的专家团体水平到位,都能看得出这份计划书潜在的价值。
哪怕最终计划没有成功,这份终极目标为“自产自研,达到全球领先水平”的计划书,也还有缓冲落地的机会,起码能够缓解目前国内芯片行业人才、技术全方位短缺的局面。
果不其然。
4月刚刚到来,许青山就收到了来自科技部的邀请,去参加一场并不对外公开的会议。
这场会议,到场的人不仅有官方高层,同样也有来自华科院计算机所、华夏点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龙芯华科的人到场。
在参加会议之前,与会人员都签署了保密协议。
而在会议结束之后,许青山的表情不见轻松,反而是愈发凝重,在走出会场的时候,长长地吐出一口气,抬头望着天空。
官方对于自己这次的计划十分重视。
这一个被命名为“数芯战略计划”的计划,已经被初步完成核高基项目的申报流程。
核高基,即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的简称,是2006年官方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与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并列的16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
这个预计投入千亿的重大科技专项,承载着国家对于电子产业的信心和期盼。
同时,“数芯战略计划”也被列入了863计划的考察名单之中,只有初步完成计划基础,才能得到863计划的持续性支撑和全局性支持。
这两个项目计划,对于许青山所规划的未来而言,是极为重要的。
华夏对比国外其他国家的核心优势之一,就是高度集成的社会制度,能够为某一个项目计划,集中整个社会的力量,助推其快速发展。
在过去的四十年里,华夏工业的快速发展,就得益于这样的优势。
如果只靠着许青山自己一个人单打独斗,许青山觉得自己就算手里有再多的资金,都不一定能够完成这个计划。
但如果有国家的全局性统筹助力,他能多出三成信心来。
可这件事依旧不是那么简单。
数芯战略并不是单纯的芯片生产和设计,而是包含了结合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开发,旨在搭建起华夏在成熟制程领域的智能生态闭环。
用AI技术重构芯片设计范式,将深度学习算法应用在设计空间优化、验证效率提升和模拟设计加速等方面,强化学习后所搭建起来的AI模型,能够更加准确地预判验证路径,探索最优布局,减少大量的重复步骤和多余损耗。
并且在芯片制造的流程中,针对AI算力搭载做出更加合适的优化。
还能建立起AI芯片开源指令集的新型矩阵,降低生态设计的成本。
简而言之。
许青山要做的事,就是用自己手里的数学和计算机技术,狠狠地降低损耗,减少成本。
说人话。
用最少的钱,干最多的事。
当然,这种话说出来容易,做起来难。
不过,有官方的政策支持,还有人员抽调支持,许青山倒是可以好好地行动起来。
在这段时间的准备过程中,许青山早就已经物色好了一些人选,他打算优先攻克的,都是华夏出身的年轻专家,他们有比较强烈的归国欲望。
其中,今年刚刚入职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的孙楠,就是许青山颇为看好的人才之一。
这位02年入学华清,06年获得学士学位,去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年轻学者,在高性能集成电路芯片设计领域拥有很独到前卫的见解,他对于智能控制芯片功耗方面很有兴趣,许青山就着这一点,写了一封小论文,提及了自己关于AI驱动芯片验证系统的设想,并且邀请他到京城大学来进行短暂的访问和交流。
除此之外,对于封装测试环节拥有深度造诣,目前正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就读材料科学的何军博士,也是许青山的目标之一。
但许青山在简单的联系后了解到,目前英特尔也在追逐这位年轻的博士。
不过。
最让许青山头疼的,是身在大洋彼岸的苏妈苏姿丰。
作为全球在半导体领域最有名气的芯片专家,苏姿丰此时正处于一个飞升期。
她在94年博士毕业后进入德州仪器,又在第二年进入IBM担任研发主管,07年成为飞思卡尔半导体首席技术官。
可以说,她一个人对于半导体行业的了解和掌握就能和华夏掰手腕了。
可问题是,在某种程度上,她不太认为华夏拥有芯片发展的空间。
明年就会加入AMD,从而让AMD扭亏为盈,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半导体公司的苏姿丰,此时同样在虎视眈眈地搜罗着市面上的半导体相关人才。
虽然许青山并没有和她直接对话过。
可他在主动接触了不少边缘技术的学者时,都有从他们口中听到了苏姿丰的名头。
这让许青山的抢人拐人计划,难上加难。
但他自然不可能那么轻易地放弃。
成名专家拐不到,那就多找超级潜力股!
第424章 鬼谷科技
“数芯战略计划”并不是一项短时间内会对外公布的项目,但许青山申请下来的各种资源和项目资金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去向,这样才能对外造成迷惑作用。
所以在实际的树新战略外,科技部为许青山制定了一个用来套壳的“大AI计划”,在名义上是对许青山的团队进行综合性的大量投资来推动以数学为主的基础科学AI发展。
简单来说,就是不断的开发能够辅助数学家进行科研工作的AI模型。
听起来是不是没有什么用?
那就没错了,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作为目前全球发展潜力最强的大国,华夏在科研工作上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外界密切关注着,国外也一直尝试使用各种各样的力量来对华夏的科技体系进行渗透。
也就是目前许青山并没有把工作转移到兵器研究或者核武器上,否则许青山连出行都需要配备保镖,也不能随意地出现在公众场合,防止被境外势力袭击。
但像许青山这种级别的学者,掌握的是数学和计算机,这两门非常具有可拓展性和应用价值的学科。
他的研究方向不仅只有学术界的同仁们会关注。
就连国外的政府和军方也会提防许青山被华夏政府邀请去进行更加强大的武器开发,或者核心产业突破。
毋庸置疑,芯片产业自然也是核心产业。
而华夏科技部为许青山披上了这一层皮的效果就像是在重要时期宣布多花钱在建粒子对撞机上一样。
各方只会觉得牛逼是牛逼,可是也就那样,毕竟这是应用于基础学科的研究而不具备实质性的打击价值。
哪怕让华夏在基础学科上追上了又如何?
他们的导弹又不会因此打得更准更快。
他们的芯片照样要从国外进口。
只要对华夏形成了垄断,那就等于扼住了他们的咽喉。
这一项伟大的计划除了在四月份短暂的开了几次会议之后就无声无息,没有任何大张旗鼓的操作,许青山也依旧待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完成着黎曼猜想的收尾。
只不过或许是因为新得到了院士待遇,刚刚拿到的菲尔兹奖还十分热乎。
国内有一些企业颇为热忱的来到了京城找到了许青山很是大方的“自愿”捐赠了大量的科研基金,和科研资源供许青山的团队使用。
这些企业多多少少都沾点国字号背景。
毕竟要是没有点关系,他们可是连京大的大门都进不来。
像许青山这种级别的团队,可不是什么三教九流的企业,想来投资就能得到允许的。
京城大学划拨给许青山的科技园区目前也用铁皮包围了起来。学生们每天跑步或者去上课的时候,偶尔会路过那一片区,却根本看不到里面在进行着什么样的改造。
只是往往这种时候才能够看得见于国家那种强烈的决心。
时间还没有到盛夏的时节,科技园区就已经完成了初步的改造,整栋楼分成了三层进出结构,不知道的还以为许青山要在京城大学的校园内建造一所军事基地。
保密、安全,是这一片科技园区的打造方针。
尽管在人口如此众多的进程,而且还是在人流量不小的京城大学里,打造一座这样的科技园,想要保密到哪里去是不太可能的。
但许青山的计划里本身就需要有多层的套皮来完成遮掩。
华夏斥巨资支持许青山对更加深入的数学问题进行研究突破,这样的一层皮,或许能够骗得过一些不太懂科研的人,但遇到心思比较重的人,对方就会很容易想到第二层,明白自己这层皮是为了遮掩更加敏感的项目。
而这座科技园区,就是许青山安排的烟雾弹。
当然,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京大科技园平台也确实会承载部分技术的开发和研究,甚至许青山对国内外的年轻学者们发出邀请的时候,用的也是京大科技园的名义。
但实际上的主体却是许青山这几日让邱静去新注册的一家皮包公司,独立在青山资本之外,叫做鬼谷科技。
单单看名字,谁都看不出来这公司是干什么的。
但许青山很快就赋予了它第一个任务。
许青山开发的QSKS,也就是那个目前已经推广到国内外的科算软件,被许青山直接挂到了鬼谷科技的名下。
而鬼谷科技的注册地点则根本不在国内。
在许青山的特意安排一下,自己从小米拿到的一些非财政核算收入,也都用巧立名义,给到鬼谷科技,不管是从什么角度来看,邱静所注册出来的鬼谷科技都很像是许青山的财务转移公司,专门用来进行财税拆解和灰色交易用的。
许青山个人的科技园股份,也被放到了鬼谷科技去。
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感觉,很容易就能把人绕晕,还不便溯源。
为的,就是之后许青山能更好地完成对外操作,例如绕过一些技术封锁,进行多段式的设备、技术转移,最终把东西运回国内。
也能在实在没法控制局面的时候,把专利风险都推到一个空壳上去。
许青山的计划紧锣密鼓地筹办了起来,只是在热闹的京城之中,或许很多人根本没有察觉到一股暗流在涌动。
这股暗流正在缓慢地推动着,华夏这个庞然大物往前挪动,有时候往往只需要一个节点推动一步,就会让整个社会产生巨大的质变。
只不过许青山手里的团队可根本不知道许青山在做什么。
毕竟许青山每天还是待在办公室里,不管是研究员还是学生有需求的时候,他都会帮忙指点一下,看起来就像是完全沉浸在数学问题一样,除了偶尔接一接电话出去跟人见个面之外,没有什么异常。
刘若川这大半年的时间也忙得焦头烂额的,实验室里的工作不断地推进着,他们就像是被绑了根胡萝卜在身前的牛马一样,拼了老命的完成这一项又一项的任务,除了过年的那几天稍微放松了一些,其他时间都泡在实验室里。